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宏观 > 进出贸易 > 贸易转型、技术升级和中国出口品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演进

贸易转型、技术升级和中国出口品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演进

发布时间:2018-07-03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世界经济》2015年第3期 浏览:【字体:

内容提要 提升制造业出口的国内技术含量是中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内涵。本文在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从贸易转型和技术升级两个维度对出口国内技术含量演变路径进行分解,刻画了“生产率门槛”效应对出口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机制。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本文提出“复合完全技术含量”和“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概念,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并测算了2002和2007年不同贸易方式、不同企业性质的出口产品复合完全技术含量、国内完全技术含量以及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指数(国内技术成分)。通过分析贸易转型和技术升级对不同类型行业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演变的影响,识别出中国出口产品国内技术成分提升的制约因素,并据此从贸易便利化和研发促进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dedecms.com

关键词 生产率门槛 国内完全技术含量 贸易转型 技术升级 dedecms.com

一 引言 织梦好,好织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通讯和运输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生产技术的模块化,跨国公司通过将不同要素密集度生产环节安排到与之相匹配的国家,编织着覆盖全球的国际生产网络,形成了“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s)”[1]分工体系。在这种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国家不再只出口最终品,而是更多专业化于产品生产流程中的特定阶段,由此形成了国家之间生产链条上的生产共担(production sharing)关系。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对一国的贸易和增长而言,“做什么(what you do)”比“卖什么(what you sell)”更加重要(OECD,2013)。

copyright dedecms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大出大进,两头在外”为特征的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2]在此过程中外资企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年外资企业加工出口额达到6993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加工出口额的83.7%,占外资企业总出口额的70.3%。[3]这一特征在高新技术产品上体现得更加明显,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有85%以加工贸易方式完成,其中由外国公司生产的高技术产品比例高达91%(Jarreau和Poncet,2012)。在中国出口大量高新技术产品的背后,是出口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和生产环节附加值低以及利润微薄的不争事实,而这一事实常被统计意义上日益增长的出口规模以及不断攀升的高技术产品比例所掩盖。Amiti和Freund(2010)与Van Assche和Ganges(2010)的研究均表明,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一旦剔除加工贸易的影响,特别是剔除了出口产品中大量高技术复杂度进口中间品的贡献后,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复杂度并没有得到提高。

内容来自dedecms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只有国内生产环节中包含的技术水平才是衡量一国出口产品实际技术水平的有效指标。因此,搞清楚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过程中。国内增值过程蕴含的技术含量对出口产品整体技术含量的贡献,有助于消除现行贸易统计在中国出口技术水平方面带来的“统计幻象(statistical illusion)”,从而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很多国内学者意识到传统指标和测算体系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对中国出口技术含量的高估,试图剔除进口中间品对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贡献,还原中国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姚洋和张晔(2008)是该领域的开拓者,他们首次将技术复杂度[4]与投入产出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国内技术含量”(domestic technological content)概念,旨在扣除进口中间品对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贡献,以还原出口产品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5]并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构建了国内技术含量指数。姚洋和张晔(2008)的研究发现,1997~2002年全国和江苏省国内技术含量迅速下降,而广东省同期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V型变化,由此推测加工贸易导致中国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下降只是一个暂时现象的重要结论。盛斌和马涛(2008)在计算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垂直专业化比例基础上,测算了中国各部门出口产品中的国内技术含量。孟猛(2012)运用类似方法,计算了1995~2005年中国不同技术水平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结果表明国内技术含量对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贡献在逐渐下降。不同于以上研究,祝树金和张鹏辉(2013)运用技术复杂度绝对值的标准化指数替代技术复杂度绝对值,测算了1992~201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和技术含量的贡献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在进入国际生产分工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较“复杂”的中间进口品,国内技术贡献作用呈下降趋势。

dedecms.com

然而以上研究在测算出口国内技术含量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姚洋和张晔(2008)由于将进口品全部视为中间品,导致一些部门出现了国内技术含量为负的情况。对于该问题,盛斌和马涛(2008)虽然运用进口系数(进口中间品占全部中间品比例)进行了调整。但仍然没有考虑国内中间品生产过程对国内中间品以及国外中间品间接消耗的问题。因此该算法一方面由于没有考虑国内中间品生产过程中对国内价值增值的间接消耗存在低估国内技术含量的可能;另一方面又由于没有剔除进口中间品对国内中间品部门的间接贡献而存在高估国内技术含量的可能。其次,姚洋和张晔(2008)没有区分一个部门的产品是用于国内消费还是出口,也即该方法假设国内消费品和出口产品的进口中间品投入密集度是一致的,显然这一假设在加工贸易盛行时并不适用,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特征导致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进口中间品,而最终产品生产国只完成少量的价值增值,因此该假设会高估中国国内技术含量的比重。最后,目前已有方法测度出的“国内技术含量”没有区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考虑到两类企业生产技术和贸易方式的巨大差异,上述做法会掩盖企业所有权性质对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影响。

