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环渤海区 >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及演变分析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及演变分析

发布时间:2019-04-02 作者:派智库 来源:《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年 浏览:【字体:

摘要:基于北京市2004,2008,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地理集中度等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街道为空间单元,刻画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制造业基本退出首都核心区,向通州区、大兴区和昌平区扩散,并在郊区产业园内形成新的集聚区。(2)总体上,制造业主要分布在空港街道、胜利街道、仁和地区办事处、旺泉街道、东湖街道和果园街道等。其中,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中分布在亦庄地区办事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分布在迎风街道、古城街道以及亦庄地区办事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分布在以雁栖办事处、仁和地区办事处为代表的街道。(3)不同产业特性的制造业呈现不同的演变趋势: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向西北方向昌平沙河地区、西南方向房山区扩散;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向通州区、昌平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东南方向大兴区、通州区集中。(4)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是交通通达性、土地制度、城市空间规划、产业政策和开发区建设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来自织梦

关键词:空间格局;空间演变;制造业;北京市 内容来自dedecms

0 引言 本文来自织梦

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区域转移是空间重组的重要力量,随着制造业份额在城市中心区的降低,城市的产业空间格局将出现较大的调整和变化[1]。2016年,北京市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占比15.6%,制造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3%,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2百分点。按照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部署,2050年北京将建设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的行列。大都市区城市功能体系的转换和升级对原有制造业集聚区的行业选择、区位模式等都会提出新的要求,制造业将呈现显着的空间重组趋势[2]。 本文来自织梦

国外学者对制造业空间布局的研究较为成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集聚方面。M.Poder提出产业集群是企业、地方、国家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决定因素。A.Marshall认为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这3个要素是产业地区性聚集的主要原因。G.Ellison等较早利用企业数据研究美国制造业集聚,认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倾向于在较小尺度内集聚。以P.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家将产业集聚现象解释为规模报酬递增作用的结果,认为生产集中在少数地区,并结合新贸易理论,证实低的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此外,区域制造业集中程度与就业人员的增长和减少联系密切,不同类型制造业集聚水平影响制造业活动的布局。

本文来自织梦

国内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研究主要从全国、区域和大都市3个尺度展开。区域层面的研究聚焦在长三角[1]、珠三角[3]、京津冀[4]等制造业发展较好且高度集聚的沿海城市群。省市尺度研究集中在北京[5]、福建[6]、陕西[7]、江苏[8]、广州[9]、南京[10]。等地。现有研究从空间结构、产业特性、时间维度3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格局[11]。基于空间结构视角,中国制造业呈现自东向西的区域转移路径,尤其是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态势明显,出现在空间上渐次分散化和均等化的过程,制造业地理集聚存在空间差异[11-12]。高月华等研究了1991—2012年中国大陆台资不同类型制造业的时空格局演化,认为行业结构有明显变化[13]。贺灿飞等提出空间尺度越小,产业划分越细,制造业在空间上越集中,与省市县尺度的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显着相关[14]。从产业特性来看,以不同要素类型为主的制造业分别有自身的行业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大规模的产业转移[15],由于以出口为主导,促进了产业向接近国外市场的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资源依赖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低,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较高[11]。贺灿飞等发现市场化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及研发密集型的产业的空间扩散[16]。赵瑜嘉等认为行业特征与区位特征需要相互匹配才能形成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15]。 内容来自dedecms

针对北京制造业的研究主要包括空间布局、空间结构演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方向等。北京制造业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呈由内向外圈层递减的特征[17-18];空间结构经历了由中心城区向同心圆圈层模式发展、再扩展到多核心轴带模式的过程,郊区化特征显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高,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相对较低[16];制造业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目前以各区县产业园区为载体。

copyright dedecms

制造业空间格局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全国尺度,总体上偏重于空间格局研究,对其演变过程及机理分析研究稍显薄弱。王缉慈等认为集群理论不能只强调企业群聚或共生(co-location)的好处,而应该分析集群是如何演进、转移、衰退或消亡的[19]。此外,针对北京市制造业的研究多以圈层结构和区县为基本单元。基于此,本研究以街道为基本空间单元,结合产业园区发展建设,运用定性、定量与空间分析综合集成的方法,围绕格局、过程和机理这一思路,从微观尺度刻画北京市制造业格局,深入分析制造业演变过程,以期为北京市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和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来自织梦

