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宏观 > 政经大势 > 加快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加快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发布时间:2018-05-11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 浏览:【字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这为我们明确了未来15—20年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现有物质基础上加快通过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政策完善、创新效率提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化、自主性、共享式、平台型”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效支撑。 dedecms.com

一、突出“人本化”创新导向。力求科技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和提升人民福祉

copyright dedecms

坚持“人本化”创新是未来中国立足于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基石。要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围绕人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为出发点,着力推进责任性创新、包容性创新,形成体现大国责任和中国特色的科技产业创新体系。

内容来自dedecms

第一,强化大国责任和担当,树立“负责任创新”理念。未来15—20年,中国将逐步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经济强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必须充分考虑科技创新可能给全人类、全球带来的重大影响和巨大威胁,强化负责任创新,以帮助人类创造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出发点,致力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变暖、能源危机、资源环境恶化等问题和挑战,加强世界前沿重大科技研究和攻关,引领全球创新导向,力求使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

copyright dedecms

第二,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强化包容性创新理念。未来人工智能、基因组学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可能进一步造成社会精英阶层和普通大众阶层差距扩大和不平等。针对这一社会问题,应坚持包容性理念,强化以创造价值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的普惠化科技创新,支持引导企业开展更多贴近人民生活、满足群众需求的包容性创新,着力为低收入群体的福利而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

本文来自织梦

第三,突出防范大规模失业风险,强化知识性创新理念。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创造很多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将会对低技能的就业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在推动机器人技术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把握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客观实际,以提升人的素质为出发点,加强对低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知识运用和创造能力,推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防范可能造成的大规模失业风险。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突出“自主性”创新导向,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 copyright dedecms

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科学知识创新与前沿技术创新储备薄弱,是制约中国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要制定战略性技术预见和变革性产业路线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产业创新发展。

dedecms.com

第一,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提升科技原创能力。加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研究,实施脑科学、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纳米科学、基因组学等大科学计划,提升前沿领域关键科学研究能力。支持多学科、跨领域技术交叉与融合,推动网络数据科学、量子信息学、生物医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发展,前瞻性开辟科技创新新领域、新方向,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和技术创新。 织梦好,好织梦

第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突破基础核心技术。准确把握科技产业革命发展趋势,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材料、生物、能源等世界前沿科技的前瞻部署。面向2035年,重点突破5G技术、大数据分析、高性能计算、3D打印、石墨烯材料、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培育新兴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面向2050年,加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纳米材料等的前瞻布局和科技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引领国际产业发展方向。

织梦好,好织梦

三、突出“共享式”创新理念,构建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未来科技产业创新全球化、多极化趋势下,创新不再仅仅依靠一个企业、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跨企业、跨组织和跨国合作研发和共享科技成果方面。因此,我国科技产业创新要树立共享理念,强化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率。

织梦好,好织梦

第一,构建国内多层次协向创新网络。面向基础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围绕重要产业发展,整合科研院所、企业资源,通过设立开放实验室、产业创新联盟、创新孵化器等多种模式,构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体系。

dedecms.com

第二,全面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坚持开放创新的大方向,深度参与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技术研发、国际标准制定和战略分工,主动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和创新规则的构建,提升国际标准和全球创新规则制定的主导权。积极发起脑科学、表型组、材料基因组等全球性大科技合作计划,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依托科技伙伴计划和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技产业合作和交流。鼓励国内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和收购高技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和制定,抢占国际产业竞争高地。

本文来自织梦

第三,推动建立跨国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法国新工业计划”、“英国制造205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等有效对接,促进跨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创新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提升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国际主导权和话语权。

本文来自织梦

第四,整合共享全球人才和创新资源。消除制约科研活动、创新人才等的跨境流动与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立足于“千人计划”,引进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科技研究、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科学家团队和掌握国际领先核心技术、有助于提升技术和产业发展主导权的高端人才,提升对全球创新要素和资源的吸引力和集聚力,推动我国科研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本文来自织梦

四、强化“平台型创新”驱动,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创新高度融合发展 本文来自织梦

未来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将促进网络信息技术、大型科研设施开放共享,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平台将成为引领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我国应顺应这一趋势变化,以关键技术发展为支撑,以重点产业和领域为载体,强化创新平台和新型创新组织发展,推动创新主体、创新流程、创新模式变革,构建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第一,培育多样化新型创新平台和新型组织。发挥“互联网+”优势,推动建设开放式大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形成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创业新局面,提高创新效率。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普通创客深度融通,发展创新生活实验室、制造实验室、众筹、众包、众智等多样化新型创新平台,促进各类新型生产组织、新型研发组织、新型服务组织、新型社会组织发展和成长,激发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活力。 dedecms.com

第二,激发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创新潜能。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推动下的新型弹性工作革命和自由就业革命,将促使未来产业组织形态更可能由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组成。顺应创新组织小型化、分散化和创客化趋势,我国要高度重视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在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完善政策促进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加入各类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创新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提升创新能力,释放创业创新潜能。 织梦好,好织梦

五、全方位推动创新系统协同共建,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内容来自dedecms

适应未来创新主体、创新模式变化,要全方位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一,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体现系统性和有机性。特别要强调在创造和改进知识与技术,并实现其在生产、生活领域高效运用的同时,要加强科技与经济、金融、贸易和教育的整合和协同共建,形成科技创新的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国际资本的强大支撑。 dedecms.com

第二,加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育。着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学家、工程技术关键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同时,要加快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模式,加强产业应用型、技能型、知识型人才培养,跨界拓展知识技能,提高技能人才的动手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形成未来工业化和科技创新人才支撑。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引导和指导专业人才参与前沿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 copyright dedecms

第三,大力倡导和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客精神,进一步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推动教育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创造知识转变。尽力保护和鼓励人才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四,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更大程度调动科研人员和创客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知识产权包括数字化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健全创新和设计成果激励保护机制,提升对知识创新的保护水平。全面推动创业型、创新型创新的政策、法制和文化环境建设,形成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和市场环境。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