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战略 > 环境战略 > “软环境”建设难于“硬条件”改造

“软环境”建设难于“硬条件”改造

发布时间:2018-09-07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金在线 浏览:【字体:

  日前,“80后”数学家、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得主许晨阳离开北京大学,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执教。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研究者物质方面的条件已经不错,但是在“软环境”上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很好的纠正,相信中国的科学会发展得更好。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点评: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以及培育、挖掘新动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正如许晨阳所言,在硬件设备、环境不断改善下,论资排辈的项目分配、行政职级的“帽子压力”,却成为了“软门槛”。为了“学历”而非“研究”而读的博士学位以及为了“论文”和“职称”乃至随之而来的行政职务、经费而申请的项目比比皆是,甚至期间出现“抄袭”现象。这显示出,在“硬指标”与“硬门槛”下,基础性研究有偏离本意的风险,而所谓创纪录的技术成果和专利申请也有注水之嫌。当然,比起硬件的提升,软实力的培育和学术氛围的营造更需耐心,与此同时,“帽子压力”与论资排辈分项目等窠臼也必须及早改进,否则大力培育、引进的青年人才仍难解资源分配不足、疲于应对“日常”考核之困,而无力专注于基础性、中长期研究,对创新发展形成不利影响。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