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闽台地区 > 台湾工业社区再利用之经验与启示

台湾工业社区再利用之经验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7-12-13 作者:派智库 来源:《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年 浏览:【字体:

作者:张乔棻 柴彦威 北京大学

本文来自织梦

正文: 内容来自dedecms

摘要:随着单位制度的解体,大量工业类型的单位社区面临着转型、活化、拆迁的问题,透视台湾工业社区转型之经验可为单位社区再造提供参考借鉴。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回顾,以台北松山文创园区为例,梳理其历史脉络及空间特征,归纳出其在空间上具有符合生产逻辑的功能分区、反映阶级制度的空间秩序、工业色彩浓厚的建筑及巴洛克式的庭园绿地4个特性。活化再利用成功的关键在于:(1)凸显工业特性的设计规范及规范性的空间功能置换;(2)公私合作的兴建-营运-转移(BOT)开发模式;(3)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支持。松山文创园区具体的空间功能规范及活泼多元的创意理念是中国大陆地区可借鉴之处,注重生产空间的保护却忽略生活空间的延续为其缺失。

织梦好,好织梦

关键词:工业社区;活化再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松山文创园区;台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0 引言

dedecms.com

随着全球面临经济一体化的压力,城市的发展告别了过去的工业时代,大量的工业社区面临转型的阶段,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文化创意园区”的成立,成为许多欧美国家的城市发展策略方针。1994年台湾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以“创意台湾”为未来发展目标,日渐注重创意和文化产业的发展[1],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密切,成为衡量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极富创新力的创意产业活动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2]。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在旧有的产业上融入了创意、创新的概念,能有效地激发城市活力。台湾文化创意园区的形成与后工业时代都市产业结构的改变有关,并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3],因此,对台湾工业社区转型为文创园区的研究是透视台湾后工业时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视角。

dedecms.com

工业社区是集合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工业形态及从业人员所组成的共同体并同时满足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区域[4]。目前,工业社区的研究多偏重于文化政策与执行层面的探讨[5],改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旧工业区的升级及工业遗产的社区化改造、历史建筑及工业遗产保护、社区产业转型等方面[6-9];而再利用研究则着重于场所的营造、交通系统的组织、建筑的改造、景观的修复等,包括闲置空间再利用、地方产业发展、古迹保存、建筑改造等方面[10]。但是,工业社区转型的主要问题是过度重视经济方面的回报,忽略其在就业、文化交融以及城市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工业社区的更新应有别于简单的商业置换,应转向多元的产业复合、地区资源的整合及城市潜力的激发等[11]。 内容来自dedecms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2016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同时也要关注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再利用问题。大量的工业类型单位社区是构成中国大陆城市空间的重要单元,扮演着快速实现工业化、积累经济实力的重要角色,在步入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带来了技术变革、组织方式变革、空间布局形式变革以及产业升级方式变革等,正深刻影响着城乡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12]。而单位社区的拆迁、修复和再利用以及产业转型和居民安置等也就成了解决当前城市问题的关键,而工业遗产的保护、发展与再利用也是未来大陆地区持续关注的重点议题。 织梦好,好织梦

台湾与大陆地区有着相同的中华文化与历史背景,1949年后都先后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城市转型等相似的城市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起,台湾许多任务业城市开始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传统重工业和制造业外移,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去工业化”[13]。台湾的工业社区自1990年进入转型活化阶段,在西方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上也比大陆地区历时较长,无论是功能置换、产业结构调整、地区整体发展、运营管理、灵活的运作模式、配套完善的政策等各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再加上两地相似的背景,台湾案例具有较大的可借鉴性。

内容来自dedecms

1 台湾工业社区的起源与特性 内容来自dedecms

1.1 形成背景

copyright dedecms

1895—1945年日本殖民时期,台湾致力于发展农业经济,在1900—1930年间出现大量的制糖工厂、林场、烟草工场等“工业村”,是当时因应殖民经济而生的工业社区。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治理政策以促进民生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多数仍沿用日治时期所建设的工厂。

copyright dedecms

1950—1970年台湾各地迅速发展各种规模大小不等的工业社区,为了追求现代化高效的工业生产,这些集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于一体的“公司城”形态也就因应而生。这些最初为了解决群体居住需求的空间,往往由高度同质性的居民组成,并具有公共服务设施,使得这些机能单一、独立运作的社区成为特定群体的领域空间,也是台湾房屋市场尚未形成之前主要的集合住宅形态。到了70年代晚期,这些公有企业约占台湾总产值的1/4[5],台湾早期致力于发展工业的政策导向——“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促进农业”的发展策略[14]也在这些工业社区建设之中展露无遗。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2 空间特性 本文来自织梦

