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农业经济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业改革与农业动能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业改革与农业动能

发布时间:2019-03-28 作者:派智库 来源:《经济体制改革》2018年第 浏览:【字体: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业经营制度、农业科技体制及农产品流通体制不断变革,成效明显。中国农业依赖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还没有改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在40%左右,属于技术进步引致型增长模式。未来农业新旧动能转换面临要素、效率、环境、结构、创新等约束,需要挖掘老龄化、女性化人口等传统要素的潜力,嫁接知识、信息等新生产要素,并不断提高技术效率和规模利用效率,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关键词]农业;改革开放;四十年;动能;约束 内容来自dedecms

中国农业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历经多次巨变,见证了改革的成效和教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绩背后的驱动动能缘起什么?未来农业发展动能的关键制约因素是否存在?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中国农业的未来改革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来自dedecms

一、农业改革历程与改革路径

织梦好,好织梦

1.农业经营制度变革 织梦好,好织梦

1978~1984年,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到1984年底,全国普及率达99%以上。农业生产经营单元由生产队变成农户,拥有决策自主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大幅度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改革初期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贡献了35%以上的粮食单产提高,[1]“土地集体所有,包产到户”的变革本质上是利益和财产关系的重新设置,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并享有财产支配权和经营自主权,由此对经营效率、结构调整的激励效力巨大,推动农业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稳定发挥其推动作用,但“均包”模式导致土地经营的碎片化、分散化问题使得土地经营难以起到规模效应,因此规模经营成为改革的新方向,逐步推进地权的稳定,土地承包权从1984年一号文件确立为15年,1993年一号文件将其延长到30年,2002年《土地承包法》出台把土地经营权利从法律上确权,进一步明晰了产权主体地位,保障权利的稳固性。根据Alchian(1965)产权理论“在产权明晰和稳定的条件下,市场交易行为才会自动产生。”地权的稳定促进土地流转,利于市场化交易。土地集中化,促使适度规模经营,对推动规模效率的提升起到助推作用。组织化经营成为改革的新动向,新型的组织化经营模式不断出现,如家庭农场、合作社、订单农业等,这对新经营主体和新生产要素的引入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继续延长30年的土地承包制度,并着力推进“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对农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由此,梳理出农业经营制度变革路径:第一,权利配置的演化。从改革前的人民公社时期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到1978年改革开放试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两权分离”,权利配置体系重心由所有权向产权变化。第二,权利深化。改革初期经营权与承包权“两权合一”到人地关系稳固后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权利中心由经营权向承包权转移。第三,经营体系化。改革初期分散的小农经营体系,向改革深化期的适度集中的规模经营、多样化经营体系演化。 本文来自织梦

2.农业科技体制变革

织梦好,好织梦

1978~1985年期间为恢复和改革前期:机构重建,筹资改革。第一,农业科研机构大规模重建和完善。中国农科院以及地方性农业科研机构先后成立,集中研究农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到1985年基本形成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农业科研系统,各类科研院所数量达到1428个。[2]第二,农业咨询审议机构设立,科技委员会、农业和林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等相继成立,推动农林科研管理从经验走上科学。第三,农业高等院校被列入农科重要阵地。第四,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重建。1979年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全国试点,到1985年底基本形成“专业组织+农户”的立体化的农推体系。1983年试行部和地方以合资方式、接受世行的捐助方式以及多方渠道筹资方式,全面武装农业科研条件。 dedecms.com

1986~1994年市场化改革探索期:1986年《关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试行)》提出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积极开拓技术应用市场,对农推机构的经费既施行国家拨款,机构包干,也可以通过有偿技术服务等方式获取。增加高等农业院所的自主权力,农业科研院所开始尝试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试点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优选组合科研人员,尝试多样化的经费筹集方式。1990年,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带动农业科技成果下田间地头的良好局面。此后,改革不断深化,摸索出了“农科教”一体化的科学经验,构建有偿服务的全过程科技服务体系。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并明确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动科技与农业经济密切结合的运行体制,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多样化。1994年改革深化施行农业科研机构区域调整和分流。

