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珠三角区 > 基于城市等级体系的广东省都市圈发展研究

基于城市等级体系的广东省都市圈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作者:派智库 来源:《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 浏览:【字体:

摘要:都市圈是承载城市等级层次结构的重要空间集群,基于城市等级体系概念,为明确广东省城市等级结构以及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化都市圈建设,提出“城市发展综合度”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考察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综合发展程度。将这些地级市划分为核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地方性次中心城市和地方性一般城市6个等级层次。并且提出优化广东省都市圈发展的建议。

织梦好,好织梦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都市圈规划;城市发展综合度;城市等级体系;因子分析;广东省 dedecms.com

0 引言

本文来自织梦

城市等级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对在功能等方面互相联系的多个城市按照一定的指标进行定位后所形成的体系。我国城市数量多、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差异巨大[1],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等级体系也必将发生剧烈的变动[2],加强城市等级体系的研究对于探索新时期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制定合理的城市群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3]。传统的城市等级体系研究多以各类口径的人口数量为指标,近年来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杨宇等采用人均客运量等7项反映交通运输水平的指标探究了新疆城市等级体系的演变过程[4],钟业喜等基于城市始发列车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等级体系与分布格局[5],吴健生等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6],陈晨等以资金流为例,分析了东北地区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特征[7]。这些研究虽然脱离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束缚,但大多仅关注影响城市发展的部分因素,没有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构建研究城市等级体系的指标系统,而且,这些研究对城市体系中单体城市的研究仍然不足[8-9]。

织梦好,好织梦

已有城市等级体系研究多集中在都市圈(大都市区)和城市群层面。都市圈是城镇密集区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一种空间形态[10],是指一个大的核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11]。而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特大城市为核心,至少3个以上都市圈(区)或大城市为基本构成单元形成的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12-13],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全新地域产物[14-16],也是都市圈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17]。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空间集群正加快由都市圈向城市群转变,如何正确引导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新常态下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dedecms.com

为推动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并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广东省于2014年9月公布了《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形成“广佛肇+清远、云浮”、“珠中江+阳江”和“深莞惠+汕尾、河源”三大组合型新型大都市圈,以都市圈为主体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通过对城市等级体系结构层次的构建,更加合理地规划广东省都市圈的发展?对于这一科学问题的探讨既有助于广东省都市圈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相关知识的积累,也能为《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最后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针对上述研究,基于城市发展综合度评价体系,对广东省城市等级体系层次结构进行比较研究(2009,2014年),并结合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广东省都市圈发展的组织方案和调控策略。

本文来自织梦

1 数据与方法 dedecms.com

1.1 研究框架 内容来自dedecms

研究从现代城市等级体系的概念内涵出发,提出“城市发展综合度”指标体系,划分城市体系的层次结构。根据区域城市体系的实际情况,选取与城市发展综合度有直接关系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进行评价,进而划分广东省城市等级体系的层次结构。 copyright dedecms

1.2 构建评价体系 copyright dedecms

城市发展综合度指的是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各方面的综合程度。城市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变化,由于变化程度不同,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步行城市、商业城市、世界城市等多种类型城市,城市发展中各方面及其相互作用的程度可以用来衡量城市等级,例如首位度就是从人口方面来衡量城市的规模等级,而世界城市则是从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测度世界城市体系中最重要的城市。基于此,“城市发展综合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就是综合各方面来评价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以确定其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层次。

织梦好,好织梦

本研究构建的“城市发展综合度”特指城市发展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与空间这4个维度上的综合水平。选取4个维度是基于国家与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点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国家与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都着重强调城市在产业、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和空间这4个维度上的综合发展,在产业方面强调要加快城市产业转型并强化产业支撑,在社会文化方面强调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口市民化,在生态方面强调要推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在空间方面更是以多个章节强调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与形态。同时,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这3个维度上的协调发展,而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还包含空间的维度。在比较诸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依据科学性、统一性和可比较性原则,从已有数据中的城市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生活和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出发,选取了以下20项指标(表1)。

dedecms.com

copyright dedecms

依据上述理念,基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广东统计年鉴2010》《广东统计年鉴2015》、广东省各地市统计年鉴(2010年和2015年)中的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在2009年和2014年的城市发展综合度进行计算。选取2009年作为起始研究年的原因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广东省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城市发展措施,例如对制造业的“腾笼换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城市开发的“三旧改造”以及外来人口积分入户制度的实施等,这些新措施使得2009年成为广东省城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转折点;选取2014年作为截止研究年则是为了契合《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规划起始年。2009—2014年虽然只有5年的时间,但在广东省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仍然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为时序上的比较提供了可能性。