织梦好,好织梦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姚洋和张晔(2008)的测算方法做出以下改进:提出“出口国内完全技术含量”(domestic complete technological content,简称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概念,同时考虑出口产品对国内价值增值的直接和间接消耗,在剔除国外价值增值对中国出口产品贡献的同时,完整涵盖国内价值增值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区分贸易方式和企业所有权性质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数据,分别考察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和不同贸易方式出口的国内完全技术含量。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出口国内完全技术含量的提升可以通过提高出口产品国内价值增值比例或者国内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来实现。因此,贸易转型和技术升级成为分析这一问题的两个维度。[6]从方法上,我们改进姚洋和张晔(2008)关于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测算方法,更加客观全面地刻画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从政策上,明确贸易方式转型和生产技术升级在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技术含量演进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如何协调并充分发挥两种途径对中国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提升的促进作用,是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实现的边际贡献。

copyright dedecms

本文在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构建模型解释了异质性企业选择不同贸易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原因,从贸易转型和技术升级两个维度,刻画了出口国内技术含量的提升路径。我们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区分国内中间品和进口中间品在加工出口、一般出口及国内需求品生产中的不同投入比例,构建并测算了反映不同贸易方式和不同企业性质的出口产品复合完全技术含量、国内完全技术含量及其指数,并结合理论模型揭示了不同贸易方式下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提升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提升中国出口产品国内完全技术含量的对策建议。 copyright dedecms

后文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在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下,刻画生产门槛通过影响企业生产技术和贸易方式选择从而影响一国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理论机制;第三部分介绍方法和数据;第四部分分析测算结果,并结合理论模型对测算结果进行解释;最后总结全文并讨论其政策含义。

本文来自织梦

二 贸易转型和技术升级的生产率门槛效应:一个理论框架 本文来自织梦

理论模型的基本逻辑是:企业是出口的微观主体,企业对贸易方式和生产技术的选择将最终影响一国出口产品整体的国内技术水平。根据异质性企业理论,企业生产效率越高,克服固定成本的能力越强。而高技术比低技术有更高的沉没研发成本;一般贸易比加工贸易有更高的固定贸易成本。使得企业在生产技术升级和贸易方式转型时存在“生产率门槛效应”。而一般贸易较之加工贸易有更高的国内成分比例,高技术生产较之低技术生产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意味着企业无论是贸易转型还是技术升级,都会提升国内技术含量在出口产品复合技术含量中的比例。本文融合Bustos(2009)与Dai等(2011)[7]的分析框架,探讨生产率对企业贸易转型和技术升级的影响,进而阐明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形成机制。

dedecms.com

(一)基本模型 copyright dedecms

dedecms.com

1.市场进入。行业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存在多种差异化产品,每种产品只由一家厂商生产,厂商可以自由进出。厂商在生产效率上存在异质性,表现为运用同一种生产技术的厂商,可变生产成本存在差异。用表示劳动生产率,越大,生产效率越高,可变成本越低。进入市场厂商的生产效率服从帕累托累积分布函数G()=1--k,且k>1。在观测到生产效率之后,厂商决定是否退出或是留在市场里。 本文来自织梦

2.技术选择。厂商利用特定技术生产产品,该生产技术具有不变的边际成本1/和固定成本f,且都以劳动力表示。厂商可以在低技术l和高技术h间进行选择。两种生产技术下的成本函数为:

织梦好,好织梦

dedecms.com

其中,q表示产量,η>1,γ>1。高技术h需要较高的固定成本ηf和较低的边际成本1/(γ),低技术l需要较低的固定成本f和较高的边际成本1/。厂商选择技术升级旨在通过支付更高的固定成本以降低生产的边际成本。

