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专家视点 > 渐进式创新优于突破式创新

渐进式创新优于突破式创新

发布时间:1970-01-01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浏览:【字体:

    中国总体创新基础相对薄弱,需要通过渐进式创新进一步夯实技术基础。建议国家进一步改进创新政策,激励企业持续渐进创新,通过量变实现质变,提升国家整体创新实力。

内容来自dedecms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物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对传统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全社会将创新焦点转向这些突变式创新,往往容易忽视渐进式创新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渐进式创新是基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织梦好,好织梦

    渐进式创新与突变式创新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渐进式创新是指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改进技术、主要服务现有用户群的创新方式。如手机制造商在新型号手机上添加新的硬件或软件,增加手机的服务功能。突变式创新是指采用新的技术导致企业原有生产资源沉没或者主要用户发生改变,如数字技术导致胶片相机的生产资源沉没,电子商务吸引了大量商场消费者等。

dedecms.com

    渐进式创新与突变式创新带来不同的效果。渐进式创新重视内部资源,依靠全员创新,对企业发展和产业格局破坏小,投资风险小,有利于现有企业的长期发展,但企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结构调整能力相对弱。渐进式创新在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非模块化技术领域是主要创新方式。突变式创新重视外部资源,依靠少数人精英创新,具有颠覆产业结构的能力,企业容易出现爆炸式增长,但投入风险大,不确定性强,容易破坏现有产业体系,造成大量企业退出,员工失业。突变式创新容易出现在技术进步快的新兴产业,特别是模块化技术广泛应用的领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美国始终处于突变式创新的前列。19世纪以来,美国企业在发电机、电话、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给全世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德国、日本等国的经济也处于世界前列,但突变式创新相对较少,企业主要还是渐进式创新。比较各国实践可以看出,企业创新路径的选择与区域创新系统和企业的特点密切相关。 内容来自dedecms

    首先,区域创新系统为不同创新路径打下基础。美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具有鲜明特点:重视基础研发,科技水平全球领先;重视专利保护,企业投资创新积极性高;风险资本发达,为新创企业提供充裕资金;证券市场活跃,为风险资本循环提供通道;创新网络完善,各类创新资源快速聚集。这些因素都为美国的突变式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相比之下,德国和日本的创新系统更加有利于渐进式创新,对突变式创新的支持远不如美国。 dedecms.com

    其次,企业的特点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的重要依据。德国、日本的企业重视员工的技能和技术研发,如德国的“双元制”培训体系为企业提供了高技能工人,日本的“精益生产”管理方式倡导员工参与的持续改进。德国、日本的企业特点成为企业选择渐进式创新路径的重要依据。

本文来自织梦

    渐进式创新与突变式创新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渐进式创新为突变式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渐进式创新积累了先进技术和各类生产要素,培养了用户群,为突变式创新创造条件,渐进式创新与突变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量变”到“质变”的关系,因此突变式创新很少出现在经济落后国家,一般出现在渐进式创新基础较好的国家。另一方面,突变式创新提高了渐进式创新的起点。突变式创新发生后,创新进入新的周期,推动创新不断改进完善。总体上,渐进式创新是常态,突变式创新是偶然现象。

本文来自织梦

    日本是世界创新强国 本文来自织梦

    过去十几年,由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曾经辉煌一时的日本大型消费电子制造企业被突变式创新颠覆,索尼、松下、东芝等世界知名企业先后陷入发展困境,许多人由此形成了“日本衰落”的印象。实际上,消费电子产业只是日本经济的一部分,虽然它们的失利为日本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日本经济的总体创新能力仍然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copyright dedecms

    专利数量可以反映日本创新的发展水平。日本在美国专利申请的占比非常高,2007年日本在美国专利授予率达到42.9%,远远超过德国(11.64%)、英国(4.23%)和法国(4.03%)。

copyright dedecms

    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15-2016)》,2014年日本的科技创新排第4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数排名均为第2位,科学家、技术人员的数量排在第3位。事实上,日本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国家。 内容来自dedecms

