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实现“十三五”就业目标要克服两方面压力

实现“十三五”就业目标要克服两方面压力

发布时间:2017-02-08 作者:派智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字体:

[摘要]《“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在预期经济增长减速的情况下,“十三五”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却比“十一五”和“十二五”提高了。这一目标既显示了国家对民生的重视,也显示了国家对于就业增长的信心。但可能要面对的挑战与压力同样不能忽视,具体来说,实现“十三五”就业目标,需要面对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劳动者需要就业岗位以获得收入;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需要有劳动者去填充。

本文来自织梦

  (中经评论·北京)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这意味着,从2016年到2020年的五年间,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要在1000万以上。201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为1314万人,“十三五”就业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十三五”就业目标的实现还会遇到一些挑战。
  
  在预期经济增长减速的情况下,“十三五”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却比“十一五”和“十二五”提高了。“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目标都是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以上,实现情况分别是5771万人和6431万人。“十一五”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GDP年均增速达到11.2%;“十二五”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但也达到了年均7.8%。而“十三五”的预期目标是GDP平均增长6.5%以上,较大幅度地低于前两个五年规划。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是紧密相关的,经济增长减速可能会带来就业增长放缓,从这个角度直观地考察,我们就能感觉“十三五”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需要指出,城镇新增就业并不等于城镇就业岗位的增量,但它也会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 内容来自dedecms
  
  “十三五”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不降反升,既显示了国家对民生的重视,也显示了国家对于就业增长的信心。《规划》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劳动者要通过就业获得收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没有就业增长,人们整体的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全面小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虽然经济增长减速了,但每一个百分点对应的GDP增量较以往增加了,对应的就业增量也会增加。这是“十三五”就业目标能够实现的经济基础。
  
  但可能要面对的挑战与压力同样不能忽视,具体来说,实现“十三五”就业目标,需要面对两方面的压力。就业不仅是最大的民生,《规划》同时指出,就业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这就是说,一方面,劳动者需要就业岗位以获得收入;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需要有劳动者去填充。那么,在“十三五”时期,既可能出现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就业人员不足的情况。
copyright dedecms

  
  对于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人们考虑得比较多。针对这个问题,《规划》提出了多种措施,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例如,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业态,不断拓展新兴就业领域;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断优化创业环境,畅通创业创富通道。值得重视的是,《规划》还指出,也要保护和改造提升能带动就业的传统动能。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自2013年以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数是逐年下降的,这些年就业的增长主要靠第三产业,尤其是其中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创造了很多新增就业岗位,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传统产业对于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性,如果传统产业的就业人数下降太快,那是不利于稳定就业增长的。
  
  对于就业人员可能不足的情况,人们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一般只在出现“民工荒”等情况时才会认真考虑。这是因为,以往我国劳动力的供给非常充裕。但是,在“十三五”时期,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会越来越突出。日前发布的《“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的2020年全国总人口为14.2亿人,较2015年增加约4500万人。“十三五”的人口增量少于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实际上,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自2012年以来就逐年减少;15-64岁的人口也自2014年以来逐年减少。那么,“十三五”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主要靠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转移。但这些年农民工数量的增长也放缓了,2016年仅增加42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仅增加50万人。这些情况都预示着,就业人员的增长会遇到一些困难。

内容来自dedecms


  
  因此,“十三五”时期,就业方面的重要任务之一激发劳动者的就业积极性,以促进城镇就业人数的增长。《规划》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部署,例如,强调保护劳动者权益、工资收入合理增长;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规模。
李平进 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