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街区制在我国城市推行初探

街区制在我国城市推行初探

发布时间:2017-05-12 作者:派智库 来源:改革与开放 浏览:【字体:

[摘要]针对城市建设中城市病日益突出的问题,我国拟制定并推行街区制。基于国内现实基础和国外已有经验,探索研究了街区制的内涵和发展演变。从法律法规、资源共享、物业管理等方面分析论证了我国推行街区制的利弊所在。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推行街区制提出了实施对策。结果表明:推行街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融合法律的完善健全、政府的行政管理、城市的独特禀赋、小区的合理规划和居民的通力协作。

内容来自dedecms

  (中经评论·北京)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时隔37年重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文件中指出,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若干意见》中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针对这份文件的“拆墙”行动,其自发布之日起就广泛引起了业界人士和广大城镇居民的热切关注。 织梦好,好织梦
  
  一、街区制的内涵
  

  街区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健康发展和经济良性运行的基础。长期以来,受传统“家”文化的影响,我国街区的发展带上了厚重的“家”文化的烙印。建筑层面的家往往是国人“家”构建的基础,即我们的“家”一般都是停留在血缘和建筑层面。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对资源、社会等领域全面控制的淡出,原有高度重叠的“总体性社会”(政治、经济、意识重叠)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在经济得到释放和社会被激活的同时,建筑层面“家”的外延也延展到了小区。一时间封闭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人为制造了一些断头路、丁字路,形成了交通堵塞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影响着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布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升,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到中国城市居民生活中,“城市病”一直被大家所诟病,即《若干意见》中的表述: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这种“城市病”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城市的宜居性,以往封闭式街区下的城市规划造成了社区活力缺乏,同时,一个个封闭式的社区造成了城市的割裂化,严重阻碍了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度建立。鉴于此,推行街区制正是中央对封闭式街区下的“城市病”开出的一剂药方。

本文来自织梦


  
  目前,街区制是世界上多数国家进行城市建设所采用的一种布局形式。①街区式的住宅在国外已发展成熟,遍布于世界各大繁华都市。如美国第五大道、英国牛津街、意大利蒙特拿破仑大街都是世界著名的街区,此外,德国柏林、捷克布拉格和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城市也都有世界闻名的BLOCK街区。国外学者最早对街区进行了深入研究。Robert krier认为,街区是任何城市结构的基本单位,地块周围被街道环绕,建筑开发就在地块边缘展开。卡尔索普认为,街区是城市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它是综合的、开放的、尺度适宜的场所。它把公共、私人、工作和家庭中的不同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为人们相互联系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所。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研究。黄烨勃认为,城市街区由网络化的城市级道路或街道及其围合的城市建设用地所组成的城市空间基本组织单元,并通过其形态与功能的组织效应表达对某种社会意义的实现。蔡少燕认为,街区制是一种与现代主义住区有着明显差别的全新的社区模式,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徐琴认为,街区制的鲜明特点是,与整个城市之间是一种开放、共享和融人的空间渗透关系。一般说来,“街区制”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将空间开放、资源共享,实现商业与居住的集中融合,即街区不仅要提供舒适开放的居住环境,还要有共享便捷的商业配套。 dedecms.com
  
  二、我国城市街区的演变
  

  (一)“苏联街坊”住宅模式(20世纪50年代)
  

  街坊住宅模式的典型特点是:由4条道路包围,住宅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心庭院。这个时期,我国住区的规划形式大部分都是以围合式组团空间形成的住宅街坊为主。如北京酒仙桥居住区、长春第一汽车厂生活区街坊、百万张住宅区等都采用的是“苏联街坊”住宅模式:无论是较为严谨的围合还是较为松散的邻里空间,其所创造的内向居住空间与以街坊界面和城市相联系的手法都取得了良好的城市居住空间组织形态与效果:但是这种套用的住宅模式有其缺点,即忽视了东西向及转角单元的日照与通风效果,因而也降低了国内居民的居住质量。
  
  (二)“单位大院”住宅模式(20世纪80年代)
  

  单位大院制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行政主导发展而来。城市居民被划分为从属于不同的单位,而各单位则形成小而全或相对大而全的小型社会,职工的生产生活的各项职能都被安排在单位大院内各自进行。⑦单位大院制在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计划经济时期,确实对组织生产、经济发展和居民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生活环境质量难改善的问题。
本文来自织梦

  
  (三)“居住小区”住宅模式(20世纪90年代)
  

  “居住小区”住宅模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楼盘,也即为封闭式小区,这种住区模式正是城市现有住宅中普遍采用的。小区与城市道路的联系只存在于小区的出口和人口,其他都与城市处于封闭的状态。小区采取严格的门禁制度,一般不允许外来车辆进入。居住小区模式在保证居住环境安宁,让小区内的居民独立享受小区的资源环境上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这种住区模式切断了小区与城市外面的互动联系,不仅使得小区缺乏活力,同时也阻碍了城市路网的建设,造成城市交通拥堵、配套公共设施重复建设的问题。
  