工业社区的空间特性反映在建筑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布局上。台湾早期的工业厂房都具有简洁、规律的造型特点,在建筑类型上大体分为单层厂房、多层厂房、市政设施、交通建筑和生产设备,这些建筑充分反映了工厂历史及使用形态,也蕴含了邻近地区所构成的社会脉络与空间肌理。这些空间在建设初期基于大面积土地取得之便利性考虑,以特定的机能为导向,出现在当时城市外围郊区,内部设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除了工作以外尚包办了员工的基本生活所需,构成了一个兼具生产及生活机能的空间。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以最简单快速的方式营造符合基本需求的生活环境,开发时就设定好整体空间架构,设有简单的机能分区,公共建筑也选定在适当的地点,空间组织方式呈棋盘格状,这几乎是台湾工业社区空间的共同特点,建筑单元及空间结构也在固定的框架下有秩序地分布。社会结构由同质性居民组成,员工都在同一空间范围内作息并享有同等的福利供给。人与空间汇集于一个固定范围的场域,其中充满了社区互动,居民彼此间具有地方认同感、归属感、共同价值、共同精神与社区文化[15],社区内部没有城乡人口的自然流动,只有工作雇佣关系的局部性调动,这样以高墙围合出的封闭空间具有独立的特性,在其中的人们往往具有强烈的地域归属感。

copyright dedecms

2 台北松山文创园区发展沿革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1 区位概况 本文来自织梦

松山烟厂位于台湾台北市信义区,兴建于日治时期,面积约18 hm2。包含如今的巨蛋体育园区10.2 hm2以及松山文创园区7.8 hm2(图1)。松山文创园区为当时的生产区,保存完好;巨蛋体育园区为当时的生活区,已拆除另作他用,不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基地以北为铁路局台北机厂,周边土地使用功能以住宅为主。建厂初期的空间平面为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矩形,主要人口位于西侧(图2)。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2 历史沿革 本文来自织梦

松山烟厂于1937年开始兴建,原名“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松山烟草工场”,1939年完成锅炉室、工作作业厂、机械修理室及制烟工场等主体建筑,来年完成办公厅舍及检查室,1940年完成现代化生产之作业厂房,1945年后由台湾省专卖局接收,更名为“台湾省专卖局松山烟草工厂”,1947年专卖局改制成立台湾省烟酒公卖局,再更名为“台湾省烟酒公卖局松山烟厂”,1987年达产量高峰期,年产值超过新台币211亿元,直到1998年停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文来自织梦

2001年文化局为推动文化园区古迹修复再利用,松山烟厂采取整体规划、分期开发方式办理,并依园区建筑物性质分区推动执行,古迹与历史建筑区域占地6 hm2,修复后以艺文推广功能为主,其余区域采取政府规划“兴建-营运-转移”(build-operate-transfer,BOT)方式设置“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基地”,引进民间的资金并借助民间之经营效率参与公共建设。2007年正式公告“台北市政府办理民间参与投资松山烟厂文化园区兴建移转(BOT)计划案”,2009年“台北文创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与台北市政府签约,执行时间50年,前4年进行规划设计并兴建,运营时间共计46年。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3 保护与开发之争 内容来自dedecms

1994年“拟(修)定中山学园特定区主要计划案”中,台北市政府预定将松山烟厂厂区建筑拆除,规划为一级文化园区,此案最后因文化遗产保护团体反对并未付诸实施。2000年,台北市议会通过“巨蛋体育馆兴建案”,选定松山烟厂基地为坐落地点,将其规划为“台北文化体育园区”。2001年,文建会及行政院内部对于“台湾省烟酒公卖局国定古迹保存维护计划”进行商议,保护派学者主张保存松山烟厂并进行旧建筑活化再利用,于是文建会、厂长及建筑学者着手进行实地勘察;而台北市政府仍然有意争取烟厂规划为巨蛋预定地,认为应该开放由全民共享。 dedecms.com

