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世界经济 > 德国凭什么可于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

德国凭什么可于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

发布时间:2017-09-26 作者:派智库 来源:未知 浏览:【字体:

[摘要]德国凭什么能于世界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呢?笔者认为这首先得感谢卓越的政治家格哈特.弗里茨.库尔特.施罗德的远见卓识。面对当时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社会福利开支节节攀升的局面,时任总理的施罗德于2003年3月提出了一项旨在于改革福利体系和就业政策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该议程核心在于,要大幅度削减德国的社会福利,以此来为政府的公共债务减负,以便刺激德国经济的活力。 dedecms.com

  (世经评论·北京)德国凭什么能于世界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呢?我们认为这首先得感谢卓越的政治家格哈特.弗里茨.库尔特.施罗德(Gerhard Fritz Kurt Schroede,1944-)的远见卓识。面对当时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社会福利开支节节攀升的局面,时任总理施罗德于2003年3月提出了一项旨在于改革福利体系和就业政策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这就是著名的“2010年议程(Agenda2010)”,该议程制定了未来若干年德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而其核心就在于,要大幅度削减德国的社会福利,以此来为政府的公共债务减负,以便刺激德国经济的活力。这场二战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可谓最为深刻的福利体制改革,却因为触及到了许多人的利益,而遭到了民众的强烈抵制。
  
  民众反对的焦点就是哈茨Ⅳ(Hartz Ⅳ)。在德国,哈茨(Harz)可以算的是一个无人不知的名字。特别是近年来,在德国任何一场有关政治改革的争论中,以他姓氏命名的“哈茨Ⅳ法案”总是被摆到最核心的位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那么,哈茨是谁呢?哈茨原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一名副总裁,因其在劳资矛盾上出色的协调能力,得到总理施罗德的关注和赏识。2002年,哈茨受施罗德政府委托,组成了一个就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的改革而设的专门委员会,该专门委员会的运作效率惊人,一年后他们提交了一系列的方案。这套旨在改革高福利制度的哈茨方案,共分四个部分,而这之中争议最大的,就是重点对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进行改革的“哈茨Ⅳ法案”。
  
  2004年8月,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了该部分的内容。这项改革触动了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引起了许多德国人的不满。尤其是在德国东部地区,自2004年8月开始,人们沿用前东德时期著名的“星期一示威游行”的传统,连续举行了数次抗议“哈茨Ⅳ”方案的游行。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对这一方案如此之抵触呢?原因在于改革之前的德国,福利真是太优渥了。人们失业后第一年可以领取金额相当于原工资70%的失业金;一年后,则改为领取18-24个月的失业救济,虽然失业救济金要明显低于失业金,但其金额仍然高达在职时期净收入的50%。而后是转为社会救济。 本文来自织梦
  
  这些数字也许大家不好理解,那么我们来举例说明吧。在改革之前,德国一个四口之家,哪怕他们的父母都失业了,他们仍然可以过的非常体面。因为于这样的家庭而言,如果加上另一项福利--儿童补助,那么他们每月可以得到近2000欧元的收入,在收入上,他们与那些有工作的人的收入,并没有太大差别。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和苏联还只是干好干坏一个样,而在德国等福利国家,则更离谱,那简直就是干与不干一个样。人性都是惰怠的,既然干与不干一个样,那么我为什么要工作呢?也正是由于这种体制,决定了人们重新就业的紧迫感根本不强。
  
  “哈茨Ⅳ”方案就是基于破除这种体制漏洞而设计的,其核心思想有两大部分暨“促进”和“要求”。那么,“促进”是指什么呢?在方案中,“促进”指的是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失业者提供更快、更好的就业指导。而至于“要求”则是指失业者,尤其是那些长期失业者。为了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制度缺陷,哈茨所做出的相关改革是,将原来的失业救济和社会救济合并为“失业金Ⅱ”(Arbeitslosengeld Ⅱ)。更重要的是,“失业金Ⅱ”的水平要远低于之前的失业救济。“哈茨Ⅳ”方案的目的就是旨在于,让人们尽快重新就业。同时规定,失业者,必须接受职业中介机构所提供的任何工作,即使这份工作的工资要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如果不积极寻找工作,国家甚至可以取消其救济金。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这是一项力度非常之大的改革。中央编译局的张文红研究员就认为哈茨所提交的这项改革方案,就其涉及的民众数量以及触及福利制度的深度而言,堪称联邦德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社会行为。但正是因此,人们对该项方案恨之入骨。因为根据哈茨的方案,至少27%的失业者将因此不能再享受失业救济,而接近一半以上的失业者获得的政府补助将大幅减少。这于普通群众而言,无疑直接关系到其家庭和个人的生活质量。整体社会经济不景气,尤其在德国东部等经济贫困的地区,短时间重新就业可能性很小,消减失业金之后,很多民众直接就被逼到了个人存亡的死角。在他们看来“哈茨Ⅳ”简直就是“艰难”与“贫困”的判词。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这一法案刚被提交国会,就如一石惊起了德国社会的千层浪,那些享受惯了失业福利待遇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 织梦好,好织梦
  