1 区域、数据与方法

本文来自织梦

1.1 研究区域、尺度和数据来源 织梦好,好织梦

以北京市域为研究范围,以北京市辖16个区县的315个街道及乡镇为数据采集尺度。数据来源于2004,2008,2013年北京市经济普查数据。参考江静等的研究[20],将制造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3种类型。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选取19个两位数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

织梦好,好织梦

1.2 研究方法

本文来自织梦

1.2.1 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基尼系数是测度产业集聚和地理集中常用的方法。若取值为0,表示该行业地区分布格局完全均等;若取值为1,则表示该行业所有的生产活动集聚在一个地区。计算公式为: 内容来自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式中:G为基尼系数;Xi为i街区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城市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比重;Si为i街区某类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城市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比重。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2.2 产业地理集中度。产业地理集中度是衡量产业集中程度的最常用指标,反映规模最大的几个街道某产业指标(工业总产值、就业人数、企业数量等)占全市同一产业的份额。计算公式为: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式中:CR为产业地理集中度;Pj为某产业指标占全市同一产业的份额;n,N分别表示规模最大的前n个街道和街道总数。本研究选取各街道制造业就业人数为指标,计算首位街道、前4位街道的产业地理集中程度(CR1,CR4)。 内容来自dedecms

2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及演化

copyright dedecms

2.1 制造业整体集聚水平

本文来自织梦

北京市制造业区位基尼系数结果(表1)表明,北京市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普遍偏低,仅有少数两位数制造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大于0.5。这与北京市21世纪初“退二进三”、改变中心地区功能过度集聚、疏散传统制造业等政策密切相关。2004年,仅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基尼系数较高。2013年,由于北京市促进高端、高技术水平制造业的发展,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成为集聚水平较高的制造业行业。

copyright 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由2004—2013年北京市整体制造业空间分布(图1)可以看出,2004—2008年,制造业向城市发展新区扩张明显,并逐步向产业园区转移。2004年,石景山区古城街道、朝阳区酒仙桥街道为传统制造业发展的中心。由于郊区卫星城的建设,大兴区星城街道、房山区迎风街道、通州区新华街道制造业就业密度高。首都核心区制造业发展重点街道为牛街街道、白纸坊街道。2008年,制造业就业密度显着的街道为亦庄地区办事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地街道、海淀街道、中关村街道、北下关街道、学院路街道、花园路街道、永定路街道(中关村—海淀园),空港街道(临空经济核心区)、城南街道(中关村—昌平园)、建国门街道(中关村—东城园雍和园)以及兴谷街道(中关村—平谷园)。北京市制造业总体呈现向城市发展新区扩张的特征。2008—2013年,首都核心区制造业基本退出,开始向顺义区空港街道、胜利街道、仁和地区办事处、旺泉街道(临空经济核心区)、东湖街道(中关村—朝阳园)以及果园街道(中关村—密云园)集中。随着首钢集团搬迁,古城街道不再是制造业中心。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制造业向东南郊区扩散的趋势,主要以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扩散至通州区潞城镇、台湖镇、张家湾镇、马驹桥镇,以及大兴区的瀛海地区办事处、魏善庄镇和北臧村。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文来自织梦