  (四)“居住街区”住宅模式(21世纪初)
  

  城市型居住街区直接由建筑群围合而成,街区内面向安静祥和的院落空间,街区外直接面向具人气活力的城市开放空间,它相对于原有的“住宅小区”,提倡的是一种小尺度的居住街区,网状道路与城市融为一体,兼有开放与封闭的特点,融合了居住、商业、文化、服务等多种功能,多样化的街道和社区景观、系列的公园和开放空间体系、连续的步行道和充分步行环境、多样化的建筑类型。⑧这种居住街区模式就是如今街区制的雏形,将城市道路与社区道路相连接,住区道路呈开放式网状分布,除路网开放外,还包括多功能混合布置。国内的居住街区典型案例就是上海的创智坊和武汉的武汉天地。

织梦好,好织梦


  
  三、推广街区制的利弊分析
  

  (一)推广街区制的积极作用
  

  可提升效率与公平。城市空间被超大型封闭式小区和各类机关大院割裂成一片片孤岛,不仅浪费了土地等公共资源,同时也影响了商业发展,增加了城市运营维护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推行街区制,可有效避免这些问题。街区制会在多功能聚集和融合中带来正的外部效应。密路网、减少分割、缩短距离、增加多样性可推动城市的集约发展和运行效率。发展开放式街区,践行“小街区、窄马路、密路网”理念,促进同群体间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可促进社会公平,打破人际交往分层的固化,从而增加人民福利。
  
  促进资源共享、增强社区活力。长期以来,封闭式小区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用围墙将城市割裂成一个个封闭组块,阻碍了资源间的共享,无法将公共资源使用最大化。相较于封闭式小区,街区制下的开放式街区的突出优势就是资源共享。这些共享的公共资源不仅包括了小区的空间道路也包括了小区内部的景观。
本文来自织梦

  
  当围墙逐步被打开,封闭小区里的其他资源公共化,例如商铺、停车场、绿地等,可以带来更多的商业活动。这些城市里的毛细血管被疏通后,整个城市的经济会更具活力,同样也会增强社区活力。原因在于,街区制提供了更适宜的街区尺度,共享资源下促进了小区居民加强沟通交流,邻里关系会变得更加密切。典型的街区制下的这一优势,在南方的一些城市的骑楼中就可见一斑。可以肯定,在开放式街区下,邻里关系冷漠,居民的心墙都会随着围墙的拆除而悄然发生变化。那时候的社区会有更多的强关系度的建立。
  
  为社区服务行业带来机遇。我们知道,当前国际经济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转折期,封闭小区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障碍。推广街区制,适度与逐步推行封闭小区的打开,势在必行。开放式社区收益最大的是现有的基于社区服务的020体系,尤其是各类上门服务,不仅包括快递,还有上门洗车等。服务对象的多元化,以及社区打通后人流量的增长,相应会改变各类社区服务的运行方式。同时,对于社区020的从业者,会面临小区变为街区后的客源量增加而伴随的竞争压力,社区服务行业会重新洗牌。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社区门店会留存下来甚至获得更多利润,并且,小区内外消费者也能享受到更多的高性价比服务。此外,物业企业将要转型迈入互联网时代已经是一个必然趋势,物业联动互联网更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升级,二是增加物业整体收益。在未来,可以说是得物业者得天下,重服务者才有市场。社区020的发展,获利的将是买卖双方,社区群众接受的服务将会更全面更周到,而物业企业则获得更多的经营面和用户。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我国推广开放式小区的弊端及挑战
  

  现行法律法规的冲突。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与推行街区制中的冲突都会给推广街区制造重重障碍。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除城镇公共道路外)、绿地(除城镇公共绿地外)和车库,都归业主共同所有。然而小区一旦开放则意味着小区内公共资源如车位、绿地、道路等会受到外来车辆与人员的侵占,从而会带来系列现实纠纷。因而,针对小区业主的补偿和小区内资源权益的划分都是推行街区制时需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此外,现有的治安管理中将小区内发生的交通事故作为普通民事侵权行为处理,并不属于公安机关的职责范围,且赔偿事宜由当事人协商解决。这也意味着开放后小区内如果发生交通事故,会面临着更多复杂的后续处理和赔偿事宜。
  
  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干扰居民生活。小区一旦实行街区制,社会车辆和小区外的人员可以无障碍进出小区内部,车流和人流都会显著增加;沿街区道路会出现很多商业店铺;居民间交流活动(如广场舞)增多。这些都有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噪音扰民及卫生环境脏乱差等现象,难以保障小区居民的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相应地,小区内公共设施维护成本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居民负担加重。

