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战略 > 环境战略 > 机动车污染防控酝酿新政专家称征求稿仍“南辕北辙”

机动车污染防控酝酿新政专家称征求稿仍“南辕北辙”

发布时间:2017-04-07 作者:派智库 来源:同花顺网站 浏览:【字体:

  《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二次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正由环境保护部公开对外征求意见,关门时间是4月7日。 dedecms.com

  据征求意见稿编制组介绍,该政策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促进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进步。

织梦好,好织梦

  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及颗粒物(PM)等污染物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造成雾霾、灰霾以及光化学污染的重要原因,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内容来自dedecms

  该技术政策为指导性文件。征求意见稿提出机动车在设计、生产、使用、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内的尾气、噪声、挥发性有机物(VOC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固体废物等的防治策略和方法,涉及范围包括机动车、车用油品、检测设备等。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编制组表示,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加强“车、油、路”统筹,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强化信息公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机动车应降低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等常规污染物的排放。 copyright dedecms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实行“源头控制”,同时开展污染防治及综合利用,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加强在用车排放控制,制定在用车排放遥感测量方法标准,建立健全机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加强机动车维修企业环境管理等。鼓励研发的污染防治技术,包括排放控制装置和排放测试设备。 内容来自dedecms

  但对于上述征求意见稿,在5日下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关村(000931)空气污染防控联盟联合召开的征求意见稿专家讨论会上,多位专家表示,“技术政策应体现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应当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而法律法规则是当下必须要执行的依据。因此,技术政策与法规应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当加以区分,尽量减少行政管理条款。” 内容来自dedecms

copyright dedecms

  5日下午召开的征求意见稿专家讨论会现场。摄影/章轲 本文来自织梦

  “征求意见稿还是从末端治理的角度考虑问题,小修小补。”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环境法律专家孙佑海在讨论会上认为,制定“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还不如从源头治理的角度,制定一个“机动车清洁排放”的技术政策,包括电动车、无人驾驶车辆等,都应当从清洁排放的角度去规范和约束,应当要求在用机动车和新车执行同样的排放标准。“政策是方向、趋势。”他说。

copyright dedecms

  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理事会主席颜梓清表示,征求意见稿“缺乏机动车排放的技术指导、技术方向和技术阶段性目标等内容,而是以监管内容为主。”颜梓清认为,机动车污染防治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为主、民众参与的机制,而不是“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copyright dedecms

  而对于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具体防治措施,颜梓清认为一些措施针对性不强,“比如,机动车汽油车排放的颗粒物本身就很少,它主要是二次污染,转化污染。但是征求意见稿把直接污染控制变成主要的,这是错误的。” 内容来自dedecms

  “好象是心脏出了病,得了癌症,却当感冒在治,肯定治不好的。而且治感冒还不是治心脏,而是在治胳膊,现在这个征求意见稿就有点南辕北辙。”颜梓清说。 本文来自织梦

  “实际上机动车污染中,在用车污染是最重的。值得肯定的是,征求意见稿把机动车检测与维护(I/M)制度写了进来。目前交通运输部也在推进I/M制度的建立,这将引起机动车维修业的重大变革。只要把在用车维护好了,机动车污染问题就好治。”四川大学教授陈耀强在讨论会上说。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参加讨论会前,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研究员姚明德专门征求了清洁汽车和节能技术应用专家组15位专家的意见。他表示,机动车既要尽量避免产生新的污染物,也要避免更多的能耗。

copyright dedecms

  讨论会上,汽车维修发展战略咨询专家渠桦、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昭度、中国交通企协原秘书长刘蕴等专家也认为,与新车相同类型的在用车,其排放限值应不低于新车国Ⅱ排放限值,并逐步与新车排放限值相一致;与新车相同类型的在用车,其排放检测评价方法及要求应该与新车排放检测评价方法相一致。 内容来自dedecms

  在联名签署的专家意见上,专家们表示,现阶段,新车不宜再提升排放标准限值。应建立第三方机动车排放技术评价体系,强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提高技术评价的公信力。同时鼓励推动机动车低能耗、低排放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