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战略 > 社会保障 > 制度分割视阈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分层

制度分割视阈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分层

发布时间:2017-04-18 作者:派智库 来源:《宏观经济研究》2017年第 浏览:【字体:

内容提要 本文聚焦于分析当前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分层特别是主观社会分层的影响,通过相关调研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作为一种制度或政策因素,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对主观社会分层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该制度具有“净效应”,而覆盖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相关社会保险制度则不具有该种效应。其他相关因素中,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地理区位、户口、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单位性质等均对主观社会分层具有显着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文进一步提出相关建议。 dedecms.com

关键词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分层 阶层认同 多元线性回归

织梦好,好织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来自织梦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自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以来,至今已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目前已进入制度整合和深化改革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民生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备受关注,制度体系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仍然广泛存在对社会保障制度认同不足的现象,某些单位尤其是非公有制单位在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社会保险制度的公信力问题在当下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仍然不容忽视。那么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居民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视程度或认同感如何?社会保障制度在居民的经济社会活动中能够起到何种作用呢?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社会分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视角。社会分层作为社会学领域的显学,一直以来在学界备受瞩目,从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到米尔斯、吉登斯、布迪厄等均在社会分层领域有所建树,对社会分层的研究能够较好地揭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解释社会发展过程中差异和不平等的程度及其背后存在的个中原因,也能够促进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细微问题。

织梦好,好织梦

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安排,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分层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联系?这种关系又是如何呈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参与是否能够促进主观社会阶层意识的提升?同时,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效应表现为“净效应”1、吗?进而我们国家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是如何建构的,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能够促进该种结构的形成?正是出于对上述问题的疑问,本文开展了如下研究,相关分析能够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研究特别是社会政策领域起到补充作用,并希冀能够更好地反映我国当前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某些深层次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内容来自dedecms

二、理论阐释及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本文来自织梦

(一)“社会分层”的由来 内容来自dedecms

“分层”一词最初是社会学家从地理学领域借用并发展的词汇,其在地理学领域中就是指在地质结构中层层相连的岩石。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则是社会学领域对社会系统的描述性词汇,李强(2008a)认为,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者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社会差异体系。根据李春玲(2008)的研究,社会分层是描述不平等的系统结构的一个术语,它反映出社会上各类物质性的和象征性的资源在不同的人当中的分布情况。“层”指的就是一些社会群体,“分层”就是把所有社会成员分类成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通常被认为是按照等级排列的,也就是说,某个社会群体比另一个社会群体等级更高,是因为它拥有更多的资源,比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收入,更多的权力,更高的社会地位等等。社会学家往往可以通过“社会分层”这一角度来观察社会结构、描述资源分配形态和评估社会不平等程度。以功能主义学派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代表的功能论观点认为社会分层是必然的、合理的,社会的高低等级分化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与我国当前理论界和学术界中新自由主义派的观点趋同,而冲突论的观点则认为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并不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与我国当前的新左派理论界的观点基本一致。 copyright dedecms

(二)区别与联系:阶级、阶级意识与阶层、阶层意识,主观社会分层与客观社会分层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国外众多学者实际上往往将阶级和阶层的概念混同使用,“Class”一词当然不能很好地在英语体系中区分阶级和阶层,而在汉语体系下,两者着实存在显着的区别,国外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学家话语体系使用的应当是汉语的阶级概念,如Dahrendorf(1959)、Giddens(1973)、Wright(1978)等,而Jackman和Jackman(1984)、Centers(1949)等学者的研究使用的实际上是阶层的概念(刘欣,2001)。根据国内关于社会阶层认同的形成机制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阶层认同基本上最初是同阶级意识或阶级形成的对比及对两者某种程度的延伸展开的,实质上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又存在着某种重要联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首先强调的是集体意识,阶级关系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之上,是一个阶级即无产阶级同另一个阶级即资产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和对立。其次,马克思的阶级意识还强调了同一个阶级的成员在情感、思维方式、幻想等一系列上层建筑的某种倾向或趋同(马克思,1894)。本文所指的主观社会分层(阶层认同或阶层意识)则并非是一种集体意识,而是指我国居民对社会的不平等情况及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评估,是一种主观意识、主观评价、主观感受的阶梯状分布,强调的也仅仅是心理或意识形态。文化、经济、权力、技术等都有可能成为这种阶层意识产生的基础,而不仅仅是基于物质经济利益(刘欣,2001;李友梅、孙立平和沈原,2006)。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另外在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基本上把社会分层与社会阶层等同,把阶层认同、阶层认知或阶层意识、主观社会分层等同,也有学者在广义层面将阶级意识与阶层意识通用(陆益龙,2010;李飞,2013)。本文则并不涉及阶级的相关分析,只关注社会分层,并将阶层意识和阶层认同通用,当然两者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但是清楚地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本文并无意义。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soeio-economic status)对特定阶层产生的归属感即社会分层认同,这种主观认同感主要是围绕社会及经济地位等产生的(冯仕政,2009)。

