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信息产业 > 产业互联网赛场激战正酣,金融赛道已现隐形冠

产业互联网赛场激战正酣,金融赛道已现隐形冠

发布时间:2018-12-06 作者:派智库 来源:<span class="b"&g 浏览:【字体:

  当传统科技巨头在11月的各项行业盛会上高举“新制造”“产业互联网”大旗、纷纷升级组织架构,意欲全速转型、进军B端蓝海之时,部分垂直行业的科技赋能早已深入产业肌理,孵化出生态闭环,并向海外成熟市场输出。

copyright dedecms

  随着微信的月活突破10亿,被视为消费互联网最后红利的拼多多也在2018年Q3财报中,呈现出用户增长疲软的态势。面向C端的消费互联网争夺随着各大入口此消彼长的用户量,已饱和为一场零和博弈。因此,阿里从力推“新零售”演变为重提“新制造”,升级阿里云智能事业群以挖掘产业领域的增长空间。马化腾也在四季度进行战略架构的全面变阵,整合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并直言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 dedecms.com

  科技巨头纷纷拥抱产业 本文来自织梦

  事实上,即使在阿里最具代表性的“双十一”消费互联网盛事上,从马云的致辞中就可窥见其改造B端产业的雄心。 “我希望在双11,大家买到的不仅仅是商品,而是惊喜,抢到的不仅仅是便宜,而是创新。”而创新背后就是阿里意图利用自身对消费者的深度洞察和海量数据,全面参与产业链的改造,最终实现C2B的定制。而这恰好佐证了马云在面向B端客户的云栖大会上所表达的志向,未来制造业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美结合,是个性化、定制化和数据化的生产,是整个行业的重生。如果能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帮助制造业变革,帮助千千万万的制造业企业应对未来的挑战,将是阿里巴巴和制造业共同的机遇。而就在刚刚宣布的架构调整中,阿里云作为“新制造”的核心技术支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以“ET大脑”为核心技术平台帮助制造业完成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但制造业千差万别,不同行业间有着不同的行业特性、信息化基础和特点也不尽相同。阿里云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就曾以光伏产业举例说明,光伏切片生产的流程非常复杂,车间的湿度、温度、砂浆上下部温度、导轮上下部温度等上千个参数在实时影响着生产,这也意味着,对任一参数的优化都可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操作,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技术要如何优化、改造这样的产业链,首先需要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上云”,形成体系化的数据资源,然后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分析、挖掘、学习、建模,再构建出智能化的解决方案。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也曾透露,一家在重庆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中型工厂在智能化升级的过程中就面临着成本和收益的争论。所有人都认同需要技术升级、未雨绸缪,但究竟付出多大代价,效益多久显现考验着企业主的智慧。越复杂的制造业,改造方案的成本和风险越大。

内容来自dedecms

  因此,技术要与各种各样的产业实现真正的融合、甚至重构,不仅需要理念认同、相向而行,更要彼此开放、配合磨合,以拉近产业需求与技术赋能方案的贴合度。高龄资本创始人张磊在前不久结束的互联网大会上就曾表示,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惊险一跃,大部分不见得能跃得过来,因为,基因不一样。原来的互联网是一个连接型的互联网,本质是一个物理的连接,而产业互联网要和产业发生化学反应,需要互联网创业者或企业家深入到产业之中去改造,去提升生产效率,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copyright dedecms

  但显然,腾讯已做好准备迎接这样的挑战。9月底,腾讯宣布已运作六年的战略架构全面调整,其中尤以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最受瞩目。该事业群主要整合了此前分散在原有七大事业群中的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LBS等行业解决方案,而这些都是To B的业务,也是腾讯近年来发力的重点。业内普遍认为,此次单独将To B业务成立新事业群,可以看出腾讯在这个领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决心。虽然目标市场都是传统产业,但腾讯对阿里纳入裹挟式的赋能模式并不认同。在马化腾看来,腾讯在与产业的结合中,更合适的定位是“助手”。首先通过在技术方面的储备和投入,获得帮助产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科技能力;其次,以产业的需求为核心,形成围绕产业的开发者生态,并将腾讯业已形成的微信流量平台、小程序等“连接器”与“工具箱”提供给生态上的主体,做生态共建的新型基础设施提供者。但从现状来看,马化腾认为大部分的产业都尚未实现运营模式数字化这一被智能化改造的基础前提。所以,助力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实现信息“上云”,是腾讯推进产业互联网的第一步。 copyright dedecms

