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工程机械 > 以知识管理新范式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以知识管理新范式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作者:派智库 来源:《经济纵横》2017年第6期 浏览:【字体:

摘要:在知识经济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双重作用下催生了知识管理新范式,它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有效实施及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有必要通过加强知识管理提升竞争力。但我国装备制造业实施知识管理存在隐性知识不易传播、知识管理评估困难、缺乏协同效应、未正确认识互联网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应采取完善动力机制,重视隐性知识,弘扬工匠精神;对企业实施分布式知识管理模式;建立共享知识库,完善政产学研用知识管理体系;综合使用数字和模拟技术,重视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等措施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copyright dedecms

关键词:知识管理;创新生态系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转型升级 本文来自织梦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对依附于个体或组织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和实践智慧的获取、掌握、应用、共享及创造等环节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创造及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在知识经济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双重作用下催生了知识管理新范式。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研究显示,知识管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促进企业成为知识创造型企业的重要推动力。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信部联合发布《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成为加强装备制造产品质量管理、提升行业竞争力的行动纲领。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较弱,为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装备制造业战略转型势在必行。在经济新常态与大数据背景下,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质是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从传统信息式发展转向智能式发展,从重视传统信息转向重视数据。在转型过程中,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促进原始基础数据尽可能及时、真实、准确地转化为实现目标所必需的智慧。因此,知识管理在增加组织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进而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上将发挥重要作用。

内容来自dedecms

一、通过加强知识管理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内容来自dedecms

基于波特菱形理论(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创新生态系统下衡量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要素主要包括:支撑技术资源、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基础设备的供给保障要素,存在于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组成的开发、应用、研究三大群落的协同共生要素,重点由政府政策激励、科学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组成的动力机制要素,决定创新的主体更替、资源流动、产品与知识的更新换代及产业构造转型升级的创新能力要素。由于这些要素的缺乏或不完备,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强。在知识经济时代,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质是知识及具备知识所有属性的资源竞争能力,知识是知识经济与数据时代产业最具战略性的核心资源,知识与知识管理是产业竞争力的最终逻辑归宿与唯一源泉。所以,加强知识管理是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本文来自织梦

(一)加强知识管理是技术资源供给支撑匮乏的必然选择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制造过程、活劳动与物化劳动过程对技术和智力要素的依赖程度都远高于其他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是保证装备制造业延续发展的根基,掌握加工制造技术、生产工艺流程等技术资源的关键在于具备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即支撑竞争力的技术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但总体看仍存在发展质量不高、低端产能过剩、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不足、关键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技术资源过分依赖外资企业等问题,尤其是大量出口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核心技术、关键技术50%以上仍依赖国外引进。[1]产业共性技术是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否具备市场和研发资源及自有的产业技术基础等是我国由加工能力大国转型为创新能力强国的关键。然而我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后,原有的产业部门研究所全部转制为企业,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出现“缺位”,造成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从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的实力较弱,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和保障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与组织失灵。[2]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关键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严重不足,有必要加强知识管理,以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行业竞争力。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构成之一就是支撑资源,有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硬件设施资源,更有装备制造业极为稀缺的技术资源,加强知识管理是解决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技术资源乏力的必然选择。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加强知识管理是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重要环节

织梦好,好织梦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在创新生态系统环境下产生的新型组织创新范式,指在政策引导和激励下,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研发为基础,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在公共研发中心、大学科技园、实验室等协同创新模式下,政产学研用在技术咨询和转让、委托开发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对于提升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改善盈利状况的效果并不明显。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对技术研发的依赖程度与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程度严重不匹配,装备制造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普遍较低。部分高校学科体系与课程设置不科学、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不完善、师资队伍与科研实力不雄厚,在协同共生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少数高校仍停滞在产学研合作培育人才阶段,协同共生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亟需强化。同时,存在一些高校、研究机构与装备制造企业“独自战斗”的现象,研究、开发和应用群落彼此独立,各链条相互脱节、条块分割,导致我国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仅维持在10%上下。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协同、有效运行环境共生的产业体系,缺乏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政产学研用协同效应远未形成,导致装备制造业科学技术资源的整合利用率较低。而建立研发联盟、加强知识服务软件建设、培育知识竞争所需复合人才是知识管理系统中支撑活动的重要内容,加强知识管理有利于促进装备制造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本文来自织梦

