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工程机械 > 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就业影响研究的历史脉络和前沿进展

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就业影响研究的历史脉络和前沿进展

发布时间:2017-10-12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一个古老命题,经历百年论争,始终难以达成一致。20世纪末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又重回经济学界争论的视线。国内外学者对技术进步的就业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理论、观点、方法等角度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启发。

内容来自dedecms

一、百年论争与理论基础

dedecms.com

(一)百年论争与“机器问题”重现 内容来自dedecms

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尽管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就业量的增长,但是技术进步对就业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却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谜题。围绕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共有三次论争,而每一次争论都带来对“机器换人”或“机器替代人”的恐慌。 内容来自dedecms

1、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发了第一次论争 内容来自dedecms

法国和英国工业开始机械化时,遭到工人的强烈反对,人们普遍认为随着生产率提高,雇用人数就要下降。但理论家们对这个问题持完全相反的态度,古典自由主义者(亚当·斯密等人)认为技术进步不会减少就业。但是,19世纪上半期,失业率高攀,工人的生活状况悲惨,许多经济学家阐述了完全相反的看法,并展开了激烈反驳。西斯蒙第坚信技术进步会造成失业,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指出,机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排挤工人,使工人陷入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这一时期,大卫·李嘉图对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态度出现了逆转。最初对于机器的作用持乐观态度,随着机器对劳动的替代现象越来越明显,李嘉图放弃了最初的观点,认为机器的使用最终造成工人失业人数相对地日益增加,理论界将这次转变称为“李嘉图之谜”。到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化对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改善,争论暂告结束。 内容来自dedecms

2、技术性失业引发了第二次论争 copyright dedecms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失业率再度高升,人们认为高失业源于新机器的引进,Clower(1965)、Malinvaud(1977)等提出了“技术性失业”概念。1930年,国际劳工组织报告给出“技术性失业”的定义,但Paolo Pini(1997)以及David和Nohn(1983)的研究认为技术性失业的概念相当模糊。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劳动力的特殊需求,失业得到缓解,争论又暂时终止。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结构性失业”是第三次论争的主题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自20世纪中期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主导技术,并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主导形成新技术群。新技术革命发展迅速,新的产业革命开始酝酿,“自动化”浪潮开始出现,“机器换人”再度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担忧,技术进步的就业影响论争再起,形成观点截然相反的悲观派和乐观派。悲观派认为“减员增产”在当时的先进工业国已成定局,新科技革命会提高失业率;乐观派认为“机器人应用的增加不但促进机器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还刺激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工业部门的产生,从而增加了社会的就业量”。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机器问题”卷土重来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近年来,科技创新更加活跃,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应用日益加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特别是,机器人技术开始进入了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阶段,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也正突飞猛进。2016年,《经济学人》的一篇重磅文章从技术、就业、教育、政策、道德五大维度剖析了人工智能革命,提出以前看起来不可能自动化的工作也许将被人工智能替代;2013年,牛津大学的Carl Benedikt Frey和Michael Osborne调查研究发现美国有47%的工作很有可能会在不久后被“计算机资本取代”,这项成果目前被广泛引用,两个世纪前的“机器问题”以不同的面貌重新出现。

本文来自织梦

(二)技术进步与就业研究的相关理论 本文来自织梦

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争论历经百年,很多经济学理论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也有涉及,我们试图从理论发展角度进行简要总结和梳理。 copyright dedecms

1、经济增长理论 copyright dedecms

经济增长理论最早涉及技术进步和就业,认为就业和技术革新都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早期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是外生给定的,称之为“外生增长模型”;随后,经济学家力图从经济模型内部寻找经济增长的动力,即所谓的内生增长模型最早提出了内生化技术的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内生于增长模型之中。经济增长理论本质上认为技术进步会促进就业,但是这个结论不是来源于理论模型本身,而是来源于模型之外的外生假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由此可见,技术进步与就业尽管最早同时出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但该模型却无法解释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同时,内生增长理论虽然没有直接论述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但包含以下逻辑:技术进步提高了知识和专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增加了就业,进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指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条件和可能,即只要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拥有社会需要的专业化知识和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就不会停滞,就业问题就会得到妥善解决。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创新和经济周期理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周期性出现失业危机进行了解释。熊彼特指出技术创新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由于技术变革过程是不规则和不平衡的,导致经济出现结构变动,造成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周期行为,从而出现周期性失业危机。熊彼特模型也称之为创造性毁灭模型,所谓的“创造性毁灭”就是指新的创新必然会带来旧技术的灭亡,摧毁旧的生产力。熊彼特认为周期性失业基本上就是技术性失业,是社会固有且无法消除的弊端。

