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谈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的冲击影响及解决措施

谈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的冲击影响及解决措施

发布时间:2017-08-09 作者:派智库 来源:改革与开放 浏览:【字体:

[摘要]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也日益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给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导致农村低素质劳动力比例增大,大量耕地非农化,农村空巢老年化,农民工的“国民待遇”难以保障等社会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认清快速城镇化进程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举措,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自织梦

  (中经评论·北京)一、城镇化发展对农村的冲击影响
  
  (一)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发展的积极影响
  
  
城镇化促进了工业化,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提升了工业化程度,从而使城市化、城镇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工业化的发展和机械化节省了大量劳动力,部分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脱离了农村,为农民安心在城市、城镇工作提供了保障。城市化、城镇化为农民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生活。
  
  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致富奠定了基础。城镇化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使剩余农业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积大幅提高,为农业生产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推广应用更为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从而极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城市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为城市、城镇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多数拥有一技之长的和具有高学历的新一代大学生农民工留在城镇,取得了较高的收入,帮助家庭快速脱贫致富,还有部分家庭成为农村中的富裕家庭。城市化、城镇化为农民发展特色养殖、种植提供了稳定发展的巨大市场,农民合作社在信息收集、物流保障、市场调研方面的规划合作,改变了农民过去盲目种养、单一种养的局面,扩大了农村市场和农产品市场。
本文来自织梦

  
  城镇化为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城镇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大量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城镇人口后,转化人口的就业能够为轻重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城市化、城镇化拓展了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城市、城镇生活多依赖于市场,社会化程度较高,是一种协作式的生活方式,这给第三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部分近郊农民出租房屋、经营商店,也逐步由第一产业从业者转变为第三产业从业者,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
  
  城镇化提高了农村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城市化、城镇化为农民与时俱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农民在进入城市、城镇后,日益脱离农业生产,大部分进入二、三产业,成为产业工人。有些地区出现了以政府为引导的新型农民培训班,不仅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了一技之长和就业保障,而且开阔了农民视野,涌现了一批“走出去”学技能、长见识的新型农民。这些新型农民在外务工掌握了技能后纷纷回家创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为家乡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织梦好,好织梦
  
  (二)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发展的消极影响
  
  
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流动,导致农村低素质劳动力比例增大。由于我国城市化、城镇化水平发展的巨大不平衡,导致在一些先进的城镇化地区大量优质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涌人城镇,使目前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优质劳动力大幅度减少,部分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价格猛涨,农忙时甚至急需的部分农业劳动作业有时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开展,贻误了农时,使农业经济效益严重受损。素质低下的劳动者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虽然耗时长,效率却很低,影响了农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日益下降。伴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低素质的劳动者又不能适应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变化而只能返回农村,这些劳动者一时很难融入城市、城镇人口中,将成为我国农村未来经济发展的难题。
   织梦好,好织梦
  城镇化发展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普及和应用受到影响。城市化、城镇化的过程是大量优质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的过程,导致在农村留守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他们中多数对新的科技知识知之甚少,加上年龄老化,家务负担繁重,使许多新的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推广、普及和应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城镇化增加了农村闲置住房,导致资源浪费。大量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城镇转移,使农村闲置的住房日益增多。农村住房的价值最近几年不断下跌,在城市化、城镇化的趋势下,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里工作,家中的已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一方面是农村房屋价格直线下降,另一方面是城里房价居高不下,这使一部分到城里务工的农民一时在经济上难以承受,他们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影响了生活质量和对未来的预期。这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对和谐社会建设不利。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城镇化使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留守老人缺乏关怀。大量农村劳动力日渐涌人城市、城镇,导致目前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一方面,留守农村者老弱病残居多,这些弱势群体对很多传统农业的农活都难以操作,引起大片良田、耕地无人耕种,天长日久便成为荒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粮食的安全;另一方面,留守农村的老弱病残者得不到及时关怀和照顾,影响了生活质量,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城市化、城镇化发展影响下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
  