可见,当时松山烟厂的存废议题成了古迹保存与巨蛋兴建之争。文建会提出的“松山烟厂活化保存报告”将其定位为闲置空间,认为闲置空间与历史建筑再利用等活化文化遗产观念是世界潮流,希望松山烟厂转换为展演空间,以文化空间使用者为主体,进行工业遗产的保护而非开发。但台北市政府认为台北市缺少大型室内体育与艺文活动空间,希望将松山烟厂作为兴建体育场及艺术村之地点,创造台北文化体育新地标。

内容来自dedecms

当时松山烟厂的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体育界人士认为,兴建体育场显得更为迫切与必要;艺文界人士则反对兴建体育场;建筑学者认为松山烟厂应指定为古迹并思考如何活化,不宜兴建体育场;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应先解决航空高度管制、主体结构迁移及古迹指定等问题,并在定案前开放民众参观,由民众来决定土地使用规划;邻近居民则对交通问题感到忧心,认为兴建体育场后道路疏散系统将出现问题,强烈反对兴建体育场,希望作为艺文空间使用。直到台北市政府正式将松山烟厂指定为市定古迹,办公厅、制烟工厂、锅炉房、仓库、莲花池、运输轨道一并列入古迹保存范围,2002年将其余空间规划为台北大巨蛋体育场预定地,此定案成为古迹与体育场共存的状况延续至今。3松山烟厂的空间特征

内容来自dedecms

松山烟厂的空间平面为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矩形,主要入口位于西侧。于1939年完成气罐室、给炭室、工作作业场、机器修理房及烟草工场的兴建,来年建成办公厅舍及检查室等。1945年台湾省专卖局接收松山烟厂,运营至1998年停止生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厂区主要建筑布局呈“日字形”,将矩形分割成东西大小不等的两个部分,较大的东半部分为封闭式的中庭空间,卷烟生产线排列于矩形四周,依序有制盒、理叶、切叶、卷烟、包装等生产部门。中庭为巴洛克式花园,中央设有喷泉,4个角落设直角三角形水池。靠近主入口的西半部为办公厅,是行政管理中枢,二楼为员工食堂,后改为大礼堂(图3)。2001年台北市政府将松山烟厂列入市定古迹,保护范围包含办公厅、制烟工厂、锅炉房、仓库1~5号、运输轨道(连结北向制烟工厂与仓库群)及莲花池。其中,办公厅、制烟工厂、锅炉房、1~5号仓库为古迹本体,并将育婴室、检查室、机器修理室上报文建会,指定为历史建筑。 本文来自织梦

3.1 符合生产逻辑的功能分区

copyright dedecms

松山烟厂的空间组织源于西方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社会改革,出现工人住宅、生产公社及工业城的思想,日本人将西方工业村的概念应用于松山烟厂的配置设计。台湾早期的工业厂房都具有简洁规律的造型特点,在建筑类型上大体分为单层厂房、多层厂房、市政设施、交通建筑和生产设备,反映了历史建筑风格、语汇及使用形态,也蕴含了邻近地区所构成的社会脉络与空间肌理。

织梦好,好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松山烟厂的整体空间安排按功能和生产逻辑布局,其他设施以方便性原则布局在对称的空间之中,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次要的附属建筑分成组,依序排列于中轴线的两侧,线性几何排列充分反映出工业地景独特的空间秩序(图2)。办公厅舍和制烟工场组成的主要建筑为东西轴向,中轴线上以办公厅为主轴,北侧仓库区为南北向,垂直于制烟工厂的轴向,由西向东依序为制品仓库、原料仓库、材料仓库;南侧为工厂增建计划部分,再南侧为仓库预订地;东侧为工作作业厂、锅炉室;北侧今台北文创大楼的部分原为原料仓库预订地;南侧为整地用取土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2 反映阶级制度的空间秩序