本文来自织梦


  
  物业管理能力缺乏,治安状况堪忧。小区开放后,居民的安全如何得到保障?这对现有的物业管理能力和小区治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行开放式街区后,社会车辆可自由进出小区,车流量增大,可能会对社区居民尤其是小孩和老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实行开放式街区后进出小区的人流增多,安全隐患的诱因也随之增多,从而对小区保安的治安能力提出挑战;社会人员和社会车辆涌入小区势必会侵占小区一部分资源,因而对原已匮乏的小区资源(如车库)合理配置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推广街区制的对策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受传统的封闭式居所(经历了四合院、单位大院和封闭式小区等阶段)的影响,已经习惯了封闭式住区的居住环境,因而在思想上接受开放式街区需要一段时间。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推广街区制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应该注意到这是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先易后难、自上而下地逐步有序推广,努力完善软件(指的是权益的划分)和硬件(街区尺寸大小的设计、道路规划、物业管理和社区配套设施等)的双重保障。 本文来自织梦
  
  (一)争取业主的理解与支持
  

  政府和媒体要做好街区制的宣传工作,应如实地向广大居民介绍街区制的理念。譬如,街区制的核心不在于简单地开放围墙,而是反对现实中常见的“大街区”模式,鼓励尺度适宜、道路细密的“小街区”模式,总体目标是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要想拆除围墙,就要先拆除人民内心根深蒂固的心墙。宣传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要提供合适的平台让居民表达内心的诉求和提出合理化建议。争取做到倾听并汲取各方的意见,兼顾各方的利益平衡,让居民参与决策,从而制定出能让居民认同并支持的政策。
  
  此外,还要积极处理好街区制下的居民普遍担忧的问题。对于居民普遍关心的小区开放后的安全问题,可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将小区安防的第一道防线由小区大门口后移到各楼栋,此外加强小区内部道路合理规划建设,将人流和车流分离。小区开放后,城市公共空间可引入执法部门的管理,不仅小区的物业、保安加强治安管理力度,辖区公安机关也应加大治安管理力度。对于居民普遍关心的另一问题--公共空间的管理费用问题,在小区开放后,可由政府买单进行管理维护。此外,封闭式小区下业主购房时承担的部分道路费用也应得到补偿。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中央基于集体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制定政策,公众从个人利益和私人居住环境考虑。通过立法和广泛协商平衡各方利益,在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私权的基础上推行街区制,才能获得公众的支持。
  
  在立法上,不仅要重新明确街区绿地、道路、停车位等资源的归属,减免业主对于小区开放资源的负担,给予合理补偿;而且还需要修改房地产、物业管理、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就物业管理、环境、街区安全等问题完善配套制度措施,确保开放小区后居民的权益不会受损。在法律制定上,可以在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具体城市规划现实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的规划和法律制度。例如英国早在1967年和1971年就分别制定了《街区保护法》和《城乡规划法》来维护街区安全秩序与休闲空间,从最初针对单体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多个建筑的集合体,逐步形成街区保护的概念,这些制度存续至今一直维护着英国的街区安宁。

织梦好,好织梦


  
  (三)自上而下、有序推行
  

  推广街区制,对于疏通城市“毛细血管”,缓解城市拥堵问题无疑是有好处的。然而,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有相当难度和时间长度的转变过程,它的平稳推行应重在引导和顺势而为,充分考虑其实际可操作性,避免成为类似“拆迁”式的强制推进。首先让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若干意见》上的这一主张的确是十分稳妥的。因为一旦新建开放社区的楼盘能够很好地进行市场交易,那么就会对周边社区产生辐射作用,也会让新的居住模式起到宣传示范作用。其次是逐步打开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具体实施时可先从社区居民普遍支持欢迎的小区或对当地居民造成生活障碍的超大型社区做起。可以鼓励或要求地区实际安全保密压力不大的机关大院、高校等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带头去大院化,拆除围墙来率先落实政策。各级政府和机关大院率先做出模范效应,有助于推广开放式小区的概念,使得民众接受政策的意愿提高。
织梦好,好织梦

  
  (四)设计适宜的街区尺度
  

  尺度适宜应该能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上,合适的街区尺度应具有以下特征:街区形态所有的一定量度感知关系能促使基于此的街区模式更有利于人性化的城市空间,使人对街区尺度的感知形成协调于人性化的认识,从而体现街区尺度的适宜性,而这种街区尺度发挥的协调性作用是通过与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文脉肌理以及人性化需求相契合三个层面来予以体现的。具体在设计街区尺度时,可以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借鉴国外成熟街区制下的尺度设计外,还要立足于国内情况和具体指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升到8公里,平方公里(现在北京约为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现在多数城市为12%左右)。可以针对国内的几个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中的成熟开放街区大小进行量化及数据统计与比较分析,确定街区适宜尺度的量化指标。实际实行中,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有不同尺度和功能组合的开放式街区,切实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让街区生活更具和谐舒适性。 织梦好,好织梦
  
  推行街区制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系统工程。这决定了在推行街区制时应做到先易后难、自上而下地逐步有序推广。在实际推行中,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有效融合法律、政府、城市、小区和居民的力量,才能有效排除障碍和化解矛盾。要想创造怡人、和谐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环境,让城市空间充满生机和活力,不仅要完善法律法规,确定权益划分,确保制度保障,政府也需要合理作为,加强行政管理,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城市独特禀赋和小区特殊环境进行科学规划与建设,城市居民也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