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报告 > 政府发展规划 >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三)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三)

发布时间:2016-06-13 作者:派智库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 浏览:【字体:

  第三篇 构筑协调发展新格局

内容来自dedecms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和整体效能,提升中原城市群竞争力,推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九章 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dedecms.com

  坚持核心带动、节点提升、轴带发展、对接周边,以郑州都市区为核心、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为支撑,提升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应、共同支撑新十年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核心增长区域,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最具发展活力的核心地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一节 构建“一极三圈八轴带”空间格局

织梦好,好织梦

  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提升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和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原城市群核心增长极。坚持向心发展,依托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建设,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核心圈、1小时紧密圈和1个半小时合作圈。依托综合运输通道支撑,带动人口和产业集聚,壮大提升节点城市,形成辐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第二节 建设郑州都市区 织梦好,好织梦

  坚持实施郑州国际商都发展战略,突出“枢纽建设、产业体系、城市环境”三大核心任务,重点强化国际物流、综合商贸、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国际化城市等战略支撑,建设一批具有战略突破作用的重大工程,加快向以国际物流中心为基础的国际性工商业中心城市迈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统筹推进主城区有机更新、航空城综合开发、新城区有序拓展和外围组团建设,构建通勤高效、功能互补、生态隔离的现代都市区空间布局。支持周边城市与郑州都市区融合对接,建设组合型大都市地区,形成中心带动周边、周边支撑中心的互促互进发展局面。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第三节 提高地区性中心城市发展水平 内容来自dedecms

  坚持节点提升,壮大中心城市规模,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促进竞相发展,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提升节点城市支撑能力。巩固提升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新区高端要素和人口集聚,优化老城区功能,强化区域交通、产业等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文化示范区、生态宜居地、开放创新城。推动开封建设新兴副中心城市,建设开港经济带、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沿黄生态带,促进郑汴港协同发展,打造郑汴一体化升级版。规划建设许(昌)港产业带,推动新乡、焦作加强与郑州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接。推动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高端化,提升现代服务功能,壮大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支持传统农区城市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壮大经济实力,加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形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推动中心城区产业高端化、功能现代化,提升周边县城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加快中心城区和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体系、生态廊道系统建设,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构建组团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空间格局。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强化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商贸、文化、卫生、教育、交通等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要素集聚能力,壮大城市规模和实力,形成区域性经济中心。以跨省域快速铁路、高等级公路等通道建设为重点,推进与周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努力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业,建成服务周边区域的物流中心、商品贸易中心。深化与省际毗邻城市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商贸市场、文化旅游和生态环保等领域互动协作,增强在区域合作发展中的核心带动力、辐射力。支持三门峡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南阳建设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邓州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copyright dedecms

  第四节 强化城际互动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建设现代产业和新型城镇密集带,促进城际功能对接、联动发展。

copyright dedecms

  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强化米字形高速铁路网骨干支撑作用,提速发展城际铁路网,打造覆盖所有中心城市的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络;以跨省通道和城市群核心圈加密路段、紧密圈连通路段为重点,推动高速公路网内联外通,提升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协调布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和集疏运系统,形成多种运输方式支撑的综合运输通道。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强化轴带产业集群支撑。发挥轴带集聚功能,引导沿线城市依托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优化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布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走廊,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式发展格局。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推进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联合开展大气、河流污染防治,加快重大线性生态工程建设,完善沿高速公路绿廊系统,重点打造一批森林公园等跨区域生态绿心,构建多层次、复合型的生态网络。 dedecms.com

  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公共服务合作,推动高校开展联合办学、教师互聘、学科共建,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大型综合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大型民营医疗机构跨区域布点,建立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流转顺畅、协作管理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

内容来自dedecms

  第十章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发挥新型城镇化“牵一发动全身”综合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copyright dedecms

  第一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本文来自织梦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统筹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市民化。

copyright dedecms

  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为重点,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法律援助等基本公共服务,并随居住年限增加逐步享受更大范围公共服务。完善市民化激励政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dedecms.com

  强化“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机制。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学校牵动,完善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解决“三个一批人”的城镇化问题,推动已进城就业定居的农民工落户、城中村居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人口最大限度向城镇转移,努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文来自织梦

