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中部地区 > 苏中地区构建产业创新网络探析

苏中地区构建产业创新网络探析

发布时间:2017-01-17 作者:派智库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2016年第 浏览:【字体:

摘要:培育区域产业创新网络是江苏省苏中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路径。针对苏中地区的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现状与问题,应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联盟创新网络、以集群联动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以区域共生发展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创新网络三种模式。同时,从创新制度安排、创新扩散战略、创新分工战略以及创新共生系统角度建设苏中产业创新网络综合试验区,打造苏中协同创新共同体。 本文来自织梦

关键词:创新网络 苏中地区 产业创新 copyright dedecms

苏中地处江苏省沿海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结合处,对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产业承接与创新支撑作用。在新旧发展动能转换过程中,苏中地区应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机遇,在相关产业领域广泛开展创新合作,在更大范围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充分发挥产业创新网络的新动能,争创国家级创新示范区。 copyright dedecms

一、国内外产业创新网络培育模式与比较借鉴 本文来自织梦

产业创新网络指同一产业链或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主体,基于重大技术创新,通过协同创新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环境的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的合作网络。区域产业创新网络主要包括各类创新结点,各结点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知识、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在区域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中,要注重培育各类创新行为主体,加强创新主体与产业空间、制度环境以及全球价值链之间的互动。 copyright dedecms

国外产业创新网络的培育模式:一是美国的市场驱动型区域创新体系。主要以市场为主导,构建的多是扁平化和自治型的联合创新网络。二是日本的研发驱动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通过高效配置研发资源,重点推进应用型研发,集成创新推动“技术聚变”。三是韩国政府推动型区域产业创新网络。在全国规划数个区域创新中心,推动相关产业间的协同合作。四是印度的重点扩散型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资源重点向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集聚,政策制度创新的重点也是围绕如何培育软件信息服务产业的创新集群。

copyright dedecms

国内各地产业创新网络培育模式:一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模式。北京中关村将产业创新重点放在创新源头上,以原始创新为龙头,成立了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通过“多层次自主创新”,再加上机制创新与知识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建成了我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布实施了《中关村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推动跨区域优化布局产业创新链。二是上海的全面综合协调型模式。政府发挥协调作用,以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网络建设,注重吸引集聚全球高端的产业创新要素,逐渐形成链接全球产业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并以此带动苏南产业腹地共同构建协同创新发展带。三是深圳的企业创新主导型模式。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政府重点营造和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企业由“制造”向“智造”发展,强化产业融合发展,以此为基础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创新的政策也从培育单个创新主体转向为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初步打造成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从国内外相关地区的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经验看,有以下启示:一是产业创新必须实施跨产业、跨区域的跨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整合利用创新要素。硅谷的产业创新成功就在于其开放性与耦合性,形成了一种独特灵活的区域创新组织模式。二是产业创新过程应从个体突破向协同网络方向发展。技术协作要从内部实验室向跨区域、跨领域、注重创新要素共享与集成的网络化创新转变。三是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要耦合各类创新主体。探索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挥多方的能力优势,加速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四是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核心是以创新型企业为中心,在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的背景下,苏中地区创新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应以营造开放的创新网络为基本导向。

内容来自dedecms

二、苏中地区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现状与问题

织梦好,好织梦

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个省辖市,地理上横跨江苏省沿江、沿海两个产业经济带。近5年来,苏中地区特色产业加快集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见表1)。产业创新发展实力也得到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见表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以上,已成为江苏省发展较快、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产业经济带。

dedecms.com

苏中地区有较好的创新要素禀赋,人才资源密集、创新要素富集,是全国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之一。扬州高新区、南通高新区、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均为国家级高新区,区域创新布局进一步优化:苏中地区在机电、汽车、纺织、医药等传统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扬州的汽车产业、泰州的生物医药产业等。同时,苏中三地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了多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抢占了未来发展制高点。

copyright dedecms

由于历史或区位条件等原因,目前苏中地区在产业创新方面还缺乏深层次的分工和协作,产业创新网络以浅层次的垂直分工为主,区域间产业梯度落差不大,相互拉动作用有限。主要表现,一是产业创新网络中的主要结点,以及各结点间的关系链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短缺,各产业之间的创新网络的形态差异也导致相互之间的耦合程度不高。二是产业创新网络中各结点的创新与合作程度不高。创新网络中的企业与外部创新网络联接通道较少,其结网过程多是企业家或企业供应链网络自发形成。政府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不明显。三是部分产业创新网络中的资源布局不均、共享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充分、创新合作机制尚不健全,产业布局还存在缺乏跨行政区域的决策顶层设计,存在规划不协调、重复建设、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四是产业创新链上的分工合作创新机制尚未形成,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不能适应苏中区域产业创新网络的共生发展。

