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世界经济 > 货币国际化理论与实践

货币国际化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03-08 作者:派智库 来源:金融时报 浏览:【字体:

[摘要]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不仅体现了国际市场对一国货币的客观需求,而且同时是一国政府货币供给的有效延伸。伴随着主要国际货币的交替更迭,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也层出不穷,这为指导和推动货币国际化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西方货币国际化理论来源于货币国际化的实践,这为我们研究和正确认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应该有效结合中国实际,深入研究和发展相关理论,探索运用科学的经济理论指导人民币国际化实践,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copyright dedecms

  (世经评论·北京)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需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既体现了国际市场对一国货币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一国政府货币供给的有效延伸。伴随着主要国际货币的交替更迭,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也层出不穷,这为指导和推动货币国际化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跨境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跨境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描述了一国货币充当贸易计价单位所形成的市场选择机制。贸易计价功能作为货币国际化的微观基础,体现了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市场需求。货币计价选择的早期研究主要从货币的交易成本、贸易对象的差异和产品特性方面进行考量。研究认为,对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贸易双方首先会选择使用商品生产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其次是以进口国货币计价,并很少使用第三国货币计价,这种现象也被为Grassman法则。Grassman法则有效解释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间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规律。 本文来自织梦
  
  但将视角转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时,实际上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计价结算采用的都是发达国家货币。原因是发达国家出口的商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替代性较低,蕴含的技术水平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和制造能力较低,能够出口的大多是同质化的初级产品,在贸易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被动接受发达国家提出的结算条件,被迫承担汇率风险,这就导致了单一货币结算模式的产生。
  
  跨境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表明,国际贸易中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实质上是货币竞争的结果,体现了一国贸易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国际贸易结算中企业往往会选择劳动生产率较或是具有稳定货币政策国家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一国的经济实力越强则越有能力在国际贸易中使用本币结算。除此之外,经济体的贸易实力也是影响结算货币选择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经济体的贸易规模越大、市场份额越高,越倾向于在国际贸易中使用本币结算。各国企业也倾向于选择交易成本低且用途广泛的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具体来看,影响币种选择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宏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及贸易规模、经济与贸易增速、通货膨胀、资产收益率、汇率波动、货币供给等。微观因素主要包括贸易对象国的不同、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预期利润、议价能力、出口市场竞争情况、公司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等。

dedecms.com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
  

  最优货币区(OCA)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货币的支付职能由单一的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共同承担,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间的汇率保持统一浮动。“最优”指的是一国经济同时实现内部均衡(物价和就业)和外部均衡(国际收支平衡)。20世纪50年代,弗里德曼在论证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时,对英镑区的货币合作进行了分析。当时英联邦国家采用成员国之间汇率固定,成员国对外共同浮动的汇率制度安排。弗里德曼认为,英镑区汇率合作的前提是协调一致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成员国之间密切合作、长期的相互信任,以及各自在国内外政策间权衡的取舍。
  
  蒙代尔1961年开创性地提出了建立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基础上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他认为,当要素在几个地区能够自由流动,而在其他地区存在障碍时,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就可以构成最优货币区。货币区内各国汇率互相盯住以稳定物价和就业水平,生产要素流动和汇率调整可以相互替代。经典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从单一判断标准角度分析了单一货币区形成所需要的条件,此后,经济学家又提出了最优货币区形成的其他判断标准,如麦金农提出的一国经济开放度标准;英格拉姆提出的金融市场一体化标准;凯南提出的出口产品多样化标准;哈伯勒提出的通货膨胀相似性标准。欧元区的建立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最佳实践。欧元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往来,降低了交易成本,为促进开放型经济体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容来自dedecms
  
  三、货币替代理论
  

  货币替代是开放经济条件下所特有的一种货币扰动。从理论定义上看,货币替代指的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境内流通着多种可兑换货币,当本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汇率贬值预期时,本国居民会减少持有相对价值较低的本国货币,增加持有价值相对较高的外国货币,外国货币便在本国国内发挥交易媒介或价值储藏职能,并逐步替代本国货币,呈现出“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成功的货币替代,需要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货币替代体现了经济实体的强弱对比以及对本国货币信心的变化,本质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导致货币替代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国民收入及经贸规模因素、一国货币可兑换程度、本外币实际收益水平的差异、本币汇率的高估、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国家风险。目前,理论界一般运用三个指标来衡量一国货币替代的程度,一是国内金融体系中的外币存款与本外币存款之和的比率;二是国内金融体系中的外币资产与公众持有的本币资产的比率;三是国内金融体系中的外币资产与该国本外币存量之比。这三个比率越高,则说明货币替代程度越大,反之亦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西方货币国际化理论来源于货币国际化的实践,这为我们研究和正确认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跨境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研究了一国货币充当国际贸易记账单位的市场选择机制,体现了国际货币的计价功能,对于提升人民币在计价结算和投资储备中的国际影响力具有指导作用。跨境人民币计价职能提升的背后同样需要依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与服务竞争力的提升。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区域货币合作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一国货币区域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推进区域货币一体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路径之一。在东盟、“一带一路”等区域经济紧密融合的格局下,可进一步加强货币合作,逐步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中心货币,进而形成“人民币区”。货币替代理论揭示了在货币自由兑换情况下,本外币在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等方面的替代。当一国货币可自由兑换程度提高后,就会面临货币替代风险,其本质是居民对一国货币的信心问题。当前,跨境人民币结算也可以看作是人民币在计价结算功能上对美元的一种替代,但这种替代仍是较为初级的替代。在人民币可兑换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应密切关注本外币在正反两个方向可能出现的替代,切实防范风险。除此之外,货币国际化的理论还包括金融深化理论、内外均衡理论以及汇率决定理论等。我们应该有效结合中国实际,深入研究和发展相关理论,探索运用科学的经济理论指导人民币国际化实践,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