织梦好,好织梦

综上,本文关注的重点是阶层、分层,而非阶级,本文将社会阶层等同于社会分层,将主观社会分层等同于主观社会阶层,等同于阶层认同、阶层认知、阶层意识,客观社会分层则是依据某些客观条件形成的与主观社会分层对立的社会阶层实际分布状况。 本文来自织梦

(三)主客观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 织梦好,好织梦

关于客观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学界更多的是理论演化分析,比如国外学者Kerbo(2003)和Rothman(2002)等就归纳出七种资源性影响因素,认为该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成为促进形成社会分层的重要影响因素,分别是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声望资源、公民资源、人力资源。我国国内研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十大社会阶层模型”(表1),“十大社会阶层模型”的划分依据是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职业分工、单位地位。杨伟民(2005)论证了不同类别的劳动力当中单位所有制、行政级别、收入水平等对社会分层特别是职业阶层的客观作用。李艳艳(2010)、邵晓(2013)、汪华和汪润泉(2015)等均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固化了社会分层结构,陆益龙(2008)论证了户口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中的正向作用,钱民辉(2004)则认为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提升等。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关于主观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国外学者Speer(2016)就利用2006年美国社会调研数据分析了人种、财富对21世纪美国社会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并认为在中产阶层及以上阶层中,黑种人比白种人仍然具有更低的主观阶层认同。Haddon(2015)通过1999年和2009年两次新西兰的调查数据分析认为,教育水平及收入水平成为人们主观阶层认同的主要因素。国内学界刘彦和靳晓芳(2015)在控制性别、民族、年龄等变量之后,发现居民住房支出、教育支出与阶层认同无相关关系,家庭设备、用品支出、服装、交通、通讯支出、文化休闲娱乐支出、人情送礼支出与阶层认同呈现正相关关系。李梦迪和田飞(2012)认为农民工群体的务工所在地、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基本医疗保险获得与阶层认同呈正相关关系。赵晔琴和梁翠玲(2014)认为农民工的住房消费与阶层认同呈正相关关系,住房面积越大、住房支出比例越大、产权归属等显着提升了该群体的阶层认同,谭日辉(2012)也证实了这一点。马继迁(2012)认为我国技术工人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中文化程度、职业资格等级、收入水平、对生活状况变化的判断等属于有正向显着影响的自变量。侯志阳和孙琼如(2010)认为,在城乡青年群体中,教育程度、职业状况、父辈职业状况对阶层认同起到正向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人民内部矛盾研究”课题组(2004)认为我国城市居民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父辈社会地位、相对剥夺感、教育水平、职业、收入水平等。李飞(2013)则综合考虑了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经历、国家制度因素对阶层认同的影响,认为个人收入水平、行政级别、职业地位、教育程度、户籍、区域、单位性质及级别对阶层认同有显着正向作用,年龄作为控制变量呈负向影响作用等。 本文来自织梦

综上,笔者认为,和大部分国家一样,我国社会客观社会分层的形成,本身就内置了社会保障的制度因素,且相较于已基本成熟的客观社会分层影响因素的理论及分析范式研究,主观社会分层的相关研究近几年正逐渐成为学界热点,但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仍略显不足,不尽全面,比如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中重点关注了个人经济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而关于国家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的主观社会分层效应研究较少,主观社会分层的形成理应考虑社会保障制度因素的潜在影响,相关定量数据的分析能够对此进行验证,这也契合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即选取社会保障制度因素作为目标自变量进行分析。