本文来自织梦

1995~2006年改革深化阶段:一是管理体制改革。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推动革除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科技与经济脱节等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深化分级管理模式,鼓励农技和农推人员直接进入生产一线,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可以兴办企业或和企业合作推广科技成果应用。二是农推体系统一化管理,由农业部合并种子、植保、土肥等总站成立全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三是运行体制改革。1996年后构建农业科技产业技术体系成为改革的新方向。1999年后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化改制,公益性科研机构分类管理,并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2000年对农业公益型科研机构进行分流或转制。2000年后农推体系分类改革,履行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的农推机构分立,推动国有和其他所有制的农推组织协同发展,鼓励农业院校加入农技推广。

dedecms.com

2007~2017年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阶段:2007年《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明确提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三大任务——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从知识、产品、技术和推广创新等层面综合设计,到2020年建成多种创新主体紧密合作、高效互动、开放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行创新驱动战略,组建创新联盟,推行协同创新,建设云平台等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对科研计划、项目、经费管理方式改革,以产业和问题为科技创新导向,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瓶颈问题,创新组织管理方式,集中优势研发资源,拓展全产业链研发模式。农技推广服务方面,尝试全程化、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探索政府向生产性服务机构购买公益性社会服务等机制创新,强化绿色、生态、环保的增产模式和病虫害防治、防灾减灾等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规模型经营主体提高扶持力度。 dedecms.com

综之,中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路径:一是遵循农业科技本身公益性、社会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机制。二是农业和农村的需求是改革导引。从改革初期重建农业科研院所到改革探索期的机构分类管理再到改革深化期的分类转制,直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一直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和农村为目标。三是完善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制度是改革的保障。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健全产权制度,明晰权利所属,并对资金来源、人员配备等明示,从制度上对农业科研机构提供保障。 本文来自织梦

3.农产品流通制度变革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1978~1984年:逐步放开搞活阶段。逐步减少统购包销的产品种类和数量,从1979年的180种减少到1984年底的38种,并试行议购议销模式。剩余产品增加,农户积极性提高,集贸市场等市场化交易模式重现。[3]该阶段是农产品交易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时期。

dedecms.com

(2)1985~1997年:双轨制并存阶段。1985~1991年间国家合同订购和市场订购两种交易方式并存,到1991年,除棉花、烟草等部分农副产品以外,其余的农副产品均实现市场购销模式,比例达到81.8%。[4]1993年粮食市场走出双轨制,进入市场自由交易,但效果并不明显,1994~1997年粮食重回双轨制,直到1998年才重新开启市场化改革大门。党的十四大之后,农产品流通迈进市场化大门,市场自由购销体制真正确立。此后,兴起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活跃的龙头企业,大大推进了农产品市场化流通,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交易、流通集散中心,加快了市场化改革步伐。

本文来自织梦

(3)1998~2005年:市场化改革深化。一方面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行深化,尝试以保护价收购余粮,实行政策性和商业化运营分开的购销模式,建立粮食价格体系,推行国有粮企顺价销售等方式。其余农产品市场化改革步伐不断迈进。另一方面,建立现代化农产品流通网络。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的意见》推动农产品生产资料、消费、流通等市场不断完善,对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2005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农产品网络体系的升级。 织梦好,好织梦

(4)2006~2017年:多样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立。2006年推进“双百市场”工程,改造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流通成为改革的重点,多样化农产品流通主体建立,“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农超对接”等成为新型流通主体,在连接农户与市场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dedecms.com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根源在于:一是内在需求引致和外在制度变迁结合推动变革进程持续。变革的过程是经营主体自发寻求提高效率的过程,这是由内在市场需求引致的。且每次变革都是政治、经济等制度变革时期,这是由国家外在制度变迁推动的。二是农户是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改革的推动者。农户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决定改革的收益和成本。统购统销时期,农户参与的主动性有限,带来的收益也有限。市场化改革后,农户的内在积极性被自然地调动起来,而且促生了农村经纪人、运销大户等新型流通主体。三是政策的调控和支持是改革的保障。改革的原动力在农户,但由原生到广推,才能最大化改革红利,这需要政策的适度调控。同时多样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需要多样化的流通主体,培育这些主体需要税收等政策的支持才能变成现实。 本文来自织梦

二、农业改革的成效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农业增长速度和质量均大幅提高

dedecms.com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均增速在4.5%,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均增速在6.4%,改革的进程呈分段性,因此分阶段考察农业改革的成效。在改革期间不同阶段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速率有所差异,在1978~1985年间年均增长6.3%,是增长最快的阶段。1986~1994年间年均增速达到4.1%,1995~2006年增长速度放缓,年均仅有3.9%的增长,2007~2016年增长速度再次上升,达到4.2%。相较改革开放前(1952~1978年)2.2%的增速,改革的成效明显(见表1)。

