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战略 > 资源战略 > 云南昌宁探索“碧水蓝天”的城市生态化之路

云南昌宁探索“碧水蓝天”的城市生态化之路

发布时间:2017-08-04 作者:派智库 来源:人民网 浏览:【字体:

   “昌宁城区和郊区没有太大区别,城内绿树成荫,过一条马路就是田畦流水,说是天然公园也名副其实。”作家欧之德在看到昌宁的田园风光保护后这样写道,“这就是城乡一体的昌宁县城,生态健全,景色优雅,真正最宜人居住的地方。如果20年、30年后昌宁还能保持住这样的田园城市,那更是功勋卓著了。” 欧之德的这段话,写于五年前。如果现在他再到昌宁,看到的依然是那幅山水田园风光画卷。当然,画卷不是不变的,而是变得更美了。因为,昌宁县始终坚持按照“环山脉水,田城相拥”的思路,统筹城乡为关键,以生态化引领城镇发展,充分体现文化元素,打好生态牌,做足水文章,一张蓝图绘到底,着力打造“环山脉水,田城相拥”的宜居山水田园城市,以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环境吸引人流、聚集产业—— 护住“底子”:让山水田园城市有所依 傍晚时分,昌宁县城的居民都会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沿着两岸遍布绿树的右甸河散步休闲。居民刘金邦说:“我们的昌宁城市建设,搞得最好的就是把田园保护住了。我们每天这样走走,不仅能呼吸新鲜空气,消暑纳凉,有时还能在附近买上点新鲜的蔬菜、水果,与旁边寨子里的人谈谈家常,作为一个自小在农村长大,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的人来说,能时时看到田地和庄稼,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千城一面”,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悲哀。但走进昌宁,别具特色的风光会令人有新鲜感。山水田园城市,一直是昌宁人的梦想,一代代昌宁人为着这个梦想而努力着。 2004年,从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退下来的一位老专家被请到了昌宁,为当地的规划出主意。昌宁的田园风光给了他灵感,老专家为昌宁指出了城市建设思路:城在田中,田在城中,留住田园,避免千城一面。 “这个思路与县委、县政府的思路不谋而合。昌宁县委、县政府提出,我们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发展,更要为子孙后代考虑。”昌宁县住建局局长夏润楠介绍,根据这个建议,昌宁借鉴英国学者霍华德关于田园城市的构想,按照“发挥自然优势、彰显田园特色、突出城市个性”的思路,做出了“一心两翼六组团”的新田园城市总体规划。 具体来说,“一心”,是以农田为主的绿地核心;“两翼”,就是城镇分布在绿核两边;“六组团”,就是两翼中6个不同城市功能的组团。 思路确定后,昌宁县先后两次修改了县城总体规划,以“一带两翼六组团”的“蝶形”空间构架为基础,严格控制对农田的占用,把农田纳入县城绿地系统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和提升田园城市景观;编制了《昌宁田园城市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田园城市保护的目标定位、理念思路、路径措施,将田园景观保护与城镇建设、村庄改造融合于一体。 为了一以贯之地保护田园风光,昌宁县制定并实施《昌宁县田园风光保护暂行规定》。现在,昌宁正积极将《昌宁田园城市保护条例》上报省人大进行审批。 根据《条例(初稿)》,昌宁田园风光保护范围达105平方公里,保护区内位于县城北部、南部以及九甲片区的基本农田作为昌宁田园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严格保护,永久保留,不得调整用地性质进行开发占用。不得破坏四周面山的自然林地,不得诱捕、猎杀、毒害野生动物,破坏其食物链和栖息环境。违反条例者,将被处以相应的罚款。 山与水,是山水田园城市的根本依靠。昌宁县在加大田园风光保护的同时,始终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要求,以“守住青山绿水,留住乡愁家园”为目标,用实际行动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全县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在发展思路上将生态理念贯穿顶层设计,在发展路径以生态建设助力经济发展,在发展方式上用生态保护成就美丽城乡,在发展氛围上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共识,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使每一个城镇、每一个村落、每一片土地、每一分经济,都可读出昌宁人心中对生态的坚守。今年6月,昌宁县成功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县。全县共13个乡镇全部成为省级生态乡镇,并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创建省级绿色学校7所,省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绿色学校23所,市级生态村119个,县幼儿园被环保部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绿旗”。 画好“面子”:让山水田园城市有新意 “向着太阳,笑起来!”进入小暑节令后,位于昌宁县城以北的农业生态湿地又刷屏了昌宁人的朋友圈。这次刷屏的主角,是湿地东区的“梵高的花园”里的,那一片金黄的向日葵。市民傅女士和几个姐妹一大早起来,就来到花园,在朝阳下与向日葵对话。她说:“虽然我一直生活在昌宁,但昌宁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一天不出来走走,就似乎不认识了。” 和傅女士一样,只要天晴,70岁的陈爱云大妈都会约上几个牌友到滨河公园休闲娱乐。“从我们家散步到滨河公园只要5分钟,现在绿化越来越好,各个季节都有花开,我们几个老姐妹每天都会约着来到这里娱乐休闲。我觉得我们昌宁县建田园城市,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给保护住了,又增加了很多的设施,我们老年人过得越来越舒心。” 根据规划,昌宁新建和提升改造了茶韵公园、雾化广场、荷塘、龙潭公园、西山森林公园、百花园、百果园、迎宾广场、世纪广场等体现田园文化、生态文化的广场和公园。2016年,引进东方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投资7.89亿元开展右甸河城镇核心段流域综合治理,以水利、水生态、水景观“三位一体”,打造“一轴三脉多核心”的右甸河生态景观体系,山水田园城市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右甸生态农业湿地是昌宁县右甸河城镇核心段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一期工程。整个项目以 “呵护碧水蓝天,守住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为设计核心,以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为建设目标,规划设计范围1万亩,以右甸河7.5公里核心段为主轴,北部重点打造1300亩,南部重点打造3700亩,其余为辐射景观区。其中一期工程于去年7月1日开工,今年5月1日完工,主体建设面积1300亩,共分为四个功能区:滨湖核心游赏区、传统农业体验区、农业观光游览区、水生态功能净化区。 