(三)加强知识管理是促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动力

本文来自织梦

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强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用。据统计,2011~201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中通用机械、运输设备及专用设备等主要行业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从66 423.41亿元增至82 650.80亿元,复合增长率为4.47%。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通用机械与运输设备等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仍快速增长,说明装备制造市场需求旺盛。但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压力,使装备制造企业只求数量不重质量,导致产能过剩、产品附加价值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和部分行业重复建设等问题出现。科技推动为竞争力生成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但对竞争力生成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技能尤其是隐性知识的积累较难,没有规范的共享平台和管理制度。市场的自然选择使低端向高端、规模向技术、制造向智造转型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目标,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意识到市场营销与产品研发设计的重要性,[3]企业要想提升竞争力不仅是变革内部组织结构,更要加强知识管理。 本文来自织梦

(四)加强知识管理有助于培育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新优势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我国长久以来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过于重视外来的技术引进而忽略内在的吸收消化与再创造,致使很难掌握产品研发的主动权,缺乏引领未来的核心技术和设备,愈加无法实现以技术竞争优势占据未来装备制造业市场的目标,仅能以扩张产业规模换取制造成本的降低。我国装备制造业呈现加工实力强、创新能力弱和虽大非强的特点,主要是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装备制造业蓝皮书: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6)》一书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对比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创新能力指数约为德国的1/2、美国的1/4;研发密度仅为1.5%,不及美德等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成功率偏低,一般不高于5%。行业创新能力弱直接制约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和竞争力的提升。如,加工能力弱,航空发动机难以完成极限制造,导致中国飞机“飞不高”;制造能力欠缺,高铁轴承依赖进口,导致中国高铁“跑不快”;研发技术薄弱,机器人关节所需减速机不能自给,导致中国机器人“站不稳”。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市场占有率和廉价劳动力,但市场、人力及设备、原材料等资源易被竞争对手掠夺模仿,难以成为行业持久竞争优势,更难以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各装备制造企业加强知识管理来培育行业新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确保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优势地位。

copyright dedecms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实施知识管理面临的问题 内容来自dedecms

(一)隐性知识被少数高级技术员工所掌握,不易传播扩散 dedecms.com

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依赖于核心技术及能掌握和应用核心技术的人员,其大部分核心技术为隐性知识且被极少数高级技术员工所掌握,这种隐性知识是长期技巧积累与直接经验形成的,在形式上是非正式与非编码化的,难以规范与阐述,更难以表达交流与传播共享。而由于个人或企业体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及企业人力资源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掌握某些有价值的隐性知识的高级技术员工很多时候不愿将这些知识与别人分享。另外,装备制造业人才缺口较大,2017年2月教育部预测了制造业核心领域人才需求,具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与高技术船舶、高性能医疗器械、电力及农机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结果显示,至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950万人,电力装备领域人才缺口将达909万人,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需求缺口约为450万人,其他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缺口也在10万人至50万人。装备制造业面临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与高技术人才严重稀缺的双面夹击,使隐性知识难以外显化,不易传播扩散。

dedecms.com

(二)对知识管理的效果评价困难,难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内容来自dedecms