本文来自织梦

熊彼特对周期性失业的产生进行了研究,在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研究方面是一个重大突破。但是熊彼特的创新和经济周期理论主要聚焦于经济增长的研究,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只是其增长理论的一个推论,采用了简单化的处理,缺乏详细和必要的讨论,而且忽视了技术进步也可以创造出新的职位,增加新的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无法解释在经济长期波动中,技术在不断地进步,却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失业现象。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技术创新经济学派理论

织梦好,好织梦

20世纪70年代,以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和卡洛塔·佩雷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经济学派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理论,明确阐述了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变对就业影响效应的机理。“技术—经济范式”是一串相互联系的技术、制度和管理变革的组合,其变迁过程就是打破常规和建立新范式,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范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刚刚兴起的新技术—经济范式和适应于旧有技术范式的社会制度之间必然出现一个结构性失调时期,只有在社会制度和新范式两者之间实现和谐之后,新技术范式的潜力才有可能发挥出来,并成为主导范式。因此,在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变过程中,经济必然会出现周期性繁荣和萧条的波动,萧条时期必然出现经济增速放慢、失业上升等现象,同时由于新范式刚剐兴起,受旧有社会制度因素的制约,新产业中投资的就业创造效应还十分强大,不足以弥补结构性失调带来的就业损失。 dedecms.com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将社会制度等因素纳入研究范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指出经济萧条、失业上升的根本原因在于旧的制度与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出现结构性失调,要解决失业问题必须变革社会制度结构,建议政府制定适宜的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加快扩大技术创新的应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并大力发展社会教育、培训体系等,进而扩大就业。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效应和机制分析

本文来自织梦

在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方面,目前尚缺乏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和解释,理论的缺失通过实证来弥补。国内外学者对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我们对相关观点以及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制进行梳理。 dedecms.com

(一)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效应

内容来自dedecms

技术进步对就业产生破坏效应的观点兴起于工业化初期。主要特征是机器大生产代替人力,导致工厂对工人数量需求的下降,因此也被叫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替代效应。Aghion和Howitt(1994)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内生化,构建了失业—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的规模决定了失业水平的大小。Jones(1983)在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分析框架下、David和Nolan(1983)借助Malinvand模型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技术进步在就业方面主要变现为较强的破坏效应,技术进步总体效果是增加了失业人数。Clower(1965)、Malinvaud(1977)和Fabien(2002)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以直接破坏为主,导致出现所谓“技术性失业”。Pafkin(1995)提出了“工作终结论”,认为技术创新和市场力量正在把人类推向一个接近没有工人的世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从技术进步对就业破坏效应的产生机制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产品生产所需投入的单位劳动力大幅下降。(2)技术进步后产品更新换代,旧产品消亡,相应的生产工人也退出就业市场。(3)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的生产效率、资本有机构成,降低资本成本,从而产生资本对劳动的替代。(4)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导致需求和价格结构发生变化,相对价格高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绝对或相对减少,引起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织梦好,好织梦

(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 本文来自织梦

国外相关研究指出,技术进步能够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对就业产生创造效应。这一观点最早见于古典经济学家,由于对技术进步持鼓励态度,在反驳技术进步破坏就业的论调下逐渐形成了古典经济系统中的“补偿理论”,因此也被叫做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OECD(1996)、Clas Erikson(1997)、Pianta and Vivarelli(2001)和Bharat Trehan(2003)认为技术进步在直接破坏就业的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促进就业增加,因而总体上促进就业增长。Blanehard(2001)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技术进步不会引起失业量的增加,但引起失业结构的变化。Erikson(1997)归纳总结了工业革命以来各国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变动趋势,认为在短期内会产生摩擦性失业,但是长期内不会对就业产生破坏效应。 dedecms.com

在总结相关研究基础上,Vivarelli(1995)和Petit(1995)等人提出了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产生的机制。(1)价格效应补偿机制:技术进步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消费需求增加,进而扩大就业。(2)投资效应补偿机制: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率先扩大生产规模,就业岗位增加。(3)工资效应补偿机制:工资水平的下降使劳动相对于资本的边际成本降低,企业倾向于通过增加劳动投入来代替资本,就业水平提高。(4)机器效应补偿机制:技术进步通常导致企业对资本需求的增加,进而资本品生产部门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就业机会增多。(5)收入效应补偿机制:技术进步导致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增加,进而拉动就业。(6)新产品效应补偿机制:技术进步通常会导致新产品或新生产部门的出现,从而扩大了社会生产领域,增加就业。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素质的影响效应 本文来自织梦