  
城市化、城镇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农村优质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大量农村劳动能力强的青壮年进城务工,大部分人无法携带子女,致使许多农村儿童远离父母,成为留守儿童。农村大量“空心村”出现,而农村老人又无力胜任留守儿童的培养、教育任务,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文化知识学习和身心的正常健康发展。
本文来自织梦

  
  (二)大量耕地非农化
  
  
城市化、城镇化对城郊村子的影响更大、更快,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引起城市、城镇人口大量增加,从而导致城市、城镇规模的扩大,造成大量耕地的非农化,使耕地面积锐减。城市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城镇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造成对耕地的占用急剧扩大,耕地数量日益减少。
  
  (三)农村空巢老年化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农村空巢老年化。农村青壮年优质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农村空巢老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持续上升。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使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现。
  
  (四)农民工的“国民待遇”难以保障
  
  
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及相关服务业等就业岗位。进城的农民工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综合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入;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他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关系到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发展和进步,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本文来自织梦
  
  三、破解“城市化、城镇化”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立法,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
  
  
通过立法,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城乡土地利用结构,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之路,从而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供条件。通过立法,确保农民土地权益,建立、发展适应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需要的中介职能服务机构,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正常流转。建立合作社,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使土地流转收益切实成为农民进城从业、安家的本钱。通过立法,破除小产权房屋制度,让农民的宅基地也可以在市场中自由买卖。建立农村宅基地置换制度,农民将宅基地向政府置换一定面积的城市、城镇住房,享受“国民待遇”。农村基层各级党政组织,应当通过各种渠道选拔、培养能引领当地群众走向文明、富裕的各种岗位的“领头羊”,充分发挥其引领、导向、榜样作用,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供教育支持,提升新型农民的整体素质
  
  
一是强化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我国农民工群体由于没有接受科学、系统的职业培训,技能低下,在就业市场上属于弱势群体。为改变这种现状,政府、社会机构应引入市场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经费保障。依据农民个性需求、从事工种的技术需要、企业人才需要来设置培训课程。通过订单农业生产培训、用工单位定向需要培训、供需洽谈培训等多种形式,利用新媒体、村内广播、建立农家书屋、巡回培训、专家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等方法,加快农民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定期进行理论技术指导,使先进的科技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二是为农村提供教育支持。对现有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少年,要运用灵活多变、其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养成尊老爱幼的美德。农村中小学教育应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实效。同时应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结对帮助留守儿童,为其创造积极、乐观、上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后备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结构,加快镇域、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为农民创造一个公平的平台
  
  
一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结构。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虽然开始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价值观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的自由。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新型的城镇化战略,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和农村之间充分自由地流动,促进社会经济有序发展。二是加快镇域、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近就业的岗位。城市化、城镇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城市化、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而产业发展又增加了就业和创业机会,同时城市化、城镇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城市化、城镇化创造了大量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商机。为此,地方政府需要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创业环境,提升城市、城镇产业拉动力和吸引力,促进城市、城镇的产业升级,优化整合产业龙头企业,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从而促进地方产业升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科学合理规划,保障农民“国民待遇”,引导城镇老人落户农村
  
  
城市化、城镇化建设一要坚持优质原则,即在我国土地资源本身有限的前提下,又必须保障一定数量的耕地数量的条件下,要尽可能在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节约土地资源,让城市、城镇的功能分区布局更加集中和合理,为进入城市、城镇生活的农民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二是坚持多量原则,即面临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大城市发展中人口数量过多的现状,应该建设更多的小城镇来取代超级大城市。小城镇数量的增多不仅可以满足农民进入城镇的需求,而且能有效带动周边多个地区的协同发展。通过各种措施,创造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积极引导、吸引在城镇离退的老人晚年到农村落户,使老人可以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中找到自己晚年生活的乐趣。改进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 copyright dedecms
  
  参考文献:
  

  [1]项继权.城镇化的“中国问题”及其解决之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1):3.
  [2]刘爱梅,高晓梅.以“人的城镇化”解“半城镇化”困局[N].大众日报,2013,3(3):6.
  [3]李霖.浅析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