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战略 > 国际战略 > 大国市场开拓的模式比较及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大国市场开拓的模式比较及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6-11-24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本文要点:大国在崛起过程中,产业逐步升级、资金更加充裕,会面临对广阔市场更为迫切的需求。世界历史上,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四种大国市场开拓模式。这四种模式可以从不同角度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经验参考。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摆脱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需要开拓边缘国家市场;需要“输入产能”与“输出产能”并举;需要通过塑造目标国的“战略支点产业”,获得由内而外的支持者;注重依靠中国自身的市场并将其作为战略腹地,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德日市场开拓模式的教训

织梦好,好织梦

(一)德国代表了“抢占守成大国的市场开拓模式” dedecms.com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通过抢占霸权国英国的既有市场进行市场开拓。德国的大量出口严重冲击了英国的产业利益,导致了英国国内集团的强烈不满,反德情绪日益高涨。德国既侵蚀了英国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与利润,也影响了英国工人的就业,英国劳资双方都感受到了来自德国日益激烈的海外竞争压力。英国与德国从经济竞争走向军事竞争,两国关系逐步恶化并最终走向战争。“抢占守成大国的市场开拓模式”是积极的模式,但它损害了守成大国的产业利益,形成由内而外的反对者并推动了战争的爆发,因而是危险的。 内容来自dedecms

(二)日本代表了“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

copyright dedecms

20世纪后半期,日本通过长期依靠霸权国美国的国内市场进行市场开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开放的美国为日本产品提供了庞大的市场。日本依靠《日美安保条约》以及和平宪法,并借助战后自由贸易安排,大力挺进美国庞大的市场,依靠大规模出口在经济重建中取得了经济上的繁荣。日本产品占美国进口品的份额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峰,但这也损害了美国的产业利益。日本与美国的经济竞争冲击了美国的产业利益,导致强烈的国内反对,最终让美国政府选择用配额、自愿出口限制等措施对日本产品加以限制,阻断了日本的市场开拓之路。 本文来自织梦

“抢占守成大国的市场开拓模式”是积极的模式,“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是消极的模式,二者都损害了霸权国的产业利益,形成由内而外的反对者,因而它们也是脆弱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英美市场开拓模式的经验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英国代表了“倚靠边缘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 dedecms.com

18世纪至19世纪后期,英国不断渗透殖民地与边缘国家的市场,进行海外市场开拓。这一模式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从18世纪中期开始,由于欧洲各国的工业处于成长期,各国政府遵循重商主义,推行保护主义政策,抵制英国产品。英国开始将市场开拓的重心移向美洲、非洲和更遥远的东方,着力开拓边缘国家市场。英国市场重心向边缘国家的转变为其工业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这是英国市场开拓的经验。

内容来自dedecms

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英国的市场开拓导致了边缘国家和地带都经历了“去工业化”的历程,损害了边缘国家产业集团的利益。为了限制北美和英国展开竞争,英国颁布一系列法令,如《1699年羊毛法》、《1732年帽子法》及《1750年铁法》。而当边缘国家和地带开始将工业化提上日程的时候,英国的产品就会遭遇抵制。英国的海外市场开拓损害了边缘国家和地带的产业利益,激起了由内而外的反抗,最终逐渐丧失这些市场。“倚靠边缘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避开了与中心国家的竞争,但它也损害了边缘国家的产业利益,形成由内而外的反对者,获得市场后旋即丧失了市场,因而是摇摆的。

内容来自dedecms

(二)美国代表了“基于国内开发的市场开拓模式”

本文来自织梦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先是充分开发本国国内市场,随后开放本国市场吸引他国互换国内市场,成功实现了市场开拓。19世纪末美国把目光投向边缘地带,开始在拉美和东亚寻找新的市场。不过,美国的市场开拓不同于英国。美国通过南北战争、西进运动、保护性关税以及收入分配政策逐步在国内形成消费型社会,极大地拓展了国内市场。基于国内市场开发,美国用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权力工具,改变市场开拓目标国家的国内偏好,获得了目标国国内产业利益集团支持,有效避免了市场开拓过程中的反对与阻碍,为美国全球市场开拓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来自织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拉美21个国家中,至少有11个国家把美国视为它们最主要的市场。美国打开自身的市场推动了拉美的工业化,也塑造了一些对美国的支持者。这与英国引发边缘国家的“去工业化”迥然不同。更显着的例子是,19世纪末,美国向夏威夷王国打开蔗糖市场,致使其蔗糖生产迅速扩张,并且生产的蔗糖92%都出口到了美国。美国广阔市场的诱惑使得蔗糖产业的种植园主进一步倒向美国,他们联合起来推翻了土著女王。1898年,夏威夷正式并入美国,成为美国第50个州。较之上面提到的德国、日本以及英国而言,美国“基于国内开发的市场开拓模式”更加稳固与持续,因为美国通过国内庞大的市场,塑造了目标国国内强力的支持者。