织梦好,好织梦

2.产业结构优化

copyright dedecms

由表1可见,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属于土地密集型生产,产量不断增加,虽然粮食、棉花、糖料在1978~2016年间平均增长率稍慢于改革开放前,但依然呈不断增长趋势,而且油料实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6.4%,远高于改革开放前(年均1.4%),且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5年,增速最快,改革开放经营制度的变革带来的红利释放效应非常明显。虽然粮食总产量增幅有所下降,但单产产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中呈增长趋势。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蔬菜、水果、肉类、牛奶以及水产品产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2%、11.5%、5.8%、10.7%、6.5%,尤其是水果和牛奶的增速超过10%,标志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对比土地密集型产业,蔬菜、水果、牛奶等在1986~1994年和1995~2006年间增长速度更快,说明伴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市场对品质型农产品的需求增加。而且劳动密集型农业可以延长农民工作时间,拓宽就业范围,减少了“以粮为纲”时代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dedecms.com

织梦好,好织梦

3.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织梦好,好织梦

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图1描述了1978~2017年城乡收入情况,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432元,剔除消费价格因素之后比1978年增长了近14倍,平均增速为7.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来源(如图2所示)中农林牧渔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批发零售业、交通邮电业、工业、建筑业来源收入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工业和建筑业收入所占比例在1985~2000年间不断上升,2000年之后呈下降趋势,而批发零售业和交通邮电业来源比例不断上升,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来源越来越丰富,传统“靠地吃饭”的局面根本上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大,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三产业占比日渐提升,农民收入结构更趋于合理。但对比城镇居民收入情况发现,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不考虑价格变动因素)平均增长率为9.5%,城乡差距呈发散趋势(如图1所示)。 内容来自dedecms

dedecms.com

4.农民消费结构更趋合理 dedecms.com

1978~2017年间农村恩格尔系数呈递减趋势(如图3所示),1978年系数高达67.7%,而到2017年恩格尔系数仅为31.2%,接近发达国家20%~30%的标准,城乡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缩小,对农业结构的优化也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消费结构的优化会促进生产要素更高效的配置,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加快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对外输出,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织梦好,好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三、农业发展的动能 dedecms.com

1.概念界定和测算方法

内容来自dedecms

农业发展动能最早出现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现有的文献主要是对政策的解读,学者们对农业发展动能并没有形成共识性的认识。朱国祥(2017)认为,农业发展动能是指能够有效推动农业发展的各种力量,核心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实现方式和条件。政府主导下的化肥、农药、机械等为现代生产要素,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动能,信息、知识、生态环境等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可作为农业发展新的动能。[5]本文界定农业发展动能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及其作用方式。西奥多·舒尔茨(2006)等认为,传统农业发展的动力在于劳动力和土地等初始资源禀赋的推动。[6]现代经济学认为,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依据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Productivity,TFP)的贡献大小,[7]TFP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动能。可见,农业发展动能是在演进的。 dedecms.com

本文基于拓展的C-D函数构建SFA函数,识别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时期的农业发展的关键动能并测算其贡献,并结合Dea-Malquist指数探寻中国29个省域(因重庆和海南建制较晚,为保持数据的均衡性,把重庆并入四川、海南并入广州,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农业发展动能的差异和源泉。 织梦好,好织梦

构建拓展的C-D函数f(·),形式为式(1):

本文来自织梦

Y=ALβ1Sβ2Kβ3Dβ4Cβ5(1) 织梦好,好织梦

L-劳动力,S-土地,K-机械动力,D-大牲畜,C-化肥折纯量,β-弹性系数。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 内容来自dedecms

要素贡献率测算根据朱希刚(1997)[8]的研究来进行,表达式为(2):

内容来自dedecms

要素贡献率=(要素增长率*要素弹性系数)/产出增长率(2)

