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工程机械 >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印制造业共赢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印制造业共赢合作

发布时间:2017-09-28 作者:派智库 来源:《宏观经济研究》2017年第 浏览:【字体:

内容提要 合作动机、合作领域与合作共赢产生谐振,才是国家间长期合作的持久动力。随着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进一步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国别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议题,制造业共赢合作是关键选项之一。在国际制造业竞争的“畋猎场”中,中国的制造业拥有独特优势,也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印度新政府完成了发展制造业的顶层设计,却难掩其短板,特别是随着印度莫迪政府“印度制造”宏伟蓝图的提出,长期以服务业为其经济“发动机”的印度,开始了振兴制造业之路,并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尽快提升制造业能力和打造“印度制造”国际品牌。缘于此,以“中国制造”誉满世界并提出制造业升级新方略的中国,与作为“一带”和“一路”同时覆盖并欲提升制造业能力的关键国家印度,藉“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展开制造业合作成为可能。在欧美世界“逆全球化”运动再次勃兴之际,中印政府若能策略性地避开掣肘因素并展开务实合作,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下实现制造业共赢合作,将裨益于思考中印产能优化合作、经济发展形成共振和经济关系良性互动的路径,共筑中印增信释疑与长久和平的经济基础,为发展中国家的共赢合作积累经验。 内容来自dedecms

关键词 制造业 印度制造 中国制造“一带一路” 中印合作 copyright dedecms

一、引言 织梦好,好织梦

世界经济长久走不出阴霾,引发了各界人士的深思。在反思2007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及由此引发的“逆全球化”运动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意识到,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容低估。制造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还是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在全球经济波动、调整和再平衡期,制造业已成为各国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点领域(李玮、王叶子和龚晓峰,2016)。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能源、资源、资金、技术、信息、设备、工具和人力等)依市场和社会需求,经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或运用的工具、工业品与生活用品的行业,包括原料采购、仓储运输、批发经营和零售,产品设计和制造,相关设备与机械的组装活动等。制造业能充分体现一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全球化是最具影响力的浪潮。尽管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运动的“钟摆效应”一直未停止,不仅造就了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空心化”和“全球化输家”,还在规模效应、全球产业链分工、生产外包和强调相对收益等竞争逻辑作用下,促成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腾飞和成为“全球化赢家”(王文,2017)。就产业移入国来说,具体到国别,由于发展思路不一,转移效果完全迥异。以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成功国家为例,在积极参与全球化和接受产业转移方面虽成绩斐然,但路径选择各具特色。中国遵从的是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即沿着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长期聚焦于制造业。尽管存在高端制造业较弱与服务业经济落后的现实,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长期占据中国经济份额的近半壁江山(沈开艳等,2011)。印度另辟蹊径,探索出了直接从农业经济为主转向服务业经济的发展道路,经济长期倚重于第三产业,服务业经济在印度GDP中的占比过半,第二产业约占1/4,制造业比重更低(蔡恩泽,2015)。服务业经济奠定了印度“世界办公室”的美誉,也让它成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开拓者(表1)。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好,好织梦

21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危机的久滞和欧美世界“逆全球化”运动的高涨,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工业强国一改“去制造业”和劳动力投向第三产业的进程,开始重视制造业并提出新的制造业发展方略。美国提出“制造业复兴”和“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旨在发展基于纳米技术、3D打印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材料技术的高端制造业,并对传统制造业升级;德国的“工业4.0愿景”,从关键技术重构、标准化等领域入手,以智能制造为主导,通过深度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其制造业;日本的“再兴战略”是以精益求精的“第六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在高端机床、机器人、汽车和电器领域突破1、;英国政府提出“现代工业战略”和“先进制造领域一揽子新政策”,主要在新一代制造业研发、人才培养、供应链和设施方面着力,聚集创新制造技术的产业化,旨在实现英国经济“脱虚入实”2、;法国公布了“新工业法国计划”和“新工业法国”战略,重点在可再生能源设备、新一代飞机、智能产品等领域寻找制造业突破。工业发达国家回归重视制造业的现实,引发更多发展中国家审视和评估其制造业,深刻认识到制造业之于国民经济的意义。为了能抓住全球生产和分配体系再塑之机,融入世界经济新体系并承接技术、资本和产业新转移,许多国家积极谋篇布局和出台制造业发展方略。其中,能及时创设制造业发展新战略并迅即践履的,中印堪称典范。2014年,印度新总理莫迪执政,延续他在古吉拉特邦发展制造业的经验,高调宣布了“印度制造”蓝图和战略,并积极进行政策改革和配套,倡导国际合作,欲在全球产业链重整之机以大力发展制造业给印度经济再添引擎,解决印度经济减速和就业等问题,树立印度经济新品牌(Pattnayak和Thangavelu,2014)。中国同样紧跟时代脚步,2015年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并配套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勾勒出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科技和机器人等新技术,以工业生产规模性自动化为路径,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知识密集型、智能化制造业转变的蓝图,旨在实现至2025年时将中国制造业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提高至70%的现实目标和步人制造业世界强国的中长期战略目标。3、