dedecms.com

三、不同模式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dedecms.com

我们可以从世界历史上大国市场开拓模式中获得如下几点启示与借鉴:

本文来自织梦

第一,长远来看,中国的崛起不能单单依靠美国市场。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市场开拓接近日本“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但是,被动型的日本市场开拓模式是脆弱的,当它对霸权国美国经济产生了冲击,激起了美国国内强大的反日力量,霸权国家会选择关闭市场。主动型的德国市场开拓模式是危险的,它积极抢占英国内外市场,对英国国内的产业利益构成了冲击,引发了英国国内强大的反德势力的成长。德国与英国的经济竞争最终走向军事竞争,以致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打断了德国的市场开拓进程。大国崛起往往伴随产业升级,也常常会冲击霸权国家的国内产业。中国崛起过程要汲取德日模式的教训,避免依赖美国的单一市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二,“一带一路”要重点开发边缘国家市场。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不少是经济增长乏力、政局不稳、消费能力不足的国家,但是英国和美国市场开拓的历史经验表明,边缘国家的市场蕴藏了大量的机遇。18世纪中期后的英国通过开拓边缘市场,绕开了欧洲国家的保护主义,使工业革命得以成功推进。19世纪末美国开拓边缘国家市场,成功地避开了与英国的直接竞争。因此,“一带一路”需要发掘边缘国家市场,以避开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也避免直接冲击发达国家的国内产业利益。 copyright dedecms

第三,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需要“输入产能”与“输出产能”并举,而且“输入”要先于“输出”。我们希望“一带一路”战略能够开拓沿线国家市场,以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在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致力于输出过剩产能可能引发一些问题。中国在这些国家输出过剩产能可能会使目标国产业萎缩,消费能力下降,还可能导致目标国经济民族主义的强力反弹,形成由内而外的反对势力,阻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需要借鉴美国发展庞大国内市场的经验,更多地消化

dedecms.com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日益增长的工业生产能力,鼓励其制造业发展。当沿线国家需要乃至依赖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才能更好地开发沿线国家市场。市场开拓不是单向的,而是基于双方需要的市场交换。

copyright dedecms

第四,“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性需要重视目标国的“战略支点产业”,这些产业集团的偏好会显着影响其对外政策。中国可以凭借自身庞大的市场,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支点产业”,拉动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就业,改善当地民生,塑造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者。同时,通过打开中国国内市场,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战略支点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换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水平,拓展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国际空间,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发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五,要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以点带面的效果,开拓全球市场,需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市场作为战略腹地。中国的经济成长让中国拥有了一个大市场,开发好这个大市场对塑造目标国国内的偏好非常重要。近年来,中国的高铁、大型民用客机等高端制造业发展迅速,需要中国政府积极协助中国制造业开拓全球市场以扩大生产规模、积累制造经验、降低产品成本。而这些全球市场开发的战略组合需要依托中国自身的国内市场。美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容量是美国能开拓并主导全球市场的关键。由于世界各国都需要美国市场,美国才能主导这个全球市场。如果中国国内大市场这一战略腹地能有效开拓,那么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会是中国影响并塑造全球市场的一块基石。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总之,大国市场开拓并非单向的过程。无论是抢占守成大国的市场、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还是依靠边缘国家的市场,单纯渗透、冲击他国既有市场的市场开拓模式会激起其他国家国内集团的反对与抵触,从而遭遇种种障碍,难以持续下去。反之,开发并利用庞大国内市场的市场开拓模式能获得更加有效的对外政策工具,改变他国国内偏好,获得目标国国内产业集团的支持,因而能更有效地开拓海外市场。(nc-3920161027)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