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宏观 > 政经大势 > [贯彻落实2018两会精神专家谈]三条主线引领改革再出发

[贯彻落实2018两会精神专家谈]三条主线引领改革再出发

发布时间:2018-04-17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金在线 浏览:【字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国际金融危机已过去10年,2018年全球经济开启普遍复苏,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新一轮改革浪潮洪波涌起。笔者认为,从党的十九大到今年两会的召开,三条改革主线渐次显现,将为“不惑之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注入新动力,通过推进“全体系改革”、打开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有力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 本文来自织梦

  一是以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推进“全体系改革”。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从依赖要素投入扩大、不可持续的旧动能,转变为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可持续新动力。根据学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依靠两大引擎:一是企业之间要素配置的持续优化;二是企业内部生产效率的不断攀升。为了增强第一引擎,本轮改革通过打通五条要素流通动脉,实现要素资源在横向产业结构、纵向产业链条、城乡互动、区域协同、内外联通中的自由流动,通过深化自然资源价格、资本价格、汇率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要素的配置作用。为了激活第二引擎,本轮改革一方面通过转变科技管理制度,下放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优化薪酬制度与奖励措施,以推动引领性、突破性科技成果的涌现;另一方面支持以“创造性破坏”提升经济微观活力。升级版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叠加对企业家精神的重视以及对产权保护的强化,有望促使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释放出多样化、创造性的生产力。据此,将其放入“历史—全球”的大坐标系,可以准确定位本轮改革的真实量级。从全球看中国,在全球供给侧改革的竞跑中,欧洲以劳动力市场改革进行“单兵突进”,美国以加息、税改构建“双足模式”,相比而言,中国的本轮改革更具体系性、协同性,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每一个关键发力点均进行了针对性部署,打造齐头并进、相互支撑的“全体系改革”。从历史看当前,党的十九大至今年两会的改革部署,综合运用经济金融体系改革、监管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的多重工具,其改革范围之广、层次之多、力度之大、破立之深均为40年来之罕见,是比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新起点。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本轮“全体系改革”将奠定中国经济长周期反弹的坚实基础。2018年,中国经济的新韧性将持续巩固,并在全球真实普遍复苏中保持显著的比较优势。

内容来自dedecms

  二是以金融开放为支柱,打开全面开放新格局。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征程将经历贸易开放、金融开放到获得全面市场经济地位的“三步走”,其中第一步、第二步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其关键标志分别为:在经历15年的谈判后,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果断实施“811汇改”后,2015年人民币成功加入SDR货币篮子。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循序渐进。在2008年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业的开放进程一度有所停滞,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的推出则是开放步伐重新加快的前奏。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为契机,深化金融对外开放,不仅有助于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人民币在不同领域的国际使用。随着中国金融进入新阶段,需要用更高标准的全方位开放来兑现承诺、稳定预期。要想在以市场经济规则为核心的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得到认可,获得全面市场经济地位,进而成为全球化新秩序的塑造者和引领者,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范围和程度持续扩大是重要的前提。在这一新阶段,金融开放不仅推动中国金融与国际全面接轨,推动开放从“特例”转变为“惯例”,也将倒逼国内改革,并助力中资金融机构积极发展转型。通过金融开放的“引进来”,最终实现中国金融“走出去”,从而支持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的“走出去”,实现国际产能合作、“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全球市场提供携手发展的新空间。与此同时,立足于金融体系的稳步开放,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新变革。在当前逆全球化回潮、“大国优先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中国将进一步发挥全球经济金融的核心稳定器作用,肩负起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内容来自dedecms

  三是以新经济发展为重心,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在中国经济新时代,中国新经济的崛起内嵌于高质量发展之中,将从四个方面加速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其一,通过纾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新经济以信息流引导要素流动、打破市场扭曲,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并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例如,共享经济激活了闲置社会资源,网约车削弱了地域性行业垄断。而在普惠金融领域,基于大数据而非抵押品的征信体系,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门槛。其二,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发力点,充满活力的新企业纷纷涌现,有望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化和扩散。学术研究显示,新企业的大量进入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最终抬升行业总体生产效率,并且这一效应在高科技行业尤为显著。其三,“三新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支持偏远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获得更优质的消费和就业机会,从而分享经济发展红利、抑制社会阶层分化。其四,新经济一方面推动科技进步和扩散,压缩高端消费品制造成本,一方面创新商业模式,以关注度取代货币作为交易新对价,从而为广大普通消费者提供免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这些变化提升了居民单位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全面巩固消费升级动力,广泛地改善社会福利。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明确允许境外注册的红筹企业在境内发行股票,推出中国存托凭证(CDR),并围绕创新企业的盈利情形和公司治理特征进行针对性制度安排。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率先享受试点红利。有鉴于此,“独角兽”回归的步伐正在提速,“独角兽—资本市场—新经济”的正向循环有望在年内形成。因此,笔者认为,以2018年为起点,中国新经济将步入全面崛起的新阶段,并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本文来自织梦

  (程实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钱智俊系工银国际高级经济学家)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