内容来自dedecms

1.3 选取评价办法

copyright dedecms

张改素等在测算河南省城镇体系层次结构时,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各项指标降维处理成一个综合指标[18]。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将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多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的方法,但如果因数据复杂无法用主成分分析降维时,可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加上因子旋转进行分析,从而将众多指标降维成少数几个相互独立的因子。本研究在进行综合评价时,由于现实数据结构的复杂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将各项指标降维成数个因子,并组合成一个综合指标——城市发展综合度,以此分析广东省城市等级体系的层次结构。 dedecms.com

具体操作方法在统计分析软件SPSS中进行。主要的选项设置为:主成分求解方法选用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s)解法,对应的分析方法选择相关矩阵(correlations matrix)分析法;因子旋转方法选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varimax)方法,该方法使得每一个因子中具有高载荷值的变量尽可能地减少,方差贡献因此趋向于均衡。

内容来自dedecms

2 城市发展综合度测算

织梦好,好织梦

计算过程以2014年为例进行分析,从解释的总方差(表2)中可以看出,前4个因子累计解释了83.678%的总方差(变异),所以提取前4个因子进行因子分析。 本文来自织梦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和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表可以归纳出4个因子分别对应的指标变量。根据每个因子所对应的指标变量,将因子一(反映城市发展的基础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命名为基础环境与设施因子,包括X1,X2,X3,X4,X9,X15和X19等7个指标变量;将因子二命名为经济因子(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包括X6,X10,X13和X20等4个指标变量;将因子三(反映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状况)命名为社会公共服务因子,包括X5,X7,X8和X18等4个指标变量;将因子四(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状况)命名为生态环境因子,包括X11,X12,X14,X16和X17等5个指标变量。这4个因子分别反映了城市发展综合度评价体系所包含的空间、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维度。将各城市的4个因子得分导入EXCEL中,借助特征根计算发展综合度。计算公式为: 织梦好,好织梦

式中:S为城市发展综合度值;ρi为因子得分;γi为因子正交旋转后的方差贡献。据此计算出2009年广东省各地级市的城市发展综合度(表3)。

织梦好,好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由表3可知,2014年广东省地级市的城市发展综合度值差异较大,即21个市的综合发展实力差距较大。广州、深圳和珠海的城市发展综合度得分最大,远高于其他城市;东莞、佛山、惠州和中山的城市发展综合度得分虽与广州、深圳和珠海有一定差距,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仍较为领先;城市发展综合度得分较低的是汕尾、云浮和揭阳,其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弱。2009年广东省地级市的城市发展综合度值差异也较大。广州、深圳和珠海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东莞和中山的得分与其他城市相比也较为领先;得分较低的是潮州和汕尾。

copyright dedecms

比较2009和2014年的广东省地级市的城市发展综合度,发现排名首位的城市与排名末位的城市的差距在逐渐扩大,从2009年的12.678增加到2014年的14.354;阳江的上升幅度最大,从2009年的第16名上升到2014年的第10名,此外,茂名的上升幅度也较大,从2009年的第15名上升到2014年的第11名;清远的下降幅度最大,从2009年的第10名下降到2014年的第15名。 织梦好,好织梦

3 城市等级结构建立

本文来自织梦

3.1 依据综合度值划分等级层次结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传统的以各类口径的人口数量为指标的等级划分中,城市多被划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19];在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中,城市普遍被划分为一级城市、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等[20]和核心城市、A类城市、B类城市等[21]。这些划分形式虽然使城市等级结构变得清晰,却没有反映不同级别的城市在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根据表3中城市发展综合度值的变化规律和拐点值,将广东省21个地级市按得分<-3.5、[-3.5,-1.0)、[-1.0,0.0)、[0.0,1.0)、[1.0,3.5]和>3.5划分为6个等级,分别对应核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地方性次中心城市和地方性一般城市6个层次(表4)。同时,应用ArcGIS 10.1软件的空间表征功能将划分结果在行政区划图上显示出来(图1),从而更直观地了解2009年和2014年广东省城市等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及比较情况,为把握广东省城市发展提供依据。 内容来自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3.2 等级层次结构的特征分析