    无论从专利数量还是从专利质量看,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现了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型。从三项授权专利国内的人均授权量看,日本在1984年发明专利数超过了实用新型专利数。而且,专利质量越来越高,日本的发明专利占比从1984年前的不足30%,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80%以上。

织梦好,好织梦

    日本经济增长“失去的20年” copyright dedecms

    也是日本产业结构大幅调整的20年。

织梦好,好织梦

    日本的产业结构又在向新的方向调整。一是环保、生命科学等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日本拥有重金属处理、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世界最先进的环保技术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很多企业实现了绿色生产,部分企业“绿色创新”投入占到全部研发投入的一半以上。二是电子产业等实现了转型升级。日立将信息技术与电子产业有机融合,实现了向智能城市、医疗等社会基础产业的转型,松下集中发展电子核心部件、燃料电池、汽车电子系统,成为中间产品的供应商。三是尖端基础材料工业处于领先地位。日本一直致力于新材料的生产和研发,为下游新产品开发提供保障。日本的碳素纤维占全球市场份额近60%,最大的生产企业东丽是由一家传统纺织企业发展而来的,其碳素纤维材料技术已领先世界约半个世纪。四是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日本的工业机器人生产数量世界第一。 copyright dedecms

    渐进式创新推动日本产业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1.日本渐进式创新的背景。 copyright dedecms

    日本的国家创新系统虽然不像美国那样具有活力,但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如重视跟踪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善于利用“逆向工程”;鼓励注册专利,但专利保护期相对较短;企业之间相互持股,形成主银行制度和固定交易关系;官产学间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些特点虽然不利于突变式创新,但为渐进式创新创造了条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日本企业制度也倾向于支持渐进式创新。日本企业过去的巨大成功离不开三大“神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制。终身雇佣制让应届毕业生终生服务于一家企业,年功序列制依据从业人员的工作年限来增加工资和提升职务,企业工会制保障在职职工的会员资格。三大制度将员工与企业捆绑在一起,企业为员工提供保障和安全感,员工也愿意与企业同舟共济。这些制度激发了企业员工工作和创新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

dedecms.com

    2.企业依靠渐进式创新走专业化道路。

织梦好,好织梦

    日本企业格外重视独有技术的开发,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大企业是在核心产业和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实力发展相关多元产业。如旭硝子利用核心技术差异化战略,从一家传统平板玻璃企业,发展成为集生产玻璃、电子、化学、工业陶瓷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材料服务提供商。 织梦好,好织梦

    日本中小企业也如此。有一类中小企业是在大企业的支持和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们成为大企业的配套企业,与大企业共同进步。还有一类中小企业拥有独有技术,有的成为行业隐形冠军,其中不少是百年企业,它们在细分领域利用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创新。 织梦好,好织梦

    3.创造了先进的持续创新模式。 内容来自dedecms

    丰田公司对日本渐进式创新起了榜样和推动作用。丰田最早提出“改善”的管理思想,发明了丰田生产方式,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通过全员参与改善来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和技术水平,减少各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该生产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末成为日本企业和世界企业的学习榜样,其核心理念和方法在日本制造业以外的行业也被广泛应用。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丰田生产方式本身也在“持续改善”。 日本企业普遍重视全员参与创新。佳能公司原总裁御手洗对全员创新的认识在日本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并非是成本要素,而是知识主体。因此,为了发挥人的创造性,佳能取消了生产线,采用了单元生产方式,让每个人成为“万能工匠”,实现生产的持续改善和自我革新。实践证明,通过全员持续改善提高的生产效率不低于引进新设备提高的生产效率。日本汽车工厂不断地对老生产线进行技术改进,不仅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还实现了多品种定制化生产。全员创新让日本企业获得了软实力。

copyright dedecms

    4.形成了独特的企业创新体系。 本文来自织梦

    企业充分调动内部创新资源,不仅包括企业自身的创新资源,还包括大企业集团合作关联企业的资源。如旭硝子属于三菱系,它的新产品开发就可以利用三菱系统的资源。日本通过主银行制度、相互持股、技术和人才交流等方式,形成企业战略联盟,即所谓的三菱系、丰田系等大企业集团。创新内在化是日本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特征。企业重视上下游合作创新。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上,上下游企业往往紧密合作,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上下游合作创新,可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5.日本渐进式创新也在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变革。

copyright dedecms

    随着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发展,日本创新也面临诸多挑战。开放性不够让日本失去很多发展机会,未来技术越来越复杂,依靠内部资源已不能解决问题。同时,老龄化、少子化降低了日本创新活力。教育改革雪上加霜,自2004年国立大学实现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以来,政府财政预算骤减,由于大学经费供给严重不足,学术和教育质量受到影响。 dedecms.com