2.2 不同类型制造业集聚水平 内容来自dedecms

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区位基尼系数下降明显,说明其集聚水平降低。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布在古城街道,由于环境污染、土地限制,以钢铁生产为主的首钢集团经历了2005—2010年搬迁的过程,集中程度明显下降,由2004年的0.64下降到2013年的0.05,首位街道地理集中度(CR1)由2004年的83.81%下降到2013年的17.93%(表1)。未来该区域将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高技术和高端制造业。而资本型制造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迎风街道,首位街道地理集中度(CR1)达到60%以上,这是由于我国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燕山石化位于此地。《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退出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其中高消耗产业包括化工产业。随着曹妃甸产业基地、雄安新区的发展建设,燕山石化将进行搬迁,这将导致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水平进一步下降。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汽车制造业表现最为突出,未来北京市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将以发展绿色、高端的汽车制造业为主导,其集聚度将有一定提升。

dedecms.com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程度提高,更加集中在亦庄地区办事处。其中,医药制造业基尼系数由0.02上升到0.35。化学纤维制造业首位街道CR1由18.99%上升到59.68%。亦庄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了诺基亚、京东方、中芯国际等著名企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集中了德国拜尔、北京同仁堂、通用医疗等90多家知名企业,装备制造业以SMC为代表,涵盖了微电子、光电子、数控机床等产业。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程度提高,其中食品制造业基尼系数由0.01上升到0.0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产业地理集中度较高,前四位街道CR4由45.77%上升到68.31%,主要分布在顺义区仁和地区办事处。纺织服装、服饰业分布在大兴区旧宫地区办事处。北京市提出引导和推动非科技创新型企业迁出,特别是食品、酿酒、饮料等相关制造企业。 本文来自织梦

2.3 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分布及演变趋势

copyright dedecms

2.3.1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依托电子产业发展的传统地区进一步集中(图2)。2004—2008年,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酒仙桥街道、崇文门外街道。酒仙桥街道是传统的电子制造业发展地区。此外,中关村科技园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被誉为“中国硅谷”,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出向中关村科技园集中,包括海淀街道、中关村街道、学院路街道、花园路街道等街道。2008—2013年,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向西北沙河地区、西南花乡等街道扩散。随着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亦庄地区办事处成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中的区域。由于昌平区未来科技城的建设,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向西北方向沙河地区办事处、城南街道、城北街道扩散。同时依托中关村南部(房山)科技创新城的建设,2013年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进一步集中在亦庄地区办事处,开始在房山区东风街道、城关街道发展(表2)。因此,西北昌平区和西南房山区成为北京市打造新兴产业和智能制造的新集聚区。 织梦好,好织梦

dedecms.com

2.3.2 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向通州区、昌平区转移的郊区化现象明显(图3)。2004—2008年,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基本退出首都核心区,以古城街道为重点延展。2004年,制造业重点分布在石景山区古城街道,以首钢为代表。此外还有北下关街道、永定路街道、上地街道、清河街道、西三旗街道、东升地区办事处、清华园街道、学院路街道、中关村街道、紫竹院街道、小关街道,以及昌平区城北街道和城南街道。2008年,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明显退出首都核心区,房山区迎风街道制造业分布集中,石景山区由古城街道扩散至老山街道、八角街道,另外,以中关村昌平园、空港街道和仁和地区办事处为代表的临空经济区、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布也有所增多。2008—2013年,东南、西北方向郊区化现象显着。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向东南扩散,包括通州区的丽源地区办事处、宋庄镇、潞城镇和张家湾镇等,丰台区的花乡、西红门地区办事处、东高地街道,大兴区的魏善庄镇和北臧村镇,房山区迎风街道、拱辰街道和城关街道等,顺义区的李桥镇、孙河地区办事处以及牛栏山地区办事处等城市发展新区。西北方向包括昌平区回龙观地区,海淀区西北旺镇、清河街道、西三旗街道等。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集中分布在亦庄地区办事处(表3)。