织梦好,好织梦

2.变量选取 本文来自织梦

学者们对选取变量的依据有所差别,结论也迥异。投入方面,朱希刚等(1997)选用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以物质费用作为资本投入。[9]李谷成(2009)选用模型计算得到农业从业人员数量。[10]郑循刚(2011)以未受灾耕地面积作为土地投入。[11]金怀玉等(2014)选用耕地面积作为土地投入。[12]乔恒(2015)等选用有效灌溉面积和实际耕种面积作为资本投入的一部分。[13]总的来说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日益精益化和科学化的要求设定变量,基于此,以统计意义上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cz),并以1978年作为基期的农林牧渔生产指数进行平减调整。以农林牧渔从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ld),以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水产养殖面积之和作为土地投入(td),以机械动力(jX)、化肥折纯量(hf)、大牲畜存栏数(sc)作为资本投入要素。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要素贡献率演化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978~2016年间投入要素中劳动力、土地、牲畜平稳变化,机械动力和化肥增幅较大,与产出的变化趋势相似。按照改革的进程大致分1978~1985年、1986~1994年、1995~2006年和2007~2016年四个时间段,基于SFA函数测算要素的产出弹性并测算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率(见表2)。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由表2,在1978~1985年间农业增长的动能主要依赖于机械动力,贡献率达到60.6%,劳动力和牲畜等传统要素起了一定的贡献,分别为4.9%和5.9%,TFP的贡献率仅为19.5%。 织梦好,好织梦

1986~1994年间,机械动力和化肥投入起到了明显驱动作用,贡献率都在30%以上,TFP贡献率为27.5%。在1995~2006年间,农业增长的动能主要依托机械动力和化肥,贡献率分别为57%和50.2%,TFP的贡献上升到36.8%,劳动力和牲畜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在2007~2016年间,农业增长的动能主要在于化肥投入的贡献,TFP的贡献上升到56.6%,劳动力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影响不大,仅为-7.3%。在1978~2016年间,农业增长的动能主要在于机械动力和化肥等的贡献,二者的贡献为55.6%,TFP的贡献仅为43.9%,而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中国农业发展仍然是依赖机械、化肥等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但仍然可看出TFP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农业TFP不断提升的动因是什么?为此需要对农业TFP增长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

本文来自织梦

4.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分解

本文来自织梦

采用Dea-Malquist法测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TFP增长指数(tfpch),并剖解为技术进步增长指数(tech),技术效率指数(te),te还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ech)和规模效率(sech)(见表3)。

内容来自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从表3可知,在1978~2016年间中国农业TFP年均增幅为2.5%。其中,技术进步指数(tech)均增5.6%,纯效率变化指数(pe)为0.990,年均下降1%,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为0.980,均增-2%。由图4可知,农业TFP演进态势与技术进步(tech)的变化趋势趋同,农业TFP的增长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的推动,中国农业TFP的增长属于技术引致型增长模式。

dedecms.com

由图4可知,1978~2016年间农业TFP增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变革历程趋于一致,这佐证了阶段划分的可靠性。分时间段来看(见表3),在1978~1985年间农业技术进步指数(tech)和规模效率指数(sech)均有小幅增长,农业增长是“双元”驱动型,这与1982年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密切相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集体经营模式,农户经营自主权得到较大释放,规模效率有明显提升。机械动力、化肥等机化技术被广泛引进,促进了技术进步指数的提高。1978年后改革开放对农业TFP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之后处于摸索状态,TFP有所下降,直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及广泛推广对农业TFP起到明显提升作用,之后体制效应逐渐减小,TFP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式发展,因而在此期间农业TFP一直呈不规则锯齿形波动增长状态。

内容来自dedecms

1986~1994年间技术进步指数(tech)以年均11.8%的速度大幅度提升,但规模效率(sech)和纯技术效率(pech)变化指数明显下降,分别下降4.3%、1.7%,技术进步对农业TFP的增长起到了关键的驱动作用。1992~1994年农业TFP明显上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在农业领域反映明显。

本文来自织梦

1995~2006年农业TFP呈小幅下降态势,变化平稳,年均降幅在0.6%,此期间技术进步(tech)指数仍然以4.5%的速度增长,但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降幅明显,分别下降1%、2.3%,对农业TFP起了制约作用。

copyright dedecms

2007~2016年间农业TFP年均增长4.5%,tech年均增长8.0%,对农业TFP起了助推作用,农业技术进步是增长的关键动力源,但tech的增长的一部分被peeh和sech的下降抵消。虽然pech和sech分别下降1%和2.2%,但降幅明显比1995~2006年间小了许多,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虽然还是技术引致型,但效率在不断改进和提升,对农业新动能的挖掘提供了方向。

织梦好,好织梦

本文将选取的29个省区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从表3中看出,在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农业TFP年均增速为4.2%,高于中部的3.1%和西部的2.1%。东、中、西部农业TFP的增长源泉都是农业技术进步,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农业TFP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东、中、西部农业技术进步增长率差距不大,各有1%的差距。东部和西部农业纯技术效率增幅一致,和中部仅有0.4%的差距。三个区域规模效率分别下降0.9%、0.16%和0.26%,这也是导致东、中、西部农业TFP增长差距的关键原因。