本文来自织梦

3.贸易方式。厂商供给国外市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加工出口P或一般出口N。出口的固定和可变成本取决于出口方式。加工出口的固定成本为fp,可变成本τP(τp>1)为冰山成本形式,也即为了保证1单位加工出口产品到达国外市场,需要运输τp,单位。一般出口的可变和固定成本分别为τN和fN。为了突出加工贸易的特征,做出如下假设:(1)加工出口的可变贸易成本低于一般出口(也即τN>τp),这是考虑到各国对加工出口普遍给予的关税减免待遇;(2)加工出口的固定贸易成本低于一般出口(也即fN>fP);[8](3)由于加工出口只有在拿到订单后才进行,考虑到契约的不完全,加工出口商和国外买家会对销售利润分成进行事后的讨价还价。为了简化,假设加工出口商会分得总收益中φP∈(0,1)的部分。因此加工贸易与一般出口相比获利更低,这是促使企业贸易转型的重要动力。 本文来自织梦

(二)厂商行为 内容来自dedecms

[9]

本文来自织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也即当加工出口利润率更低,并足以抵消其变动成本优势时,[10]存在以下生产率临界值: copyright 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4.高技术加工企业何时实现贸易转型。令(3)式等于(5)式,高技术加工企业通过贸易转型获得更高利润需要克服的生产率门槛为: 内容来自dedecms

工出口企业相比具有更高生产率,克服技术研发固定成本的能力更高,因此技术升级更加容易。 内容来自dedecms

6.企业提升国内技术含量的路径选择。对于低技术加工企业而言,如果要实现向高技术一般出口的转变,存在两条途径(见图1),先贸易转型再技术升级,或者先技术升级再贸易转型。这一点取决于贸易转型和技术升级两个生产率门槛的相对高低。图1中,表示低技术加工出口企业实现技术升级的生产率门槛。表示低技术加工出口企业实现贸易转型的生产率门槛。如果则意味着企业会先达到贸易转型的生产率门槛,转型为低技术一般出口企业,进而克服生产率门槛升级为高技术一般出口企业,此时企业会沿着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的路径1实现转型升级:如果则意味着企业会先达到技术升级的生产率门槛。升级为高技术加工出口企业,进而克服转变成高技术一般出口企业,此时企业会沿着图中实线箭头表示的路径2实现转型升级。 本文来自织梦

转型后升级的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本文来自织梦

dedecms.com

综上所述,企业无论是想实现技术升级还是贸易方式转型都需克服一定的生产率门槛。技术升级和贸易转型收益相对于成本的大小是决定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关键。综合(12)和(13)式,技术升级的成本越高(η越大),技术提升成本节约的效果越弱(γ越小),加工贸易利润分摊率越低(φp越小),企业越倾向于沿着先转型再升级的路径实现自身发展;相反,技术升级的成本越低(η越小),成本节约的效果越强(γ越大),加工贸易利润分摊率越高(φP越大),企业越倾向于沿着先升级再转型的路径实现自身发展。在“生产率门槛效应”的作用下,低技术厂商贸易转型难,加工出口厂商技术升级难;高技术厂商易于实现贸易转型,一般出口厂商易于实现技术升级,由此形成了循环累积的“路径依赖”,导致生产效率越低的企业,越无法克服生产率门槛,将长期从事加工贸易,且难于实现技术升级,存在被“锁定”在低端环节的风险。相反,如果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生产率,跨过了生产率门槛,实现贸易方式升级,进入技术升级信道,就会顺利实现贸易方式和技术的同时升级。这一点对于中国实现贸易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copyright dedecms

三 方法和数据

内容来自dedecms

(一)方法 内容来自dedecms

1.基于增加值贸易的技术复杂度指数。为计算出口产品的复合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首先借鉴Hausmann等(2007)定义的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指数(Technology Sophistication Index,TSI): copyright dedecms

其中,r表示国家,k表示部门,xrk表示r国k部门出口,Y表示人均真实GDP。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2.出口产品的国内完全技术含量:区分贸易方式。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直接投入到出口部门的国内中间品并不都是由这一部门生产的,也不都是在本国生产的,其在生产过程中往往还需要投入外国中间品以及国内其他部门中间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出口“国内完全技术含量”定义为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国内价值增值的所有来源部门技术复杂度的加权平均,权重为1单位出口产品对国内中间品完全消耗引致的对国内价值增值的消耗比例。国内完全技术含量对国内技术含量的调整在于,它不仅考虑了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国内价值增值直接来源部门(出口产品生产部门以及为出口产品部门直接提供中间品的国内部门)的技术水平,还体现了国内价值增值间接来源部门(为国内中间品部门提供中间品的国内其他部门,即投入产出关系引发的间接投入)的技术水平。本文通过引入不同方式出口品国内价值增值完全消耗系数剔除了国外价值增值对国内中间品生产的间接贡献,并利用国内中间品完全消耗系数代替直接消耗系数以考虑出口品对国内中间品的间接消耗。对上述两个方向的调整,旨在彻底剥离进口成分的同时完全涵盖国内成分,尽可能客观准确地体现国内生产行为对特定行业出口品技术水平的贡献。为实现这一目的,还需要测算不同贸易方式出口产品对国内增加值的完全消耗比例,以完全剔除进口成分对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11]