织梦好,好织梦

dedecms.com

2.3.3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大兴、通州转移,并基本退出中心城区(图4)。2004—2008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北京东南部产业园区集中,主要集中在亦庄地区办事处,大兴区清源街道、西红门地区办事处、瀛海地区办事处和旧宫地区办事处,丰台区和义街道、东铁匠营街道,通州区潞城镇、玉桥街道、梨园地区办事处等。北部地区集中在顺义区南法信地区办事处、仁和地区办事处、南彩镇和牛栏山地区办事处,向北延展至怀柔区庙城地区办事处、怀柔地区办事处,平谷区兴谷街道、滨河街道及渔阳地区办事处。2008—2013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本退出北京中心城区,疏解低端劳动密集型业态初见端倪。北京市从2001年起积极实施“退二进三”政策,限制和淘汰一批高消耗工业成为北京工业发展和布局调整的指导方向。2011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增量控制与腾笼换鸟,截至2013年,北京中心城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本退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空间分布更加集中在东南部大兴区、通州区,并向魏善庄镇、北臧村镇延伸,而北部向北延伸至雁栖地区办事处、密云镇以及果园街道(表4)。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3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演变的驱动因素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1 城市空间规划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城市规划明确了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规模,同时也对制造业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要改变中心地区功能过度集聚的状况,疏散传统制造业,进一步整合现有各级开发区,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要发展“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企业。其中,“多点”指5个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这些新城将成为北京制造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区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2 政府主导的相关产业政策 copyright dedecms

北京市从2001年起积极实施“退二进三”政策,限制和淘汰耗能高、污染环境、成本高、附加值低、工艺设备落后的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城市发展新区是北京发展制造业的主要基地。“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规范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力促产业集聚园区化。实施增量控制与腾笼换鸟,促进用地开发集约化。同时鼓励产业布局的统筹联动,实现功能配置协同化。2015年,《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强调要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6年,“十三五”规划提出全市区域内严禁再发展一般性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中不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由此看出,不同阶段的产业政策是政府推进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化的重要手段。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3 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随着制造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市提出在黄村、沙河、通县、垡头建立卫星城和制造工业小区,一些城区搬迁企业陆续迁入[21]。北京制造业主要集中在近郊区,中心区制造业地位显着下降,制造业密度呈现由内向外圈层递减特征[22]。中关村科技园作为第一个开发区,开启了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开端。1992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各区县也相继成立科技园区、开发区和工业小区。目前,北京市有国家级开发区3个,市级开发区16个。开发区通过实施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专门的政府服务,对制造业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作用,成为目前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促进了制造业空间重构,并使其形成新的扩散和集中[23]。 copyright dedecms

3.4 土地制度

dedecms.com

1978年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工业用地由无偿划拨转变为有偿使用,级差地租逐渐成为影响制造业布局的重要因子。北京市土地基准地价由城中心向外划分为12个等级,2002—2014年,北京市工业用地基准地价从1800元/m2上升到13340元/m2,土地交易实行拍卖的方式也促使土地价格上升。中心城区的高昂地价使得制造业分布逐渐转向地价低廉的郊区,同时为有效减少中心城区制造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北京市通过控制工业用地的供给范围来引导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北京市乡镇企业工业化的进程加快,由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农用地通过划拨的方式转换成了乡镇企业的工业用地[24],农用地的流转也成为影响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copyright dedecms

3.5 交通通达性 dedecms.com

由于北京市中心城区的过度集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交通结构的优化调整滞后于城市发展,难以满足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优化调整的需要。近年来,北京市周边新城的交通建设逐渐完善,为制造业郊区化提供了条件。2004年北京道路建成项目主要是城区路网加密工程,包括东城、西城道路改、扩工程。完成了三环路改造工程,朝阳北路的贯通缓解了CBD区域内以及区域周边的交通压力。五环路的全线建成,连接了城区边缘的10个集团。2009年,六环路的全线通车更进一步提高了北京市郊区的通达性。2013年,大部分郊区新城道路网主体骨架基本形成,京津问第二条高速公路、京沪高速、京承高速、京平高速的建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大力的交通支持。由此可见,北京市郊区交通通达性的提高为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提供了更多选择。 内容来自dedecms

4 结论与讨论 dedecms.com

4.1 结论 copyright dedecms

北京市制造业基本退出首都核心区,依托各产业园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聚区。东南方向通州区、大兴区,西北方向昌平区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制造业整体分布的重点街道是空港街道、胜利街道、仁和地区办事处、旺泉街道、东湖街道以及果园街道等,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承载制造业的主要产业园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中分布在亦庄地区办事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分布在迎风街道、古城街道以及亦庄地区办事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分布在以雁栖办事处、仁和地区办事处为代表的街道。 内容来自dedecms