  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坚持遵循规律、因地制宜、务实创新,统筹推动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工作,重点围绕破解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创新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构建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机制、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等问题,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改革试验。

本文来自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第二节 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

copyright dedecms

  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增强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加快新型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升城市规划水平,遵循现代城市发展规律,推进“多规合一”。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实施生态廊道、城市森林网络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建设海绵城市,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发挥城市创新资源密集优势,打造创业乐园和创新摇篮,建设创新城市。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建设紧凑城市。提升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水平,塑造与城市生态文化特色相协调的建筑文化和特色空间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方针,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改善城市街景容貌,加快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本文来自织梦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强市政管网等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停车设施等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推动中等规模以上城市实施畅通工程。加强城市排水防涝与调蓄、公园绿地等生态设施建设。加强学校、幼儿园、体育场所、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第三节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织梦好,好织梦

  把县域作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重点,突出县城作为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作用,完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不断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 织梦好,好织梦

  推进县级城市提质扩容发展。实施县级城市基础设施提升行动,以注入现代化城市元素为着力点,强化供气、供热、供排水、信息等基础设施支撑,提高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扩大公园、绿廊和公共空间,吸引农村人口加快向县城集聚。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建设50万人左右的地区副中心城市,形成全省区域经济新的战略支点。加快推进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经济实力强的县级城市建设,争取到2020年,全省县级城市城区平均人口规模达到20万人以上,20个左右超过30万人。 织梦好,好织梦

  增强县域产业支撑。持续推进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扩大服务业规模,以产业发展的规模和程度决定城市发展的规模和进度,以就业岗位决定人口转移数量,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的发展格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基地靠近、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剩余劳动力富集地方靠近、特色优势产业向具备优势资源和相应产业基础的地方靠近,形成一批工业经济强县、现代农业强县、旅游经济强县。

dedecms.com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规划管理,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重点镇建设示范工程,争取明港镇、回郭镇、水冶镇、朱仙镇等发展成为10万人左右的小城市,推动有条件的小城镇依托专业园区发展工业强镇,依托交通优势和区位条件发展商贸重镇,依托历史文脉和生态资源发展旅游名镇。完善小城镇功能,开展镇容镇貌综合整治,将其建设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和面向周边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dedecms.com

  第四节 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内容来自dedecms

  在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因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本文来自织梦

  推进新农村引导点建设。坚持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科学编制农村发展规划。推进乡村经济“一群一园”发展,在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休闲观光等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布局乡村特色经济园区,服务农产品、特色产品就地加工和农民就近就业,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根据产业发展基础,科学确定村庄改造的规模和形态,合理规划居住、产业、生态和公共设施布局,同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copyright dedecms

  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优先在交通干线、旅游线路沿线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生态环境好、人口集聚规模较大的中心村,乡政府所在地,以及自然田园风貌、传统文化等条件较好的特色自然村,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争取到2020年,60%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县形成2—3条美丽乡村示范带,逐步实现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copyright dedecms

  第五节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dedecms.com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内容来自dedecms

  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坚持一二三次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发展理念,基本完成城市功能区综合连片开发,协同推进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成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样板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金融服务、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形成完善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制度体系。支持开展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试点,率先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支持济源市在全域范围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copyright dedecms

  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将农村公共设施纳入区域性公共设施整体规划,建立覆盖城乡、有效衔接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推进交通、消防、供水、供电、信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对接,推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覆盖、生产生活社会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dedecms.com

  第十一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opyright dedecms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文明河南。 dedecms.com

  第一节 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内容来自dedecms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家国情怀,提高精神境界,增强道德自觉。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保护,推进文化典籍数字化和整理出版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传统戏曲。鼓励各地举办体现民族、民俗、民间特色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加大革命纪念设施、遗址和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保护力度,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来自织梦

  倡导社会文明风尚。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扎实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宣传学习活动,实施节俭养德全民行动。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原”。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培育良好家风、乡风、校风、行风,营造现代文明风尚。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dedecms.com

  第二节 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 本文来自织梦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

内容来自dedecms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领军人物,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精品力作,打造一批文化文艺品牌。大力发展网络文艺,支持文艺院团发展。 本文来自织梦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完成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建立重大文化惠民项目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产品、惠民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完善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加强档案、史志等工作。

