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不下狠劲难割除滋生金融“要素虚假”的温床

不下狠劲难割除滋生金融“要素虚假”的温床

发布时间:2017-01-06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上海证券报 浏览:【字体:

[摘要]因侨兴私募债券引发的某商业银行保函真假事件还在持续发酵。我国金融领域“要素虚假”现象由来已久,诸如“虚假存单”、“虚假担保”、“虚假资信证明”、“虚假贸易交易合同”甚至“虚假银行”等,但并未实质性威胁金融生态安全。然而当经济进入L型周期,不断积聚的“要素虚假”风险便有了更多“发酵、膨胀和混杂”的互动条件,极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高度警惕。解决金融生态中“要素虚假”问题,需在“优化空间、透明过程、严格惩处”上综合发力。

copyright dedecms

  (中经评论·北京)因侨兴私募债券引发的某商业银行保函真假事件还在持续发酵。我国金融领域“要素虚假”现象由来已久,诸如“虚假存单”、“虚假担保”、“虚假资信证明”、“虚假贸易交易合同”甚至“虚假银行”等,方式多种多样,手段千奇百怪,但并未实质性威胁金融生态安全。毕竟在经济上行趋势下,“要素虚假”难以形成整体力量,即便出现风险事件也会被经济新空间、新机会腾挪或转移。然而当经济进入L型周期,不断积聚的“要素虚假”风险便有了更多“发酵、膨胀和混杂”的互动条件,极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高度警惕。
  
  “要素虚假”现象,与金融生态超常态发展密切相关。传统金融业主要是以拉长交易链条、复杂交易方式等来完成经营和盈利模式的转变,而新型金融业主要以增加交易层次、叠加交易手段等实现自身业务空间和领域的扩张,但两者都绕不过提升“信用”这一根本。客观地说,我国的市场环境、市场监管和市场法律,尚未适应金融大发展中对“信用”变化需求的新要求,典型表现就是对金融生态中出现的“要素虚假”现象缺乏有效管控,尤其以市场过程透明来保证行为真实的机制与制度几乎空白。识别虚假行为,只能依赖市场不同主体的自我判断与实践能力,而市场不同主体之间这一“判断”和“能力”难以分享,基本处于封闭、孤立及主观上想控制但客观上控制不住的无奈状态。
本文来自织梦

  
  “要素虚假”碎片化侵入金融生态,有极大欺骗性和深度麻痹性。这种碎片化表现为“分散式进入、离散式分布和风险中断式存续”基本特征。因为总是分散地侵入金融生态,并离散于金融生态各个环节之中,构成的往往是单个事件,且事件之间处于过程分割状态,并不具有系统性力量,风险往往被忽视。更可怕的是,“要素虚假”还有风险中断的假象机制,当与“要素虚假”相关的主体没有出现风险时,“要素虚假”的潜在风险就会中断,真相就会掩盖。比如商业银行发放某笔贷款业务,即便其担保是伪造的,但贷款到期后,只要借款人偿还了贷款,这笔假担保行为就不会暴露。恰恰是金融生态中这一“或有”业务风险属性,为市场中“要素虚假”的充斥提供了心理和行为支撑。
  
  “要素虚假”对金融生态的本质危害,是破坏了市场秩序的基础关系,使作为金融生态之“根”的信用,建立在了众多环节或链条的虚假之中。其实,金融环节或链条的虚假,只在“不守信用”的状况发生时才会暴露。当“守信用”状态中夹杂虚假现象时,信用过程虽然没有发生风险但其信任的属性已发生源头性、基础性变异。同时,它使作为金融生态之“魂”的创新,进入作茧自缚的怪圈中。金融创新是金融生态不断优化空间、增多机会、提供可能的过程,而“要素虚假”则在制造市场交易成本不公平的前提下,为这些空间、机会和可能带来阶段性热闹和长期性萧条。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还有,金融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金融的抽象是指支撑其底座的“信用”看不见、摸不着,金融的具体是指构成其内容的“对象”又总是唯一的、有差别的。“要素虚假”,正是金融抽象性与具体性错位的必然表现,当市场把金融的具体性错位于抽象性时,“虚假要素”则会持续侵蚀其信用属性,金融生态动能就一定会与众多的“病毒”相交织。
  
  笔者由此认为,金融生态中“要素虚假”现象已成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敏感风险点。这是因为,实体经济运行整体不景气,靠“守信用”中断或消化的“要素虚假”风险的可能与手段越来越少;“宽货币”政策趋势下形成的挽救“要素虚假”的派生与外溢效应基本不再存在;更重要的是,过往已消失的“要素虚假”事件,虽然本身的风险已不再存在,而以侥幸为支撑的风险意念、惯性隐患等,却已扎根于不同市场主体行为、制度甚至机制之中。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变异勾连,就很可能形成一股集合力量,并以不良资产集中暴露为主要特征体现出来,冲击金融生态。

内容来自dedecms


  
  解决金融生态中“要素虚假”问题,需在“优化空间、透明过程、严格惩处”上综合发力。
  
  首先,下气力压缩因为市场过度金融化带来的“要素虚假”空间。坚持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坚持传统金融发展与新型金融发展相适应原则,坚持金融链条扩张的“长度”与可以控制“要素虚假”手段的“宽度”相适应原则,确定金融发展的方向性目标、阶段性重点和总量控制数量,并持续优化结构,减少因总量膨胀和结构扭曲带来的“要素虚假”蔓延空间,杜绝以创新为幌子并夹杂“要素虚假”动能的各类无序行为。
  
  其次,下功夫减少因市场过程不透明形成的“要素虚假”死角。防范“要素虚假”风险的根本之策,是提高市场的“自洁”功能,在运行过程中自我甄别要素真伪并主动完善,这需要以过程的透明化为前提。因此,需整合社会资源尤其商业银行资源。对政府管控的公共资源,应在加大开放力度基础上,减少使用成本。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资源,在恪守竞争性保密原则基础上,加快互联互通步伐。由此对金融“要素虚假”形成动态发现、主动监控和适时甄别的市场环境,真正做到可查询、可验证和可管控,让其无处遁形。 织梦好,好织梦
  
  再次,下狠劲割除因市场整肃不坚决而出现的“要素虚假”的温床。金融生态中的“要素虚假”,不是简单的业务违规和行为无序,就是违法。无论市场的创新活动还是各种模式选择,无论市场投资收益预期还是风险损失准备,不能以“虚假”代替“真实”,不能以“冒险”代替“投入”,更不能以“违法”代替“机会”,坚守真实性底线。遵循不能以是否形成实际风险及风险损失作为标准的原则,严处、快处已出现的“要素虚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