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宏观 > 消费形势 > 城市文化消费的巨大缺口从哪里填补?

城市文化消费的巨大缺口从哪里填补?

发布时间:2017-09-07 作者:派智库 来源:社会科学报 浏览:【字体:

   文化扫描

   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21世纪国际范围内的城市竞争,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而且很大程度上演变为文化竞争力的较量。不久前,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文化发展研究院发布“2016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报告”,就当下中国城市竞争力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本文来自织梦

   报纸原文:《城市文化消费总量存在较大缺口》

dedecms.com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范周 萧盈盈 织梦好,好织梦

   当城市的经济发展更少地依赖于制造业,而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时候,文化促进城市发展的价值也就日益凸显。纵观我国中心城市文化发展状况,决定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正由资本、资源等经济层面转向人才、制度、环境、创新等文化及创意层面。随着城市转型和更新的需要,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价值与意义日趋重要。

织梦好,好织梦

   问题

dedecms.com

   “千城一面”难以提升城市竞争力 本文来自织梦

   目前我国的城市文化竞争力在文化公共服务、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消费增长、文化融合创新等方面呈现如下的趋势:文化财政投入比重日益加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制度化;城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生态环境逐渐形成;文化规划与顶层设计趋于科学,文化品牌对城市形象塑造的作用更加凸显;文化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文化要素市场逐渐形成规模;文化与各领域的融合日趋深化,文化创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织梦好,好织梦

   通过对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发展趋势的研判,反观2014年我国中心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基于城市文化竞争力核心要素及其指数表现的分析,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依然面临着诸多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文化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机制停留在传统的单向供给模式 copyright dedecms

   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完善,是长期困扰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一大难题。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大多数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机制却还停留在传统的单向供给模式。既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又无法有效承载新兴业态的发展需求。以文化竞争力综合指数得分最高的北京为例,其文化设施要素得分仍旧偏低,恰好说明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与庞大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相比仍显不足。某些处于第二梯队的城市也存在着相似的情况。由于城市文化建设总体水平与经济发展相比长期处于滞后状态,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升级往往进展缓慢,导致文化设施得分不尽如人意。如果把目光投向中、西部城市的话,这种矛盾就更加突出。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维护成本较高,利用率低,部分西部城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甚至还处于起步阶段,严重制约了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copyright dedecms

   城市文化特色不足,很难提升文化竞争力 dedecms.com

   没有资源,就没有发展,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既有的文化资源,才能让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观念雷同、模式粗放、效率低下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注重“文化兴城”、大打“文化牌”的同时,往往很容易出现“千城一面”和将文化泛化的现象。“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等口号式、标语化的城市文化定位比比皆是,文化发展战略相互模仿和跟风抄袭的情况也非常突出;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重建设轻人文”的弊病,盲目上马重大项目,过分依赖硬件升级,而忽视城市精神遗产的传承和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出现过度开发和对原生态的破坏;除此之外,大多数城市对待文化资源的开发局限于浅层次的旅游开发,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和现代精神的提炼,缺乏内容创意和技术创新,无法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比较优势的城市文化品牌,自然也就很难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东、西部城市文化竞争力内部不均衡性显著 本文来自织梦

   在城市文化竞争力各个要素中,东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西部地区城市则表现较为弱势,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甚至两极分化的格局。其中,文化潜力要素指标的标准差值最大,说明横亘在东、西部城市文化竞争力之间最大的鸿沟来自教育水平与科技实力的差距。而文化交流要素的标准差值较大,这也反映出东、西部城市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开放上的差异性表现。虽然有不少西部城市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缺少对外传播的渠道,文化交流机制尚不健全,大大阻碍了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与此同时,这种不平衡性也体现在同一区域内部的各城市之间。由于文化禀赋、政府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扶植力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环境不同,城市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织梦好,好织梦

   缺乏质优价廉的大众文化产品 dedecms.com

   近几年,我国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规模逐年扩大,文化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无论是对比国际通行规律还是国内人均收入水平,无论是相较于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还是不断涌现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我国城市文化消费总量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以北京为例,城市文化竞争力排名全国首位,但是文化消费要素得分仍然偏低,这说明普通市民对文化消费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究其根源,文化消费动力不足来自文化市场的不成熟,缺乏质优价廉的大众文化产品,难以获得应有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者的认可。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城市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的主体,对文化消费影响巨大。但是从文化经济要素各指标的表现来看,我国城市亟待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与集团。例如个别城市的文化经济要素得分仅为8.33,缺乏龙头文化企业的引领是重要原因。资产超亿元和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寥寥无几,小企业几乎占到全市文化产业单位数量的一半以上。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领域,缺少在全国文化领域站得住脚、叫得响的龙头企业,由此带来文化生产力低下,对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的抑制作用明显。 内容来自dedecms