内容来自dedecms

  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业态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传统业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推进电影院线建设。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关联程度高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积极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copyright dedecms

  建设现代传媒体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推进骨干新闻媒体的网络化改造,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传媒集团。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支持省级融媒体发展。创新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网上宣传方式,形成健康舆论导向,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文化精品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形成健康向上的网上思想文化。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艺院团内部制度改革,完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积极推动全省县级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健全网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工作的主导权。 织梦好,好织梦

  第三节 增强中原文化影响力

内容来自dedecms

  发挥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文化资源优势,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中原文化海外行”等活动,发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嵩山论坛等重要活动,增强牡丹花会、少林武术、太极拳、根亲文化等文化节会国际影响力,高质量办好国家批准的地方节会活动。集中宣传展示中原文化风采,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好河南声音。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加强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四篇 建设绿色发展新家园 织梦好,好织梦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河南。

织梦好,好织梦

  第十二章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

内容来自dedecms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织梦好,好织梦

  第一节 实施蓝天工程 织梦好,好织梦

  全面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扬尘、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以及城市面源等多污染源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实施涉气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确保全省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copyright dedecms

  控制生产型污染。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以及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达标治理,推进工业锅炉及炉窑烟气脱硫、低氮燃烧和高效除尘改造,完善中小型高排放企业退出机制。推进燃煤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或清洁能源替代,全面关闭排放不达标的燃煤锅炉。强化重点城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动雾霾严重的城市逐步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完善挥发性有机物产品准入标准和监控体系,综合治理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光化学污染。控制餐饮油烟等低矮面源污染。

内容来自dedecms

  综合整治城市扬尘和生活性污染。实施更加严格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排放标准,健全道路遗撒监控系统,完善保证金制度,推进第三方治理,严格执法问责,推行绿色施工,推动道路保洁扫、洗和收集一体化。构建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体系,大力淘汰老旧车辆,推进排放标准和油品标准升级。推动交通绿色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推广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运输工具。强化燃煤生产、流通和设施管控,落实优质煤替代要求,大力减少区域散煤燃烧的污染排放。

本文来自织梦

  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省市联动、区域协作,坚持依法治理,建立统一协调、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区域预警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动与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制,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检查,构建大气污染防治立体网络。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二节 实施碧水工程

内容来自dedecms

  全面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涉水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促进全省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织梦好,好织梦

  加强工业污水治理。严格环境准入,在水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单元的区域内,限制耗水量大、废水排放量大的新建和单纯扩大产能的项目建设。严格控制缺水地区、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敏感区域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全面排查并淘汰落后产能,集中治理产业集聚区水污染,全面建成污水集中处理及重污染企业污水预处理设施,实现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实施重污染行业专项整治,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工业水循环利用。优化工业企业空间布局,推动重污染企业退出城市建成区或停产关闭。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深化重点流域治理。制定实施省辖海河、淮河、黄河、长江流域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目标管理,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省域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着力改善污染严重河流水质,推进卫河、共产主义渠、清潩河、双洎河、颍河、洪河、黑泥泉河、宏农涧河、蟒河等河流综合整治。实施海河流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健全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开展重点区域修复试点。

织梦好,好织梦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和总干渠水源地环境保护,保障一渠清水北送。推进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强化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到2020年,省辖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5%. 内容来自dedecms

  第三节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本文来自织梦

  加强重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持续改善乡村环境面貌。 copyright dedecms

  强化土壤治理监管和修复。实行土壤污染分类分区防治,设定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位,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优先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切实加强建设用地质量土壤监管。加强涉重金属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处理情况监督检查,严格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管。强化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监管。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体系。加强重点区域重金属环境综合整治。

内容来自dedecms

  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科学划定、调整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范围,依法关闭和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推动新建、改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现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生态净化工程,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加强无害化户厕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

内容来自dedecms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推广应用新型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

织梦好,好织梦

  第四节 强化环境风险防控 内容来自dedecms

  坚持预防为先,着力消除污染隐患,妥善处置环境突发事件,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定期对生态风险开展全面调查评估,对化学品、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相关行业实施全过程环境风险管理,强化重污染天气、饮用水水源地、有毒有害污染物等关系公众健康的重点领域风险预警。健全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网络,完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预案备案管理、信息报告和公开机制,开展地理国情动态监测,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预警体系。严格环境损害赔偿,在高风险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copyright 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第十三章 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把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新资源观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加强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精细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和矿产资源消耗强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本文来自织梦