织梦好,好织梦

说明:XD、XP和XN分别表示D、P和N总产出的列向量,M表示进口列向量;FD、FP和FN分别表示D、P和N最终需求的列向量,ZDD、ZDP、ZDN表示国内产品用于D、P和N的中间投入矩阵,PDC和FDI表示用于国内消费和资本形成的国内产品的列向量,FD=FDC+FDI:EP表示加工出口列向量,由于加工生产完全用于出口,故中间需求和其他最终需求都为0,因此有EP=FP=XP;ZND、ZNP和ZNN表示一般出口中间品用于D、P和N的中间投入矩阵;PNC、FN和EN分别表示一般出口产品作为消费、资本形成以及一般出口的列向量,且FN=FNC+FNI+EN;ZMD、ZMP和ZMN分别表示进口产品用于D、P和Ⅳ的中间投入矩阵;FMC、FMI表示进口产品作为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的列向量,且FM=FMC+FMI;VD′、VP′和VN′分别表示D、P和N中各部门增加值的列向量。 织梦好,好织梦

资料来源:Lau等(2007)。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Lau等(2007)构建的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工具(见表1)。该模型把国内生产活动分成了三部分:用于满足国内需求的生产(D),简称国内生产;用于加工出口的生产,简称加工出口(P);用于非加工出口的生产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其他生产,简称非加工出口(N)。利用该模型,Lau等(2007)得到了国内需求(D)、加工出口(P)以及一般出口(N)[12]对国内增加值的完全消耗系数,即上述部门最终需求增加l单位所需消耗的国内价值增值: dedecms.com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3]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指数:同时区分贸易方式和企业所有权性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指数(Domestic Complete Technological Content Index,DCTC指数),该指数用来计算国内完全技术含量占出口产品复合完全技术含量的比重,也即国内技术成分。由于剔除了人均收入变化对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影响,所以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一国国际分工地位。根据定义,DCTC是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数值,该数值越大,国内生产环节技术含量对出口产品整体技术含量的贡献越大。定义特定部门加工出口、一般出口及整体出口的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指数分别为:

内容来自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其中,Vxy表示特定性质企业特定出口方式下出口产品的复合技术含量;VDxy表示特定性质企业特定出口方式下出口产品的国内完全技术含量;DCTCxy则表示中国特定性质企业特定出口方式下出口产品的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指数。

copyright dedecms

(二)数据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我们选取2002和2007年作为考察对象,测算中国不同贸易方式、不同企业性质以及中国出口整体的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水平及其对出口复合完全技术含量的贡献。本文涉及的数据、来源以及处理方法如下:

织梦好,好织梦

1.对技术复杂度指数的调整。基于增加值贸易的RCA指数来自OECD-WTO增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Added,TiVA)数据库。该数据库提供了29个OECD国家和27个非OECD国家增加值贸易的相关数据。但该数据库只提供了1995、2000、2005、2008及2009年的数据,因此本文在计算2002和2007年数据时分别用2000和2008年的增加值贸易RCA替代,并将数据库的行业分类标准与中国投入产出表一一对应;上述56个国家人均收入指标用经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GDP衡量,源自IMFWEO数据库。

内容来自dedecms

2.国内中间品和进口中间品的区分。本文计算所涉及的国内中间品直接消耗、进口中间品直接消耗以及各部门产出数据均来自OECD 2009年版的“投入产出数据库”(OECD Input-Output Database),该数据提供了区分进口和国内投入的29个OECD国家和11个非OECD国家(地区)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其一,由于该数据提供的是1995、2000及2005年的数据。而本文考察的是2002和2007年的情况,因此在测算2002年数据时采用该数据库提供的2000年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测算2007年数据时则采用2005年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数据;[14]其二,该数据库对产业的划分与中国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划分并不一致,因此需要将OECD数据库制造业部门与中国投入产出表制造业部门对应。[15]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4.区分企业性质的关键——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对进口中间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均根据Ma等(2013)提供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出。但限于只有2007年的数据,本文只考察2007年内外资企业在不同出口贸易方式下的技术含量。 copyright dedecms

