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长三角区 >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怎么样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怎么样

发布时间:2016-11-24 作者:派智库 来源:人民论坛 浏览:【字体:

   【摘要】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遭遇了极化效应问题、包容性增长与差异化区域特色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等难题;从差异化评价体系的分区设计思路及质量评价指标设计要点等方面给出其新型城镇化质量差异评价思路;并提出以产城融合推动产城共荣,以户籍改革推动人城一体化和以生态文明提升城镇化内蕴质量等提升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具体路径。 本文来自织梦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新型城镇化 产城融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来自织梦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剖析

copyright dedecms

   极化效应决定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非均衡发展态势。长江经济带东连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经由中部次发达地区,西接内陆腹地欠发达地区,域内各省市的城镇化质量差异显著。长江经济带域内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性特征决定了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设计的差异化,东部发达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应当以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为标杆,需要提升其城镇化质量并向世界水平迈进,并提升层级以增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域内其他地区城镇化质量偏低,应当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要求来探索适合各地的城镇化道路,深入分析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从补齐中心城市功能短板的角度来定位自身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

本文来自织梦

   包容性增长与差异化基础之间的矛盾影响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设计。长江流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及与之配套的城镇化质量提升难题,更应重视城镇化建设质量,以实现具有更强包容性的可持续增长的新型城镇化为目标,建构起支持“包容性增长”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但在具体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中,由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和城镇化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实现通常易于受到区域社会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外部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以及其他可量化指标的数据采集时间和数据处理时间之间的时滞效应的影响,由此导致该城镇化质量评价难以客观反映长江经济带域内各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真实情况。

copyright dedecms

   “中等收入陷阱”威胁下的城镇化障碍。放眼世界,一国或一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与城镇化进程近乎同步。但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中等收入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未能同步压缩城市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由此引发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效率与公平争议问题的无解化使得这些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长江经济带大都市圈的城镇化进程中已然暴露出效率与公平之争的问题,部分城区培育出了大量的低收入群体聚集区,这种实质化的贫民区问题使得城镇化进程中的阶层固化问题日益凸显,这种低层级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所要努力规避的。 内容来自dedecms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质量差异评价思路 dedecms.com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质量差异化评价体系的分区设计思路。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密集发展的核心轴线,域内人口密集、城镇密布,在国家“三纵两横”发展空间布局中居要位。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稍逊于沿海经济带但强于其他经济圈,但域内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非均衡特点,主要表现为各区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差距大。这种差异既存在东部沿海发达经济省市与西部落后省市之间,又存在于各省市内省会城市与地方中小城镇之间。为此,长江经济带域内各省市决策者应当依据空间协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近似等标准,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区块,各区块决策层根据本区块城乡发展特点来分类布局新型城镇化战略,并制定符合本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

本文来自织梦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设计要点。考虑到当前我国正处于“四个全面”战略推进期的现实需求,长江经济带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层级设计及具体指标设置应当具有一致性,以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系列战略目标的要求。具体的指标设计应当包括城镇化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空间布局指标及城乡统筹指标等系列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据实分解为三级指标;各级指标相应的指标值获取可从官方统计渠道来搜集,亦可通过基层调研的方式来获得一手资料。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支持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决策的基础工作,而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具决定性意义。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通常有主观和客观赋值法两种,其中客观赋权法的赋值规则虽然具有方法学意义上的客观性,但其方法选择本身亦是主观决策的结果,诸如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诸客观赋权法的计量公式的参数选择亦具有显著的主观色彩。 copyright dedecms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可行路径 copyright dedecms

   以产城融合推动产城共荣。首先,长江经济带域内不同板块要根据本区域特点来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战略,并根据产业发展战略来加快该类产业所需特色型人才的人口资源聚集,确保区域经济范围内的人口专业特长与区域内实体企业的人才需求特征相一致,从而切实确保产业、城镇和人口的三位一体。再者,长江经济带各区的新型城镇化功能升级要以本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为前提,城镇功能定位要为产业良序发展提供动力;而产业发展水平要以有效满足城镇的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为此,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要统筹各区域各项发展规划要求,从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产出效益、保障机制等方面统筹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和配套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整体协同推进以实现产城空间布局的有机接轨,城镇运作效能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提升,产城共荣发展。 copyright dedecms

   以户籍改革推动人城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而当前制约长江经济带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的关键在于现行户籍制度及附着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新进城的居民无法享有现有城镇居民所普遍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而在现行的财税体制规制下,无差异的要求一线城市和其他城镇地区同步放开户籍管制措施并不现实,由此产生的巨大财政支出是地方政府无力担负的。为此,长江经济带各地城镇应根据本地人口及资源承载力水平来制定相应的户籍管理制度和流动人口管制措施,兼顾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社会资源公平配置等要求。

内容来自dedecms

   以生态文明提升城镇化内蕴质量。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进程应当在突出“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基础上来展开,更加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在城镇化战略落实进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从本质上扭转我国城镇化偏重于城镇空间规模和经济总量提升的发展理念,转而建立起以生态、绿色、低碳、智慧为主要内涵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实现从重视城镇单一经济功能发展的旧模式向重视城镇系统功能培育的新模式转型,切实提升新型城镇的宜居、宜商水平。长江经济带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应当有助于克服制约长江流域城镇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病”问题。在空间布局上改变资源无序集聚到中心城镇的弊病,转而推动以上海、武汉、成渝大都市圈为核心构建城市群,以城市群为平台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的新模式;在产业发展上要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将由此节约的资源转而投放到绿色、生态型产业领域中,同步实现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良的目标。在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过程中,长江经济带各地决策层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幸福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追求,统筹配置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资源,强化以“包容性增长”为前提来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绿色发展、智慧发展的预定目标,将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规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轨道上。

织梦好,好织梦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本文来自织梦

   【注:本文为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E2016448)成果】 copyright dedecms

   【参考文献】 内容来自dedecms

   ①杨锐:《城镇化协同发展要求思考》,《人民论坛》,2014年第17期。

dedecms.com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