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大事周报 > 【2017•第30周】中国各省份披露半年GDP 经济区域分化态势依然明显

【2017•第30周】中国各省份披露半年GDP 经济区域分化态势依然明显

发布时间:2017-08-04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经网竞争情报中心 浏览:【字体:

截至7月31日,31个省市区的31份经济“成绩单”全部亮相。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GDP增速为6.9%,31个省份中,有24个省份经济增速跑赢或持平全国。这一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去年同期则有26个省份不低于全国增速。

copyright dedecms

涨跌互现 分化延续 copyright dedecms

分区域看,西南普遍高增,带动西部12省领跑;中部6省次之,分布均匀;受华北地区增速偏低拖累,东部10省增速低于中西部;东北3省依然殿后。首先,东西部差异依然存在。从31省市上半年GDP数值变化看,前三名全部为东部沿海地区,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上半年GDP总额为41,957.84亿元、40,821.2亿元、35,017.39亿元。但从增速看,在GDP增速排名前十的省份中,除福建省属东部地区外,其余全部属于中西部地区,体现出中西部地区新动能的增长。其中,西部地区更胜一筹,6个省份来自西部地区,3个省份来自中部地区,前三名更是被西藏、重庆、贵州这三个西部省份包揽。可以看出,随着规模增加和经济结构转型,东部发达省份经济增长与之前相比减速换挡,而西部多个省份经济增速均快于东部。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丛亮表示,中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指标快于全国,有比较明显的后发优势,这两年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包括技术转移,工业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快。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燕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推进,东西部地区的经贸交流合作增加,加之产业转移和新经济发展的因素,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将逐渐减小。姜超认为,虽然中西部地区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从2012年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波动要远大于东部地区,经历了明显的“下台阶”过程,核心原因在于投资的边际回报递减,投资驱动经济的老路将近尾声。海通证券姜超认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更为稳健,主要得益于东部及早开始转型,东部地区投资/GDP远低于中西部地区,但研发经费、平均工资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表明其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工业转向人力资本驱动服务业。此外,2016年中以来,外需持续回暖,也拉动了东部地区的出口。但由于进口需求较大,净出口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相对有限。其次,从南北对比看,南方省份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北方省份。在北方,山东经济增速为7.7%,山西、天津为6.9%,包括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的经济增速均不及全国增速,辽宁仅为2.1%。而南方省份上半年经济增速则更高一些,其中,江苏为7.2%,安徽为8.5%,福建为8.3%,江西为9.0%,云南为9.5%,两湖两广均在7%以上。张燕表示,从全国经济地理格局看,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三大战略”推动实施,以前西部省份因区位条件限制造成的与东部的差距在趋小,但北方(包括西北)和南方(包括西南)的差距存在扩大的迹象。以前北方省份由煤炭、石油、钢铁等资源性经济主导,在资源性产品需求大、价格高的时期,相关省份经济增长较高,但这会影响这些省份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性。而在南方省份,市场经济环境相对较好,企业机制更灵活,更能在转型升级中抓住机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杨开忠近日在《环球时报》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南北差距趋于扩大,1977年至2015年,北方经济份额由49.5%震荡下滑至41.3%。张燕认为,目前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等促进东西联系之外,国家还需要打造南北联系的纽带,促进南北经济协调发展,这其中还需要北方省份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改革体制机制以及更新市场观念。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信息技术的使用,地理区位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程度趋于减弱,站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各省份能使用更广泛的要素条件。最后,东北地区虽然经济回暖,但依然低于全国水平。在上半年增长最慢的四个地区中,东北三省占据了三席。其中,辽宁以2.1%的GDP增速排名垫底,黑龙江和吉林的经济增速也仅为6.3%和6.5%。东北三省中,辽宁省GDP占比近半,而2015、2016年辽宁经济跳水,是东北各项经济指标持续下滑的主因。但2017年以来,从各项指标看,辽宁经济逐渐企稳回升,GDP增速由负转正,工业、投资增速也都降幅收窄。姜超认为,东北经济企稳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带来工业类国企的盈利持续改善;二是前期辽宁省经济数据“挤水分”告一段落,低基数效应开始显现。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钢认为,有一些地区发展慢,需要加快产业升级。比如东北是老工业基地,转型包袱重,这些地区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同时设法扩大消费。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东海认为,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乃至区域文化的差异,加之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转型,出现区域经济增长分化不可避免。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重塑新的比较优势,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此外,上半年受工业价格走高影响,资源大省经济回暖。例如,河北受益于钢价上涨;内蒙古、山西、陕西则受益于煤价上涨。

本文来自织梦

新动能加快成长 全国经济更加协调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以高新技术、分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动能开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贵州省经济增速自2002年以来连续14年稳定在10%以上。近年贵州在大数据等新经济领域发展迅速,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44.8%,创造了有统计数据以来近25年最快完成进度。上半年,作为传统动能代表的房地产,在北京、天津、上海等9个省(区、市)出现了投资增速回落的情况。此外,服务业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山东、湖北、四川、陕西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重庆、天津、山西、湖南、海南、云南、上海、北京更是占比过半,北京的比重已经达到82.2%。新动能的加快成长、东北地区的经济回暖以及中西部的加速发展都表明我国经济的协调性更加突出。国家发改委振兴司司长周建平近日公开表示,2017年以来,东北三省经济指标有回暖趋势,企稳基础进一步巩固,有利因素正在加快积聚。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东北经济回暖,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全国经济整体平稳而且区域间更加协调的局面正在逐渐形成。专家认为,虽然经济总量、增速在各地间都出现了较为明显分化,但这种变化事实上也传递出利好消息。一方面,经济体量占比较大的东部省份增速企稳,从而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另一方面,发展水平滞后的西部省份增速拉升,这些省份“追赶”领先者的劲头,成为中国稳增长新动力,让中国经济更显韧性。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中西部地区加大发展力度,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获得向西开放的机遇,培育出新的动能。中西部加速发展,使中国地区的总体差距缩小,表明区域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增强。姜超认为,东部沿海省份在经济体量庞大的前提下仍保持稳定的中高速增长,西部各省中,也唯有重庆兼顾经济的体量和增速。其本质都是发展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也是本轮经济韧性的来源之一。事实上,2015年以来,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而从PMI就业指标看,服务业吸纳的就业能力持续强于制造业。因而,无论是从增长还是就业的角度看,从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型,都将是必由之路。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