内容来自dedecms

地理上毗连,最具产业互补性和经验互鉴性,被誉为经济发展“亚洲新虎”(Qureshi和Wan,2008)的中印两国若能实现制造业合作,无论是对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实现,还是对印度的补齐制造业短板和实现产业平衡发展的努力都意义深远。中印在制造业发展的产品需求、技术水平、攻关领域和人才状况等方面都较接近,容易实现匹配与耦合效应。尤其是印度,制造业基础弱和投入不足、服务业经济的业务外包需求等,都急需印度政府利用国际合作契机,充分借助国际资本、技术和市场实现追赶目标。中国虽说以制造业为龙头的第二产业获得极大成功,“中国制造”享誉世界,但在世界经济危机和全球消费市场萎缩的背景下,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现制造业升级迫在眉睫。“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政府提供的基于共赢目的并已获得联合国认可的国际公共产品,旨在打造国别合作的平台与机制,中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制造业共赢合作的动力、机遇、挑战和策略问题值得深究。在欧美世界“逆全球化”运动勃兴和重新看重制造业之际,探究中印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下制造业实现共赢合作的进路,将裨益于我们思考中印产能合作、经济协同发展和经济关系良性互动的路径,共筑中印增信释疑与长久和平的经济基础,为“逆全球化”运动勃兴时代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合作积累经验。 织梦好,好织梦

