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社会服务 > 旅游交流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

旅游交流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

发布时间:2018-02-02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浏览:【字体:

“中国—欧盟旅游年”将全方位提升中欧旅游合作水平,其含金量得到了政府、行业和民众的高度认可。要充分发挥旅游交流能够整合经济、人文、情感等多重因素为一体的重要作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社会优先项。  1月19日,2018年“中国—欧盟旅游年”开幕式在意大利著名旅游城市威尼斯举行,这是中欧旅游合作的一次盛会,标志着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愈来愈紧密的旅游交流进入新的阶段。30多年来,持续增长的大规模双向人员往来逐渐夯实了中欧合作基础,并为深化双方合作注入了新动力。  2017年,中欧双向人员往来近2000万人次。对中国而言,欧洲一直是主要的旅游客源地,当前每5位访华外国游客中就有1位来自欧洲国家。同样,由于欧洲是中国游客的“基本”选择项,认同度和重游率较高,双方互访规模已达到千万人次并稳步增长,这为欧洲旅游业提供了显而易见的强劲市场支撑。  制度安排及合作形式的持续创新是中欧旅游合作的成功经验。2004年,中国与欧盟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旅游团队赴欧共体旅游签证及相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国公民组团赴欧洲国家旅游正式成行,同时构建了与重要国际政治经济实体及其成员国框架共享,便捷性与灵活性突出的旅游合作制度安排,让旅游便利化措施有了落地的良好基础,欧洲开始成为中国游客的优选目的地。由于中国游客大规模涌入和随之而来的中国旅游投资热,欧洲相关国家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等方面受益匪浅,创造了国际合作有效激发区域旅游业活力的范例。  迄今为止,除“中国—欧盟旅游年”,中国与欧洲国家还举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促进年”,与瑞士、丹麦等国家举办旅游年,举办主体涵盖单个或多个欧洲国家和区域性国际政治经济实体。活动内容采取了举办高层和行业论坛、组织双向促销、推动旅游便利化、促进双向投资、交流行业管理经验等多种形式,这不仅仅创造了深入交流的氛围,还让双方直接获取了合作的红利;不仅让旅行社、酒店、景区、零售等核心行业获益,相关的金融、保险、交通、物流、咨询、教育等行业也从中寻找到发展机会,相关投资稳步增长。  “旅游年”活动举办过程中,既有国家间合作,也有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出现了更有想象力和更贴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组合、营销组合、投资组合及更多的产业要素组合。携程、飞猪等中国具有国际水准的在线旅游平台采取战略合作、收购控股等多种形式,对欧洲产品和供应链进行了大力度的优化,推出了高标准跟团游、小众特色游、定制化自由行等多类型产品;途易、托马斯库克等欧洲旅游企业也与中国企业在产品和资本等多个层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中国和欧洲市场。在共存共振中,双方资源的组织力大大增强,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可以说,“中国—欧盟旅游年”将全方位提升中欧旅游合作水平,其含金量得到了政府、行业和民众的高度认可。  当前,构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成为中欧合作的基本内容,也为进入新阶段的中欧旅游合作指明了方向。无论是《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还是中方“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方发展战略的共振互补,都需要中欧充分发挥旅游交流合作的特殊作用。李克强总理在“中国—欧盟旅游年”贺词中指出:“旅游既是开展文明交流、促进民间友好的重要桥梁,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未来需要“积极扩大中欧旅游合作和人员往来,促进文明对话和民心相通,推动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为新时期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此,要充分发挥旅游合作交流能够整合经济、人文、情感等多重因素为一体的重要作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国际社会优先项。通过中欧旅游合作,推动中欧民众联系更紧密,关系更亲近,收入有增长,前景有保障,思想有共鸣。在润物无声中,“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让中欧双方都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新阶段的中欧旅游合作需要有更多的“双向”思维。旅游交流向来是双向交流,其间信息的生成、传递和反馈过程涉及主体多,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种因素掺杂,本身就很复杂。中欧间涉及国家众多,国情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反复耐心的沟通和足够周到的善意体谅不可缺少,我们更应该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那样,奏响“共商、共建、共享”的中欧旅游合作主旋律,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最大的努力推动出台更多的旅游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措施。在旅游便利化层面,希望未来签证措施更加简便,签证费用更低,办理时间更短。在投资便利化层面,希望进一步增强双方旅游领域投资政策透明度、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形成更稳定、透明和有更多可预见性的政策环境。(杨劲松)  转自: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