  垂直行业已现“隐形冠军” 织梦好,好织梦

  不同于阿里、腾讯希望将触角延伸至各行各业的统一化赋能,也区别于二者对产业“隔岸观花却心向往之”的站位立场。中国平安金融航母的行业地位,加上深耕科技十余年、投入超500亿、拥有专利数行业第一的技术实力,让平安既具备了对金融行业深入肌理的洞察力,熟稔其中的重点、痛点和风险点,更能凭借自有的科技能力锻造出精准贴合产业需求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在前不久的平安云大会和平安集团科技开放日上,平安集团副首席执行官、常务副总经理陈心颖携一众科技高管深度全面地展示了平安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技术三方面的科技实力,及其与主业协同所孵化出的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房产和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陈心颖将平安与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差异化优势总结为,由金融保险主业和前沿科技所形成的,经过验证的业务+技术解决方案和开放架构。德意志银行在针对该开放日的研究报告中表示,平安具备独特的竞争地位。区别于BAT(互联网和电商),平安的科技应用是赋能金融业务,而平安在这方面也具备竞争优势。相比互联网同业,平安的科技解决方案更具备实用性,因为其具备丰富的行业营运经验。业内人士认为,在新一轮“产业互联网”的竞争中,中国平安率先形成了独有的先发优势和技术壁垒,孵化出了完整的生态圈层,并开始形成盈利增长点。更值得注意的是,平安的金融科技输出已经走向海外,向金融业颇为发达和规范的香港、新加坡等成熟市场进军,这意味着在垂直行业的科技赋能,平安已经领跑,且优势显著。 织梦好,好织梦

  以云服务这项AI时代的基础设施为例,据平安科技首席产品官区海鹰介绍,平安在5年前便开始建设云服务平台。由于身处金融行业,平安对数据的安全可靠性要求极高,当时市场上没有找到能满足业务需求的服务商,只好自主研发。而目前,平安云已形成银行云、投资云、保险云,覆盖平安集团95%以上的子公司,支撑80%以上的业务系统投产,并面向金融行业输出一整套云服务方案,服务近3000家金融机构客户,是金融行业规模最大、应用最广的云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腾讯云、阿里金融云服务的机构也有几千家,但从数量来说,这两家服务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和银行等相对较少。“因为互联网系云产品主要以公有云服务为主,对于某些金融机构来说,为了安全性和稳定性一般不会考虑用公有云。而根据监管规定,银行的关键核心应用不能放在公有云上,互联网系云产品一般承接银行的非核心系统。虽然阿里和腾讯也在积极开拓银行类客户,丰富私有云、专有云等产品类型,但仍需要一定时间磨合和改造。”某股份银行信息技术部人士曾如是解释该现象。而这也恰好印证了一位互联网大佬在今年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的观点:“互联网做TO B 也不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更早的时候是90年代末期,TO B 和TO C的电子商务都非常火,但当我们想把互联网的这一套理念搬到各个TO B的垂直领域的时候,会发现使不上劲。觉得以原来做用户产品的方式到一个垂直行业后发现道行太深,有太多搞互联网的人搞不清楚、理解不了的东西,感觉有劲儿使不上。”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据陈心颖在平安科技开放日上的介绍,不仅是云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赋能平安的医疗健康、金融资产两项核心主业上,也形成了世界领先的金融服务和医疗服务解决方案。平安的金融科技赋能平台——“金融壹账通”能提供超过50种智能金融的解决方案,服务3000余家机构,累计调用量超过24亿。在实际效用方面,已成功阻止了1500万次欺诈,减损金额超过450亿美金。而在医疗领域,平安的AI疾病预测、AI医疗影像及辅助诊疗领域均为世界第一,并形成了五大世界级领先的医疗知识库和五类对接患者、医疗机构、医疗政府部门三端的智能医疗服务。 织梦好,好织梦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平安日趋成熟的金融科技已开始“出海”,且目标市场是金融业颇为发达、规范的香港、新加坡等成熟市场。首先是今年9月,在与IBM、甲骨文、微软等国际顶尖技术公司竞标的香港金管局贸易融资平台项目中,平安旗下金融壹账通的区块链技术凭借在吞吐效率、数据安全、场景应用等多个关键性能上的技术优势以7:1的大比分优势中标,为这个由金融监管部门主导,汇丰、渣打等7家国际银行参与的贸易融资平台提供技术设计、开发及部署服务。香港金管局副局长李志达表示,该区块链项目旨在实现文件数字化和流程自动化,以降低风险,提高银行业的融资能力。11月,金融壹账通新加坡子公司开业,平安的金融科技开始向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市场输出。新加坡监管局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对此表示,平安带来的科技将与新加坡共建金融科技生态圈,新加坡热烈欢迎壹账通的到来。业内人士评价,金融作为强监管、高门槛的行业,科技如何在监管要求的范围内,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实现运营效率的提升、甚至颠覆性的模式创新,有赖于对产业know-how的深刻理解和科技实力的双重加持,而平安的解决方案能被香港、新加坡这样的金融成熟市场接纳,是对其在该领域创新能力和专业实力的肯定。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