5.国内完全技术含量的关键——国内增值完全消耗系数。2002和2007年特定部门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的国内价值增值完全消耗系数以及各部门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直接增加值系数,均来自陈锡康和杨翠红(2011)的研究。

织梦好,好织梦

四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技术含量: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的影响

dedecms.com

(一)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含量:贸易方式的影响

copyright dedecms

表2和3分别给出了2002和2007年中国制造业部门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中的技术含量及其变化趋势。对比表2和3可以发现以下特征:第一,加工出口DCTC指数远低于一般出口,原因在于加工出口进口中间品较多导致加工出口复合完全技术含量高于一般出口,且加工出口较低的增值能力导致其国内完全技术含量低于一般出口;第二,加工出口DCTC提高的部门要少于一般出口DCTC提高的部门,这意味着对中国制造业一般技术升级较之加工贸易更加容易,这印证了引理2;第三,大多数部门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的DCTC指数变化方向一致,但是有些部门不同出口方式DCTC指数在变化方向上出现了分化,比如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一般出口的国内技术成分得到了提升,但加工出口国内技术成分下降。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则正好相反。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表4给出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出口的技术含量及其变化趋势。可以看到,中国出口整体的DCTC指数提升了7个百分点,从2002年的0.48提升到2007年的0.55,表明中国制造业整体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16]对比不同部门的DCTC指数可以发现:从DCTC指数的绝对值来看,在15个制造业部门中,DCTC指数较高的部门集中在纺织、服装皮革、家具、化工、非金属矿物以及金属制品等劳动或资源密集型行业,而越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比如电子机械、通信设备和计算机以及仪器仪表等,中国出口产品的DCTC指数越低;从DCTC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15个制造业部门中,除了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之外,其余12个部门的DCTC都出现了提升,其中纺织业、服装皮革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家具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增长的尤为迅猛,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部门的DCTC的上升幅度远不及中低技术部门。 本文来自织梦

dedecms.com

(二)中国出口国内完全技术含量的演进路径分析

内容来自dedecms

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技术成分的提高得益于中国不同行业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对国内增加值拉动作用的逐渐增强。从表5可以看到,在绝大部分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化学工业除外)产品出口中,国内完全增加值比例都出现了提升。对比不同贸易方式,一般出口的国内增加值比例明显高于加工出口,且加工出口国内增加值比例下降要比一般出口更加普遍。这意味着贸易转型确实有利于国内技术成分的提升,且加工贸易技术升级难于一般贸易。

内容来自dedecms

dedecms.com

此外,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技术提升还得益于中国制造业贸易方式的转型。表6比较了2002和2007年的中国制造业不同行业出口方式结构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到,2002~2007年,中国制造业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之外,其他行业都实现了贸易转型。 本文来自织梦

内容来自dedecms

表7综合表4~6的信息,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技术成分变化的路径。整体而言,在中国整体出口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比例提升过程中,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的技术升级以及贸易转型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相比之下贸易转型的作用更大,具有明显的贸易转型先于技术升级的特征。细化到部门,可以看到贸易转型与两种贸易方式技术升级同时实现是大部分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指数提升行业(比如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路径。这表明上述行业已经突破了生产率门槛走上了贸易转型和技术升级良性循环的路径。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其他制造业国内技术成分的提高主要源于一般贸易的技术升级和贸易转型,加工贸易成为上述行业国内技术成分提升的制约因素。对于金属冶炼和压延行业,贸易转型的积极效用抵消了两种贸易方式技术水平下降的不利影响,成为拉动该行业DCTC指数提升的主导力量。有趣的是,与上述行业不同,对于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与造纸印刷以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加工贸易的技术升级和贸易转型在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指数的提升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反倒是一般贸易出现了国内技术成分的降低。这一点与理论部分中加工贸易技术升级难的结论不符,本文将在后文加以解释。 本文来自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对于国内完全技术成分下降的行业原因各异:对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国内技术水平以及一般出口占比的同时下降导致该行业整体出口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指数大幅下降(从2002年的0.46下降到2007年的0.36);对于化工行业以及仪器仪表行业,贸易转型不足以弥补加工出口和一般出口国内成分下降是导致该行业国内技术成分下降的症结所在。可见,两种贸易方式,尤其是加工贸易国内技术成分的下降是制约上述行业DCTC指数提升的主要因素。

dedecms.com

(三)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含量: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影响 织梦好,好织梦

