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中国税收增长正走向产业结构转变推动型

中国税收增长正走向产业结构转变推动型

发布时间:2017-08-17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国财经报 浏览:【字体:

[摘要]近两年税收收入大幅下调趋势已形成,2013年税收增长率降至9.8%,2014年又下调至7.8%。特别是中央收入,下调幅度更大些,主体税种收入连续完不成预算指标,如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国内增值税。2015年上半年地方税体系中的土地税收下调幅度也很突出,房地产税直到6月份才恢复正增长。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评判税收增长势态必须秉持客观、动态原则,绝不能把阶段性现象当常态、当标尺来衡量势态好坏。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税收增长势态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税收增长模式也不同。 织梦好,好织梦

  (中经评论·北京)2015年上半年税收收入增长3.5%,比2014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近两年税收收入大幅下调趋势已形成,2013年税收增长率降至9.8%,2014年又下调至7.8%。特别是中央收入,下调幅度更大些,主体税种收入连续完不成预算指标,如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国内增值税。2015年上半年地方税体系中的土地税收下调幅度也很突出,房地产税直到6月份才恢复正增长。
  
  如何评价这种势态事关宏观政策和财税体制改革策略的选择?首先应当指出,评判税收增长势态必须秉持客观、动态原则,绝不能把阶段性现象当常态、当标尺来衡量势态好坏。进一步说,目前人们总是把“十一五”时期年均20%的增长率作为依据判定当前的税收形势处于不正常状态。这实际上是陷入了静态思维境地,是在用主观偏好取代客观规律,不可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本文来自织梦

  
  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税收增长势态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税收增长模式也不同。从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税收增长关系看,税收增长模式分为产出扩张、物价上涨拉动型和产业结构转变推动型。
  
  一、前期税收高增长属于产出扩张、物价上涨拉动型
  

  2000年-2011年,我国税收高速增长,年均达到20%的水平,比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年均增速高出5个百分点以上。综合分析,这段时间的税收增长属于产出扩张、物价上涨拉动型。当时钢材产量从1.3亿吨增至8.8亿吨,原煤从13亿吨增至37亿吨,水泥从5.9亿吨增至20.9亿吨,手机产量从5247万部增至11.3亿部,汽车产量从207万辆增至1841万辆,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从26.5亿平方米增至103.5亿平方米,如此等等。同期物价全面上涨,消费物价定基指数上涨131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定基指数上涨97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定基指数上涨131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定基指数上涨97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定基指数上涨151点。其中大宗商品价格(原油、有色金属)上涨了数倍、大中城市住房价格平均上涨两倍以上。 织梦好,好织梦
  
  税收是销量、物价、税率三者的乘积。在税率相对稳定条件下,量价齐升自然带来税收增长。此间,产出规模扩张和物价上涨把税收增长率推到了高位。尤为突出的是一些高税负行业如烟、酒、石油、煤炭、房地产量价处于高增长状态,对税收增长起到了强劲的结构性加速作用,其中房地产税收急剧膨胀突破万亿元,部分税种如契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年均增长率高达30%。还有一些高税负产品如汽车,虽然价格下行,但是从207万辆猛增至1841万辆,远远抵消了物价下行影响,使汽车行业税收总额突破1万亿元,成为税收高增长的新兴支撑力量。
  
  二、当前税收增长正转向产业结构转变推动型
  

  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下行至7%的水平,税收增长率下调至个位数。税收增长率如此陡然下降,主要原因是物价下行和产出增长率下调。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2012年-2014年持续负增长,2015年6月份两个指数又分别下跌了4.8%、5.6%。消费物价上涨率从2007年-2011年的年均4%的水平回调至2%左右的水平,2015年6月份下调1.4%。同期,工农业主要产品产出增长率大部分处于下行势态,有些甚至负增长。总体看,物价下降率大于产出增长率的下调率。显然,税收增长失去了物价上涨和产出增长率的拉动力。
dedecms.com

  
  然而,必须要解释的是,在这种背景下税收为什么还在增长而不是下降?特别是如果把减税的制度因素予以还原,税收增长率还会更高些。比如把“营改增”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因素消除掉,2014年税收增长率又可多出3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经济运行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税收增长,这就是产业结构调整。换言之,当前的税收增长模式已转向产业结构转变推动型。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其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
  