copyright dedecms

由表4可知,广东省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在2009年和2014年都是广州、深圳和珠海,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综合发展实力最强,是全省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方面发展的领头羊,深圳和珠海作为经济特区,综合发展实力远大于其他省辖市,与广州“三核”牵引,共同带动广东省的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在2009年包括东莞和中山,2014年佛山和惠州也迈入这一行列,其城市发展综合度得分甚至超越了中山,分列第5,6位;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在2009年是肇庆和佛山,2014年这一等级出现了断层,没有城市位列;地方性中心城市2009年是惠州和江门,2014年则是江门和肇庆;地方性次中心城市的数量最多,2009年是清远、韶关、汕头等10个市,2014年是阳江、茂名、韶关等9个市;地方性一般城市在2009年是潮州和汕尾,2014年则是汕尾、云浮和揭阳,该等级的城市绝大多数综合发展实力不强。 本文来自织梦

由图1看出,核心城市广州、深圳和珠海位于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广深珠”城市走廊在5年间带动了沿线及周边城市(佛山、东莞、惠州、江门、中山和肇庆)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功能地区向外扩展;粤北城市群的等级层次结构5年间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粤东城市群的等级层次结构5年间趋向差异化发展,潮州的城市发展综合度有明显的上升,揭阳的城市发展综合度有明显的下降;粤西城市群的等级层次结构5年间也趋向差异化发展,云浮的城市发展综合度明显下降。 copyright dedecms

3.3 因子的特征分析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对比2009和2014年的各单项因子得分(图2),在基础环境与设施因子方面,深圳的增幅最大,潮州、肇庆和汕尾的增幅也较为明显,佛山的降幅最大,广州和汕头的降幅也较大,此外,珠海的得分虽然5年来略有增加,但其2个年度都为负值,与其他核心城市的差距较大;在经济因子方面,东莞的增幅最大,珠海和湛江的增幅也较为明显,深圳的降幅最大,潮州和中山的降幅也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广州的得分虽然5年来略有增加,但其2个年度都为负值,与其他核心城市存在一定差距;社会公共服务因子方面,汕头的增幅最大,潮州的增幅也较为明显,云浮的降幅最大,肇庆和珠海的降幅也较大;生态环境因子方面,佛山的增幅最大,韶关、深圳和惠州的增幅也较为明显,汕尾的降幅最大,东莞和江门的降幅也较大。 本文来自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4 都市圈发展问题与建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1 存在问题

织梦好,好织梦

首先,城市等级体系中不同层级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扩大;其次,城市等级体系5年来趋向断层式发展,2014年没有城市位列区域性次中心城市这一层级;第三,一些核心城市(珠海和广州)和地方性次中心与一般城市(清远、汕尾、云浮和揭阳)在发展的多个维度上呈下降趋势。这些问题一方面会造成城市等级体系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这些不平衡在与粤东、粤西城市群差异化发展的共同作用下,会带来不利于城市间协同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从而阻碍都市圈的发展。 dedecms.com

4.2 优化建议

copyright dedecms

第一,加强城市等级体系中核心城市在都市圈内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广东省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广州、深圳和珠海无疑是广东省新型城镇化都市圈规划中三大都市圈的领头羊,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加强这三大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基于城市发展综合度各单项因子得分对比研究,要加强广州和珠海的基础环境与设施建设,加快广州和深圳的经济转型及发展,提升珠海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织梦好,好织梦

