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中国经济 > 国企改革的中国历程与国际经验

国企改革的中国历程与国际经验

发布时间:2018-04-02 作者:派智库 来源:未知 浏览:【字体:

[摘要]国有企业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及必要性。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的痼疾,国有企业自身也存在着低效率、员工积极性低等弊端。国有企业的存在领域、国有资本的出资方式、监管模式等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过去几十年中,国际上掀起了数轮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浪潮,无论是转轨国家、欧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还是东亚儒家经济体,都开始推行国企改革,并形成了不同的路径和特色,可为我国的国企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copyright dedecms

  (中经评论·北京)从我国历代的经济变革可以发现,国有企业的存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因此,国有企业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及必要性。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的痼疾,国有企业自身也存在着低效率、员工积极性低等弊端。各阶段的经济变革也表明,国有企业的合理存在范围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与一国所处发展阶段有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自1978年至今,历经40年的国企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突出矛盾。国有企业的存在领域、国有资本的出资方式、监管模式等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过去几十年中,国际上掀起了数轮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浪潮,无论是转轨国家、欧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还是东亚儒家经济体,都开始推行国企改革,并形成了不同的路径和特色,可为我国的国企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copyright dedecms

  
  一、我国国有企业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一)国有经济的起源及发展史
  
  
历史上的国有专营经济主要针对盐和铁的产销。政府通过控制盐、铁的资源所有权和价格制定权,间接地向民众征收税负。与此同时,也削弱了地方收入来源,减少了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但长期来看,国营化削弱了民间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创新不足,最终造成国力衰落。
  
  清朝洋务运动时期,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和人才参与到洋务运动中,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企业,政府掌握经营的主导权。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优先发展国营企业的经济增长模式;抗战胜利之后,国民政府将各沦陷区等待接收的大量日伪产业收归国有,但对自由商人的剥削以及敌产国营化使国民党政府失去了私营企业家的支持。敌产国营化还导致国营事业效率低下、工业萧条,并最终导致失业人口大增,罢工事件频发。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企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改变长期贫困落后的状况,国家建设和发展了一大批国有重点企业。在资源匮乏的计划经济初期,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国有企业也逐渐暴露出很多弊端:国有企业的生产不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造成商品严重短缺的现象;员工缺乏生产积极性,形成了普遍的“大锅饭”现象。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后,改革国有企业、发展私营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系成为经济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回顾40年的改革历程,国有企业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从国有国营到放权让利阶段(1978-1984年)、政企分开与两权分离阶段(1985-1992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抓大放小阶段(1993-2002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股份制改革阶段(2003-2012年)以及深化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
织梦好,好织梦

  
  二、国企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一)前苏联的经济结构调整及东欧主要国家的大规模私有化
  
  
苏联时期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及俄国的“休克疗法”。苏联时期的“斯大林模式”过分偏重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及消费品的生产,自赫鲁晓夫起,苏联开始启动改革。但这些改革均是在现有经济体制框架内为国有企业松绑的各种改革调整,并没有触动经济结构的根本。这种修补式的改革措施不仅没能挽救苏联经济发展的颓势,反而使苏联经济从停滞、下滑一直到接近崩溃的边缘。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开始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对国有企业实行大规模快速私有化。这一改革使俄罗斯在短时间内确立了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了金融市场、证券市场等配套机制。但是,全面的私有化改革也使得一些具有战略性质的大企业落入少数财阀手中,形成寡头企业,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普京就任后,将部分战略性企业收归国有,有效地整合了战略资源部门,提高了这些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了政府的调节作用,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俄罗斯经济也开始企稳。 内容来自dedecms
  
  东欧主要国家的“大私有化”与“小私有化”。波兰、匈牙利、捷克从1990年起开始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改革。三个国家的私有化均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小企业的“小私有化”,即通过资产评估后将其公开拍卖给国内外投资者;二是对大企业的“大私有化”,政府普遍将这类企业变为股份公司,然后上市交易,或把公司股票部分有偿、大部分无偿地分配给国内民众。
  
  私有化使波兰、匈牙利、捷克实现了所有制的根本转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显著下降,财政收入有所增长,但改革未能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并导致了普遍的外资控股现象,尤其是在金融等战略性领域。
  
  从叶利钦和普京改革的效果对比看,大规模私有化并不必然促进经济改善,政府仍需保持对经济的战略指导作用。东欧各国的私有化改革表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应以发展成熟的资本市场以及充足的私人资本为前提,否则容易造成股份集中或垄断在极少数人手中或外资控股关键经济领域的现象;由小私有化到大私有化的先易后难的策略,有益于私有化进程的顺利推进;有力的社会保障可以减少国企改革的阻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西欧主要国家及美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西欧主要国家的国有企业私有化。1979年,英国开始私有化运动,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私有化运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法、意、德的私有化改革均是按照先竞争性部门和盈利企业、后垄断性部门和亏损企业的顺序进行。西欧各国的私有化使得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国有经济占比显著下降,但法、意、德仍然保留了国有资本对能源、公用事业等战略领域的控股地位。
  
  美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放松管制。美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的结合。二战后美国快速出售了大部分军工企业。里根政府时期将一些联邦政府公司售给了私人经营。截至目前,美国仅剩17家联邦政府公司及5家政府资助企业。20世纪70年代,美国逐步放松能源、金融、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价格管制和市场准入限制。放松管制领域的产品或服务价格水平大幅度下降,企业经营的产业和地域范围扩大。
本文来自织梦

  
  西方主要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说明,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国有企业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媒介;员工持股是减少企业内部私有化阻力的有效措施;由竞争性领域到垄断性行业的先易后难方式有利于私有化的顺利推进;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与企业重组相结合是促进私有化顺利实施、提高私有化效果的有效措施;国有资产布局应与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在市场发育成熟、私人资本实力雄厚的情况下,公共产品的供给可采取国有企业与私营部门合作的非所有权转让方式。
  
  (三)东亚一些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
  
  
新加坡政联企业的部分私有化及监管机制。新加坡政联企业(与政府有关联的公司)的私有化改革时间比较短,而且只是部分私有化,政府仍然保留了对绝大多数政联企业的控制权,国有股份在退出一些领域的同时,进入到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因此,新加坡政联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因私有化而减弱。
copyright dedecms

  
  新加坡绝大多数的政联企业由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负责管理,新加坡财政部对淡马锡拥有100%的股权。淡马锡的有效监督模式提高了政联企业的经营绩效,提高了政联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日本“三公社”的部分私有化。日本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针对电信电话公社、专卖公社、国有铁道公社三个主要的公用事业企业进行。电信电话公社和专卖公社首先被改组成股份公司,之后日本政府对其所持股份进行减持,但减持后政府仍然保持控股地位。国有铁道公社被分离成7家股份有限公司,同时设立了国有铁道清算事业团,继承国有铁道公社的长期债务。另外,日本政府还对原铁道公社的职工进行了较好的安置。国有铁道公社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营状况明显改善,政府财政负担大幅减轻,服务质量有了极大提高。
  
  通过梳理东亚一些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和效果,我们得到以下启示:国有企业私有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以证券市场的成熟发展作为支撑;明确的政企分开以及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克服国有企业弊端,增强其竞争力;国有企业的改革并不意味着一律私有化,国有资本应“有进有退”;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运作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配合;国有企业改革需妥善安置好剩余人员、慎重处理好企业债务问题。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