copyright dedecms

(四)主观社会分层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 本文来自织梦

传统的对主观社会分层或阶层认同(阶层意识)形成机制理论的探讨,基本上采用了对阶级认同形成机制理论的研究,大致有如下四种理论,分别为结构地位论、历史文化论、精英策动论和国家中心论(冯仕政,2009)。结构地位论认为阶级的认同是由该阶级的客观社会地位所决定的,除了所谓的一元论、多元论所指的生产资料占有、收入、权力、声望等,还有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地位,马克思的一元决定论、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即是上述论断的典型代表。历史文化论认为阶级认同的形成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典型代表人物有汤普森、布迪厄等。精英策动论则认为阶级认同的形成完全是某些社会精英为了特定的政治目的而策划、构造出来的。国家中心论则认为国家或政府作为一国权力最为强大的社会机构,在塑造阶级结构或阶级认同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一国的意识形态、组织制度、社会政策都可能成为阶级认同形成的关键因素(李飞,2013)。埃斯平一安德森(1990)认为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是塑造国家阶级和社会秩序的关键制度,福利制度通过收入分配、教育福利的覆盖等刻画了社会阶层结构。刘欣(2005)更是深入分析了促进我国阶层形成的制度基础,力图梳理出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着重描述了基于产权所有制和国家政治权力关系的制度作用。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基于制度分割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阶层的影响,即探究作为国家重要社会政策之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对主观社会分层的影响是否存在及如何表现。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假设、数据及相关计量模型的构建 本文来自织梦

(一)假设 copyright dedecms

依据前述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因素对于促进主观阶层认同方面具有显着正向作用,且该影响具有“净效应”。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因素对社会阶层认同不具有显着正向作用。

本文来自织梦

(二)数据来源 本文来自织梦

本文的相关实证分析数据均来源于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项目(China Labor-force Dynamics Survey,CLDS)2014年的数据,该数据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劳动力的全国性动态追踪调查项目,以两年为周期进行调查,重点涵盖劳动者的工作、教育、健康、经济活动、基层组织等多方面的研究议题,整个样本数据涵盖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抽样方法采用了多层次、多阶段与劳动力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该项目的调查对象并未仅仅将年龄限制在15—64岁,而是广泛地覆盖了劳动年龄人口及超过64岁并且仍然在工作的人口,是广义的劳动人口概念。 内容来自dedecms

(三)本文相关变量说明 dedecms.com

在CLDS(2014)的调查问卷设计中,关乎主观社会分层有如下问题,“在我们的社会里,有些人居于顶层,有些人则在底层,请问您认为自己的所属等级在什么位置,分别从低到高赋值为1至10”,本文为方便研究,将10个等级两两合并为5个水平并赋值1到5,此为因变量。 内容来自dedecms

自变量的选取中,由于本文重点关注社会保障制度对主观社会分层的影响,故筛选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五大社会保险及新农合、新农保的相关数据,为充分验证社会保障制度对主观社会分层的影响是否存在“净效应”,本文也选取其他相关控制变量及可能对社会保障制度因素构成交互作用的变量纳入分析框架。依据前述相关社会分层影响因素的理论,性别、年龄、政治面貌为本文的控制变量,其他变量设置见表2。

copyright 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四)研究策略 dedecms.com

1、由于因变量属于连续变量,故适宜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既有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分析,本文采用分别建立嵌套模型(nested models)2、及多元线性回归全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力图更加详细清晰地反映诸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本文来自织梦

2、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带有明显的制度分割性特征,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我国城镇职工的相关社会保险制度更具有传统意义上保险的特质,而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更多的是一种财政配套补贴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国民福利性,故本文试图在整体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城乡两者及城镇职工、居民两者区分展开研究。

织梦好,好织梦

织梦好,好织梦

四、实证分析结果 dedecms.com

本文试图理清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分层之间的某种联系,通过实际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我们基本上能够得出如下结论:

内容来自dedecms

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和梳理,我们分析了其他相关自变量对主观社会分层的影响,从全国范围来看,性别(0.24),年龄(-0.15),政治面貌(0.15),地理区位(0.07;0.05),户口(0.18),教育水平(0.09;0.27),收入水平(0.13),单位性质(0.16)均对主观社会分层具有显着影响。

dedecms.com

总体上男性比女性更认为自己处于更高的社会阶层地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男系社会的特征,同等条件下,我国的就业环境、职业发展特性使得男性拥有更高的收入水平,有着更多的晋升机会,且在传统的家庭照顾责任中,男性的责任依旧少于女性等是造成该现象的原因。

织梦好,好织梦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社会阶层地位感知在降低。个体在超过一定年龄时职业发展空间会受限,身体健康状况也会逐渐下滑,工作的热情、激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可能会导致人们社会阶层地位感知的降低。

dedecms.com

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拥有更高的社会阶层地位感知,城镇户口比非城镇户口拥有更高的社会阶层地位感知。经济越发达,人们的收入水平一般情况下会比较高,公共服务也越容易得到满足,医疗、教育水平也普遍较高等,是导致该类现象的原因。 copyright dedecms