技术进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影响劳动力素质变化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而影响就业总量和结构。

内容来自dedecms

Martin Carnoy(1997)比较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八个层次,指出从劳动力个体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劳动者知识结构的变化。Katz和Murphy(1992)构建供求模型分析了技术进步与劳动力素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技能水平影响显着,受技术进步冲击影响的劳动力市场新均衡表现为劳动力整体素质结构的变化。Bils等(2000)在研究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问题时发现,技术进步显着地影响了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更快的技术进步速度往往预示着个人教育投资需求的增加。 copyright dedecms

Mincer(1991)认为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必须对工人进行不断的再教育和培训。如果技能水平的差距无法拉开工资收入的差距,则会降低投资主体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积极性,从而限制人力资本的积累。Helpman(1999)研究了通用技术(CPT)的采用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认为GPT倾向于增加基础性教育和培训的投资需求,手工技能等专业性培训的投资需求则出现下降。Mayer(2000)通过分析制造业中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变化,研究全球化是否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形成的良性互动。研究认为,在许多低收入国家中,全球化并没有带来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提高,而且还降低了个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

dedecms.com

(四)不同类型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

内容来自dedecms

技术进步是一个宏观和笼统的概念,国外许多学者引入执行成本的概念将技术进步分为物化性技术进步和非物化性技术进步,对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进行了就业效应和影响机制方面的研究。

copyright dedecms

Pissarides(1990)、Aghion和Howitt(1994)以技术进步的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就业补偿及破坏机制。Pissarides(1990)运用搜寻和失业理论分析物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得出物化性技术进步提高了现有工作的净现值,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就业岗位增加,失业率降低。Aghion和Howitt(1994)肯定了物化性技术进步导致失业率降低的观点,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率内生化,详细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效应,即技术进步通过降低现有工作创造的利润直接提高失业率。

本文来自织梦

对于这两种类型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采用不同的增长理论假设得出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Mortensen(1998)在外生增长假设下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企业更新技术的执行成本的高低。当执行成本较低时,企业倾向于在职技术更新,表现为非物化的技术进步,结果是增加就业,失业率降低;当更新技术的执行成本较高时,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增强,技术进步创造工作岗位的速度慢于其破坏就业的速度,失业率相应上升,表现为技术进步的创造性破坏效应。Femando del Rio(2001)研究认为,在外生增长假设下,通常将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纳入分析框架中,从而技术进步在就业方面主要体现为破坏效应,失业率升高;而在内生增长假设下,经济增长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从而对就业的破坏效应降低,劳动就业率升高。他进一步分析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类型,物化性技术进步在就业方面主要变现为就业量扩大、失业率降低。

内容来自dedecms

三、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研究视角 dedecms.com

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研究缺乏直接的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通过不同方法做了大量研究,我们试图对这些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逻辑框架进行了简要梳理。 织梦好,好织梦

(一)定量分析方法

织梦好,好织梦

定量分析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重要工具,主要有索洛余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方法,各方法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优缺点如下表所示。索洛余值法最常用,以边际就业弹性作为切入点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测度,将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概括负方向的直接(短期)影响和正方向的间接(长期)影响,分别对应技术进步的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两者的综合是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总效应。索洛余值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方法需要满足生产函数的假设约束,不同假设设定下所得到的结果有所差异。线性回归、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基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具有对影响要素考虑全面的优势。误差修正模型、广义矩阵等模型则对基础模型进行改良,分别具有避免“伪回归”和允许存在异方差等优势。

本文来自织梦

(二)研究视角及分析框架 dedecms.com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其实并不在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框架内,熊彼特(Sehumpter,1934)的创新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将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纳入到宏观经济的分析框架,技术创新经济学派将其进一步推广和扩展。

织梦好,好织梦

Kaplimky综合相关文献,根据采用某一项新技术后对就业影响 织梦好,好织梦

的范围,从过程、工厂、公司、行业、地区、国家、全球等八个层次探讨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内容来自dedecms

