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社会服务 > 供需矛盾加剧下尽快深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建

供需矛盾加剧下尽快深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建

发布时间:2018-12-12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20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多元化供给模式,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联动、中西医并重、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并存的格局。初步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机构共同组成的覆盖城乡的较为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医院、社区有卫生服务站的目标。截至2016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34万个,卫生技术人员845.4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31人,每千人12注册护士2.5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1.51人,每万人12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31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2000年的317.70万张,增加至2016年的740万张,年均增速5.43%。 本文来自织梦

一、医疗服务需求呈现新变化 本文来自织梦

(一)医疗服务需求总量增速加快 织梦好,好织梦

截止2016年,我国医疗服务总量已位居世界之首。2005-2016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40.97亿人次增至79.30亿人次,年均增加3.48亿人次,年均增长6.19%。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数从2000年的4.8提高至2016年的7.3,医院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从2000年的1.4提高至2016年的2.6,病床使用率从2000年的67.3%提高至2016年的85.3%。 织梦好,好织梦

(二)医疗服务需求凸显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

内容来自dedecms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保障能力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医疗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特征。一方面,医疗服务需求的内涵不断扩充,从传统的疾病治疗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全方位拓展。如,由于城市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竞争相对激烈,居民对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精神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从基础服务向特需服务和个性化服务转变。如,随着老龄化不断加快,养老、护理等服务需求较大。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需要上门看病的老年人比例达到54.9%,需要上门护理服务的比例为36.9%。

copyright dedecms

(三)老龄化和城镇化促使医疗服务需求发生深刻变化

内容来自dedecms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超过2.41亿人,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高达17.3%,其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为1.5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1.4%。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高龄化现象严重的特征对医疗服务提出巨大挑战。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在总量层次上催生更多的医疗服务需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推动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2亿人口的市民化将大大增加对城市医疗服务的需求。参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关于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的目标设定,到2020年,我国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全科医生数将分别新增需求为120万张床位、50万执业(助理)医师、62.8万注册护士和4万名全科医生。

织梦好,好织梦

二、医疗服务供给很难适应需求的变化

copyright dedecms

(一)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失衡

织梦好,好织梦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呈现“倒金字塔型”结构,医疗服务资源集中在大医院,服务供给体系较为单一,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从我国一二三级医院医疗资源分布来看,2015年,我国二三级医院占医院总量的52.33%,却占据了89.80%的床位、91.24%的职业(助理)医师和93.46%的注册护士,而占医院个数47.67%的一级医院,却仅拥有10.20%的床位、8.76%职业(助理)医师和6.54%的注册护士。从各类别医院增速来看,2005-2016年,800张床位以上医院个数平均增速(17.03%)显着高于一级、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增速(分别为5.28%、1.88%和0.79%)。从入院人数来看,2005年以来我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逐年增加,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比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05年的63.30%降至2016年的55.10%,11年下降8.2个百分点。同时,国家对医疗机构的投资大部分集中于大城市医院。2009-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基层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量占总投资的80%,但投资资金规模占比仅为20%。而投资建设的医院数量虽然仅占投资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20%,但却集中了80%左右的投资资金。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医疗服务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还不高 内容来自dedecms

尽管我国医疗资源不断增长,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相比,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医疗机构入院人数由2005年的0.72亿人增至2016年的2.27亿人,增长3.16倍,年均增速11.04%。年诊疗人次由2005年的40.97亿人次增至2016年的79.30亿人次,增长1.94倍,年均增速6.19%。而同期医院数量仅增加1.04万家,年均增长4.11%,职业(助理)医师增长1.56倍,年均增长4.14%。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机构数增速远低于入院人数和诊疗人次增速,表明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矛盾仍较为严峻。另一方面,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有待提高。截至2016年末,全国卫生技术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0%,中专占26.5%,大专占39.3%,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2.2%,表明我国医疗卫生人才结构不优,人员素质水平总体偏低,高学历人才仅占总数的32.2%,人才学历结构亟待改善。

dedecms.com

(三)医疗服务城乡和区域差距较大 内容来自dedecms

城乡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总量差距较大02015年,我国城市每千人拥有职业(助理)医师3.72人,而农村仅拥有1.55人,城市是农村的2.4倍。城市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4.58人,而农村仅拥有1.39人,城市是农村的3.3倍。城乡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差距不断加大,2000-2015年,城市每千人职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年均增速分别为4.22%和8.11%,而同期农村地区年均增速仅为2.09%和7.90%。为了衡量医疗服务区域差异情况,我们计算了2010-2016年反映医疗服务水平指标的泰尔指数。如图1所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泰尔指数均在0.02以上,表明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区域差异较大。从时间变动趋势来看,诊疗次数泰尔指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表明诊疗次数的区域差异逐年增大。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四)特殊人群医疗服务供给尚有很大缺口 copyright dedecms

