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完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思考

完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7-11 作者:派智库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浏览:【字体:

[摘要]精准扶贫财政贴息专项贷款工程是政府协同金融机构联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打造的小额贷款惠民平台,是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创新性尝试。各地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政策不尽相同,但整体来看,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包括贷款条件僵硬不灵活、数据支持力度弱,贷款担保不足、农户持续经营困难、缺乏贷款风险补偿、宣传资料不接地气、贫困户对贷款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偏差等。从以上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确保资金更顺畅、更高效地流向贫困地区,发挥最大的效用。 copyright dedecms

  (中经评论·北京)“精准扶贫”一词,最早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来的。2015年6月,习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再一次提出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将精准化工作贯穿于识别贫困人群、制定扶贫政策、完善扶贫管理和完成扶贫考核等扶贫工作的全过程之中,要把扶贫工作做在“刀刃”上、扶贫款项用在“刀刃”上。
  
  一、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概念
  
  
精准扶贫财政贴息专项贷款工程(本文简称“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是由政府主导、银行参与,相互协作共同为贫困农户提供的惠农贷款,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以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尝试。此项贷款面向建档立卡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有致富能力的贫困户及部分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贫困农户一般可根据实际需求申请1-3年、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由省财政全额贴息,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户面临的贷款“难、贵、慢”等问题。虽然各地区的专项贷款政策细节不同,但核心思路都是通过政府贴息、银行放贷来激发贫困户生产发展的积极性、服务于扶贫、脱贫工作。目前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已在甘肃、陕西、宁夏、贵州等多个地区开展实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显示.2016年9月5日,全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首期工作顺利完成,2016年6月5日,全国精准扶贫贷款额18879.9亿元,上半年全国累计发放扶贫贷款4354亿元。 本文来自织梦
  
  二、精准扶贫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是贷款要求僵硬,数据支持不够。精准扶贫首先要求精准识别出确实有资金需要的贫困人群。目前要求借款人满足18岁以上,同时规定年龄上限(例如,年龄和贷款期限之和不得超过60岁),要求在建档立卡范围内有贷款意愿、有劳动力且有致富能力的贫困户。但部分贫困户虽然有贷款意愿且在贷款年限内有按期还款的能力,却因年龄限制与贷款失之交臂,只能在贫困线下挣扎着生存。部分偏远地区的建档立卡名册更新较慢,导致已经脱贫的农户仍然满足专项贷款的要求而获得了资金支持,降低了专项贷款的“精准性”要求。有些地区的贫困户人多面广,无最新的、精确的数据作为贷款支撑,只能挨家挨户开展调查,增加了工作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是贷款担保不足,持续经营吃力。贫困农户进行小额贷款时,存在“农户贷不到,银行不敢贷”的现象,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农户无法提供相应的贷款担保。银行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必然要降低贷款风险,要求借款人提供足额的抵押担保凭证。而贫困户往往表现为家庭支出大、劳动力不足、经济基础差,没有满足要求的担保物,常常无法获得贷款。此外,大部分贫困户社会关系简单、经济状况相似,很难通过他人帮助获得稳定的担保,加剧了贫困农户担保不足的严峻局面。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反担保机制,但专项贷款涉及的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缺乏有价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业设施等财产,无法用于反担保,造成了贷款难。另外,西部部分偏远地区先天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经济发展滞后,贫困户年老病衰、经营能力弱,即使有贷款意愿,但因获得稳定收入的能力不足、经营风险大导致很难获得持续性的资金偿还贷款,扶贫专项贷款呈现到户率低的现状。
copyright dedecms

  
  三是风险补偿不足,银行积极性不高。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对象均为建档立卡在册的贫困户,普遍呈现出家庭收入较低、还款能力不稳定、还款意识弱等特点,导致坏账率高,为防范贷款无法按期、按量回收的风险,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来弥补贷款损失。目前,各地普遍出台了专项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但补偿比例低、补偿金到位不足,很难弥补贷款的风险。同时,专项贷款还有贷款额度小、调查难度大、征信成本高、贷款收益有限等特点,高额的产出、有限的回报与银行追求高增长、高收益的目标相悖,所以目前多数金融机构对精准扶贫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专项贷款主要由城商行或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承担,央行的再贷款支持有限,贷款机构可提供的信贷资金规模有限。
  