织梦好,好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制约因素 内容来自dedecms

1.要素制约 内容来自dedecms

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依赖的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约束越来越明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劳动力结构变化。“人口红利”已然不在,结构上明显的变化:一是年龄结构上的老龄化。图5列示了2006~2016年中国农业从业人员中60岁及以上人数占比,从中看出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情况的日趋严重。二是性别结构上的女性化。图7中乡村人口女性人口占比呈增长态势,被称为“女性化”。动因是非农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对女性有限制和歧视倾向。相较男性,女性留在农村照顾家庭的意愿更高,15岁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中女性成为主力军。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会在较长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copyright dedecms

dedecms.com

(2)可用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中国现有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2亩,是美国的1/13,加拿大的1/18,而且土地是稀缺资源尚无替代品,能用于农业生产的储备耕地地域集中化明显,74%以上集中在西部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面源污染导致耕地板结、酸化等原因,可用耕地面积长期内面临供不应求的严峻挑战。 dedecms.com

(3)资本投入不足。从1978~2017年间动能演进看,机械动力等资本要素一直起着关键的驱动作用,资本投入的来源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和政府投入。农户家庭生产资本投入比例逐年下滑,而非农产业投资比重日渐上升的趋势明显。[14]政府资本投入的形式多样化,涉及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粮农补贴及农村社会发展等,对农业发展起了明显的助推作用。政府农业投资高时达25%~26%,而2016年仅为4%,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农业资本外流、土地碎片化等问题仍然存在,致使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织梦好,好织梦

2.效率制约

本文来自织梦

不管是采用SFA法还是Malmquist指数测算的中国农业TFP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的均值都在40%~45%之间,与FAO公布的世界平均水平为80%以上的贡献率相差甚远,且TFP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的推动,农业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一直呈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增长依赖的技术进步更多的是机械、化肥等资本深化式的“拿来主义”的学习、模仿和消化,自主创新的含量不高,而且中国农业科技边界日趋接近国际前沿,再依赖于“模仿型”技术进步提升TFP的能量不足。而农业科技普及率低,农业科技人员不足对农业技术效率也起到明显制约作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环境约束

copyright dedecms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高速增长倚重于高产良种技术和化肥、农药等生物化学生产资料的投入,化肥、农药、农膜等增加趋势明显(如图6、图7所示)。根据农业部2017年数据“中国的化肥施用量为亩均化肥用量21.9千克,利用率为37.8%,世界平均水平是亩均8千克,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农药平均利用率仅为38.8%,欧美发达国家达到50%~60%。[15]未被充分利用的农药、化肥会直接和间接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负面影响。2005年农用薄膜年使用量达到176.23万吨,农用地膜95.94万吨,均居世界首位,[16]一直延续至今。农膜回收率极低,平均每年1/3残留于土壤中,形成“白色恐怖”。生产中的废弃物也是环境一大杀手,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达5亿吨(干质量),农业废弃物16000吨,并以年均5%~10%的速度递增,其中大部分被当做垃圾或简单处置后排放到环境中。[17]引农业面源污染随机性、普遍性及难以监测的特点决定了它从地头到环境并非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按照农业部2015年的通告“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中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4.结构约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图8中描述的是1978—2017年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化情况,种植业产值一直占70%以上的比重。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劳动和资本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向生产率高的部门利于经济的增长”,[18]中国农业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传统的种植业为主的模式。二是空间结构不当。东、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从表3可知,东、中、西部农业增长的关键动力源也有所差异,这源于地理条件、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政策倾斜造成区域上的比较优势的形成。

织梦好,好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5.创新约束 copyright dedecms

Chen Jin et al.(2018)认为,创新从来不是单一的技术投入或要素投入,是科学、技术、政策、制度和网络建设协同促进的复杂过程,要应用整合式的创新政策思维,农业科技创新、制度和管理创新、网络与中介组织创新等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而目前只在部分地区有了一些尝试如浙江丽水的淘宝村搭载“互联网+”快车,实现经营模式创新;浙江义乌何斯路村探索乡村治理生态创新道路;隆平高科与华大小米以技术研发引领科技创新,驱动农业新动能的培育。但整个中国农业创新驱动的体制、环境、业态仍处于摸索阶段,潜力很大,需要挖掘。