一直在昌宁县城做生意的市民普桃,她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公园的绿地、广场去走走,锻炼身体。走在新建成的农业生态湿地的云端花田里,她高兴地说:“这几年城边的田都变成了高标准农田,田间的路都铺成了水泥路,现在又对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和美化,每天早上到田边走走,感觉一天都轻松。” 项目工程规划设计范围多达1万亩,一下子拿出这么庞大的土地面积,来搞不直接产生济效益的公益开发,昌宁县委、县政府下了很大决心。夏润楠介绍:“以前开发商已经出到200万元一亩,县委、县政府为了城市的生态化建设,要把这片农田保护住,并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和城市景观用地,在不改变农业用地的情况下进行提升改造,既保住了田园,又有了绿地、景观、水体,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目标,就是要建成产城融合、环山脉水、田城相拥的一座现代化的又体现传统农耕文明的小城。” 与生活在县城的人们不同,在温泉集镇河边开餐馆的施福军则是通过右甸河水看到的变化。“小时候,我常和小伙伴们一起下河游泳、摸鱼。随着县城不断规模扩大,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几年前发现门前流过的河水变得浑浊起来,在夏季还散发出难闻的味道。”施福军说,“现在除下雨天外,我们这条大河的水基本都是清的,河里的垃圾也很少,看来又能下河游泳了。” 水由浑变清,得益于昌宁县开展的县城水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措施包括污水集中处理、水质自然净化、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河道管护。多年来,县城累计建成污水处理管网70余公里,日均处理污水9000立方以上,出水水质达到一级B标,2016年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0%。同时,昌宁县始终把水生态修复作为山水田园城市建设的重点,在先后实施了田园镇达仁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河西水库径流区4个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的基础上,于去年7月动工的右甸河城镇核心段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重点,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在已投入的一期工程右甸生态农业湿地可,清真河、团结河两条小河受污染的水流经湿地后,重新恢复清澈,流入大河。昌宁县住建局驻场工程师许卫德介绍,湿地的净水处理区共分为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垂直流湿地三个区块,经过表流、潜流和垂直流三级湿地的净化,水质达到国家城市污水排放一级A类标准。 充实“里子”:让山水田园城市有温度 “比起以前,现在我们每天清扫的垃圾少了很多,可以看得出大家对环境的爱护意识强了起来。”几年来一直负责右甸河边的百果园环境卫生的鲍大姐,这样见证着昌宁城市文明的变迁。她说:“过去我们每天早上来,公园里到处都是各种垃圾,一上午都打扫不完。现在虽然不能说一点垃圾也没有,但比起过去轻松了很多。” 如果说,绿化是一个城市的外衣,环境是一个城市的容貌,而文明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本色,是城市温度的根基。今年6月,昌宁县成功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县,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大幅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品位得到不断提升。 近段时间,到昌宁的人惊奇地发现,长期以来满街跑、到处停的载客正三轮摩托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出租车和有序往来的公交车。为确保市民出行,昌宁县取缔了载客三轮,投放出租车,调整优化了城乡公交线路,在原有14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新开通8条公交线路,形成基本覆盖县城区所有主要街道、重要场所的公交网,提高了学校、医院、商场等重要场所的车辆密度和发车频率。 在县城核心区的几条线路上,随时能看到新能源电动公交车在运行。昌宁今年6月新引进了首批20辆新能源公交车,均为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具有噪音小、零排放、零污染、运行平稳、乘坐舒适度高等优点。 “真是太好了,有了公交车,接送小娃就更安全、更方便了,还便宜。”在昌宁县思源实验学校门口,家住达丙街中医院旁的张登洪正在公交车旁等着孩子放学,他说,过去每天去学校接送孩子都骑摩托,遇到下雨天,就只有乘坐正三轮摩托车。现在有了新增加的19路公交车,方便了像他一样每天往返于县城东、西两个片区的市民们。 昌宁县不断深化改革,采取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管养作业由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运行,今年引进启迪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试运行,体现了较好的管理效果。昌宁县住建局环卫站副站长洪梅军说:“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后,既解决了我们部门直接管理时人少事多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又解决了过去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的问题。”他介绍,昌宁县积极探索小广告治理的新途径,以广告公司设立固定广告栏提供广告发布,并负责处理各种“牛皮癣”小广告的方式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昌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县城的基础上争创第六批全国文明城市,抓实物质文明,夯实综合发展基础,抓实精神文明,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抓实社会文明,构建共建共管格局,抓实生态文明,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长期在交警一线工作的昌宁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教导员李冰峰,也是昌宁城市发展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李冰峰说:“通过加强教育引导,行人闯红灯、车辆抢黄灯等现象明显减少。车辆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也得到了扼制,整个交通环境改善非常明显。相信通过现在正在进行创全国文明县城的一系列措施后,相信以后整个交通环境会越来越好。” “远梦似曾经此地,游子恍疑是故乡。”这是明代状元杨升庵在五百年前留下的“昌宁印象”。如今走进昌宁,山依然是那绿色的山,水依然是那清洌的水,田园依然是那片写满乡愁的田园,山水相伴、田畴相间的县城,正用田园牧歌式的美,探寻着山水田园画卷的正确打开方式。 (吴再忠)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