知识管理过程的实质是知识评估过程,实施知识管理即依据知识目标,对知识进行鉴别、获取、开发、共享、应用与储存等,并对此系列活动实施知识评估再反馈于目标的过程。合理的知识评估,有利于不断优化知识目标,促进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虽然学术界已在知识管理的评估标准、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初步形成知识管理评价体系,但不同产业或企业处理数据与知识的方法不尽相同,需要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评估体系。由于装备制造业的知识管理评估体系尚未建立,使对实施知识管理获得的收益进行定量评价显得十分困难。首先,作为评估重点的隐性知识存储于员工大脑中,隐性知识非正式、难规范的特性加之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导致难以衡量隐性知识,更难以定量评估知识管理的效果。其次,实施知识管理获得的收益周期较长,且知识的价值能否充分体现取决于能否有效利用所处的环境,收益的长周期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使知识管理的长期效益评价变得尤为困难。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残酷,没有企业愿意把市场当作实验场,实施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dedecms.com

(三)知识管理协同效应不足,存在较高成本

dedecms.com

成本理论认为产业竞争力来源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同样甚至更优的产品,协同共生效应影响装备制造业实施信息化资源整合和共性技术研发共享两大知识管理内容的成本问题。近几年,装备制造业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态势,增加的非规范化数据信息占比高达85%,数据量的猛增给装备制造业的知识管理带来巨大工作量,并造成高额的维护运营成本。信息化是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企业数据智能化程度提升10%可相应提高15%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实施知识管理需要增设高级设备或引进先进系统,但政产学研用协同共生效应远未形成,距离营造具备完整的知识网络、实现资源整合、共享信息的“场”环境道路尚远。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不确定、长周期、高投入等特点更要依靠政产学研用多主体协同创新。[4]但目前部分高等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共性技术研发上仍各自为战,沟通不畅,欠缺知识联盟平台化意识,难以实现协同式知识管理,导致各自面临较高的实施成本与运行风险。 dedecms.com

(四)未正确认识互联网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系,忽视知识创造 织梦好,好织梦

在深化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部分装备制造企业仍未正确认识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系,甚至存在认识误区:第一,有些企业将互联网化等同于信息化,只重视通过投资机器人、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来改善短期局部效率,而轻视软件系统政产学研用合作共享的互联网化以提高长期整体效率。第二,企业为适应互联网思维纷纷向平台型模式发展,在转型过程中过于追求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的转型速度,而懈怠与政产学研用知识联盟平台合作聚积竞争优势的转型质量。第三,一些企业认为互联网只是另一种渠道,仅仅把其当做营销推广工具,只关注与互联网大数据结合的商业模式创新而忽略知识创新创造的本质。[5]事实上,互联网和信息化大数据的加人为建立基于知识生命周期的透明公平型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机遇,更好地促进知识管理助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战略转型。但现实中容易本末倒置,企业只看到借助于互联网或数字技术传播分享知识,却忽视深植于现实的知识创造过程。[6]

织梦好,好织梦

三、以知识管理新范式助力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copyright dedecms

当前,在知识经济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双重作用下,对高速发展并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装备制造业而言,提升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必须把知识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核心位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完善动力机制,重视隐性知识,弘扬工匠精神 织梦好,好织梦

一是建立隐性知识交流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创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发挥的环境与条件。激发隐藏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实现目标化的知识管理取决于激励制度的有效性,所以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把自己的知识分享出来,使隐性知识外显化。还可采取面对面分享知识的方法,如定期组织员工共同讨论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及分享工作经验。人人分享,人人受益,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发扬工匠精神,培育更多的现代工匠。 copyright dedecms

二是积极培育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意识、有共享理念的现代工匠队伍,为核心技术创新与共性技术分享提供科技支持和推动保障。德国“工匠精神”是八千多万人口创造出二千三百多个国际品牌,使“德国制造”举世闻名;日本“工匠精神”是用尽一生时间钻研一个产品、十几代人只专心做好一件事;而我国长期缺乏德国、日本、美国等制造强国具备的“工匠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距离在于合格到完美、产品到品牌、制造到智造的转变。[7]所以,装备制造企业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打造制造精品,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大国工匠”,将会更大程度地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8] copyright dedecms