本文来自织梦

早期13本官员配有官舍,日式宿舍共10栋,分成甲乙丙丁4等,越接近中轴线的宿舍等级越高,并设有花园及游乐园,员工的出入动线也有阶级区分,西侧大门主要作为长官及贵宾通行,员工上下班均由南侧门通行。西侧进厂区在当初规划设计时设置一道围墙,区隔了厂内外的工作与停车空间。这道围墙目前位于办公厅前,高度2.5 m,成为“护厂墙”,紧接外围开挖一道深约1.2 m的“护厂河”,当初的规划设计加入传统兴建城廓的概念,利用围墙保护并区隔厂区内外空间,保留至今,已成为厂区的一大特色。

dedecms.com

3.3 工业色彩浓厚的建筑特性 内容来自dedecms

3.3.1 日本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及立面。松山烟厂的建筑强调水平视线,风格简洁,立面形式为日本分离派风格,强调建筑机能与造型语汇的合理性,装饰以少量的水平及垂直线角。1~5号仓库有立面山墙的特征。锅炉室的南侧及北侧均为高度46 m的三角形山墙,立面分两层,墙面分割为5等分,上有圆形气窗为其特征。

本文来自织梦

3.3.2 符合产业需求的内部空间结构。工业厂房的单层厂房具有跨度大、层高较高、屋顶承载力大的特点,结构多为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多层厂房的结构形式则多采用混合结构、无梁楼盖结构、框架结构、大跨度桁架式结构(图4)。松山烟厂内部的大空间如办公厅舍、制烟工厂、1~5号仓库、锅炉房、工作作业厂、育婴室、检查室等,都采用了大量的桁架结构。 织梦好,好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3.3.3 具有工业特色的建筑装饰细节。厂区内部历史建筑的建筑语汇都极具工业特色,如制烟工厂的圆形烟囱、气窗,仓库的红砖外墙及山墙上的气窗通风口;锅炉室为安置大型器具,一层挑高7m,建物四面设施大开口,圆形通气口及锅炉室的烟囱更为厂区的地标。建筑内部楼梯扶手为木制曲线扶手,充分展现工艺水平,厅舍与廊道间有柱式装饰,深褐色双圆形装饰图案、柱头仿塔斯干式柱头,柱身上半部为平滑水泥砂浆粉白,下半部为磨石子处理,仿西洋柱式柱身分割[16],强调建筑机能与造型语汇的合理性,强调使用机能突出工艺水平与精细程度。 织梦好,好织梦

3.4 巴洛克式的庭园绿地

copyright dedecms

松山烟厂的庭园强调绿色的轴线,由绿带建立起空间序列,具有庄严对称的美感;入口意象的形塑,正对办公厅舍的三株黑板树与办公厅的分离派立面结合,形成入口处的视觉焦点;主要庭园分成几何式与自然式两部分,制烟工厂与办公厅之间的部分具有依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正中央有一座3层的大喷泉,水池内的人像则以工厂女工取代女神像,8条步道从水池放射延长成“米”字图案,包含角落4个三角形水池和若干长方形花坛。 本文来自织梦

4 松山烟厂活化再利用之成功路径

本文来自织梦

4.1 古迹的保存与功能空间置换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1.1 以突显工业空间特性为保存修复原则。已列为古迹的历史建筑以原貌整修维护为原则,并引入展览、艺文、商业等活动,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具有价值之老树及纪念性的荷花池予以保留或移植。为了彰显“工业村”的空间特性,采取了3个改造策略:1、重新划设保存区范围,将入口两侧林荫道划入,强化入口意象;2、将检查站入口围墙以及柱头上灯饰指定为古迹;3、育婴室迁建位置。历史建筑的修复则以建筑外观、建筑结构以及室内装修受损3个部分为主。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1.2 规范性的空间功能置换。根据特定区发展之评估,提出允许使用的设施及功能的具体规范,如公园、儿童游乐场、篮球场、图书馆、社会教育馆、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科学馆、历史文物馆、陈列馆、剪接录音工作室、文化艺术工作室、杂志社、图书出版业,商业形态如零售业(古玩、艺品、集邮、钱币、乐器、手工艺品)、餐饮业、娱乐服务业(戏院、剧院、剧场、电影院、展演活动歌厅、舞蹈表演场)等均规定得十分详细。松山文创园区的仓库提供了大量的展览空间,除了地方院校的设计展外,不定期还有国际性的大型展览展出,并设置年度设计展,举办各式活动以吸引不同类型的设计工作室进驻,目前已成为了台北市的设计及文创发展基地。机械修理厂也设有餐厅以及创意实验室、创意合作社、创意学院及创意橱窗四大创意主题,园区的定位提升为台湾设计及文创产业的孵化基地,规划为一个结合艺文活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园区。