  四是宣传模式粗放,农户认识有偏差。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知识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部分地区采取了“简单粗放型”的宣传模式,宣传力量薄弱,不利于专项贷款政策精细化地向下传达。同时,由于贫困农户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对金融知识的理解有限,而宣传资料中却忽视了“阅读门槛”,书面用语多、不贴近农民实际生活,导致部分农户对精准扶贫贷款的认识不够清晰、深刻,甚至还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认为这项贷款是政府提供的无偿支持,不需要归还款项。加之多数农户对贷款存在或多或少的消极思想,觉得贷款是负债,心里有压力,万一到期无法还款也不光彩,部分农户在款项到期时无还款意识,不重视个人征信。

织梦好,好织梦


  
  三、完善精准扶贫贷款的思考
  
  
一是“互联网+”助力扶贫,推进放贷精准化、科学化。2016年10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网络扶贫行动计划》,要求发挥互联网的驱动作用,构建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将“互联网+”融入到精准识别、精准制定、精准管理环节中,构建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数据平台,利用网络的便捷、高效、善于保存等特点,及时建立并更新贫困户的数字化档案,构建家庭收入、致贫原因、生产条件、经营能力等多方面的数据支撑和评价体系,精准确定贷款人群,使每一笔贷款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实现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此外,针对符合贷款要求、有贷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却因年龄限制无法贷款的情况,各地区可针对本地贫困户实际情况,不拘泥于统一的贷款条款,而将生产前景、还款能力、信用评价等指标的权重提高,通过大数据生成更科学、更全面、更合理的放贷依据,推进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发放的科学化。 copyright dedecms
  
  二是丰富担保途径,创新贷款模式。针对贫困农户贷款担保不足的问题,部分地区由原来直接向贫困农户发放贷款的方式转变为对无法提供担保的贫困农户可以采取多户联保、村干部担保的创新性贷款发放方式,丰富了担保渠道、降低了贷款门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户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对经营持续性弱、独立经营有风险的贫困户,可以根据当地生产特点及农户实际制定出多元化的贷款模式。例如,甘肃省定西市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政府+帮扶组织+贫困户+金融机构”“政府+统筹平台+贫困户+金融机构”“政府+贫困户+金融机构”等三种贷款模式(数据来源于定西精准扶贫网),以企业为帮扶、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带动、指导农户发展生产,多元化的贷款投放流程为贫困户提供了更多选择。
  
  三是完善风险补偿机制,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积极整合资源,完善专项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为贫困农户扶贫专项贷款提供担保支持的风险补偿金,建立风险补偿金的管理和使用办法,开拓风险补偿金的保值增值渠道,建立针对贷款贫困户的保险保障机制。建立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并存的金融支持平台,倡导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为精准扶贫工作贡献力量,提供部分信贷资金以弥补当前信贷资金来源渠道少的现状。同时,地方政府应在税收政策上对贷款机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减轻贷款行的税负,引导资金向生产领域流动,调动商业银行参与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税收流回贷款行,在一定程度上为已参加的金融机构弥补贷款风险损失。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知识理解。向乡村干部和专项贷款的潜在受益人群普及金融知识及金融政策,尤其是加强精准扶贫贷款宣传的力度、广度、深度,丰富宣传方式,制作更接地气、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宣传横幅、宣传展板等材料,降低贫困农户对精准扶贫贷款的理解难度。此外,开展金融知识进家门、贷款征信知识普及等活动,提供贷款专员或政府相关人员与乡村干部、贫困农户进行面对面交流和答疑解惑的机会,使农户更清晰地理解精准扶贫贷款的具体内容及措施、手段,减少对贷款的畏难顾虑,引导贫困农户树立诚信意识并加强还款意识,分享各地贫困农户贷款成功的典型案例,激发农户脱贫致富的动力,提高以贷款促进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营造贫困户靠政策、金融支持增产促收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马超远,创新贷款模式助力精准扶贫[J].中国银行业,2016,(9):76-77.
内容来自dedecms

  [2]闰世达,钟成春.互联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及路径探讨[J].黑龙江金融,2016,(7):27-29.
  [3]张映旭,姜煜红.对临洮县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甘肃金融,2016,(6):67-69.
  [4]苏畅,苏细福.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4):23-27.
  [5]林建华.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实践[J].中国金融,2015,(21):77-78.
  [6]扶贫日论坛侧记各领域共奏脱贫攻坚“交响乐”[N].农民日报,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