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区域综合 > 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是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是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发布时间:2018-10-09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近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2018年会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新时代的国家与区域发展”。与会代表就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提出看法,形成了以下观点:

织梦好,好织梦

一、区域协调可以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区域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在推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转型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不断丰富,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但从全局看,区域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区域不协调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距离实现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目标的差距仍然很大,任重而道远。

dedecms.com

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加大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力度放在首位,并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区域政策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我国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copyright dedecms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内容来自dedecms

衡量区域协调发展,人均GDP是关键性指标。人均GDP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第一是增加分子,就是增加GDP总量,加快增长速度,分子增加了,当然就实现了协调发展。但也可以减少分母,分母就是人口,如果一个区域的人口减少了,分子不变,GDP也会提高。这既是政策问题,也是路径问题。2015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人口比重占全国三分之一,但GDP占全国GDP的三分之二,意味着城市群之外三分之二的人口只有三分之一的GDP,表明城市群内外的区域差距很大。要实现协调发展,城市群内的经济要素要向外转移,城市群之外的人口向城市群内转移,减少城市群之外的人口。城市群之外的人口向城市群之内转移,城市群之外的分母就可以减少,人均GDP就可以提高。人口的流动成本是比较低的,要素的流动成本是比较高的,可以将人口从城市群之外向城市群之内转移,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发达地区集聚的要素很多,经济总量很大,但是不太喜欢吸纳人口,甚至很想把人口赶出去,这种倾向有待进一步科学论证。可以看到东部地区聚集了大量经济要素,但是人口比重较低,所以经济总量和人口比重不匹配的问题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大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本文来自织梦

2004年以后以人均GDP来度量的区域差距呈缩小的趋势,但是从2014年以后差距逐年扩大。其主要原因是一些省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分析各省经济增长变化与其对投资依存度的关系,2011-2017年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不仅仅出现在东北的部分省份,也出现在华北、西北甚至华中的部分省份。对投资依赖程度越高的省份经济增速下滑的幅度越大。在这些增速下滑较快的省份中,有的省更多依赖自身投资(直接依赖),如青海、湖北、吉林等;有的更多依赖其他省份投资(间接依赖),如内蒙古、天津等;有的直接依赖和间接依赖程度都很高,如辽宁省。这也就解释了近年来区域差距的扩大是与宏观经济格局中投资增长放慢相关的。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一段时间,很难在短期内完成,这导致在未来短期内中国以人均GDP度量的区域差距很难缩小,所以政府的职责应该注重如何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copyright dedecms

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一些省份经济增速下滑更多反映的是以投资驱动的重化工分工链条驱动力的大幅减弱。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各省在产业结构转型中不仅要注重产业间的升级,还要注重投资驱动的重化工分工链条的升级和新的价值链的构建间的升级。

本文来自织梦

三、空间政策要做到精准 织梦好,好织梦

要想解决空间政策精准性的问题,空间尺度就要把握好。现在很多的区域规划,大的有几百万平方公里,小的有几百平方公里、几千平方公里,大的区域规划和小的区域规划,性质肯定是不一样的。空间尺度问题的划定就尤为重要了。现在的空间政策一般有两种性质,一种是中性化的空间政策,是为了解决区域协调和区域平衡问题,是为发展问题制定的区域政策。还有一些区域政策是地区倾斜性质的区域政策。比如新区、自贸区的设定,它是为了解决地方的问题。其实这种政策,只是给地方一些政策的优惠,所以是倾斜的。现在之所以南方发展得快,北方发展得慢,跟区域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南方的很多政策都有倾斜性,而北方往往是大区域的政策更多一些。从这个角度讲,把政策的性质认识清楚,把区域的性质认识清楚,就能够提升区域政策的精准性。以前曾经繁荣过,现在衰退了,这样的区域是问题区域。有些区域就不是问题区域,像西部地区,它是待开发地区。把地区的性质搞准了,就可以针对它的区域性质来制定区域政策。

copyright dedecms

区域政策的精准性仍然有待提高。现在各种各样的区域规划很多,这些规划在空间上不兼容,会出现打架的情况。建议以“标准经济区”为基础,做一个覆盖全国的、具有层次性的区域规划,把大区域、中等区域、小区域等都包括在内。像美国的标准经济区一共300多个,整体的区域规划就是以标准经济区为基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能更好地解决空间政策的精准性。 内容来自dedecms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重视地级市的作用 织梦好,好织梦

2011年国务院批准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撤销的地级市,反响较大。去年,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和安徽省的安排,对此事进行第三方评估,评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撤销一个地级市,带动三个地级市的发展,进而带动全省与长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第一,虽然我国区域发展出现分化现象,安徽这几年的发展却比较好,与全国的差距在缩小。一个重要原因是,撤销了一个地级巢湖市后,加快了合肥、芜湖、马鞍山三个地级市的发展。特别是合肥市,已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全省进入了长三角。安徽现在有两个身份:既是中部地区省份,又是长三角地区省份。安徽省最近建议探索建设“东中一体”协调发展先行区,主要是突出地级市的东向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级市在我国宪法地位未定。实际上,我国《宪法》第三十条中,在设置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后,还有一句话,即设置“较大的市”,可管辖区、县,“较大的市”就是地级市。说明地级市在我国的宪法地位是确定的,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修订宪法,第三十条是完整保留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级市发展很快,现在全国地级市已经增加到294个,还出现了一批大城市。因此,实施区域协调发展,要重视地级市的作用。

本文来自织梦

第二,由于地级市发展很快,一些地级市的区域作用、地位上升了,可以考虑行政区划调整。安徽撤销一个地级市,带动三个地级市发展的成效也表明,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是必要的,这也是我国区域空间结构调整的一种举措。 dedecms.com

第三,我国绝大多数省区正进入城市群发展阶段,而城市群的范围比较大,在其之下会有二级区,即次区域,这个次区域就是城市经济圈或都市圈。如长三角城市群,就有合肥、南京、杭州、苏南四个都市圈,它们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次区域。一般讲,地级市都是城市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支点”,对城市群的网络化发展作用很大。另外,地级市和一、二线城市相比,分布比较均衡,更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在全国,一线城市是国家的“脸面”,二线城市是国家的“脊梁”。而在省里,省会城市是省的“脸面”,地级市是省的“脊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重视地级市的发展。

copyright dedecms

(nc-1820180427)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