医疗服务供给结构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特殊人群服务需求尚难以满足。如,儿童医疗资源总量尤其不足。据统计,2007-2014年,我国儿科门急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分别增长95%和106%,但儿科床位和职业(助理)医师数量仅分别增长89%和67%。医疗机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日均承担的门诊人次数约为17人次,是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的2.4倍。年均承担的出院人次数近200人次,是执业(助理)医师的2.6倍。同时,一些大城市孕妇建档难、产科“一床难求”问题突出。根据生育需求测算,全国尚缺口产科床位8.9万张,产科医师5.3万人,全国还有43%的县级和23%的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无法提供住院分娩。

本文来自织梦

三、深化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本文来自织梦

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应是建立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连续的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打破条块分割,对不同所有制、不同隶属关系的医疗资源统一规划,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医疗机构间的有效协作,形成高质量、全覆盖、功能明晰的医疗服务体系。

本文来自织梦

(一)短期举措和长期规划相结合,加大“强基层”建设力度

copyright dedecms

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在保障一定的政府投入以外,应当改革服务定价、提高支付水平,使得基层医疗机构能够从提供服务中获得合理、稳定的收入。对于人口密度较小的偏远地区机构,财政要给予额外补贴。

本文来自织梦

放活分配机制,鼓励优劳多得,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建立服务对象对基层医务人员的评价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激励和惩罚。 copyright dedecms

增加基层机构的药品配备,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防止将病人推向大医院。坚持基本药物制度,破除只能配置基本药物的管制性要求,积极探索社区用药报销范围与大医院相统一的政策措施。

dedecms.com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借鉴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免费定向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培养专门人才。同时,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建立全科医生激励机制,在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为基层全科医生、护士等提供职业发展路径。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建立更加合理可持续的卫生总费用筹资机制 copyright dedecms

确立合理的卫生总费用筹资结构,使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保持适宜比例。一是落实政府卫生支付责任。根据卫生总费用自然增长以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医改重大政策的需要,综合考虑新常态下财政增速下行和前期“补欠账”投入大幅增加的现实情况,合理增加政府卫生投入,确保到2020年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投入的比例稳定在30%左右的水平。二是扩大社会卫生投入比例。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水平,积极发展补充保险,推动税优健康险全面落地、广泛覆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加大社会资本进入健康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三是缩小个人卫生支出。通过社会救助托底、社会保险分担、医保和公立医院改革控费等多种方式,减轻城乡居民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时直接现金支付的压力。 copyright dedecms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平衡地区间财政保障能力。以医改重点项目和专项转移支付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医改转移支付机制,加强对财政组织征收能力不足地区的支出保障力度。根据医改重点任务和总体部署,科学匡算所需财政补助资金规模,保障各级政府履行医改职责需要。

本文来自织梦

建立政府卫生投入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把项目执行情况、实际运行绩效与后续资金分配相挂钩,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财政资金的追溯性监督考核机制,对医改项目资金实行动态监测,进行常态追踪问责。 内容来自dedecms

(三)强化区域医疗服务规划,形成合理布局

织梦好,好织梦

打破所有制和隶属关系的分割,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覆盖全局。将非公立机构纳入统一的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打破条块分割,对区域内有不同隶属关系的医疗资源统一规划。

织梦好,好织梦

大力发展区域医疗联合体。将一个区域范围内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为若干个医联体,以医联体为基础,实施划区就近医疗。推动区域医疗联合体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促进医疗联合体牵头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在医疗联合体内实现健康档案、病历等互联互通,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药品共享。 内容来自dedecms

进一步严格控制医院的规模和能力。不仅要控制医院的单体规模,也要对医院的科室设置、大型设备添置等予以审核管理,使其符合功能定位,限制其进一步扩张。

织梦好,好织梦

(四)鼓励机构协作,促进形成正确激励 内容来自dedecms

鼓励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建立包括医联体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分工协作机制。医联体建设,应重点鼓励发展区域内的医联体,对跨区域的医联体应予以限制,防止跨区域抢病源。同时,合理配置区域内医联体数量,做到保持竞争,防止垄断。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促进形成鼓励协作的激励机制。通过改革支付机制等,促进形成相互协作的激励机制。如对区域内医联体实施整体打包付费,建立基层机构和大医院的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基层利用率,促进双向转诊。

dedecms.com

促进医疗机构与康复机构的协作。通过改革支付方式(如实行按病种付费等)降低医院提供康复服务,推动医院将康复服务向外转移。在医院与康复机构之间建立良好的转诊关系。

织梦好,好织梦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医疗服务供给

织梦好,好织梦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很好的信息支撑。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患者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为高效的转诊建立信息基础。通过制定服务收费、费用报销等政策支持开展远程医疗,减少病人上转,并通过远程指导、培训等重点增强县级医院和中西部医院的技术能力。 copyright dedecms

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医疗的积极作用。支持各级医疗机构和企业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开展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促进居民健康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精准对接。(nc-1120180630)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