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轻工纺织 > 创新三种模式扩充扶贫“钱袋”

创新三种模式扩充扶贫“钱袋”

发布时间:2017-03-03 作者:派智库 来源:山西新闻网 浏览:【字体:

  缺资金,是贫困户脱贫路上的一个拦路虎。如何解决资金筹措和资本积累瓶颈,提升扶贫效益?省人大代表李兵芳结合自身探索,提出三种“生钱”模式,即财政资金变资本、农村资源变资本、贫困农户变资本,实现精准脱贫。财政资金变资本,实行“一带多”模式。“一”是指用各级财政涉农产业扶贫资金;“多”是指农村经济组织,包括合作社、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及贫困户、村级公益事业等。李兵芳解释,由政府拨付到农村经济组织的各类产业扶贫资金,可以经村“两委”及村民代表研究,确定精准的扶持对象和适合的产业发展方式,选择适当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设立集体扶贫股。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村经济组织的涉农产业扶贫资金进行产业化运作,获取市场收益,并按资金的入股比例,每年以不低于股本10%向农村经济组织进行分红,农村经济组织获取入股分红后再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及农村公益事业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实现多方参与、多方受益,并且财政扶贫资金经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运作,还可以提升产业扶贫的效果,实现“财政资金+龙头企业+产业扶贫=财政资金资本化”。农村资源变资本,实行“213”模式。“2”是基础,指无偿提供生产技术,有偿提供菌种、菌包等;“1”是核心,指以保护价收购成品,确保农户零风险;“3”是落脚点,指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品牌,增加竞争力。李兵芳指出,农村种植业产生大量的玉米秸秆、玉米芯、麸皮等农作物副产品,往往处理不当,危害自然环境。要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组织,如合作社、种植大户带领贫困户参与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分工合作,确定加工项目,签订产销订单。龙头企业跟进开展现场技术培训和相关服务,使农村农作物副产品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资源,进入农业产业化运营环节,变废为宝,实现“农村资源+龙头企业+农业项目=农业资源资本化”。贫困农户变资本,实行“4合1”模式。“4”是指贫困农户、龙头企业、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四个主体;“1”是指政府引导、企业担保、银行支持、农户贷款、融资入股,形成一股产业脱贫合力。李兵芳表示,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其根本是自我造血功能弱,发展能力差。当前全国上下进入扶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勇敢担当起历史重担,树立贫困户不是负担,而是优质资本的辩证观点,有针对性对一些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在政府财政贴息政策帮助下,由龙头企业抵押担保,银行跟进贷款支持,让贫困农户贷款入股企业。把几方面的力量统筹起来,和产业发展捆绑在一起,使农民变股东,受益又分红。此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还可以通过企业培训,成为企业成员,获得劳动力受益,实现“贫困农户贷资入企+农业龙头企业+劳动力=人力资源资本化”。李兵芳说,上述三种“生钱”模式,符合“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要求,有利于推进农村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资源潜能,提高财政支出资金使用效益,便于扶贫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产业扶贫绑带作用。从而实现“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的目标,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报记者 杨 文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