  第一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强化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dedecms.com

  全面推动能源节约。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实施锅炉、电机升级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强节能技术产品应用推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推广绿色建材。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开展用能节能审计。实行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制度。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以内。

内容来自dedecms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强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加快农业、工业、城镇供水管网节水改造,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管,推广节水技术和高效节水产品。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工程,加快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copyright dedecms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开发综合利用,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探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

织梦好,好织梦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管理。强化矿产资源规划管控,加强对复合矿区开发的统筹协调,大力发展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推广示范工程,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开展地质找矿突破行动。 copyright dedecms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内容来自dedecms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坚持“以用促禁”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建设一批农业废弃物绿色高效循环利用基地。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建立覆盖城镇社区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开展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等再制造试点,推进城镇生活、餐厨、建筑等垃圾集中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建设一批静脉产业示范园区。以国家级产业园和省级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间、产业间、园区内耦合共生,实现废渣、废水近零排放。支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

本文来自织梦

dedecms.com

  第三节 推进低碳发展 dedecms.com

  强化碳排放总量控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先进适用低碳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实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强化碳汇能力建设,增加森林碳汇,提升绿地、湿地等固碳水平。鼓励企业开展低碳体系、低碳产品认证试点,推动低碳城市、社区、商业和园区试点建设。鼓励碳金融市场发展,实行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核证和配额管理制度,开展节能量和碳排放交易试点。 内容来自dedecms

  第十四章 加强生态系统建设 内容来自dedecms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省建设规划,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完善“四区三带”生态格局,构建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生态系统。

内容来自dedecms

  第一节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内容来自dedecms

  围绕主体功能定位,加快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三区十基地”为主体的农产品主产区战略格局、以“四区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推动全省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落实国家差别化政策,推动各地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信阳市、卢氏县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支持郑州、南阳、许昌、濮阳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内容来自dedecms

  第二节 推进重点生态廊道建设 copyright dedecms

  以保障水质安全为核心,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库区及干渠沿线生态综合防治和宽防护林带、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建成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成集景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生态保护带。加快黄河中下游沿线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加强沿线防护林带、自然保护区建设,打造集生态涵养、水资源综合利用、文化旅游、滩区土地开发于一体的复合功能带。推进明清黄河故道综合整治开发,加强沿线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防护林建设,推动特色农业、旅游与生态一体化发展,建设横贯黄淮平原的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加快沿淮生态廊道建设,强化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淮河沿线生态建设一体化,建设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带。

copyright dedecms

  第三节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 内容来自dedecms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扩大退耕还林。重点推进森林抚育改造、林业产业化发展,健全林业生态文明体系,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提高林业生态承载能力。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为重点,实施山区营造林工程,建设种类多样、结构复杂、功能强大的山区森林植被。推进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改扩建,建设带、片、网相结合,多树种、多层次稳固的平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筑粮食高产稳产生态屏障。加快河湖水库周边观光林带、生态湿地和农家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防治水土流失,构建集景观、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廊道系统。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建设一批特色经济林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深入实施林木良种培育和林业科技创新工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本文来自织梦

  第四节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copyright dedecms

  加强水生态和湿地恢复保护,积极开展重点湖泊河流生态环境修复试点,连通河湖库水系,建设环湖沿河缓冲带和隔离带,启动以丹江口水库周边为重点区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开展破损山体、采煤塌陷地和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实施丘陵岗区、荒山等植被系统修复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推动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和敏感区域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实施河道生态用水补给工程,支持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市通过富余水源置换,增加城市河道生态用水补给。全面保护重要生物物种,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流失。强化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和监管。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监管和污染治理能力建设,开展豫北、豫西等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严格控制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地质遗迹保护。 dedecms.com

  第五节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织梦好,好织梦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修订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和标准,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离任审计、监管协查、终身追责、专项问责,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设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实施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推行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建立区域环境监测应急中心。推动多种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统一监管,推行全流域、跨区域和城乡协同治理模式。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建成全省实时在线、能满足环境质量评价与信息发布需求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和举报制度,开展环保督查巡视。健全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能效环保领跑者及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机制。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发展交易市场。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企业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