  改革过程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呈逐步提高趋势。1978年-2014年总计提高了23.7个百分点。上世纪80年代提高了11个百分点,90年代提高了6个百分点,本世纪头十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提高速度是递减的。但2011年-2014年四年却提高了4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4个百分点,已达49.5%。这说明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在加速抬升。随着第三产业地位的抬升,第三产业税收占税收总额比重也相应提高。从2012年起,第三产业占税收总额比重就超过第二产业,目前已达54%左右。第三产业门类繁杂,其中税收贡献高的是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三者提供的税收加总占税收总额的比重高达35%左右。近年来,一些新兴服务业税收贡献不断增加,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已近2000亿元,再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税收已超过1000亿元。从2011年起,第三产业税收占税收总额比重超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中的一部分行业税收贡献率超出增加值贡献率一倍以上。比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左右,但金融业税收占税收总额比重则高达10%左右。再如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左右,税收占税收总额比重高达12%左右。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三产业税收贡献度之所以提高,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第三产业不仅行业数量多,而且部分行业扩张速率快。二是第三产业内的大部分骨干行业属于最终消费环节,税基宽,而且税收不可转嫁。比如房产转让,房产开发和建筑两个环节的销售额都要累加进转让价,最终购房者承担税收的税基自然大,税收也无法转嫁出去。商品零售、住宿和餐饮等都属此类情况。三是第三产业部分行业的规模扩张与第一、第二产业规模扩张内在联动性强。比如金融业,第一、第二产业特别是后者的扩张必然要求金融业扩张,近百万亿元的银行贷款的三分之二流向第一、第二产业,这直接导致第三产业税收快速增长。
  
  其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是税收增长的稳定器。
  
  近年来,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加速调整:一是建筑业比重上升,2010年-2014年工业占GDP比重从39.3%下降至35.8%,建筑业则从6.6%升至7%。二是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2011年以来加速提升,2014年已达10.6%,2015年上半年升至11.4%。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比重2012年-2014年从28%升至30%,2015年上半年达31.4%。目前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已达64.8%。2015年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利润比增长4.5%.此外,电子行业也呈现出结构分化势态,传统电子产品增长放缓,技术含量高的新兴电子产品2015年上半年均呈上升势态,如智能手机增长14.8%、智能彩电增长51.7%、服务器增长106.4%、光纤增长56%、太阳能电池增长21.7%、光缆增长18.1%。同期,机械设备行业传统产品与新兴产品分化势态明朗化,工业机器人增长85.7%、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增长23.9%、自动售货机和自动售票机增长115%。这种结构调整对冲了能源工业和传统加工税收下行能量,使第二产业税收并未出现大幅滑波,比如规模以上工业,2014年税收总额达4.84万亿元,占当年税收总额比重仍达40.6%。 内容来自dedecms
  
  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税收增长起到了稳定器作用。之所以如此,核心机理是高附加值产品的结构调整提高了第二产业单位GDP税收额。从今后趋势看,我国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将向纵深推进,第二产业税收对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的依赖度将会继续提高。
  其三,第一产业规模稳定是税收增长的基本支撑力。
  
  第一产业属于实体经济范畴。实体经济状况决定税源基本格局。实体经济规模扩张就是税基的扩大,实体经济结构升级会使税收源远流长。中国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实体经济强劲增长直接带动税收快速增长。改革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虽然从30%降至2014年的9.2%,但农产品消耗量仍在不断增加。1978年-2014年粮食产量从3亿吨增至6亿吨。棉花从216万吨增至616万吨,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也处于年年增长势态。这说明在有13.6亿人的中国,农产品消费具有长久刚性增长特征,同时也表明中国经济体量大的关键原因是各种日常农产品上亿吨的消耗量不可能依赖进口而只能自给,这导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不会下降到西方国家水平。这与发达经济体情况完全不同。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英国的GDP中农业占比就下降到了3%-4%的水平,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起降至3%,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三国在上世纪70年代降至4%-9%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人口规模不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当然,尽管我国农业产出量很大,但农业税收贡献率很低。目前第一产业提供的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仅为千分之一左右。这与第一产业占GDP10%左右的情况高度背反。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对农产品生产活动基本不课税。由此,初看起来第一产业对税收增长起不到支撑作用,但仔细分析却非如此。因为我国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活动要课税,对农产品流通也要征税。这意味着农产品生产规模越大,农产品结构越复杂,农产品加工、流通和转化制造三个环节的税收会越多。如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卷烟制造、酒和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业等,其中部分行业还属重税范围,比如烟和酒。也就是说,第一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税收增长的基本支撑因素之一。
  
  同时,还应看到,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于农业发展,对农业的投资是支撑农业发展的基本因素。近年来,农业投资增长率位居各行业前列,高达30%多。这意味着在投资带来的税收增长中,农业投资具有较强支撑力。目前,直接以农产品为原料和经营对象的行业贡献的税收占税收总额比重在10%左右,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餐饮业三个行业税收加总达2000亿元左右,烟品制造和流通提供的税收超过8000亿元。

内容来自dedecms


  
  由于人口有增无减,今后巨量农产品消耗会具有长期稳定性。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已有条件放开二胎,未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可能上移,农产品消耗势必有增无减,农业对税收增长的支撑力还会强化,这是中国税收增长特有的条件。发达经济体税收增长率远低于中国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人口少使农产品及其相关产业没有多大扩张空间,故此农副产品加工制造和流通对税收增长支撑力偏低。同时,这些国家又主要依赖高汇率,通过进口来维持部分以农业为原料的日用工业品的低价消费,因之农业相关产业的税收贡献度不可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