二、中国制造业优势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 本文来自织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工业化和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是几代领导集体的夙愿并孜孜以求。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抓住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转移的契机,扩大开放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领域成绩斐然,在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外贸占比、GDP贡献率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中国俨然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誉满全球。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6)》信息,2010年时,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重的19.8%,超过美国的19.4%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时达22%,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重点产品跃居世界前列,像汽车、机床产量和造船完工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25%、38%和41%,发电设备、计算机、手机、彩电产量均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重点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共有56家制造企业入选世界500强,位居世界第二。8家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2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进入全球10强,特别是通信与核电设备、工程机械和高铁装备实现行业性崛起。华为、中兴进入全球5大通信设备制造商之列,中车成为全球最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15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探月工程、高铁装备、超级计算机、大型飞机、风电设备、卫星导航等关键制造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知识产权战略取得积极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数控机床的发明专利年均增长率超过23%,主导发布了第一个物联网国际标准和第四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加快,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增强,如在煤化工装备、智能家电、碳纤维、质量监督技术等领域;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制造业发展加快,对钢铁、化工和建材等制造业进行了节能技术改造,发布了30多个清洁生产技术方案;制造业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成效明显,新型制造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取得进展,特别体现在汽车、集成电路、稀土等行业。由“德勤”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编制的第三份(前两份分别发布于2010年和2013年)《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通过收集整理世界500多家制造企业高管的调查资料,以基础设施、劳动生产率、供应商体系和人才等12个驱动因素为比对指标,对40个主要制造业大国进行了排名。2016年,中国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且制造业规模庞大。目前,在中国500多个产品中,有220个产品中国的生产规模全球第一,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份额的约22.4%。在全球经济合作中,中国制造业优势明显,制造业净出口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世界占比达20.8%(李玮、王叶子和龚晓峰,2016)。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可是,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渐失,劳动力成本已是制造业发展的掣肘因素。据联合国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已明显上升,受到南亚等低劳动力成本国家强有力的竞争;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到205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将占36.5%,已高于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占比。关键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大而不强,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利用效低率、产业结构失衡、信息化程度不高、质量效益低等明显差距,转型升级任务紧迫,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任。《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6)》指出,中国制造业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2015年,中国集成电路芯片进口总额为2307亿美元,同比增长6%,成为进口第一大商品。笔记本电脑、国产手机和数控机床售价的20%以上支付给了国外专利持有者;存在工业基础技术能力不足与发展瓶颈,如中国造船完工量虽连续三年世界第一,但船舶通信导航与自动化系统进口比例占到90%,舱室设备进口占80%,电子电气设备约占60%,动力系统及装置进口比例约占54%;虽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产品市场,但核心部件的精度、稳定性、噪声控制等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重要的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基本靠进口;制造单位产品能耗高,化工、建材和钢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高出西方先进水平10%—20%,甚至高过印度和巴西等国家;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度不高,制造业信息化应用以初级和局部应用为主,核心产品和服务严重依赖进口;制造业产品质量有待加强。在1999年至2013年期间,产品质量抽查的不合格率长期在10%以上,甚至高达24%。产品一次合格率低,大型锻件一次合格率仅为70%,出口商品长期处于国外通报的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由质量问题造成的直接损失年均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1万亿元(贺正楚和潘红玉,2015);制造业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显示,2015年,中国只有31个品牌入选,低于英法,与美国的228个无法相比。中国还存在标准更新速度慢和标龄高问题,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不到0.5%,标龄比美英等国高出1倍以上。中国制造业主要处于产业链低端,利润率低,较少高端技术产品和品牌,导致大部分制造业无法全球竞争,面临严峻生存挑战。因此,中国制造业急需通过创新驱动,从低技术含量的“中国制造”转型至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值的“中国创造”(Joshua,2017)。同时,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对制造业产品需求的减少,使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雪上加霜。比如,中国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已从2009年的100%下降至70%。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从2007年的41%下降到2014年的36%。4、2013年,中国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9%,其中落后产能占了15%—20%(袁境,2016)。在当前形势下,低档工业产品出口格局难以为继,应提高供给侧对消费结构升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速推进制造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希望藉“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合作,为制造业新生搭建平台和创造契机。

本文来自织梦

三、印度制造业短板及发展新蓝图 内容来自dedecms

印度制造业短板的形成是与其经济改革相伴而生的。印度独立以后比较重视工业体系的建设,属于少有建立起完善工业体系的国家,但国家行政的过多干预,使其经济长期处于约4%的低增速状态,制造业不强,经济成效不突出。1991年后,随着拉奥政府经济改革,印度沿着全球化、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目标推行经济改革和政策配套,以调整产业政策、推进开放型经济和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合作等入手大刀阔斧改革,在完善内部市场机制和发展第三产业基础上走出了不同于中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之路。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印度扬长避短,致力于发展服务业经济。2000年时,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提出了使印度成为“知识大国”的主张,力图抓住“新经济”时代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短缺造就的机遇,使印度成为提供外包服务的世界性知识经济大国。在印度政府积极引导和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印度的IT软件产业、医药和生物科技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2004年,“经济改革之父”曼莫汉·辛格执政后,倾力于沿着纳米科技、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促进知识密集型高端服务业发展。这一时期,印度经济发展依赖服务业而非制造业、国内市场而非外贸出口、消费而不是投资、高端技术产品而非贴牌加工品(ArNOId等,2014)。“印度大脑”、“世界办公室”等称号将印度形塑成发展中国家中服务业经济模式的创新者和典范。 织梦好,好织梦

可是,较于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年均约40%,印度制造业一直在GDP中的比重不大,长期徘徊在15%,目前大约16%。印度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约2%,远低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约22.4%的占比(李玮、王叶子和龚晓峰,2016)。还有,印度累积的制造业劣势,落后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与供电,以及行政管理低效和腐败等问题,阻碍着印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世界银行报告指出,比较全球189个经济体,印度的营商环境位居第134名。塔塔集团董事长塞勒斯·密斯特里也坦言,印度制造业要通过更新基础设施、改善能源和物流系统,吸引大量外资才能获得较快发展。印度经济学者夏尔马认为,庞大和年轻的印度劳动力人口因受教育程度和技术素质极低,印度不存在人口红利(蔡恩泽,2015)。印度短期内取代“中国制造”的可能性不大。