教育水平越高,主观社会阶层认同感越高。我国社会依旧是一个较为重视学历程度、重视教育的社会,当个体的教育水平较高时,其会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拥有更多的晋升渠道,也更容易有所成就等,是导致该现象的原因。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公有单位职工比非公有单位职工拥有更高的社会阶层地位感知。毫无疑问,我国社会依旧是行政色彩较为浓厚的社会,公有制单位的福利待遇水平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待遇水平相较于非公有制单位更高,社会地位也较高,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原因。

内容来自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当中,职工五险制度即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对因变量即主观社会分层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影响系数值分别为0.13、0.11、0.17、0.17、0.15,而城镇居民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作用并不显着(表5)。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不论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因变量都不具有显着性作用。由于整合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涵盖了城镇和农村居民,我们放宽处理条件进一步分析,城镇和农村居民中只要参与社会保险制度(参加新农保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加新农合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即可赋值为1,结果显示,即使如此,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并没有显著作用(表7)。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简单构建几个社会保障制度——主观社会分层分析模型(M23—M32),例如,在M23中,性别、政治面貌、教育水平、单位性质、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可以纳入同一模型;在M25中,性别、政治面貌、教育水平、收入水平、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可以纳入同一模型等。需要说明的是,年龄因素在放人任何整合模型时均不具有显著作用。特别地,为验证社会保障制度因素影响效应的独立性,本文使用交互项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因素与其他自变量之间交互作用的存在与否,结果与本文预想一致,即不存在交互项作用(表9)。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五、本文的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来自织梦

综上,本文可以初步认为,第一,占据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规模大部分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对于主观社会分层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二,这种效应具有“净效应”表现,即社会保障制度因素与其他影响因素具有并列且互不影响的独立作用;第三,我国居民社会保险制度整体上不具有促进提升主观社会分层的作用;第四,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城镇职工群体对自身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参与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与否能够深刻影响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观定位;第五,城乡居民群体对其自身的社会保险制度的认同感尚且较低。

本文来自织梦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制度的改革,深入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继续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养老保险基金特别是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缩小制度间、区域间、群体间的差距,努力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通过工资制度改革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群体间收入差距;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普及力度,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我国人力资源制度改革,给予女性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性别间职业发展的公平性等。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注释:

内容来自dedecms

1、“净效应”指的是在定量分析中,不存在交互作用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该效应能够反映相关变量的异质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相关研究方法详细参见李飞(2013)。 本文来自织梦

参考文献:

织梦好,好织梦

1、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织梦好,好织梦

2、冯仕政:《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阶级和分层认同》,载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本文来自织梦

3、侯志阳、孙琼如:《城乡青年阶层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本文来自织梦

4、李春玲:《社会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copyright dedecms

5、李飞:《客观分层与主观建构:城镇居民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青年研究》2013年第4期。 dedecms.com

6、李梦迪、田飞:《农民工的阶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本文来自织梦

7、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织梦好,好织梦

8、李强:《试分析国家政策影响社会分层结构的具体机制》,《社会》2008年第3期。

dedecms.com

9、李艳艳:《固化与形塑——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copyright dedecms

10、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dedecms.com

11、刘欣:《转型期中国大陆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2、刘欣:《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dedecms.com

13、刘彦、靳晓芳:《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与阶层认同》,《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内容来自dedecms

14、陆益龙:《户口还起作用吗——户籍制度与社会分层和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本文来自织梦

15、陆益龙:《乡村居民的阶级意识和阶层认同:结构抑或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dedecms.com

16、马继迁:《技术工人阶层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理论月刊》2012年第11期。 内容来自dedecms

17、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内容来自dedecms

18、钱民辉:《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9、邵晓:《公共品如何影响社会分层与个人选择》,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本文来自织梦

20、谭日辉:《当代中国城市居民居住状况对阶层认同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10期。

dedecms.com

21汪华、汪润泉:《社会分层、制度分割与社会不平等——一项关于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福利社会学研究》,《学术界》2015年第1期。 copyright dedecms

22杨伟民:《当代中国的社会保险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织梦好,好织梦

23赵晔琴、梁翠玲:《融入与区隔:农民工的住房消费与阶层认同》,《人口与发展》2014年第2期。

内容来自dedecms

24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人民内部矛盾研究”课题组:《城市人口的阶层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dedecms.com

(作者:杨宜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梅冬梅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copyright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