不同产业特性的制造业出现不同的演变趋势。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依托传统电子产业的重点区域发展,集中在中关村海淀园、亦庄园,并进一步向昌平区未来科技城、中关村房山科技创新城扩散;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作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点制造业对象,向通州区、昌平区、顺义区扩散。随着京津冀协同战略的推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将向京外转移;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污染较高、附加值低,目前通过政策引导已退出北京中心城区。

dedecms.com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是由政府调控下市场经济引导的结果。交通通达性、土地制度、城市空间规划、制造业产业政策和开发区发展建设是影响制造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制造业,北京制造业空间布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可以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制造向产品创造转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北京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

dedecms.com

4.2 讨论 copyright dedecms

本研究重点关注北京市制造业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以及驱动演变的因素。随着产业园区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载体,对于产业园区内部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此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下一步北京市制造业如何进行更合理的布局和优化,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织梦好,好织梦

参考文献:

dedecms.com

[1] 王俊松.长三角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4,33(12):2312-2324.

本文来自织梦

[2] 张晓平,孙磊.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12,67(10):1308-1316.

本文来自织梦

[3] 李燕,贺灿飞.1998—2009年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空间转移特征及其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777-787. 织梦好,好织梦

[4] 王妤,蔺雪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制造业时空演化特征及疏解方向[J].人文地理,2016,31(5):63-70,132. 内容来自dedecms

[5] 曹广忠,刘涛.北京市制造业就业分布重心变动研究——基于基本单位普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6):8-14. 织梦好,好织梦

[6]郑蔚.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2,32(7):74-80. copyright dedecms

[7] 樊秀峰,康晓琴.陕西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9):115-119,160.

本文来自织梦

[8] 吕卫国,陈雯.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及其空间集聚特征[J].经济地理,2009,29(10):1677-1684.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9] 蒋丽.广州制造业空间布局及其形成原因[J].热带地理,2014,34(6):850-85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0] 吕卫国,陈雯.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与南京城市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09,64(2):142-152.

copyright dedecms

[11] 罗胤晨,谷人旭.1980—2011年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变趋势[J].经济地理,2014,34(7):82-89.

dedecms.com

[12] 原螈,李国平,孙铁山,等.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大类的区域转移特征与聚类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10):94-102.

dedecms.com

[13] 高月华,韦素琼,陈松林.1991—2012年大陆台资不同类型制造业的时空格局演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8-13.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4] 贺灿飞,潘峰华,孙蕾.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J].地理学报,2007,62(12):1253-1264.

内容来自dedecms

[15] 赵瑜嘉,贺灿飞,王伟凯.基于偏移-份额模型的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化解释[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3):76-81.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6] 贺灿飞,朱彦刚,朱晟君.产业特性、区域特征与中国制造业省区集聚[J].地理学报,2010,65(10):1218-1228. 织梦好,好织梦

[17] 刘春霞,朱青,李月臣.基于距离的北京制造业空间集聚[J].地理学报,2006,61(12):1247-1258. 织梦好,好织梦

[18] 楚波,梁进社.基于OPM模型的北京制造业区位因子的影响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4):723-734.

dedecms.com

[19] 王缉慈,李鹏飞,陈平.制造业活动地理转移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问题[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5):1-5.

copyright dedecms

[20]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30(8):52-62. 本文来自织梦

[21] 李京文,蒋国瑞,何喜军.北京制造业发展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94-101.

copyright dedecms

[22] 刘涛,曹广忠.北京市制造业分布的圈层结构演变——基于第一、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的分析[J].地理研究,2010,29(4):716-726.

copyright dedecms

[23] 郑国,邱士可.转型期开发区发展与城市空间重构——以北京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39-42.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4] 高菠阳,刘卫东,GLEN N,等.土地制度对北京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7):878-886.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