为了解释为何有些行业加工贸易技术升级先于一般贸易。本文进一步区分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来进行考察。表8给出了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加工出口、一般出口以及整体出口DCTC指数。从中可以看到,无论对于一般出口还是整体出口,在绝大多数行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除外)中,外资企业出口的DCTC指数都要低于内资企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外资企业获取进口中间品比内资企业便利,它在生产出口产品过程中投入的进口中间品比例高于内资企业;其二,来华的外商直接投资以成本寻求型为主,看中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它将附加值极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安排在中国生产,导致加工贸易成为此类企业的主要贸易方式,因此拉低了外资企业整体出口中的DCTC指数。这意味着,加工贸易型外资企业的大量流入有将中国制造业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的趋势,不利于中国制造业国内技术成分以及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copyright 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但是。不能因此得出外资流入不利于中国出口产品国内技术成分提升的结论。因为,与一般出口和整体出口模式下外资企业DCTC指数普遍低于内资企业不同,加工出口模式下特定行业外资企业DCTC高于内资企业,比如木材加工与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是加工贸易国内技术成分提升而一般出口国内技术成分下降的典型行业,同时也是外资企业加工出口占比较大的部门。[17]举例来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外资企业整体出口 DCTC指数之所以高于内资企业。原因在于:一方面,该行业是所有行业中加工贸易比例最高的(2007年该行业出口中有88.3%是加工出口);另一方面,该行业加工出口中绝大部分(93.4%)由外资企业完成,而该部门外资企业DCTC指数高于内资企业。因此可以判断,上述加工贸易主导的行业中,外资企业较高的生产效率水平能够带动中国相关行业加工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反而是内资加工出口企业在外资企业的巨大冲击下,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可能成为中国加工贸易国内技术升级的短板。 织梦好,好织梦

(四)进一步讨论

dedecms.com

概括而言,2002~2007年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含量呈现以下趋势:整体出口国内技术成分小幅提升,其中一般出口、加工出口国内技术成分的提高以及贸易转型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且贸易转型的作用更大;劳动或资源密集型部门出口产品的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比例高且提升迅速,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出口部门,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比例低且提升缓慢;外资企业的流入对于中国出口国内技术成分提升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通过抑制贸易转型不利于出口国内技术成分的提升,另一方面又通过技术升级成为提升加工贸易国内技术成分的主要力量。究其原因,劳动或资本密集型部门,外资参与程度不高,内资企业以一般出口为主,由引理1,低技术一般出口更易实现技术升级;技术密集型部门,外资渗透程度高,以加工贸易为主,外资企业较高的生产率水平使其可以克服技术研发成本,提升技术水平。这就导致中国制造业中内资企业主导和外资企业主导行业的转型升级路径存在差异。内资企业主导行业的转型升级体现出明显的贸易转型先于技术升级,一般贸易技术升级先于加工贸易的典型特征(路径1),该类行业国内技术成分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贸易转型和一般出口的技术升级;而外资主导行业的转型升级则体现出技术升级先于贸易转型,加工出口技术升级先于一般出口的特征(路径2)。结合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本文对于上述现象的解释是:

内容来自dedecms

首先,不同类型产业国际价值链分工发展程度的差异,决定了行业的所有权结构,进而影响了行业贸易方式的结构。中国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由于国际生产分割程度不高,外资渗透程度不高,多由内资企业从事一般出口;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价值链分工体系较为成熟,在利润最大化动机驱使下,外资渗透程度高,并大多从事加工出口。[18] copyright dedecms

其次,内资企业生产率较低,中国技术升级门槛高于贸易转型门槛,导致中国内资出口企业选择先转型再升级。从(12)式可以看出,研发固定成本较高,技术提升后成本节约效果不佳,加之过低的加工贸易利润率,都会成为促使中国内资企业率先实现贸易方式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内资主导行业大多率先实现贸易转型,以一般出口作为供给国外的主要方式。由引理2,低技术一般出口技术升级易于加工出口,导致实现贸易转型的内资主导企业能够顺利实现技术升级。 dedecms.com

