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贯穿中国经济全局的底线思维

贯穿中国经济全局的底线思维

发布时间:2017-05-22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上海证券报 浏览:【字体:

[摘要]系统性风险是对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威胁,而化解系统性风险需要从风险形成、共振并相互激化的过程着力。目前,“底线思维”主导了中国政策调控,这在经济增长、汇率、利率、税改、国企改革等各个领域,都有体现。笔者判断,中国的改革开放,方向是坚定的,过程是渐进的,蹄疾而步稳。有鉴于此,投资者既不能对“激进式”改革保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也不能低估务实的改革推进和择时加速的开放进程。 本文来自织梦

  (中经评论·北京)“金融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国策,其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对于投资领域和金融市场而言,更是如此。以投资的名义看国策,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长期视角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度思辨。2015年出版的学术著作《金融与国家安全》,以利益为主线,剖析了在维护总体国家安全过程中,金融的定位、职能和作用。在金融安全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的今天重读,忽然又有了别一重滋味。
  
  利益博弈是真正的市场主线。价值投资的重要内涵是趋势投资,顺势而为,投资才能事半功倍。而把握趋势主线,关键是找到一个逻辑自洽而又符合现实的切入点。对于不同文明而言,对“政治正确”的理解自然大有不同,所以,理解并发现大趋势的这个切入点需要具有真正的普世意义。《金融与国家安全》开篇就指出,“利益是最现实的普世价值”。从这个切入点出发,趋势形成的主线逻辑就非常清晰了。一方面,对全球而言,长期趋势形成于国家利益重复博弈的过程之中,利益分配机制决定了趋势走向。例如,同样是欧洲一体化,希腊、塞浦路斯是受益者,所以这两国的退欧是“雷声大,雨点小”;英国是旁观者,所以其退欧是“可置信的威胁”;法国是欧盟的次要引领者,所以其退欧便“左右为难”。再例如,非建制的特朗普胜选美国总统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持续发生,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全球增长中枢下降、全球化退潮、且经济政策边际空间与效果有限的背景下,民粹主义、孤岛主义和保守主义符合一部分国家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对我国而言,长期趋势形成于宏观利益和微观利益统一的过程之中,人民利益导向决定了趋势走向。例如,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人民利益更多体现为便捷性需要,传统行业范式被艰难突破,具有技术创新比较优势的互联网基因由此得到监管机构的大力培育;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进入快速成长期后,各类风险事件开始出现,人民利益更多体现为安全性需要,具有风险管控比较优势的金融基因由此得到监管机构的大力度倡导。基于利益这个切入点,那就是把握利益博弈形成的趋势主线,在全球投资于符合稳定大国国家利益的趋势方向,在中国投资于符合人民利益的趋势方向。

织梦好,好织梦


  
  系统性风险堪称投资人的“阿喀琉斯之踵”。对于投资而言,结果是硬道理;而对国家金融安全而言,过程更重要,不以涨跌论英雄。因此,长期投资的首要风险,是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了国家意志对过程理性的核心关切,进而在策略选择中留下了致命的隐患。这一点对投资中国尤为重要。从总体国家安全的维度分析金融,《金融与国家安全》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系统性风险是对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威胁,而化解系统性风险需要从风险形成、共振并相互激化的过程着力。我国经济金融存在三重潜在割裂: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的割裂导致资产泡沫做大;混业趋势与分业监管的割裂导致监管协同困难;经济调控与法律权力的割裂导致金融违法惩戒力度有限。三重割裂制约了政策效能,单一政策即便方向正确,也难以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从机制上解决系统性风险、保障过程稳健,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方向。市场翘首以盼的金融监管改革,无论具体形式如何,都将着力于解决这三种割裂,即通过机构改革增强监管协同、通过完善法规保护消费者权益、通过激励机制改革引导资本脱虚向实。如此背景下,投资中国更需重视金融监管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并规避监管改革指向的过程非理性。具体而言,远离杠杆投机引致的资产泡沫,谨慎看待中国经济短周期反弹所伴生的市场亢奋,珍视中国经济微观崛起、消费崛起所带来的长期机遇,并特别留意中国实体经济“腾笼换鸟”、“减速增质”过程中产生的结构性机会。 copyright dedecms
  
  “底线思维”主导了中国政策调控。投资世界里,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2017年以来,机构投资者表现迥异,大部分“裸泳者”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误判了人民币。2016年年初,人民币兑美元快速贬值,全球市场经历了一轮罕见的“开门寒”,以至于很多投资者在随后一整年里都在努力爬出年初落下的深坑。这让机构投资者对2017年初的人民币表现格外敏感,而在2016年岁末,市场内充斥着人民币即将迅速“破七”的言论,进而使得部分投资者在2017年初做出了过于保守的选择,进而错失了全球市场、特别是港股年初以来上涨超过10%的重要机会。笔者认为,误判人民币的关键,在于未能理解中国政策调控的核心基调。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需要贯彻积极防御、乱中有为的底线思维。中国政策调控在任何领域,都是有底线的,人民币汇率也是如此。
   本文来自织梦
  人民币有两条底线,即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不能过度偏离均衡汇率,以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不能引发挤兑式资本外流。基于两条底线,笔者曾提出了“人民币汇率痛苦指数模型”。事实表明,这个理论模型较好地解释了“8?11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波动,这说明,底线思维确实存在并得到了充分贯彻。而从底线思维思考人民币汇率,就自然会对2017年初的人民币超预期走强有所预判,这恰是及时把握趋势机会的前提。
  
  如今,底线思维贯穿了中国经济全局,这在经济增长、汇率、利率、税改、国企改革等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基于底线思维,笔者判断,中国的改革开放,方向是坚定的,过程是渐进的,蹄疾而步稳。有鉴于此,投资者既不能对“激进式”改革保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也不能低估务实的改革推进和择时加速的开放进程。底线思维主导的改革开放,将是一个稳中有进的长期过程,这恰是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谨慎乐观的根本原因。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