内容来自dedecms

4.2 公私合作的BOT开发模式 dedecms.com

松山文创园区采取BOT模式,大陆地区一般称为“特许权”,台湾政府给予民间建设许可,允许其投资兴建公共设施,并允许其获得投资兴建的部分盈利,运营期满后移转所有权和经营权给政府。亦即资产的所有方为政府,投资方、建设经营方、规划编制方都为民间。 copyright dedecms

“松山烟厂文化园区BOT项目”于2011年11月12日开工,2013年5月完工并正式对外营运。园区中的古迹及历史建筑的范围由政府负责进行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工作,BOT地上权范围12000 m2,容积楼地板上限60000 m2,以50年为期限交由民间兴建营运,并将盈利投入古迹历史建筑的修复及管理维护工作。

内容来自dedecms

2003年文化局提出“松山烟厂文化产业园区活化计划策略”,计划范围为松山烟厂古迹、历史建筑、仓库及荷花池。从2005年起采取短期再利用的目标,政府进行修缮而后公开招标由管理顾问公司管理,负责场地的出租及安全,具体内容包含1号仓库再利用为实验剧场,2~5号仓库再利用为展示厅,原有的6号仓库已拆除,目前为城市博物馆展示厅及临时办公室,锅炉房再利用为烟叶陈列室及烟酒贩卖或艺文展演简易餐厅,荷花池维持生态,警卫室及育婴室进行修缮维持原功能,13及14号仓库亦拆除建成园区人口及平面停车场(除了1~5号仓库群,二战后新建的6~14号仓库均已拆除),机器修理厂再利用为特色主题餐厅,制烟工场东侧开放为商店、餐厅、金融服务等。2006年起采取长期再利用的目标,包含办公厅开放运营,一层为警卫室、简报室、资料室及相关文化产业资讯服务中心,二层为园区办公室、会议室及图书阅览室,三层为园区主任办公室;制烟工厂开放运营,一层为文化产业产品推广展示、男女化妆室、创意工坊、餐厅,二层为礼堂、研习教室、服务性艺文组织办公室、创意工坊、餐厅,三层为假日屋顶市集;制烟工场及南侧一层向外加盖部分作为餐厅使用。在对原有的旧工厂进行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基础上,建设了文化商业综合体和体育综合体,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复合型空间,现由台北市文化基金会与松山文创园区营运团队共同管理。 本文来自织梦

4.3 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支持 本文来自织梦

文化创意产业是源自创意和文化的积累、透过智慧财产权的形成及运用使其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产业。2002年的“挑战2008六年重点发展计划(2002—2007年)”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起始,第一次将不同领域的相关产业联结整合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明确了创意产业的概念。透过后工业城市的空间改造,重新赋予工厂及历史建筑新的活力,邻近地区也因此活络起来,不动产投资业者也投入地区的再开发,吸引了相关产业在邻近地区聚集,形成了城市区域的再生现象[3]。 内容来自dedecms

2009年提出“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2010年出台“文化创意产业法”以及“都市再生前进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URS)推动计划”,通过政府与民间合作,将闲置的工业厂房宿舍等规划成不同形式的文创区,利用展演、聚会、餐饮空间的创造引发群聚效应,同时为周边社区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与公共设施,形成一个复合型的文创园区,再利用规划包含了对闲置空间的土地、地上物的取得方式、资金运作、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方案、经营管理模式等相关规定,并结合政策、制度和执行层面的共同努力,为城市环境和社区注入文化气息与新的活力。 内容来自dedecms