    2013年日本人均学术论文发表数已从世界的第17位降至第35位,工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等优势学科呈现退步。

内容来自dedecms

    加大开放式创新是日本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日本很多大企业认识到,未来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跨界合作,需要开放式创新。一些企业紧跟新技术潮流,直接与颠覆式创新企业开展合作,如丰田、松下和旭硝子与美国特斯拉进行了生产合作,丰田提供了汽车生产制造技术,松下提供关键部件燃料电池。

内容来自dedecms

    中国应更加重视渐进式创新 织梦好,好织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全球中游水平。据《全球创新指数(2016)》评估的结果,中国排第25位。据《全球竞争力报告(2016—2017)》的评估,中国排第28位。2013年国家科技部启动国内外技术竞争调查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判断,中国技术水平总体上相当于美国技术水平的68.4%,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为9.4年。

dedecms.com

    尽管中国企业可能在少数领域成功实现突变式创新,但中国总体创新基础相对薄弱,需要通过渐进式创新进一步夯实技术基础。以工业4.0和智能制造为例,中国企业在许多领域尚未掌握主要部件的核心技术,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以及绝大部分高端、精密的检测设备和数控机床控制系统要依赖进口;中国多数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购买的主要管理软件(ERP、MES、CRM等)相互独立,存在信息孤岛和数据整合问题,供应链也没有打通,无法形成人、机、料、品的动态联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这些问题都是工业2.0、工业3.0时期的问题,需要长期积累才能解决。由于积累不足,制约了工业4.0的发展。 织梦好,好织梦

    激励企业持续开展渐进式创新 内容来自dedecms

    在中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追赶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习惯了引进设备和技术快速满足国内庞大市场需求的传统发展模式,到处寻找挣快钱的机会,不愿开展长期艰苦的创新活动。

dedecms.com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的供给和需求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必须加强创新投入。国家要不断完善创新系统,激励企业持续创新。 dedecms.com

    1.要进一步落实税收激励政策。

本文来自织梦

    中国采用国际通行的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费用制定了150%的扣除比例,在世界各国中属于较高比例。2015年进一步放宽了享受优惠的行业范围和费用范围,简化了费用核算管理,减少了核准程序,对激励企业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该政策由税务部门管理,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中小企业研发项目立项和管理不规范,导致中小企业享受政策比例过低的现象比较突出。建议税务部门进一步提升能力,加强服务,通过落实政策激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本文来自织梦

    2.加快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建设一批服务中小企业的应用技术开发机构。

内容来自dedecms

    美国、日本等创新领先国家都高度重视应用技术开发体系建设。美国在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中提出组建15家以上的应用技术研究所,帮助新的制造工序和技术从基础研究过渡到制造应用,重点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日本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80多家产业技术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咨询、培训、交易、实验、检测等服务。中国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给予一定的投入,采用市场化机制,构建服务中小企业的应用技术服务体系。

内容来自dedecms

    3.要鼓励产学研合作,促进联合创新。

内容来自dedecms

    美国、日本等创新领先国家都重视产学研合作,开展联合创新,如1976—1979年,日本政府支持富士通、日立、三菱机电、日本电气和东芝5家主要的日本半导体公司组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合作产业联盟(VLSI Consortium),帮助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技术赶超。

copyright dedecms

    1987年,美国13个主要半导体公司与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组建半导体技术研发合作产业联盟,帮助美国半导体企业重新回到了世界第一的竞争地位。北京中关村在促进企业联合创新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经验。建议国家创新资源要进一步向产学研合作和联合创新倾斜,打造产业创新生态。

copyright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