dedecms.com

在应对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印度政府也对其偏重于服务业经济而忽略制造业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开始重视发展制造业。2011年,印度商业和工业部发布了《国家制造业政策》报告,明确提出了印度发展制造业的目标:推动印度制造业中期内增长12%—14%,到2022年时在GDP中占比上升到25%,成为经济增长引擎;到2022年时制造业新增1亿个就业岗位,让城市贫困者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掌握实用制造业工作技能;增加印度制造业的技术能力和价值比重,提升印度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重视提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能效和绿色发展,如纺织与服装、食品加工等;提升大型产品和重大战略产业制造能力,如大型电力设备、重型交通、航空航天、电信设备和太阳能等;优势制造业突破,如制药和医疗器械制造等。同时,对发展制造业所需的要素细化了相关规定:以建立土地银行解决土地资源问题;以完善工会、企业和职工之间关系的制度促进劳动者充分发挥才能;以制定“国家技能发展计划”推动技术创新;政府将为企业职工提供培训服务;积极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制造业,鼓励企业创新(袁境,2016)。国家投资与制造业园区(NIMZs)建设倡议亦受到重视。印度还编制了“十二五”制造业规划(2012—2017),延续《国家制造业政策》的同时聚焦以下领域:加大高精尖技术研发投入,简化商业监管系统,减少企业运营成本,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发展绿色制造业,提升制造业出口能力,集群产业,建设制造业区,完善水资源和土地使用权等。

本文来自织梦

2014年,莫迪就任总理,在巩固服务业地位的同时,对辛格总理执政后期提出的“制造业振兴”计划发扬光大,大力倡导发展印度制造业,先后强力宣传和推出了“印度制造”、“智慧城市”等战略和口号,要让印度成为强大制造业国家并再次提振印度经济。着眼于21世纪“印度世纪”目标,莫迪大刀阔斧地提出了数十项改革目标,制造业发展目标是将印度打造成另一个“全球制造中心”和全球有市场竞争力的最开放国家。为此,印度政府将25个相关行业列为首批发展重点,并承诺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配套发展制造业的系列引资优惠政策。除部分战略行业外,多数行业废除了外商投资许可制度。2016年6月,印度政府再次扩大开放范围,涉及食品生产、有线电视网络、卫星通讯、医药、航空、国防等众多行业,允许外商投资比例逐步提高到50%—100%,甚至可投资股票和债券市场。还将具有65年历史的“印度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全国改革印度学会”,将便民性和服务性作为新机构宗旨(梅冠群,2016)。莫迪亲自邀请空中客车、奔驰、三星电子等公司首席执行官出席“印度制造”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为印度造势。在各种努力下,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和年增长率明显提高(表2)。据2016年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报告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的竞争力位居全球第四,预计2018年时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强国。由于印度是南亚大国,经济总量占南亚经济总量的70%左右,加之印度处于人口“窗口期”,广阔的国内市场、较低汇率、较低政治风险和有利的国际环境等,印度具备成为制造业大国的条件和要素,实现2025年时制造业占GDP 25%的目标是完全可能的,若能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将对目标实现更加有利。