李正友、毕先萍(2004)分别从微观(企业层面)、中观(产业层面)和国民经济宏观层面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包括就业量和结构的变动)进行逐一分析,概括出一个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综合分析框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肖六亿(2007)立足于劳动力市场,从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两个方面分别考察技术进步对就业水平的影响。重点从劳动需求方面研究技术进步对就业水平的影响,技术进步的就业总效应包括就业损失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 内容来自dedecms

张红霞(2011)将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效应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增强动力、完善运行、提升保障、优化约束、健全目标五个子系统的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系统框架模型,增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dedecms.com

(三)时期跨度分析

本文来自织梦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要根据时间跨度进行判断,分别从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两方面研究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本文来自织梦

Kydland和Prescott(1990)提出的劳动跨期替代模型从供给方面解释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在劳动跨期替代模型中,技术进步决定不同时期的工资和利率,工人通过比较当期和下一期的工资和利率,决定是否增加当期劳动供给。劳动供给的增加和减少影响产量。经济周期理论以技术进步作为冲击之源,劳动跨期替代模型作为传导机制来解释经济周期和提出政策。

copyright dedecms

从时间跨度视角看,技术进步对就业有双重作用。短期内技术进步必然降低劳动力需求,不利于增加就业;但长期来看,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意味着有利于扩大就业。协整分析同样证明了以上观点,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析出是短期波动,长期内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通过工资水平工具可以帮助实现促进技术进步的长远利益和避免短暂就业剧烈波动的近期目标。

本文来自织梦

姜金秋(2015)则发现不同行业应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随时间发生变化,即有的行业近中期具有就业增加或减少的表现,但远期均表现为没有影响。stiglitz(2015)研究发现若政府不加干预、放任市场运行,可能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出现,从而发现在政府和市场的不同发展模式下,替代弹性和补偿弹性有所差异,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效果也会产生根本的不同。

内容来自dedecms

四、国内外研究的评述及启示

dedecms.com

(一)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研究存在理论缺失 本文来自织梦

从理论发展脉络看,技术进步与就业问题研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研究是在新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经济增长模型主要关注经济增长。一方面直接假设劳动增强型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采用CES的生产函数形式,模型中隐含了技术进步与就业的正向相关关系,造成了学术界对技术进步和就业关系研究的缺失。创新和经济周期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经济学派理论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纳入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微观结构模型试图克服宏观增长模型的缺点,一方面不直接假设技术进步是劳动增强型,另一方面试图内生化技术进步;并且从劳动市场结构角度出发,区分了任务和劳动技术以及技术劳动和非技术劳动,将机器替代劳动、非技术劳动和技术劳动相互替代纳入到模型,对现实有较好的解释力。宏观增长模型虽然缺乏坚实的微观基础,但是说明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总量的评估必须放在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微观模型虽然缺乏必要的宏观背景,但是说明了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的影响不应该采用增长模型过度简单化的处理,必须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

本文来自织梦

(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总效应存在不确定性 本文来自织梦

综合国内外研究,大量的研究是以实证分析特别是定量测算来弥补理论研究,但由于前提条件的差异很难达成一致,不同学者对正负两面效应的综合分析结论不同,形成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正效应、负效应和零效应的结论。在国外研究基础上国内部分学者对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制进行了分析,逐步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纳入宏观分析视角,并尝试建立包括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分析框架。 内容来自dedecms

通过国内外研究文献整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技术进步在短期内都会带来就业的波动,尤其是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就业的降低;二是技术进步在长期内会产生偏向性劳动就业,即会增加技术劳动和受教育水平高的劳动力的需求;三是技术进步对于就业总的影响不确定,现有研究无法明确回答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总效应;四是技术进步对就业存在跨期影响;五是技术进步通过影响劳动力素质提升和人力资本形成对就业产生效应;六是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实现依赖于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几点启示 内容来自dedecms

技术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技术进步的车轮不能倒转。加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的研究十分必要和有意义,不但对理解技术进步条件下劳动就业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对于重新理解经济增长也有重大的意义。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基础上,对研究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有以下几点启示。

copyright dedecms

一是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研究要更注重宏观层面分析,具体效应要以微观分析为基础;二是对技术进步的界定,应关注未来可能引起技术变革,并可能进一步引发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创新;三是要区分技术进步的不同时期、对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结构影响的不同时期,进行就业效应分析,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四是定量分析难以相对准确地描述技术进步和测算就业效应,只能作为辅助分析方法;五是要关注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实现条件,也就是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进行统筹分析,不孤立地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效应。(nc-1120170731)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