内容来自dedecms

三、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

本文来自织梦

苏中地区必须深化产业创新合作,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积极打造苏中产业创新网络共同体。 内容来自dedecms

(一)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联盟创新网络 本文来自织梦

大企业主导的产业联盟创新网络,是有一定合作基础的利益相关者,通过战略联盟与网络外组织保持创新关联,实现联盟企业的成长与技术创新网络扩张,逐渐演变形成的创新联盟网络,其结构是多层次嵌套的复杂网络关系。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苏中地区要充分发挥各地大型骨干企业或高成长性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联盟的主导作用,根据不同技术创新类型的需要,基于核心企业的联盟网络式创新呈现出不同的创新层次,注重拓展大企业主导型产业创新网络的多层次的网络嵌套关系,利用战略联盟形成的相互信任拓展产业创新的社会资本,为产业合作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确立苏中地区重点大型企业通过联盟协同创新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战略思路,在推进产业高端化过程中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大力构建以核心企业主导的跨界耦合创新联盟。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二)构建以集群联动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

copyright dedecms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在苏中三地相关的产业领域内,产业集群间通过联动发展而产生创新合作,进而形成具有一定根植性的产业创新网络。集群创新网络是创新模式在产业空间演化的必然趋势,基于集群联动为主导的集群创新网络,要围绕产业整体的创新战略进行整合,建立多层次的有机联接,实现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苏中三地创新资源的优化整合,在集群联动主导下产生集群网络式创新的协同效应。 本文来自织梦

苏中地区应实施集群联动发展的创新驱动战略,建立面向全球、协同创新的产业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相关产业集群要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全力推进集群联动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强化产业创新的功能布局,紧紧围绕各地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建设若干个联动发展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整合产业链条相关的创新要素,实现“点、线、群、网”相结合的集群创新体系。要串起创新点,向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转变,拉通产业链,向产业集群的融合发展转变:完善支撑面,向构建集群创新网络转变:建设创新集群,向产业创新网络转变。 本文来自织梦

(三)构建以区域共生发展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创新网络

织梦好,好织梦

随着苏中三地产业创新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苏中地区产业创新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将得到持续拓展。在区域一体化发展层面上,产业的耦合互动是创新网络的形成基础,协同共生则是创新网络发展的方向。供给侧改革也要求对苏中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配置,为此,必须突破传统的线性创新模式,在努力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关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个区域层面共同建立环境约束与生态补偿的产业创新协作机制。因此,区域创新网络和产业生态环境是苏中地区今后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在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要以产业共生网络为依托,构建起产业相关利益者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共生系统,形成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创新网络和服务创新网络,共同优化苏中地区产业创新网络系统内共生单元生态位,统一协同创新共生界面,采取适宜的开放式协同创新共生模式,培育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共生环境。

dedecms.com

四、政策建议与保障机制 copyright dedecms

(一)合理进行创新制度安排,营造创新网络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

内容来自dedecms

一是苏中三地要协同编制产业创新战略规划,加强跨区域产业创新网络的顶层设计,谋划一批重大创新项目与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跨区域产业创新资源和要素整合。建立产业协同创新政策联动报告制度,设立地区产业创新网络培育专项资金,每年筛选确定一批产业创新重大项目予以支持。二是各地政府应适时介人产业创新网络,构建区域层面的产业创新支持体系,集中三地的科研力量与政策资本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要创新政府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重新设计支持实现产业高端化的产业创新政策,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原有区域创新政策的进行生态化调整,为区域生态共生创新网络扫清制度障碍,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和苏中创新一体化的要求。

dedecms.com

(二)推行技术扩散创新战略,建设产业创新网络综合试验区

本文来自织梦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通过苏中各地的高新技术园区联动发展,加强网络内创新主体间的耦合关联,加快创新扩散,主动承接上海和苏南产业创新要素的溢出与转移。二是共同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围绕产业链确定发展路径上的关键技术节点。特别要注意满足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传统产业节能减排、低碳技术等领域的技术需求,在此基础上凝炼苏中地区重点攻关项目。三是实施跨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网络打造工程,统筹推动苏中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共同开展跨江融合、转型升级等综合改革试点,以南通为核心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紧扣创新驱动核心,坚持结构调整方向,推进共建产业创新园区建设,对接和参与江苏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dedecms.com