dedecms.com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印制造业合作机遇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国际社会仍深受“修昔底德”陷阱袭扰的背景下,中国不仅向国际社会坚定承诺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且破除西方“零和博弈”思维,倡导和践行合作共赢理念,推出以实现“五通”与互利共赢为目标的“一带一路”战略。尽管某些国家视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Tiezzi,2014),甚至诬蔑和抹黑中国的善意,但事实已证明,它是造福沿线国家的计划,是中国总结自己发展经验、践履正确义利观和国际责任意识的表现。中国政府明白,中国经济的崛起得益于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受益于开放型经济模式,成功于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义务推进以平等、开放、合作、共赢为基本价值观念的经济全球化和以共商、共建、共享为理念的中国式全球治理规则(王文,2017)。中国不再只是国际合作的受益者,正在通过国际合作让整个世界受益,中国要从全球化红利的享受者转向制造者(沈丁立,2017)。中国还意识到,全球化时代的技术进步已不能局限于一国,需要各国协同创新,共同为释放技术进步红利提供适宜土壤。过去中国对外开放过于偏向与发达国家的互动,未来可选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世界新兴经济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为参与各方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提供共赢合作平台,创设交流的包容性平台(屠新泉和曹鸿宇,2017)。因此,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家间共赢合作创造条件,如2016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国际产能合作论坛”暨第八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201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中印制造业合作,还带来经济发展的其他溢出效应。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对中国来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为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通信交通和能源装备等优势制造业寻找海外市场,寻找国际合作机会,至少能够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物流、人流、技术流和资金流等方面的互动层次。比如,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已获得印度等多国订单;中企对沿线国家的投资仅2015年累计达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80.2%;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180.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同比增长14.7%,实现13年连增(秦超,2015)。作为国际产能合作重要载体的合作园区迅猛发展,据商务部信息,至2015年,中国正推进的合作园区75个,其中50%以上是加工制造类园区,带动了服装和家电等优势行业产能境外转移。特别是中国与南亚国家在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技术能力、产业产品上互补性强,具备比较优势和规模效应,合作空间极大(孙久文,2017)。聚焦与印度的合作就更显重要,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筹建的六大经济走廊中,“中国一南亚一西亚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直接与印度有关,“中巴经济走廊”看似为中国与巴基斯坦间的合作,但涉及敏感的克什米尔地区,不能忽略印度的态度。印度的制造业有一定基础,近年来,在钢铁、机械、纺织和制药等领域技术雄厚,航空航天、电子产品制造和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印度制造”战略也将汽车制造、生物技术、纺织服装、医药保健、机械装备等25个产业列为发展重点,相关硬件产品需求很大,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印度筹建中的大量工业区、产业园区和城镇建设项目亦是中国强项(梅冠群,2016)。印度对中国的高铁、电力、饮用水供应、垃圾处理、市政设施技术非常感兴趣,因为与美、日等国相比,中国的技术对印度更经济,环境适应性更强。荣事达董事长潘保春曾说:“说句实话,印度这个市场是我们中国所有制造业企业都惦记的,特别是家电制造业。但你会发现实际上走进去的很少,最多的还是通过贸易实现这个市场。”5、目前,只有华为、联想、阿里巴巴、中兴等进入了印度市场。印度劳动力廉价,中国可以将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印度,既有利于自己产业转型,也有助于印度制造业发展和增加就业。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对印度来说,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很长时期内面临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发展经济,改善民众生活,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发展制造业极其重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图1、图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用电器、服装服饰、交通工具等用品的需求日益增多,但目前的制造业能力不能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消费品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机器设备的需求,需要大量进口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从国外进口的制造业产品总值与其制造业创造的GDP相当。若印度要发展制造业,就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熟练的技术人才。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要利用国内强大的工业产能、熟练的技术人才和充足的外汇储备等,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协助其发展。而且,进行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国,可将纺织服装、钢铁金属、塑料与非金属制品、电力电信、电器电子、高铁装备等制造业向印度转移,提升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还可藉中国资金和技术优势,依托投资协定,弥补印度制造业发展的资金和外汇缺口(申现杰和肖金成,2014)。中国大部分制造业技术、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合作成本等与印度需求匹配,特别是在交通设备、电子硬件、服装制作甚至高端装备等方面(表3、表4)。若印度吸引和便利中国相关企业去印度投资建厂,能极大促进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促动下,已有不少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印度投资建厂,基础设施建设中制造业合作也已展开。当然,随着印度制造业加速发展,印度商品生产和商品出口的能力也将更强,相关制造业技术和产品也可输出中国,如软件技术和制药业等,以平衡中印贸易中印度的逆差(表5)。未来的中印制造业合作,还有利于技术经验交流和市场关联,实现从制造业顶层设计到具体项目的对接。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总之,中印两国处于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当中,都把发展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和核心目标,物质需求接近,在制造业尤其是制造业公共产品生产方面合作前景广阔。加之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海陆交通的便利性、国家发展战略的一致性以及技术和产品的互补性,中印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实现制造业深度合作,会大大提升两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本文来自织梦

