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专家视点 > 李燕:准确把握制造强国新的时代内涵 加快构建制造强国关键支撑体系

李燕:准确把握制造强国新的时代内涵 加快构建制造强国关键支撑体系

发布时间:2017-12-07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字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报告同时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落实好这一战略部署,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制造强国新的时代内涵,健全和完善制造强国关键支撑体系。 dedecms.com

    准确把握制造强国新的时代特征与内涵

dedecms.com

    从世界工业化发展的历程看,已经历早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现代工业化三个发展阶段,在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制造强国的内涵与特征有所不同,特别是每逢工业革命来临,都对主导产业、生产方式、能源结构、通讯方式等产生革命性影响,从而将制造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当前,全球已然迎来新一轮影响更为深远的工业革命,这将不仅改变世界制造业的经济形态、生产方式和竞争格局,也同时赋予制造强国新的时代特征与内涵。准确把握新时代制造强国的内涵与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制造强国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dedecms.com

    第一,新时代的制造强国以创新型经济为重要驱动,必然是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按照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四个发展阶段。纵观历史上的制造强国,无不是科技强国和创新领先的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启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建设的制造强国,必定是基于科技和人才领先优势的创新型国家。此次新工业革命与历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不是以单一技术为主导,而是多种新兴技术的集群式创新、融合发展与突破,必将掀起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高潮。我国要在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电动汽车、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新科技革命的重点领域占领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就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在战略层面致力于成为新工业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与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协同起来,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基地。发挥我国在互联网、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应用模式创新方面的优势,成为互联网业态创新与模式创新的重要输出国。成功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完成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变。 织梦好,好织梦

    第二,新时代的制造强国以高度智能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必然也是信息强国。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以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机器人、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工业4.0等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应用,正在为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描绘出信息时代制造业的形态和生产场景变化。智能融合型产业将成为新时代制造强国产业体系的重要标志和特征。 当前,应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制造强国建设与网络强国、信息强国建设同步推进、同步发展,在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支撑的同时,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作为重要的新型要素资源的价值潜力,推动实体经济向更具活力的数字驱动型经济转型。 本文来自织梦

    第三,新时代的制造强国以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为重要支撑,必将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作为制造业重要的中间投入部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重要驱动力。未来10年—15年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离不开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制造强国建设的加快推进,将为服务业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服务业也将在与制造业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中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

copyright dedecms

    第四,新时代的制造强国以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为内在要求,以绿色制造成就美丽中国。建设制造强国,必然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等方面与绿色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相协调,始终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促进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健全覆盖制造业全链条的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制造业提供的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也将为各领域节能环保和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本文来自织梦

    第五,新时代的制造强国以人文发展为根本立足点,推动全民共享工业文明的发展成果。新时代的制造强国不仅关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也更加关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类先进制造业,不断提高先进医疗制造业、健康产业、环保与生态制造、智慧生活类产业的质量和水平,让人民过上更健康、更舒心、更积极的生活。要密切关注新工业革命可能带来的进一步拉大社会收入差距的影响,实现工业文明发展和人力资本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同步。 dedecms.com

    第六,新时代建设制造强国将面对更加复杂矛盾的竞争形势,必须着力构建高水平开放发展、竞争合作的新格局。未来几十年内,随着3D打印、智能化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等先进制造模式的普及应用,更加灵活的小规模、多品种、分散化定制生产将渐成主流,终端产品的成本竞争优势不再是决定企业竞争的关键,产品的制造地可能不再集中,而是更加贴近需求的本地市场,全球制造业分工布局的多中心、多样化、网络化、分散化趋势更为明显。我国制造业在技术水平、质量效益、资源利用等方面与制造强国都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在产业技术升级、成本竞争等方面受到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必须顺应新时代全球制造业分工和竞争格局的可能变化,及时调整应对策略,有效利用研发和制造全球化、网络化、协同化的趋势,加快构建制造业全球研发创新网络,统筹产业链国内外布局,进一步提高开放性与灵活度。 dedecms.com

    制造强国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与着力点 织梦好,好织梦

    新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制造强国新的内涵和要求决定了制造强国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结合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制约,加快健全和完善制造强国的关键支撑体系。

内容来自dedecms

    完善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要在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基础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组织模式,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方式,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要引导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加强技术创新的跨领域、跨国合作。结合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企业技术升级的需要,完善多层次技术转移和交易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完善科技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企业孵化,从金融环境、税收政策、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本文来自织梦

    强化制造业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为制造强国释放人才红利。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有没有绝对数量的技术人力资源,对于这个国家能否参与基于知识的经济活动具有关键的意义。要深入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围绕制造强国建设急需、紧缺的重点领域,培育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创新型复合型技术领军人才。要通过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创新,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相关待遇,培育成一大批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

copyright dedecms

    健全金融支撑体系,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机制。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须要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调整优化我国的金融结构。要严格区分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功能定位,实施分类管理、差别化的考核监管体系。加快小微企业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为有潜力的初创型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进一步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高质量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更加便利宽松的条件。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落实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发展普惠金融。 copyright dedecms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强化制造强国的市场化驱动机制。未来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关键还要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靠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靠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来驱动。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科技人才等各类创新主体跨地区、跨所有制自由流动,完善要素产权制度、价格制度和交易制度,加强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建设,强化两者的深层次互动。要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的改革,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管理体制。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打破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民营企业在制造业领域的主力军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要强化竞争导向机制,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大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执法力度,健全市场法律体系,促进市场主体平等竞争、优胜劣汰。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创新产业治理体系,提高与制造强国相配套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能力。制造强国竞争的背后,关键是制度和生态环境的竞争。在新工业革命的某些领域,我国与其他国家正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能否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关键是在创新性制度安排上能否形成领先优势。新工业革命的颠覆性影响不只在于技术和产业层面,还有对以往制度模式的冲击,为此,从政府层面看,从面向新产业新业态的产业治理模式到法律法规政策监管体系等都需要作出适应性的变化、调整和创新,如针对无人机、无人驾驶、共享经济、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大数据等方面的监管与立法等。从企业层面,更需要加强企业组织和管理上的变革,提高面向信息时代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运行管理效率。
copyright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