(三)实施产业创新分工战略,打造苏中协同创新共同体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是推动创新分工,立足苏中地区的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金链、服务链。应共同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规划,以产业发展带动技术创新,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细分行业、细分领域,做精做特做优做实一批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工程、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多核驱动、多园支撑和优势互补、对接产业的苏中区域产业创新格局。二是推进跨区域产业创新的对接协作,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整合苏中区域产业上下游联动的创新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整体规划和扬州、泰州、南通不同城市功能定位,协调相关产业之间的经济落差和科技创新落差,建设跨区域跨产业的战略联盟,为产业创新网络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平台。三是围绕区域产业特征,统筹区域创新布局。苏中产业创新要以3个地级市的高新区作为产业创新总部基地,主要承担服务性功能,逐步向创新中心转变,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扩散到周边区县,形成区域联动、耦合共生的苏中协同创新共同体。

copyright dedecms

(四)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作用,构建产业创新网络共生平台

copyright dedecms

一是创建跨区域创新协调机构,加强苏中各地创新系统之间的共生界面管理和统筹发展。积极推进产业创新合作载体平台建设,建立苏中三地共同支持的工程技术中心或者是研发中心,重点支持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院所互建立分支机构,加快产业创新一体化协作。二是实施共生合作的开放式创新机制,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发挥苏中地区创新资源禀赋优势,营造优良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实施共生开放的网络化协同创新,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乘数效应,构建包括创客在内的多方协作的产业创新机制。三是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嵌入全球价值链,在全球化的产业创新生态中,尝试产业创新网络的生态化重组,促进苏中地区产业创新资源的循环利用与资源代谢,最终构建起开放、共生、协同、绿色的产业创新网络。 本文来自织梦

参考文献:

dedecms.com

[1]陈宇科,喻科,孟卫东.基于价值网的纵向合作创新网络建设[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2).

本文来自织梦

[2]白智勇.以协同创新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J].中国高新区,2014(11). 织梦好,好织梦

[3]连远强.国外创新网络研究述评与区域共生创新战略[J].人文地理,2016(01).

织梦好,好织梦

[4]张贵,石海洋,刘帅.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创新网络再造与能力提升[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copyright dedecms

[5]王大洲,姜明辉,李广和.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治理—美国硅谷的创新网络及其启示[J].决策借鉴,2001(08).

dedecms.com

[6]涂成林.关于国内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07(01).

copyright dedecms

[7]关于推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意见,新华日报,2013-06-28.

copyright dedecms

[8]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15.2016(02). 本文来自织梦

[9]沈小贤.产业创新网络的比较研究——以传统和高新产业为例[J].特区经济,2007(01).

织梦好,好织梦

[10]尹博.大企业主导型产业创新网络创新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06). 织梦好,好织梦

[11]连远强.集群与联盟、网络与竞合:国家级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创新升级研究[J].经济地理,2013(11). 本文来自织梦

[12]熊小刚.跨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01).

本文来自织梦

[13]潘凡峰,高长春,刘畅.跨区域产业价值链协同创新与路径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5(03).

织梦好,好织梦

[14]赵艳华,赵士雯.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框架与发展对策[J].科技与产业,2015(07).

内容来自dedecms

[15]杨耀武,张仁开.长三角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02).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6]全利平,蒋晓阳.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实现创新协同的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09).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7]陈劲.协同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8]刘英基.我国产业高端化的协同创新驱动研究—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copyright dedecms

[19]薛澜,柳卸林,穆荣平.OECD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内容来自dedecms

[20]叶斌,陈丽玉.区域创新网络的共生演化仿真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04).

织梦好,好织梦

[21]高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6(05).

织梦好,好织梦

[22]万幼清,胡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风险传导路径研究[J].管理世界,2015(09).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