5 经验与启示

copyright dedecms

5.1 松山文创园区活化再利用之经验 本文来自织梦

松山烟厂是台湾第一座现代化专业卷烟厂,也是台湾工业厂房的典范,其厂区配置代表着日治时期由西方传到日本再传入台湾的工业村特色,在物质空间上因应了工业发展需求,同时兼顾了工人的日常生活设施,建筑量体成线性几何排列充分反映了工业社区的空间秩序。松山烟厂在台湾烟业发展史上也极具代表性,松山烟厂连结了美学、政治及劳工的劳动历史,代表了工业发展与城市形态改变的关联,更见证了殖民经验中的劳工集体生活。对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观念,以往多关注于建筑的维护与再利用技术,在松山文创园区的案例之中也难得地看到了庭园景观的保护案例。其在空间上具有符合生产逻辑的功能分区、反映阶级制度的空间秩序、工业色彩浓厚的建筑特性、巴洛克式的庭园绿地等特性。其活化再利用成功的关键在于突显了工业特性的设计规范及规范性的空间功能置换、公私合作的BOT开发模式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支持。松山文创园区将旧有工厂及其空间特色保留,并充分导入各类艺文活动,活络当地人气并带来经济效益,符合规范的创意理念及多元的业种业态,加上政策上的支持及完善的配套,成为松山文创园区成功的关键,也是值得大陆地区借鉴之处。

织梦好,好织梦

5.2 松山文创园区活化再利用之启示 内容来自dedecms

松山烟厂自2007年转型为文化创意园区以来,为符合游客的需求,日渐成为一个能够容纳不同使用者和不同使用形态的复合型空间,在带动当地人气与消费的同时,却使得地方的独特性逐渐消失。工业社区生活空间和情感空间的重塑在松山烟厂的案例之中并未体现,偏重于生产空间的保存活化与再利用,缺少城市非物质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塑造城市地方感等重要的实现意义。此外,松山烟厂经过转型之后已没有生活机能存在其中,是由于当时在改造再利用的过程中并未考虑到生活区再造的部分,虽然成功转型也带来地方的发展,但实质上在转型过后已经由“工业社区”沦为“工业遗址”的保护,失去了生活机能,社区的本质已经发生变化。

织梦好,好织梦

当前大陆地区正处于城市转型的阶段,而单位社区的更新再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陆地区的单位是一种全面性的国家政策,是一种长时间的、动态的、连续性的演化过程,是中国城市转型的缩影[17],其所代表的时代意义与台湾的工业社区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大陆地区在参考台湾经验之余,应审慎思考单位的独特性,希望松山烟厂的案例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供未来单位社区再造研究参考之用。

内容来自dedecms

参考文献: dedecms.com

[1]陈畅,周威.台湾文创园区营运模式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启示[M]//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内容来自dedecms

[2]陈倩倩,王缉慈.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一以音乐产业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5):5-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詹小秀,简博秀.城市文化创意园区研究——以台北华山1914文化创意园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4(6):112-11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张健,姜阳,隋倩婧.城市工业遗产社区化转型模式初探[J].工业建筑,2010,40(10):140-143.

织梦好,好织梦

[5]夏铸九.对台湾当前工业遗产保存的初期观察:一点批判性反思[J].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2006(13):91-106.

本文来自织梦

[6]张希晨,许文杰,郝靖欣.无锡工业遗产的社区化转型研究[J].工业建筑,2015,45(12):64-68.

织梦好,好织梦

[7]翁芳玲.工业遗产社区转型建设发展之路——以南京江南水泥厂为例[J].华中建筑,2009,27(12):63-65. dedecms.com

[8]杨希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新型社区的创建[J].中外建筑,2009(11):9-11.

本文来自织梦

[9]靳志强,刘博.城市工业遗产的社区化改造[J].中外建筑,2008(1):144-147. 织梦好,好织梦

[10]樊丽媚.台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本文来自织梦

[11]林明昊,钟毅.工业遗址再开发的操作模式借鉴——以台北华山创意文化园区为例[J].四川建筑,2013,33(4):15-17. copyright dedecms

[12]孙虎,乔标.我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4):64-68.

dedecms.com

[13]李兆翔.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回顾与展望(2002—2010)[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1(2):102-116. 内容来自dedecms

[14]叶万安.台湾的经济发展策略[J].学术交流,1995(6):45-48.

织梦好,好织梦

[15]张梅青,张蕾.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交融互动模式研究——借鉴台湾社区营造实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2):151-152.

copyright dedecms

[16]张志源,邱上嘉,米复国.日据时期台北市松山烟厂之历史与空间变迁研究[M]//杨鸿勋.营造第三辑:第三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7]张艳,柴彦威,周千钧.中国城市单位大院的空间性及其变化:北京京棉二厂的案例[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5):20-27.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