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评论 > 世界经济 > 德国如何走向了二战

德国如何走向了二战

发布时间:2018-11-12 作者:派智库 来源:未知 浏览:【字体:

  一战后的德国为何又走进了二战的漩涡?已有研究在较大程度上忽略了1930年代初纳粹德国的经济改革,及其背后所潜藏的另一种“欧洲一体化”战略的历史可能性。这种忽略不仅造成了二战历史研究的缺失,也使得人们只能以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来理解纳粹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并因而忽略了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其主张的复杂性。
  
  阿根廷学者皮耶尔保罗·巴维里的新书《希特勒的影子帝国--纳粹经济学与西班牙内战》(中信出版社,2018年7月)弥补了这一不足,其对于纳粹德国与西班牙内战的关系的梳理,对于帝国经济部长兼央行行长亚尔马·沙赫特经济思想及其政策的研究,对于纳粹党内政治斗争演变及其后果的分析,最终构成了对于德国战前历史的完整叙事,并解释了纳粹德国走上对外侵略道路的过程与因果链条。
本文来自织梦

  
  正如沙赫特在1930年的一次演讲中所提出的,“如果德国人民行将饿死,新的希特勒就将层出不穷”。诸多研究都注意到,一战后凡尔赛体系对于战败国德国的不公正性,使其既不具有偿付战争赔款的能力,也不具有持续发展并走出动荡局面的可能性。德国的优势在于工业制造与出口,但非常有限的外汇储备却极大地限制了进口原材料的能力;出于对恶性通胀的警惕,1930年代布吕宁政府的通缩政策则进一步加剧了需求锐减与出口下跌的循环;而以1931年英国暂停金本位制为标志,持续发酵的贸易保护主义则使得国际贸易环境更为恶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工作和面包”作为竞选承诺的纳粹党最终在1933年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即使如此,充斥着种族主义、经济自给论调的党内高层并不能很好应对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于是,纳粹党虽然反对沙赫特所属的魏玛共和国精英阶层,但希特勒仍然选择沙赫特作为德意志帝国银行行长,并随后进一步任命其为代理财政部长。由此,沙赫特全面掌管帝国经济,并开始推行其本人对于德国乃至欧洲一体化战略的构想。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在掌管帝国经济体系的四年里,沙赫特推出了诸多颇具成效的经济政策。例如,沙赫特需要解决就业创造项目(公共工程)和重整军备项目的信贷支持问题,而在凡尔赛体系的约束以及通胀压力下,直接的信贷投放不仅极为危险,也容易引来国际关注。于是沙赫特促使德国产业集团联合成立了新的“私营公司”(有限责任),并发行远超其资本金基础的借据“梅佛票”作为支付凭证,帝国银行则为“梅佛票”提供“临时性(事实上是‘永久性’)”贴现。通过这样的表外操作,在名义上没有恶化德国政府赤字水平的前提下,帝国银行几乎是在短期内无限制地为公共投资和重整军备提供了信贷支持。同时,为了解决庞大的德国债务偿付问题,沙赫特极为狡猾地推行了庞大的债务回购操作。简言之,德意志帝国银行鼓励德国出口商在外国市场购买德国的不良债务,并在国内获得接近于面值的债务偿付。在德国马克被高估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政策有助于出口商有效降低其商品价格,从而缓解出口压力;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对于德国可能发生债务违约的担忧也使得德国人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回购债务,从而缓解清偿压力。 织梦好,好织梦
  
  然而,无论何种经济政策创新,最终都不得不面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问题。对于德国而言,这又集中表现为在传统贸易体系崩溃的情况下,如何创造新的、有利于甚至从属于德国的全球经济体系。沙赫特给出的答案是“德国必须要有殖民地”。殖民地的价值在于获取原材料时可以不使用外汇,而德国的工业品反过来则可出口殖民地。巴维里在书中极为重要地指出了沙赫特的殖民主张与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勾勒的“生存空间”殖民理论的不同,他将沙赫特的“新全球政治”主张概括为“影子帝国”,以区别于基于生存空间理论而主张侵略和清洗的“正式帝国”。
  
  在沙赫特治下,帝国银行以极为专制、也极为高效的方式管制并分配着有限外汇,以尽可能采购急需的原材料;但他不得不面临的困境是,德国工业的产出却是作为“不可贸易品”的武器,而不断扩大的重整军备项目势必持续恶化德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正在此时,西班牙内战发生了,国民军派的首领之一佛朗哥向德国人寻求军事上的帮助;而德国人要求予以回报的则是德国经济最急需的原材料和粮食。伴随着西班牙内战的持续,国民军派对于德国的依附逐渐深化,以至于最终演变为西班牙经济对于德国经济的附属,沙赫特所设想的“影子帝国”最终在西班牙身上得到了实现。 copyright dedecms
  
  然而,沙赫特的“影子帝国”,及其“新全球政治”并没有成为德国的最终选择。1936年,在一系列军事扩张取得胜利的刺激下,德国国内权力日益集中于希特勒,军方及各个官僚部门争先恐后地顺从希特勒的想法,要求进一步扩大军备且持续推进激进政策。沙赫特最终因为抵制军备规模扩张的要求而被迫辞职,取而代之的则是对经济一窍不通的戈林。
  
  随后历史不可逆转地滑向了全面侵略和全面战争,也滑向了纳粹德国的自我毁灭,而在此过程中则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种族清洗与奴役。巴维里在全书的结尾处写到:“(沙赫特及其影子帝国)本可产生更持久的结果,而不是在追求‘生存空间’的自我毁灭过程中化为灰烬……鉴于此,我们很容易想象另一种版本的欧洲‘一体化’,尽管它已经被埋葬了70年。”我们并不清楚巴维里的这段话是否暗示着沙赫特的“影子帝国”是比“正式帝国”更好的一种选择,但无论如何,巴维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反思二战历史的机会;尤其是在回顾“影子帝国”向“正式帝国”政策转向的过程中,我们得以更清晰、也更全面地反思纳粹法西斯主义的特点及其危害。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