(二)通过对企业实施分布式知识管理促进知识创造

织梦好,好织梦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造,促进知识创造的方法是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作用,积累隐性知识并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分享隐性知识从而产生显性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实践显性知识使其深植于隐性知识。同时,实施知识管理应重视实践智慧,经过评估辨认与应用实务环节追求共同利益,这恰与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共生相得益彰。在有效的分布式管理下,实践智慧有利于促进产业各结构、组织各层面参与知识创造。将装备制造业企业从企业类型、部门职能、项目特点等角度进行差异化分类,如,让一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先实施,让能操作好应用知识管理的部门先实施,让工程回报较大的项目先实施,从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甚至一个项目开始逐渐扩展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实施知识管理。从而掌握分散在产业各处知识与技术的调动权,牢牢把握住系统中如何在各主体、群落或链条间巩固知识总体质量与合成多样性知识的决定权。 dedecms.com

(三)建立共享知识库,完善政产学研用知识管理体系

本文来自织梦

建立共享知识库为显性知识的分享搭建平台,实现知识产权组合化、平台化管理,建立多创新主体参与、多元素相互协同的知识联盟体系,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用知识管理体系。将能够用字体、图形、编码等形式阐明的知识和技能正式化、规范化后输入知识存储库,当有员工遇到相同问题或类似情景时可直接提取知识,获得解决方案。构建政产学研用多主体结合的知识产权体系,逐渐锁定产品研发、关键技术及品牌运营等产业技术链的高端链条,如装备制造业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企业若在组织内部凭借某一研发团队力量单独实施往往很困难,成功几率不高,所以近日天津市多家装备制造企业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引入超级计算机助力装备制造企业更强、更快、更高效的走向智能化。在“互联网+”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转型升级必须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进行企业知识管理。通过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交融、借鉴国外企业构建企业内外部知识网络系统,并且对这些系统中的显性知识按照类别进行编码,通过知识管理系统来获得有效知识,使知识管理成本降低,分担知识经营风险,加快知识获取速度,达成知识创造效果。 织梦好,好织梦

(四)综合使用数字和模拟技术,重视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互联网时代资源丰富、知识广泛,大数据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其与互联网、知识管理三者的有效融合紧密相连。装备制造业可通过互联网获取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分享关键共性知识与技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但知识管理存在明显的独特性和抽象性,现代信息系统却无法替代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难以营造知识创造需要的共享“场”环境,更不能有效促进知识创造。人是知识创造的主体,知识管理是以人为本的信息系统管理,包括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考虑人力资本的独特性、依附性、增值性等特点,对知识、信息、技术及经验等进行有效整合,促进知识资源共同分享,达成知识创造的管理活动。因此。应正确认识互联网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关系,规避装备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转型带来的潜在风险,如同质化竞争风险、体制性摩擦风险与数据安全风险等,形成公平同等看待软硬件的观念,重装备的同时也要重系统,在综合使用数字和模拟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 内容来自dedecms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织梦

[1]郭爱芳,陈劲.基于科学/经验的学习与企业技术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12.

dedecms.com

[2]朱建民.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控制力现状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4(3):39-44. 内容来自dedecms

[3]张忠,金青.基于服务型制造网络的制造企业价值创造研究[J].商业研究,2015(4):141-146. 内容来自dedecms

[4]刘洪民,姜黎辉,王中魁.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知识管理评价体系构建[J].科研管理,2016(S1):379-386.

dedecms.com

[5]邵安菊.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经济纵横,2017(1):74-77.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6]王钦.下一个范式:未来,管理走向何处——“知识管理之父”野中郁次郎专访[J].清华管理评论,2017(1):56-66.

内容来自dedecms

[7]周民良.建设制造强国应重视弘扬工匠精神[J].经济纵横,2017(1):62-67. 内容来自dedecms

[8]章立东.“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4):43-47.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