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轻工纺织 > 粮食生产重心转移及其生态影响研究

粮食生产重心转移及其生态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15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国物价》2016年第3期 浏览:【字体: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一直处于平稳增长的状态,这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粮食持续增产的同时,粮食生产格局也在发生变化,粮食生产重心在地理区位上“南退北扩”。本文从粮食产量以及种粮收益两个方面介绍了粮食生产重心转移的具体表现,并着重从劳动力机会成本的角度解释粮食生产重心转移的原因。粮食生产重心由南到北的转移带来了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制约了我国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关键词:粮食生产重心转移 劳动力机会成本 水资源超采 生态污染

本文来自织梦

一、引言

织梦好,好织梦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0702.61万吨,比上年增产0.8%,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基本保持直线上升的状态,特别是2004年以来,粮食总量呈现出连续十一年稳定增产的局面,并且连续八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这样的成就令人瞩目。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粮食增产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主要切入点是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徐志宇等,2013)、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粮食单产的提高(刘斌等,2013)以及粮食生产结构的内部调整,特别是高产的玉米对低产作物的替代(朱晶等,2013)。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粮食增产所伴随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长期的粮食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已经呈下降趋势(肖红波等,2012),持续的粮食增产加速了水土资源的短缺(李天祥,2014)以及农业环境的破坏(谭淑豪等,2011)等。

copyright dedecms

粮食增产所伴随的另一个问题是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即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的逐渐转移(李天祥,2014)。众所周知,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相较于南方地区更为恶劣,而粮食生产又是高耗水产业,粮食生产重心向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北方地区的转移,将会导致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这一点显然与目前所提倡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经济发展导向不相吻合,也必然会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因此探析出现粮食重心转移的表现、产生原因及其生态影响很有必要。本文研究的粮食主要包括小麦、玉米、水稻以及豆类和薯类五种。南方地区主要包括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和海南;北方地区主要包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宁夏。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织梦好,好织梦

二、粮食生产重心转移的表现

dedecms.com

(一)粮食作物产量重心的转移

本文来自织梦

图1表示南北方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所占比重的变化。1985年北方地区粮食总产量仅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8.8%,而到2013年底,北方粮食的贡献率上升到56.4%。南方粮食产量相对减少、北方粮食产量相对增加的趋势极其显著。从作物的品种来看,这种趋势是由玉米产量的绝对增加以及稻谷产量的相对下降决定的。我国北方地区是玉米的主产区,玉米产量由1986年的5481.3万吨上升到2013年的18275.3万吨,增速迅速。南方地区是稻谷的主产区,然而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稻谷的产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甚至在2003年有所降低。稻谷和玉米产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二)粮食作物经济收益重心的转移 内容来自dedecms

稻谷和玉米分别是南、北方地区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稻谷和玉米的收益变动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南北方农户种粮收益的变动。图2描述了1978年以来玉米和稻谷亩均利润的变化,一直以来稻谷的利润均高于玉米,然而自2006年之后,玉米的利润开始超过稻谷,并且超出的部分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在稻谷中,价格增长较快的品种是主要产自黄河以北特别是东北三省的粳稻,而产自广东、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的籼稻的价格则增幅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就种粮的利润增长幅度而言,北方地区明显比南方地区更加明显。 织梦好,好织梦

三、粮食生产重心转移的原因分析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关于粮食生产重心转移的原因有多种解释,本文从劳动力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将其中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织梦好,好织梦

(一)劳动力机会成本对农户家庭劳动力分配决策的影响机制

copyright dedecms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劳动力投入量的减少会直接影响农业产出。按照哈伯勒的比较成本理论,资源会按照比较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农村劳动力通常可划分农业劳动力和非农业劳动力两类。根据等边际收益原理,在一种投入(劳动力)多种产出(农业产出与非农业产出)的情况下,只有当这种投入在各种产品产出的边际价值相等时,产出组合才能达到利润最优化。因此,当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升高时,更多的劳动力会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而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减少则会影响粮食产出。 dedecms.com

(二)南方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高于北方地区,并且差距在扩大 本文来自织梦

按照机会成本的概念,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可表述为其从事非农产业所带来的收益,所以本文用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来表示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如图3所示,自1993年以来,南方地区农民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一直高于北方地区,而且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根据本文的计算方法,1993年北方农民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是1819元,南方农民的机会成本相对高出18.2%,而到2013年平均每个南方农民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比北方农民高出1000元以上。 本文来自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三)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内容来自dedecms

劳动力机会成本变化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粮食生产:一方面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提高会导致劳动力流出,从而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以及降低复种指数;另一方面,面对较高的机会成本,“理性”的农民会减少对农业的其他投入。