  其中,反映最为强烈的是德国东部地区。2004年8月2日,在德国东部地区,反对该项改革的人们,为他们的示威游行打出了“星期一示威游行”这面革命的“旗帜”。8月9日,参与游行的人数迅速增长到4万多人。一星期后,参与人数在此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了9万人之多。到8月23日时,游行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全国大约140个市镇。游行示威者一个重要的诉求就是,反对将失业救济与社会救济合并。因为于他们看来,“哈茨Ⅳ”的那些措施,对社会弱势群体而言实在过于强硬和无情了。
  
  纵使面临如此之大的社会压力,施罗德仍然矢志不移的决心改革。施罗德于8月2日当天,对人们上街游行表示理解,但他同时强调,不会对“哈茨Ⅳ”改革计划进行修改。他同时呼吁媒体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了解“哈茨Ⅳ”改革计划和其意义。因为在施罗德看来,德国的高福利社会经济模式早已进入了死胡同,如果再不改革,那么德国的未来堪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从历史上看,二战之后德国通过福利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更保持了社会公平、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让每个德国人都能享受全方位的国家照顾。但问题在于,慷慨的福利制度需要雄厚的财政实力的配合。但长期的高负荷的福利体系,已经让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福利开支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3%,并在养老、医疗等关键领域不断出现资金缺口。为了维系福利制度,政府不得不举债度日。与此同时,由于将资金过度的向福利方面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其他方面的支出,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政府手里有效调节和刺激经济发展的资金又越来越少,就此,德国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中,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经济,使这个昔日的欧洲经济强人一度沦为“欧洲病人”。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认识,施罗德下定决心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正是得益于这样的魄力,哈茨的改革方案也就应运而生了。施罗德认为,这场改革不只是一个立法性的程序,而是将成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每个人都必须对此负责。由于施罗德义无反顾的魄力和胆识,再多的抗议也没能阻挡“哈茨Ⅳ”方案的通过。2005年1月1日,联邦政府正式开始实施在德国极具争议的“哈茨Ⅳ”改革。 copyright dedecms
  
  这项改革方案,于当时虽被认为是对社会弱势群体过于强硬、无情。但正如我们今天所见,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时,德国却受益于这项改革,而令这位昔日的欧洲病人蜕变为欧洲的拯救者,并以此笑傲于世界之林。我不知道,到今天有多少德国人会自觉的回首,去回望一下当年前的情景,也不知多少人会感念施罗德当时的远见卓识。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施罗德,却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执政的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 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SPD)在2004年议会选举中,得票率仅为21.5%,遭遇了二战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反倒是,那些为了选票,满口承诺、一心迎合的政客们,却被那些贪婪、自私、怠惰的民众,利用自己手中的选票将他们选举上了台;选民要求获得福利,而那些觊觎权利的政客们为了获得权利,于是彼此间相互比价,许诺自己能够给予选民更多福利。于是人民在贪婪和自私下,用选票将出价更多的政党选上了台。这些政党为谋求连任而果真付诸实施,而在野党则为了上台,那么于新一轮大选之时,就必然会开出比执政党更具有诱惑力的福利条件,于是选民又将其选上了台,如此以来政党间便进入了一种疯狂比价的状态。
dedecms.com

  
  也正是这种体制上的缺失,在欧美国家出现了这样一种悖论:政客们比谁都清楚,福利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了,他们也知道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问题在于,民众的选票却能做到“谁改革,谁下台”。这样一来那些只觊觎权力的政客,也就会明知故犯,一味的投机于选民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福利改革方面,安格拉.默克尔(AngelaMerkel,1954.07.17-)政府与施罗德政府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但却因此而赢得了一届又一届大选的缘故。也正是这种可怕的悖论,令作为挑战者的,且一直被视为施罗德衣钵继承人的社会民主党候选人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1956.01.05-),却在当年的竞选备战中,对“哈茨Ⅳ”方案噤若寒蝉只字不提了。
  
  这种悖论不仅在德国发生,同样也在其他的欧美国家发生过、发生着,和即将发生。自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希腊政府在两年时间里推出至少7轮紧缩措施,但也正是这一政策,却在国内遭到强大阻力,支持率迅速下跌。为此,强调紧缩的乔治.帕潘德里欧(George Papandreou,1952.06.16-)总理不得不于2011年11月辞职。在罗马尼亚,因为国民连续几周抗议总理埃米尔.博克(Emil Boc,1966.09.06-)的严厉的紧缩政策,博克被迫于2012年2月6日辞去总理职务。2012年4月,因荷兰联合执政的自由与民族党与极右派领导人吉尔特.怀尔德斯(Geert Wilders)未能就削减财政赤字谈判达成一致,荷兰首相马克.吕特(Mark Rutte,1967.02.14-)向女王递交辞呈。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