最后,投资动机加之较高的生产率,导致外资企业更倾向于实现加工贸易技术升级。由于加工装配成本的降低,提高母公司利润是在华外资出口企业的重要动机,因此外资主导行业贸易方式多以加工贸易为主,且不关注在华加工贸易利润,其不具备贸易转型动力。与此同时,由于外资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且能从母公司获得技术支持,更有能力克服技术升级的生产率门槛,实现加工贸易的技术升级。上述因素作用下,加工贸易技术升级是外资主导行业国内技术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而外资企业主导行业中的内资企业由于生产率较低,主要从事低技术加工出口,难以实现贸易转型,具有被锁定在低端环节的风险。

dedecms.com

五 结语

本文来自织梦

本文在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构建了异质性企业生产技术和贸易方式的选择模型,从贸易转型和技术升级两个维度,剖析了中国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提升的生产率门槛效应。本文在姚洋和张晔(2008)的理论基础上,对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测度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国内完全技术含量”、“复合完全技术含量”以及“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指数”概念,测算了2002和2007年中国不同贸易方式下出口产品复合完全技术含量、国内完全技术含量以及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指数并结合理论加以解释,得出与以往类似研究不尽相同的结论:第一,在区分中间品来源和用途后,出口产品DCTC指数只维持在0.5左右的水平,大大低于不区分出口产品和国内需求产品的情况,表明以往不考虑加工贸易的测算方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技术含量;第二,2002~2007年,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比例较高且提升明显,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国内完全技术含量比例较低且提升缓慢;第三,较高的生产效率以及提高母公司利润的投资动机,导致外资出口企业缺乏贸易转型动力,走上了技术升级先于贸易转型,加工贸易技术升级先于一般出口的发展路径,因而从事高技术加工出口:又由于中国技术升级门槛高于贸易转型门槛,拥有较低生产率的内资企业只能克服相对较低的贸易转型门槛,因此主要从事低技术一般出口;第四,在生产率门槛效应作用下,加工出口难以技术升级,一般出口易于实现技术升级,造成了中国内资企业加工出口技术提升乏力,而一般出口顺利实现技术升级的现状;第五,外资企业由于在生产效率上的优势使其能够采用更高的生产技术,成为推动中国加工出口技术升级的重要力量。而内资企业面对外资企业加工出口的巨大冲击缺乏提升技术水平动力,有被边缘化甚至淘汰的风险。因此,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技术成分演进路径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对于内资主导行业,贸易转型先于技术升级,一般出口技术升级先于加工出口;对于外资主导行业,技术升级先于贸易转型,外资企业加工出口技术升级先于内资企业,行业中内资企业面临被边缘化风险。加快降低研发沉没成本,推动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优化中国技术创新环境,鼓励先进技术研发;提高加工贸易利润率以促进加工贸易技术升级;推进贸易自由化,降低一般贸易成本,促使高技术行业出口方式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的转型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有效途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织梦

陈锡康、杨翠红(2011):《投入产出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 内容来自dedecms

关志雄(2002):《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国际经济评论》第8期。 copyright dedecms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经济研究》第8期。

内容来自dedecms

盂猛(2012):《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基于出口最终品全部技术含量与国内技术含量的跨国比较》,《世界经济研究》第3期。

织梦好,好织梦

齐俊妍(2008):《中国是否出口了更多高技术产品》,《世界经济研究》第9期。

本文来自织梦

邱斌、叶龙凤、孙少勤(2012):《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出口复杂度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dedecms.com

盛斌、马涛(2008):《中国工业部门垂直专业化与国内技术含量的关系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第8期。

copyright dedecms

许斌(2008):《技术升级与中国出口竞争力》,《国际经济评论》第6期。 织梦好,好织梦

杨汝岱、姚洋(2008):《有限赶超和经济增值》,《经济研究》第8期。 copyright dedecms

姚洋、张晔(2008):《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内容来自dedecms

祝树金、张鹏辉(2013):《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技术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统计研究》第6期。

dedecms.com

Lau,L.J.;Cheng,L.K;Fung,K.C.;Sung,Yun-Wing(2007):《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 WTO和IDE-JETRO(2011)。

copyright dedecms

[2]作者根据海关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到,加工贸易占中国出口贸易的比重从1981年的6%提高到2004年56.3%的历史高点。 dedecms.com

[3]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外资司。

本文来自织梦

[4]很多关于中国出口技术结构的研究都围绕出口技术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