织梦好,好织梦

五、结论与建议

dedecms.com

本文从农业经营制度、农业科技体制及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梳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及取得成效的路径,基于改进的C-D函数建立SFA函数,识别农业发展动能,并测算其贡献率,从供给视角提出农业动能转换的关键约束条件,结论为: 织梦好,好织梦

农业经营制度变革路径为:权利配置的演化、权利深化、经营体系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路径:遵循农科科技本身的特点;农业和农村为改革的导向;完善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制度是改革的保障。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根源:内在需求引致和外在制度变迁结合是重要的推动力;政策的调控和支持是改革的保障。

内容来自dedecms

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增长速度和质量均大幅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消费结构更趋合理。中国农业发展仍然是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但农业TFP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中国农业TFP的增长属于技术引致型增长模式。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制约条件在要素、效率、环境、结构、创新等方面。

dedecms.com

针对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内容来自dedecms

(1)传统要素潜力挖掘。开发老龄和女性从业人员的潜能,促其从生产性到服务性活动转移,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增加非农产业就业比例,提高互联网知识、简单机械操作等现代农业从业技能培训。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既可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又可增加乡村就业,利于对有意愿和能力的老龄和女性人口潜能的开发。土地集约化管理,合理规划种植业和养殖业比例,统筹经济作物和粮食的比例,避免陷入“粮食危机”。农林牧渔有效衔接,块状种养模式向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的片状及网状多功能农业发展。役力向机械动力转换,充分协调大牲畜与机械动力之间的关系,实现要素之间的替代。适度控制化肥用量,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有序开发有机肥技术,实现有机肥对化肥的替代,但有机肥对化肥的替代可能会伴随着产量、规模的下降,在现有的侧重量和效益的考核体制下,农户不会自觉地进行替代,因此需要在考核体制上做改革,把化肥、农药的量减作为政绩考核目标。 copyright dedecms

(2)嫁接新型生产要素。信息、知识、“互联网+”等可作为新生产要素,创造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环境也可成为生产要素,生态环境一直被认为是公共物品,农业经营主体既没有利益驱动也缺乏有效利用途径,环境治理和保护一度只是政府的责任。然而,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新业态的兴起使得效益与环境结合成为可见的事实。环境成为生产力,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内在约束而不是外在监督,终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的动能。新旧生产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区域协同、跨界融合等对农业未来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内容来自dedecms

(3)全力提升农业TFP,促进创新驱动。TFP的关键约束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不高,因此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合理设置农业与非农产业比例,消除要素区际流动和贸易的障碍,有效配置资源,架设要素在产业间、区域间自由流动的桥梁,促进TFP水平高的区域技术外溢,带动技术前沿远的区域协调发展。TFP较低的区域因地制宜,合理配置要素投入,保持适度规模发展,提升生产效率。区域内省际间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取长补短,互相协作,促使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提高规模效率。 内容来自dedecms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织梦

[1]黄季焜.四十年中国农业发展改革和未来政策选择[J].农业技术经济,2018,(03):4-15.

内容来自dedecms

[2]朱世桂.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织梦好,好织梦

[3]宋瑛.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演进回顾及思考[J].商业时代,2014,(07):10-12.

织梦好,好织梦

[4]曾欣龙,圣海忠,姜 元等.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六十年回顾与展望[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27—132.

本文来自织梦

[5]朱国祥.论中国农业发展动能转换[J].中国农村经济,2017,(07):2-14.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6][美]西奥多·舒尔茨着,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8.

本文来自织梦

[7][10]李谷成,冯中朝.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推进抑或效率驱动——一项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行业比较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05):4-13.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8][9]朱希刚,刘延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意见[J].农业技术经济,1997,(01):17-23. 本文来自织梦

[11]郑循刚.区域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2]金怀玉,菅利荣.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29-35.

dedecms.com

[13]乔恒,郭昕,曹大激,孙凡.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的结构变化和区域差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23-29. dedecms.com

[14]胡建中.我国农户家庭农业长期投资行为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32—58. dedecms.com

[15]中国经济周刊.中国亩均化肥用量是美国2.6倍农药利用率为35%[EB/OL].http://finance.china.com/in-dustrial/11173306/20170829/31222863_1.html,2017-08-29. 内容来自dedecms

[16]王 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本文来自织梦

[17]邓小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dedecms.com

[18]侯丽薇.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效应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