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大事周报 > 【2017•第18周】4月PPI超预期回落 警惕资金过紧负效应扩散

【2017•第18周】4月PPI超预期回落 警惕资金过紧负效应扩散

发布时间:2017-05-12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经网竞争情报中心 浏览:【字体:

国家统计局5月10日公布数据显示,4月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1.2%;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上涨6.4%。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CPI 涨幅继续扩大 PPI 超预期回落 内容来自dedecms

4月CPI环比涨幅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低0.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指出,4月CPI同比涨幅继续扩大主要受非食品价格影响。4月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4%,影响CPI上涨约1.90个百分点。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4月CPI同比涨幅继续扩大,一方面是清明节和劳动节假期带动非食品价格回升;另一方面是食品价格下降速度的减缓,对CPI拖累程度降低。4月旅游价格同比上涨4.2%,交通和教育服务价格均同比上涨3.4%;食品价格同比下降3.5%,影响CPI下降约0.73个百分点。绳国庆指出,4月CPI环比上涨也主要受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4月机票、宾馆住宿和旅行社价格环比分别上涨6.4%、3.3%和1.7%;部分地区启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疗保健价格环比上涨0.7%。民生证券研究认为,CPI结构性变化更加明显,从以往的食品项拉动转为非食品拉动,食品项的拖累在上半年会持续,下半年会有所改善,预期CPI同比全年涨幅为1.3%,呈温和通胀态势,走势呈“倒V”型。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5、6月翘尾因素会有所反弹,CPI同比仍有走高可能,但在总需求并未大幅回暖、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的背景下,预计随着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回调,下半年CPI同比涨幅会回落,全年无通胀压力。邓海清认为,2017年前4月的CPI同比涨幅分别为2.55%、0.80%、0.90%、1.2%,大幅低于历史同期水平,前四个月平均比2016年低0.8个百分点,再加上2017年食品价格出现明显涨不动的情形,预计全年CPI同比中枢在1.4%左右,可能为2009年以来,近8年最低的一年。而4月PPI环比由升转降,是去年7月以来的首次下降;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下降。瑞穗证券驻香港首席亚洲区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打击影子银行和收紧房地产市场使得投资增速放缓,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助推PPI回落。兴业证券研报指出,国际油价近期大幅下滑,使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出厂价明显下滑,并且前期上中游原材料行业盈利大幅上行,叠加政府对上游涨价调控措施的持续作用下,产能已开始加速释放,需求端略显疲弱,对原材料价格产生下行压力。邓海清认为,由于高基数因素,4月PPI环比转负,工业价格拐点已出现;PPI同比超预期回落,再次确认工业价格拐点已出现,预计4月之后PPI同比回落速度可能进一步加快。民生证券研究认为,未来随着地产调控效果显现叠加补库存周期将近尾声,预期PPI同比持续下行,全年为4%-5%。国泰君安固收团队表示,去年9月PPI同比涨0.1%,是自2012年3月以来首次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54个月的下降势头,如今PPI同比涨幅持续回落,表明由中国方面助推的全球通胀出现了势头放缓迹象,整体看,通胀较弱,难撼大势,短期内“温和通胀”的预期被打破的可能性较小。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PPI同比涨幅回落,环比出现负增长,表明PPI年内高点已过,随着企业补库存过程的结束,二季度PPI可能会逐月回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司长赵茂宏指出,从PPI看,工业领域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部分行业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艰巨。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PPI回落意味着未来价格对名义GDP和工业利润增速的支撑将有所减弱。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4月CPI连续两个月回升,但涨幅仍然温和,同时PPI同比涨幅连续两个月回落,PPI和CPI“剪刀差”进一步收窄,物价形势总体平稳。邓海清指出,虽然CPI与PPI的“剪刀差”逐步收敛,但需注意的是,两者之间的收敛仅是之前各自走势大幅偏离合理水平的回落,而并非是由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决定。麦格理中国首席经济师胡伟俊认为,物价下跌和去库存互相加强,中国经济已经越过了峰值。而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认为,中国不太可能陷入经济衰退,但一季度6.9%的经济增长将无法持续。

dedecms.com

货币政策稳增长的压力减轻 警惕资金过紧负效应扩散

织梦好,好织梦

独立经济学家徐阳认为,价格的相对稳定给央行更大的货币政策执行空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内需弱于外需,所以贸易顺差带来的外储增加可短期内增加部分外汇占款,同时降低央行货币供给的压力,并且鉴于国内经济下行,央行或许可以采用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不用担心国内价格出现飚涨。财新智库莫尼塔宏观研究主管钟正生表示,一段时间内,通胀问题不会成为货币政策更紧或更松的触发因素,“金融监管”的力度与“一行三会”之间的配合,仍然是左右资本市场的核心矛盾。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周景彤表示,由于近期通胀无需多虑,未来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空间和必要性在下降,需把更多注意力放到防范金融风险上来。温彬亦认为,今年以来,为实现金融部门去杠杆、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市场利率不断走高,但从下一步经济走势看,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中性基调不变。而汪涛认为,最近经济增长势头较为稳健,且政府重申加强风险防范,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趋紧的趋势还将延续一段时间,如有必要还可能进一步收紧。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认为,通胀走势仍然维持平稳,目前限制货币政策宽松的因素并非通胀,近期在公开市场操作维持净回笼的情况下,资金面出现明显好转,可能与4月末有部分财政支出有关,但5月15日那周有1,795亿元MLF到期,同时5月的财政税收通常为净收入,届时可能将对资金面造成冲击。连平认为,货币政策稳增长的压力明显减轻,因此,近期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重心放在降杠杆和防风险方面,预计下半年随着通胀压力的进一步减轻,经济增速将呈现出逐季回落的趋势,届时货币政策的重心可能会向稳增长方面微调,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前高后低,货币政策则前紧后松。邓海清认为,4月CPI的温和回升、以及PPI的高位回落,都将赋予政策层更强的信心去杠杆,但激进化去杠杆容易导致实体经济回落和金融市场动荡的叠加风险,4月以来“三会”频频发文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资金成本同步持续上行,因此,需警惕激进式去杠杆政策将会直接影响到实体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融资规模,从而可能较大程度利空经济走稳,使“中国经济L型下半场”能否持续受到挑战。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