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世界经济 > “日本制造”神话破灭了吗?

“日本制造”神话破灭了吗?

发布时间:2018-02-05 作者:派智库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字体:

[摘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日本制造”都是诚实、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代名词,“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也常常用于对日本企业形象的描述中。然而,2017年,却因连续出现了几家日本知名企业的造假丑闻,让“日本制造”蒙上了一层阴影。企业造假与否不仅取决于其经营团队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准,也受企业文化和公司治理制度完善与否的影响。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日本企业造假事件,折射出日本企业文化和企业治理模式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树立诚信品牌,才是竞争获胜的根本之道。 织梦好,好织梦

  (世经评论·北京)2017年,日本知名企业连续出现造假丑闻,各种有关“日本制造”跌落神坛的报道屡现报端。请问,“日本制造”神话是不是已经真的破灭了?为何日本企业接连被曝出造假事件?这对“中国制造”有何启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日本制造”都是诚实、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代名词,“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也常常用于对日本企业形象的描述中。然而,2017年,却因连续出现了几家日本知名企业的造假丑闻,让“日本制造”蒙上了一层阴影。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日本制造”神话?
  
  一、现代企业的造假行为总体上可以分为产品技术指标造假和财务报告数字捏造
  

  自古以来,诚信都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无需讳言,各个时期和各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企业造假行为。现代企业的造假行为在总体上大致可以分为产品技术指标造假和财务报告数字捏造。中国古典寓言矛与盾的故事也喻示我们,企业在其形象和产品宣传中,隐瞒弱点、夸大优势和水平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根据两个社会经济学的基本常识给予解释,其一是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具有利己的性格,其二是在监管制度缺位、市场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卖方更倾向于利用或主动制造信息不对称,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企业造假与否不仅取决于其经营团队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准,也受企业文化和公司治理制度完善与否的影响。因此,维护交易公平保护消费者利益,并不能寄希望于企业本身的自律和觉悟。 dedecms.com
  
  二、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日本企业造假事件有三个特征,折射出日本企业文化和企业治理模式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仔细观察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日本企业造假事件,可以发现有三个特征:一是造假企业大部分是技术指标造假;二是曝光多源自于企业内部或内部相关人员的告发;三是丑闻集中发生在2006年以后的时期。这些特征的背后,既反映出日本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的变化,也折射出日本企业文化和企业治理模式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从1960年代后半期开始,为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外需,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和企业自主发展都认识到创新和品质的重要性,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增加科技投入,并充分发挥“工匠精神”,打造出精益求精的高标准日本产品,从此“日本制造”享誉全球。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成本日趋高涨,为实现良好业绩,企业对品质的追求和管理达到了极限的程度。同时,因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中,企业在应对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运用新科技手段改变经营模式方面显得反应迟钝。 dedecms.com
  
  1990年代初期,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增长乏力,陷入“失去的20年”,为降低成本和获取市场,大企业纷纷转向海外直接投资,供应链关联企业要么跟随大企业走出日本,参与到国际分工的竞争之中,要么留在国内面对制造业日益空心化的局面而谋求转型升级。但不管如何选择,企业都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规则。尤其是2000年后,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全球分工模式进入到价值链分工时代。处于价值链环节中的企业不得不面对来自全球的更多竞争者,只有最优秀的产品才能最终获得市场认可。因此,为追求更高品质的产品,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员工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导致过劳和不正当行为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谈到日本社会和企业文化时,常常被提起的是“团队精神”。从积极正面的意义来看,是企业内部人员合作和凝聚力的体现,在相对独立的供应链经营方式下,能发挥企业内部以及关联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优势。但同时,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家文化”传统,渗透到企业文化之中,也被称为“村庄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内外有别”的封闭性,加上年功序列的职场惯例,形成了日本企业“家丑不可外扬”的企业治理性格。就算企业发生了不正当行为,也会被当作“家里事”而内部隐瞒和包庇。因此,在品质改善和管理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企业“铤而走险”却鲜被告发。 织梦好,好织梦
  
  三、日本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社会制度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表现出正在接近或达到自我否定的阶段
  

  传统的自我封闭型的日本企业文化在新科技浪潮的冲击下逐渐瓦解。随着物联网以及传感器等新技术的普及,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越来越便捷,零部件采购的渠道也变得日益多样化,跨越国境的企业之间协调和合作越来越频繁。与之相伴的是对产品指标和故障的检测也变得更加容易。这意味着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作弊等不正当行为被检出,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速度和透明性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造假行为的曝光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将会变得越来越巨大。
  
  为防患于未然,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完善成为必然。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正当行为被告发,与日本公司治理相关制度的变化紧密相关。2006年日本政府颁布和开始实施关于保护内部告发者的法律“通报者保护法”。这成为最近几年日本企业不正当行为丑闻曝光的推手。自该法实施5年后,第一个具有冲击性的事件,是当时奥林巴斯公司的社长英国籍的迈克尔·伍德告发自己的公司从1990年代以来,隐瞒投资亏损高达1178亿日元的虚假财务丑闻。在之后的2015年形成了第一波企业造假丑闻曝光的高潮,2017年可以说是第二波,可以预计在未来还会出现更多的类似事件。这种近似于主动曝光的现象,似乎更值得我们深思。日本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社会制度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表现出正在接近或达到自我否定的阶段。在“日本制造”的神坛还没有完全倒塌的现状下,造假事件频频曝光,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是日本企业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中谋求公司治理制度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向死而生”的现象。 dedecms.com
  
  毫无疑问,在信息趋于更加透明的未来环境中,企业的危机管理模式将会告别内部封闭的隐蔽模式,主动顺应时代的变化,重建充分的诚信保障体系和产品缺陷预警机制,正日益成为打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不可少的措施。随着日本知名企业造假事件的曝光,“日本制造”的整体光环正在消退,这对“中国制造”来说无疑是难得的机会,但如果我们不积极谋求制度建设和制度进步,那么当日本企业以断腕的方式告别传统企业文化中的陋习,而成功转化为具有国际企业文化内涵、实现国际标准的公司治理模式时,中国制造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面对日本企业造假事件,我们的决策部门应该借此机会,迅速从顶层设计开始制定和发布一系列关于如何防止企业造假的制度安排,树立“中国制造”的诚信品牌,这才是竞争获胜的根本之道。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