   文化人才总量和结构不尽如人意

织梦好,好织梦

   城市文化建设离不开人的创意、技巧与才华。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比拼归根到底是文化人才素质的较量。目前,我国城市文化相关行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和明显错位,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跟不上城市文化日新月异的脚步,城市文化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无法获得教育资源的相对匹配。西部城市普遍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型及复合型文化人才。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总量少、质量相对较差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主要瓶颈。东、中部城市在人才数量与质量上具有优势,但是依旧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特别是既懂得专业知识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文化艺术相关专业教育与社会实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也极大地限制了城市文化人才的储备和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建议 copyright dedecms

   综合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提升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本文来自织梦

   实现从行政性“维护”到法律“保障”的跨越

copyright dedecms

   城市文化建设离不开相关政策措施的引导与扶持,需要因地制宜地出台城市文化政策,发挥政府引导和政策促进作用,大力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真正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文化多样性、保障基本文化民生、促进城市动力转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这一历史性突破的基础上,各城市应当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从行政性“维护”到法律“保障”的跨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从可多可少、可急可缓的随机状态到标准化、均等化、专业化发展的跨越。除了大力推动大剧院、博物馆、市民文化广场、音乐厅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应当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推进群众文化创建活动,激活基层细胞,创新理念。开展镇(街道)文化站建设,开展村(居委会)文化中心建设,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居民文化活动,将基层真正变成居民享受文化建设成果的场所,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利。此外,还应当大胆尝试将“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渗透到城市建设之中,根据互联网、大数据等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推进均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copyright dedecms

   创造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本文来自织梦

   充分挖掘并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传统文化保护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政策法律、理念思维和方法路径的到位和协调,要以强有力的政策、法律体系为保障。政府应通过优化和配置社会资源,设立专项保护与传承资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产业发展。除此之外,要加强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相关法规,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合理化和健康化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是推倒重来,大拆大建,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化的开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用正确的理念指导建设行为。 dedecms.com

   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不断积淀的结果,充分体现出一个城市特有的气质。要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开发,实行“文化+”战略,从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多方面生产文化产品,线上线下联动,合理利用地区经济和互联网等优势资源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转化,使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焕发活力,使文化遗产创造更多的产业价值,从而达到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提高城市经济社会效益的目的。

织梦好,好织梦

   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 copyright dedecms

   首先,发挥服务作用,出台政策措施,为扩大城市文化消费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利用《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这些文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扩大文化消费的重要目标,而且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文化消费促进措施。东部试点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文化消费;中部试点主要是文化消费激励政策;西部试点则通过文化消费(税费)补贴政策来实行。这些都为各城市大力挖掘文化消费潜力,缓解文化产品供需矛盾,消除文化产业长期繁荣的障碍,为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注入原动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其次,增加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扩大文化消费总量,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品。深入贯彻“供给侧”改革理念,坚持消费结构、质量“两手抓”。只有内容优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而言,要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推动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公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和适销对路的内容产品。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和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引导公众的消费行为。就产品质量而言,在文化内容上多下功夫,鼓励多出精品。

dedecms.com

   最后,顺应“互联网+”趋势,创新文化企业发展。信息时代网络技术与多种行业结合产生了新的变化,深刻改变着文化产业的内在结构和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文化企业发展须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平台,引入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思维方式,才能真正迎合新时代精神需求,激发居民文化消费意愿。 织梦好,好织梦

   借力“一带一路”,推动城市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对于城市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乃至文化贸易而言,“一带一路”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更是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契机。

dedecms.com

   首先,利用“一带一路”机遇打造对外交流合作基地。尤其是西部沿线重点城市要紧握机遇,通过展演项目、论坛、研讨会、竞赛、智库及青年交流、客座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互访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创新民间外交方式。其次,加快文化产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推动各城市面向“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市场,通过贸易、投资及相关合作,壮大文化企业规模,拓展对外文化贸易渠道,深化对外文化传播。最后,积极塑造“一带一路”中文化企业主体作用,挖掘优势,树立全球意识,打造外向型文化企业,提升城市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最终形成城市对外文化品牌。

copyright dedecms

   强化城市教育体系,培育多层次文化人才 本文来自织梦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和文化产业日益蓬勃发展,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呼唤多元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共同参与。城市文化发展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文化人才的孵育、发展和合理流动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首先,应当完善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各自应有的作用,尤其是高校必须与城市文化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加大力度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端文化人才孵育的高地和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其次,要形成文化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城市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最终也将“反哺”社会。因此,文化建设不能依靠文化界自身,而需要与各个领域互通互促,只有让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才贡献智慧、发挥专长、加强往来、彼此借力,才能让城市文化生机勃勃,基业长青。最后,要加强本土文化人才的建设,特别是对于彰显城市精神与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艺人和非遗文化传承人,要加大力度进行保护与扶持,为他们搭建展示、表演、创作、交流、教育和传播等各个环节的便利条件,延续城市文化基因,保有城市文化根脉。 织梦好,好织梦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72期第6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