五、“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印制造业合作策略

dedecms.com

若用机遇和挑战并存来定性中印合作再合适不过。以中印制造业合作为例,尽管印度将开放与参与国际合作作为提升制造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具体到与中国的合作,仍存在诸多来自印度的掣肘因素:一方面,印度政府管理的积弊短期内难以消除,对中国投资审查更是加码。印度政府对外商投资管理复杂低效,不透明的投资审批制度易滋生腐败;政府常是市场的实际控制者,资源配置常被扭曲;小企业保护政策与严苛的劳动法抑制企业规模扩大;高额进口关税等隐形成本成为外资进人的壁垒(梅冠群,2016)。缘于历史与安全原因,印度政府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或企业会更加苛刻,针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审查更严格,反倾销调查案例最多,特殊保障措施调查逐年增多。另一方面,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心存疑虑和安全担忧。大部分印度学者对该战略的解读不是基于经济视角而是政治和战略视角的,防止中国在印度的“后院”建立依附于中国的经济体系,比建立印度主导的地区经济体系更吸引印度(叶海林,2016)。印度官方和民间一致将中国视为主要外部安全威胁,内外政策制定都要确保印度不受中国的威胁,这一思维影响了印度对中国行为的判断。特别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西进”,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诉求和影响力上升,中印海上利益的重叠和竞争成为双方地缘政治关系新情况,印度由来已久的“战略不适感”陡然上升,觉得这是中国实现“珍珠链”战略的工具,将严重威胁它在南亚和印度洋区的主导地位(李永全和王晓泉,2016)。尼赫鲁大学教授狄伯杰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是经济联接,中国的确为一些国家基础设施投入大额基金,但倡议同样具有显着战略意义,它会使中国占据亚洲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位置,使区域内和跨区域地区感到陷入安全困境。因此,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许多合作请求“犹豫不决”和质疑,并以“季风计划”对冲就不难理解了。因此,与印度展开制造业合作仍需新策略。

dedecms.com

首先,中国应冰释印度地缘和现实政治安全担忧,释疑增信是保证双方制造业持久与深度合作的基石。印度是个高度敏感的国家,历史积怨短期内难以消解,加之与中国硬实力的明显差距使印度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疑虑不会短期消失。中国需要保持耐心,细致地向印度解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初衷和谋求互利共赢的真实动机,非为制衡和封锁印度,打消印度顾虑。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制造业合作问题,双方多沟通,多思考共赢合作的务实途径,真正按照两国2014年共同发表的《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精神,为双方制造业深入合作创造良好政治与思想基础。同时,中国多强调“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性质,真心邀请印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就项目谈项目、就投资谈投资的方式实质性推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合作,让印度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制造业产品需求获得满足,制造业水平获得真正提升,民众真正受益,夯实中印制造业长久合作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dedecms.com

其次,中印制造业合作应是基于平等协商、合作共赢和循序渐进等原则的真心合作。在国际经济合作中,虽博弈和竞争是常态,但平等协商是基础和要求,合作共赢是动力和关键。中印制造业合作,需要不断开拓合作领域,但亦需平等协商以扩大利益共识,关切彼此正当利益;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努力扩大双方制造业合作的地域、领域和层次,推进双边制造业合作规模扩大的同时实现双赢、共赢和多赢。要坚持循序渐进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和方法,稳扎稳打,按照成熟一块、建设一块、合作一块的原则,既要从整体上推进,更要考虑重点突破,力争有选择、分阶段和有重点地逐渐推进制造业合作,有效回避市场风险与合作风险。 copyright dedecms

第三,中印制造业合作方式需多元,合作领域需广泛且互补。中印企业海外投资的主体、方式、规模和经验不同,中企投资印度制造业,要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在独资、控股、参股、合作生产、合作开发、联合、并购、重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等诸多合作途径与方式中,针对不同企业、项目和领域采取双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方式。比如,中印制造业近期合作宜采取工程承包和人才培训。工程承包进出容易、操作简便,风险较易控制,中印企业都有经历和经验,易形成合作共识。随着印度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需求的增加,中国可提供相应人才培训,因为中国制造业领域较优质的技术研发中心、团队、工人和经验,会让印度人学到制造业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装备调试、设备维护、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另外,印度高等教育发达,教育培训体系与欧美发达国家接轨,培养高素质技术与管理人才有经验,中国可通过与印度的人才交流,学习西方先进制造业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总之,两国相互学习和经验分享,才能创建持久合作的动力机制。