织梦好,好织梦

南方的劳动力机会成本高于北方地区,导致南方农村劳动力外流情况更加明显。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农民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是逐渐升高的,1986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为62.4%,而2014年该比例降到了29.5%,大量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由于在南方地区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高于北方地区。根据经济学的逻辑,南方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必然大于北方地区。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0000农户的调查监测,在七个劳动力流出比重最大的省市中,除河南省以外的其余六个都位于中国南方地区。 织梦好,好织梦

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显著降低。如图4所示,1992年之前南方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均略高于北方地区(1987年除外),1993年之后北方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持续高于南方地区。劳动力的流失一方面导致耕地大面积撂荒或是投入其他产业,另一方面导致了复种指数的直线下降。在2000年之前,南方粮食的复种指数明显高于北方,2000年以后,南方复种指数降低至北方水平以下,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后,农民利用大量时间从事农业的激励降低,本来种两季稻谷的农田现在只种一季。据统计,南方的复种指数由1986年的1.93下降到了2008年的0.73,北方的复种指数虽然也有下降,但并不明显。

织梦好,好织梦

劳动力机会成本升高导致粮食主作物的用工量明显降低。当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时,没有外出机会的农村劳动力会通过减少用工量来减少对农业的投入。自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作物亩均用工量一直在降低,减少用工量一方面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是疏于田间管理,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粮食的减产。据统计,1978年我国农村稻谷、玉米的用工量分别是38.1个和31.1个,改革开放后,农民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快速上升,粮食作物的用工量也快速减少,到2013年这两种作物的用工量分别降到6.87个和6.6个。由此可见,南方的主作物稻谷的亩均用工量比北方的主作物玉米的亩均用工量减少的更快。

本文来自织梦

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差异导致南北方作物种植中其他生产资料投入量的差异。肥料投入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1985年以来南北方粮食种植过程中的肥料使用量都经历了一定的增长,但北方肥料使用量的增长幅度明显快于南方地区,经估算可知北方的亩均肥料使用量的增长速度比南方地区快37.9%。目前我国农村施肥仍然处于人工施肥方式为主的阶段,是劳动力密集型作业,南方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上升所引起的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了南方地区肥料使用量的相对下降以及北方地区肥料使用量的相对增加,进一步促进了粮食生产重心的转移。 内容来自dedecms

四、我国粮食生产重心转移的生态影响 copyright dedecms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下,生态系统稳定性远不如南方地区。随着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北方地区要承受更大的粮食生产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copyright dedecms

(一)加速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变化 dedecms.com

若北方地区开始承担起主要的粮食生产任务,势必造成该地区大规模的耕地开垦活动,加快农牧交错带内草地、林地向耕地的转变。由于农牧交错地带主要起到阻隔荒漠向东南入侵、含蓄水源等生态作用,土壤容易受到侵蚀,本身就属于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带。因此,一系列人为开垦活动很容易破坏该地带的生态紧平衡状态,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本世纪初我国北方城市在春秋季节经常受到沙尘暴、扬尘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就是农牧交错带遭受破坏,防风固沙效果下降的典型例子。其次,农牧交错带内农业生产稳定性差,已开垦的耕地容易因生产率低下被抛荒,造成荒漠化的恶果,进一步加剧北方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

dedecms.com

(二)加剧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危机 copyright dedecms

我国水资源具有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全国约有80%的水资源分布在占全国面积39%的南方地区,而仅有20%的水资源分布在占全国面积61%的北方地区。这就造成水资源分布情况与粮食生产重心转移现状的矛盾。同时,我国农业用水效率低下,北方地区为提高粮食生产,一味发展以传统的漫灌和沟灌方式为主的灌溉农业,无疑加剧了水资源浪费。而伴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工业已经开始与农业争夺用水。这种情形下,北方地区不得不加大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目前,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已分别形成多个地下水漏斗区。而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和荒漠化等。这些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将会酿成灾难性的后果,影响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 本文来自织梦

(三)导致北方地区更多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加剧环境污染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众所周知,我国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耕地比北方和中西部(除去东北黑土地)更加肥沃,粮食生产重心的转移意味着要在土地相对贫瘠的地区追加更多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来保证粮食产量。在2004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上,中外专家指出我国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已到极限。这一方面表明通过增加化肥、农药投入的边际产出开始递减,另一方面也表明使用化肥、农药的负外部性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土壤养分比例失调、物理性状变差、肥力减弱,导致粮食单产下降;而为保证粮食安全又不得不依赖更多的化肥、农药的投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时,滥用化肥、农药使得粮食作物的药残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而由于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导致的大量化肥、农药流入大气及水体势必造成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平衡。

copyright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