第二,优化三大新型大都市圈,带动偏远城市发展。在构建“广佛肇+清远、云浮”大都市圈的过程中,鉴于清远城市发展综合度5年来衰退明显,应加强其综合实力,同时考虑将韶关纳入该都市圈内,韶关的城市发展综合度5年来虽然也略微下降,但其起点高于云浮和清远,在都市圈的构建过程中更具优势,实际上,广州与韶关市政府已于2015年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推动韶关全面融入广佛肇清云韶“3+3”经济圈;在“珠中江邯日江”大都市圈的构建过程中,鉴于阳江5年来城市发展综合度显着提升,具有示范效应,且茂名的城市发展综合度5年来也大幅提升,所以该都市圈可适度向粤西扩展,将茂名和湛江考虑在内,结合西部沿海高速、沈海高速及未来通车的西部沿海高铁,发展大都市带,即“粤西沿海都市带”;在“深莞惠+汕尾、河源”大都市圈的构建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深莞惠”对汕尾与河源的拉动作用,并进一步向粤东发展,强化粤东各城市的统筹与一体化发展,提升粤东城市群的发展质量。 dedecms.com

第三,增强城市等级体系结构中地方性次中心城市和地方性一般城市在都市圈内的人口吸纳力。《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统筹都市圈内中心城市与外围中小城市、小城镇之间的发展,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居住。”本研究建议着力提升地方性次中心和一般城市中制约未来都市圈发展的短板因素,增强其综合实力,从而提升其在都市圈内的人口吸纳力。基于2009年和2014年城市发展综合度各单项因子得分对比研究,要加强汕头和珠海的基础环境与设施建设,加快潮州的经济发展,提升云浮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汕尾的生态环境状况。

本文来自织梦

5 结语 copyright dedecms

将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划分为核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地方性次中心城市和地方性一般城市6个等级层次,构建了广东省城市等级体系结构。同时,本研究仍待以改进。首先,本研究所采用的因子分析法使得城市数量对指标数量产生了限制,只选取了20项指标进行研究,而更多的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城市发展的多维度状况。其次,由于相关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一些具有信息时代城市发展代表性的指标如数据通信业务总量等没能纳入评价体系内,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数据指标的更新更好地计算城市发展综合度;第三,以此为基础,对现代城市等级体系层次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必须与城市规模序列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相适应,此外,进一步的研究也有必要向外延伸到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等邻省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结合产业布局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管理建设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本文来自织梦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织梦

[1]李晶,叶堂林.城市等级体系研究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13,30(23):21-23.

织梦好,好织梦

[2]张京祥,吴缚龙,马润潮.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建立一种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J].城市规划,2008,32(6):55-60.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李少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等级体系演变的基本特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3):54-57.

内容来自dedecms

[4]杨宇,董雯,刘毅,等.基于交通视角的新疆城市等级体系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4):591-59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5]钟业喜,陆玉麒.基于铁路网络的中国城市等级体系与分布格局[J].地理研究,2011,30(5):785-794. 内容来自dedecms

[6]吴健生,刘浩,彭建,等.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及其空间格局——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J].地理学报,2014,69(6):759-770. 内容来自dedecms

[7]陈晨,修春亮.流空间视角的东北地区城市网络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4):82-89. dedecms.com

[8]张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体系的演变[J].城市规划,2001,25(4):7-10. 织梦好,好织梦

[9]代合治,陈秀洁.世纪之交中国城市体系的结构变动与特征[J].人文地理,2004,19(6):49-51.

dedecms.com

[10]董晓峰,史育龙,张志强,等.都市圈理论发展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0):1067-1074.

dedecms.com

[11]刘承良,曾菊新,颜琪.武汉城市圈空间演变的社会经济机制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4):61-66.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2]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J].地理科学,2011,31(9):1025-1034.

织梦好,好织梦

[13]周惠来,郭蕊.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5):55-60. 织梦好,好织梦

[14]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来自织梦

[15]胡宗群,吴映梅,张伟,等.滇中城市群产业演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65-69. 本文来自织梦

[16]冯德显,贾晶,杨延哲,等.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构想[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6):43-4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7]刘荣增.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与整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内容来自dedecms

[18]张改素,丁志伟,胥亚男,等.河南省城镇体系等级层次结构研究——基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1):46-51. 本文来自织梦

[19]周一星,孙则昕.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J].地理研究,1997,16(1):11-22.

内容来自dedecms

[20]黄园园,闫庆武,冯志鹏,等.基于交通流强度的淮海经济区城市等级体系划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5):58-63. 内容来自dedecms

[21]丁俊,刘云刚,王开泳.广东省地方城市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与发展类型[J].热带地理,2015,35(1):51-60.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