copyright dedecms

第四,中印应重视高端智能和信息制造业的合作。新世纪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新材料等领域技术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形态、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即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和工厂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和个性定制、协同设计和精准供应链管理等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便携智能穿戴品和家电、智能汽车等终端产品拓宽了制造业领域,《中国制造2025》和“印度制造”战略都明示,推进信息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聚焦智能化制造。智能化是集通信技术、系统控制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和软件技术等为一体,实现脑力劳动机器替代的高技术,是实现数字化工厂的关键技术基础。智能产品设计和装备制造引领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信息软件技术支撑印度制造业提升计划,诚如印度工业政策及发展部秘书长康特所言,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突飞猛进且实力雄厚,印度软件产业技术发展迅速且技术雄厚,两国携手互补,有助于加快“亚洲世纪”的到来;印方十分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尤其是双方制造业领域的合作将有助于印度成为世界级的制造基地,印方承诺全力支持中资投资印度。6、可见,中印联手发展制造业,优势互补的同时还对双方制造业换代升级形成直接助力,甚至可以改变中印间长期的贸易不平衡状态。

内容来自dedecms

最后,产业园区应成为中资进入印度、中印制造业合作的载体和平台。中国应深入了解印度产业园区的引资政策,鼓励国内企业依托印度现有开发区、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通过合作或合资等灵活方式,在印度合作建立产业园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等,鼓励中企积极参与到印度相关园区的建设,设立生产厂、制造基地、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以获取技术资源。扩大中印在加工、研发、生产和销售等领域的合作交往,特别是要推进合作型产业园区建设,如三一重工集团,开创了中印共建产业园区的先例,不仅推出了系列本土化产品,也为印度提供了近千个就业岗位。在具体合作中,无论是设备供应到工程总承包(EPC)、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PPP)等,合作模式与方式可以且行且优化。 dedecms.com

注释: copyright dedecms

1、蓝建中:《创新令日本“老铺新业”成功转型》,《参考消息》2017年3月2日,第11版。 织梦好,好织梦

2、邓茜:《英推出十大新政复兴制造业》,《参考消息》2017年3月2日,第11版。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英国金融时报:《中国雄心勃勃打造科技超级大国》,《参考消息》2017年3月21日,第14版。

内容来自dedecms

4、《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发布》,http://www.xsgy.gov.cn/html/2016/rdgz_0706/849.html。 内容来自dedecms

5、郑青亭:《莫迪为发展“印度制造”来华“取经”中印或签百亿美元大单》,《参考消息》2015年5月14日,第8版。 织梦好,好织梦

6、牛震:《中资欲在印度投资50亿美元》,http://www.bozhou.cn/2015/1017/534353.shtml。

本文来自织梦

参考文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蔡恩泽:《印度:下一个全球制造业中心?》,《上海证券报》2015年2月5日。 copyright dedecms

2、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编:《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6)》,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本文来自织梦

3、贺正楚、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dedecms.com

4、李玮、王叶子、龚晓峰:《印度制造:寻找中国企业的机会》,《中国对外贸易》2016年第6期。

dedecms.com

5、李永全、王晓泉:《“一带一路”蓝皮书:“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自dedecms

6、梅冠群:《莫迪主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35期。

dedecms.com

7、秦超:《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中国国情国力》2015年第6期。

dedecms.com

8、沈丁立:《中国为塑造新秩序提供正能量》,《参考消息》2017年3月10日。

copyright dedecms

9、沈开艳等:《印度经济改革发展二十年:理论、实证与比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copyright dedecms

10、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本文来自织梦

11、孙久文:《“一带一路”战略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开发研究》2017年第1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2、屠新泉、曹鸿宇:《中国成全球化红利制造者》,《参考消息》2017年3月22日。

copyright dedecms

13、王文:《中国引领打造“新型全球化”》,《参考消息》2017年3月15日。

织梦好,好织梦

14、叶海林:《印度南亚政策及其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影响》,《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年第2期。

内容来自dedecms

15、袁境:《“再工业化”战略与中印制造业发展分析》,《西南金融》2016年第4期。

copyright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