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世界经济 > 何为中欧贸易失衡的真正原因?

何为中欧贸易失衡的真正原因?

发布时间:2017-04-10 作者:派智库 来源:未知 浏览:【字体:

[摘要]近年来,中德双边贸易关系已向中国倾斜,而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并非由于高科技出口限制。欧洲对中国出口的真正障碍另有其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关税;二是非关税壁垒;三是缺乏可预测性、法治与知识产权保护。为了中欧间更紧密融合同时公平竞争,一项关键措施在于迅速达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协定不仅让双方作为经济伙伴团结在一起,以实现巨大的互利互惠,还将在全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信号,其影响力将远远超越贸易范畴。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世经评论·北京)中国政府领导人最近在被问及中国对欧洲的巨额贸易顺差时称,欧洲应消除对华高科技出口障碍,从而降低它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而谈及中国保护主义抬头的问题时,我们常常听到的中方回答是:中国不是保护主义者,它仅仅是更具竞争力了,要接受这一点!这些是中国常常打出的两张“攻势牌”。中国通常会打出的第三张“防守牌”则是: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你不能指望中国开放市场的步伐太快。
  
  中美最高领导人本周将在华盛顿见面,贸易摩擦毫无疑问会是重要议题。应对贸易摩擦,原则上有三种处理方法:一种方法是顺其自然,因为并不存在显著的限制措施,逆差和顺差都是公平竞争的结果。德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情况基本如此,例如它与欧盟内部的贸易伙伴以及与美国。当然,通过诸如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等贸易协议,可以让局势进一步得以改善。第二种方法是,“逆差国家”通过关税和其它强制性措施,对“顺差国家”的出口进行限制。这是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前工业革命时代的重商主义做法。第三种方法是消除有损公平竞争的贸易壁垒,如双方的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才是双赢的办法,因为如此双向贸易均能进一步增长。德国自1949年以来成为世界出口冠军,其经验表明,相互开放才是唯一的合理选择。 内容来自dedecms
  
  德国与中国的贸易曾经一度接近平衡。近些年来,双边贸易关系已向中国倾斜,2016年德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约175亿欧元。两国贸易额已迅速发展至1700亿欧元,与其相比这一逆差规模不小,但尚不严峻。中国与其他欧洲贸易伙伴的情况看起来更加糟糕。2016年法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约300亿欧元,而英国对中国逆差则达到了270亿英镑(货物贸易)。贸易失衡的情况在中国与其所谓的“1+16中东欧国家”伙伴之间最为严重。中国对波兰出口几乎是从波兰进口的10倍。
  
  这些贸易失衡是否是欧洲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的结果?与美国的情况不同,欧洲对外出口管制只针对军事装备和军民两用产品。东欧国家对中国出口水平极低,显然并非由于高科技出口限制。
  
  欧洲对中国出口的真正障碍另有其因,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高关税: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中国在最近五年间并未大幅降低关税。在汽车等特定战略产业,进口关税极其高昂。中国只有5%的汽车来自进口;而德国尽管拥有全球最强的汽车产业,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汽车来自进口。
  
  二是非关税壁垒:
  
  中国在最近几年并未大幅降低非关税进口壁垒,甚至在关键领域还有所提高。食品进口或许是最突出的例子。中国政府正坚持不懈地推进食品认证体系,所涵盖的不仅是肉类和鲜奶等风险食品,而是所有的食品。尽管这有悖于世贸组织的建议,而且所有贸易伙伴均抗议这将使得向中国出口食品的成本让人却步,但中国仍坚持要求未来每一块巧克力、每一根面条和每一瓶果汁都要通过“食品安全”认证。这有可能使得中国与所有欧洲伙伴的贸易关系倒退,尤其是那些希望矫正与中国贸易极端失衡的东欧与南欧国家。这将伤害到那些国家的独立农民与就业。而中国推进并且资助的基础设施项目并不能弥补这部分损失,并可能进一步加剧贸易不平衡。

dedecms.com


  
  三是缺乏可预测性、法治与知识产权保护:
  
  与中国的高科技贸易确实存在壁垒,然而,这并非源于欧洲的限制,而是中国造成的障碍。欧洲企业,包括那些致力于用工业4.0技术改造制造业的企业,其实希望向中国出口并投资高科技。然而,对于是否能够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使其免于盗窃,他们对中国缺乏信任。直至今天,我们还能见到山寨工厂在中国涌现。外国投资者与中国同行一样缺乏这方面的信任,而后者随着产品变得愈加复杂,同样需要相关法规得到更好的执行。中国法院积压了海量的知识产权案件,我们也听有关公司反映,其决策过程难免受到外部干预。与特朗普相关的商标案件能够以闪电速度大批解决,应该为其它无数的积压案件树立典范。
  
  另一个引起强烈不确定性的因素在于,中国一些政府部门依然向外国企业施压,让他们转让技术及专有知识。例如:即使在法律不要求的情况下,海外投资者仍然被迫使设立他们只能占少数股权的合资企业。又如在加工食品行业,中国政府在给予外商进口许可之前,侵犯性地要求他们提供其本国的生产工艺及其它非必要信息,或者利用并购许可审批等并不相干的程序来要求技术转让。每当德国公司与我谈到在中国做生意的挑战时,我仍经常听到他们对强制性技术转让的抱怨。这种情况不仅限于占德国对华投资50%以上的汽车行业,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亦是如此。这也让人们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意图心存质疑。该战略究竟旨在推动中国走向未来高科技全球化,还是退回到老的“自强”观念的工具,即中国独自前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除了上述具体挑战之外,德国企业还提出了关于总体趋势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并未有任何进一步开放对外贸易与投资的重大举措。我们见到了一些行动,如开放一些微小且利益微薄的投资领域,但它们看上去更多旨在促进向外的贸易与投资,如建立新的自贸区。这些自贸区迄今尚未能够有效地扭转贸易与外商投资的消极趋势。
  
  幸运的是,事态发展也有令人鼓舞的方面。积极的信号自今年一月起不断出现,例如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的讲话和国务院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新决议。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表示,“中国制造2025”将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这一回应及时并且广受欢迎。这些都是正确的政策选择。如果能够严格执行,中欧之间的经济伙伴关系将受益匪浅。很可能变得更具竞争性,但同时也更加融合。为了中欧之间更紧密融合同时公平竞争,一项关键措施在于迅速达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一旦我们接近了终点,就能够加快迈向自由贸易协定的步伐。这两项协定不仅让我们双方作为经济伙伴团结在一起,以实现巨大的互利互惠,还将在全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信号,其影响力将远远超越贸易范畴。这或许是欧洲与中国为构建合作、双赢与稳定的21世纪,所能作出的最佳贡献。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