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报告 > 政府发展规划 > 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

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

发布时间:2017-04-28 作者:派智库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网站 浏览:【字体:

四、推进举措

  (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围绕我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战略部署,不断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加强前沿性产业技术研发,着力建设一流的产业重大创新平台,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基地,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聚焦世界科技前沿、产业高端和未来发展,结合江苏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选准发展方向,前瞻布局、重点突破可能引发产业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公益性技术。支持企业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及时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促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与产业化协调发展。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集成推进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推进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支撑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形成1000个新兴产业重大战略产品,培育10个左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

copyright dedecms



  2.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创新组织形式、研发模式和管理方式,打造一批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企业研发机构,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和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鼓励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增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合作协同创新模式,支持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开展紧密合作,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创新联盟,打造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产业创新知识中心、数据中心、检验检测、质量认证等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在新兴产业领域建设10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000家省级创新平台、200家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1000家校企战略联盟、50家重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本文来自织梦



  3.打造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实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行动计划,依托双创资源集聚的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不同载体,围绕打造双创新引擎,统筹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推动双创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强双创文化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双创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活力的双创支撑平台,出台一批支持双创的政策措施,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组织形式和发展阶段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到2020年,实现省级以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众创空间等创业创新孵化器全覆盖,建设50个国家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二)培育优强骨干企业。

  围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完善培育创新型企业的配套政策措施,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扶持发展各领域骨干企业,支持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形成规模较大、国际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集群。 内容来自dedecms

  1.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百强培育计划,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其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牵头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一批产业前瞻核心技术研发项目,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品牌,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商标产品。到2020年,培育100家创新能力国际一流、规模与品牌位居世界前列、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行业领军企业。

  2.扶持发展骨干企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千企培育计划,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研发投入较高、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主业方向明确、具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发挥骨干企业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创新支撑作用。大力推进高技术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引导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高技术企业有效对接,加大对高技术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支持力度,加快上市进程。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为培育企业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促进面广量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骨干企业。到2020年,培育500家左右技术领先的骨干企业,拟上市新兴产业企业规模达到1000家。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着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创业企业孵化培育计划,精心培育一批成长性好、产业链延伸性好的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以及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小微企业。加大小微企业孵化力度,完善潜力企业孵化和毕业机制,加强人才培训、金融支撑、共性技术供给等服务保障,降低企业在成长初期的成本。鼓励小微企业与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促进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构建便利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培育一大批富有活力的行业“小巨人”。

  (三)扩大应用试点示范。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积极推进重点行业试点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应用,培育和带动新消费、新业态发展,将潜在需求转化为企业能够切实盈利的现实供给,拓展市场空间,激发市场活力。
dedecms.com


  1.推进行业试点示范。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试点目标任务,结合国家在我省布局的中国制造2025苏南示范城市群、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国家云计算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国家物联网创新发展示范区、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试点城市等,充分发挥我省创新资源密集、创新环境良好的比较优势,积极开展行业试点示范。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加快实施一批新兴产业行业试点专项,创新体制机制,破除行业准入壁垒,提升政府服务,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多层次、宽领域试点示范推广体系,推动建设30个体制机制健全、市场空间大、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

  2.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围绕第五代移动通信、先进半导体、大数据、基因技术与细胞治疗、能源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生态治理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制定重大技术和产品应用示范支持政策,在区域、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开展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分阶段、分批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快重大战略产品的产业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的拉动作用,积极探索重点产品示范应用运营模式和工作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打开和扩大市场空间,形成有效需求,从供给侧推动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以示范促辐射,以需求促发展。到2020年,全省推广应用10000个以上新技术、新产品,销售收入超万亿。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推动集聚集约发展。

  按照国家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战略部署,依托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等产业创新资源密集城市,坚持因地制宜、因业布局、因时施策,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提升集聚集约发展水平。

  1.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按照苏南创新提升、苏中创新跨越、苏北创新突破的要求,支持创新资源富集的城市形成以扩散知识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策源地。以加快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注重原始创新,集聚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资源,支持建设一批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科研机构,强化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加强新兴产业原创性技术开发,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发展辐射源和新兴产业引领发展区。着力打造南京软件和智能电网、无锡物联网、苏州纳米、常州智能制造、徐州高端装备、泰州生物医药、盐城海上风电、扬州新光源、镇江通用航空、连云港新医药、南通海工装备等区域标志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高地。到2020年,建成10个以上全国标志性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织梦好,好织梦

  2.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加快实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行动计划,依托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专业园区、科技园区、工业集中区,突出“特色化、品牌化、集聚化、高端化、创新化”,重点建设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集聚程度高、市场影响力大、集成创新活力强、创业环境好、辐射带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依托南京、无锡、苏州等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创意特色产业基地,依托徐州、南京、常州等打造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和工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依托泰州、南京、连云港、苏州、常州、无锡等打造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基地,依托苏州、常州、南京、南通、镇江、连云港等打造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依托常州、徐州、无锡、盐城等打造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依托南京、苏州、盐城、扬州等打造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基地,依托无锡、盐城、南京等打造节能环保特色产业基地,依托南京、镇江、无锡、常州、盐城等打造航空航天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依托南通、泰州、扬州、镇江等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特色产业基地。到2020年,力争培育50个国家和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内容来自dedecms

  (五)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

  贯彻开放新理念和“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新机制,积极融入全球创新发展网络,推动产业链全球布局,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拓展发展新路径,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国际化水平。

  1.着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以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政府间合作机制,推进特色产业合作、科技合作和人才合作。推动建设双边特色产业国际合作园区,引导龙头企业到海外建设境外合作园区。创新合作方式,采取“两国双园”等模式,开展产业开放及改革试点,提升重点领域开放合作水平。加强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人才培训、海外知识产权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实验区、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中韩盐城产业园、中以常州创新园等平台载体,推动人员资质、产品标准、认证认可结果等双边互认,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内容来自dedecms

  2.深度融入全球创新发展网络。设立协调推进机构和服务机构,加强驻外机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和商会作用,搭建各类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引导设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投资基金,组织一批城市对接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创新中心,发展一批高水平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建立一批海外研发中心,建立全球研发网络,形成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科研机构、法律机构、中介机构高效协同的国际化合作网络。支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3.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贯彻落实我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意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行动计划,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重点领域,针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确定不同推进方式和实施路径,推动资源优化整合,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聚焦产业链高端,积极引进国际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引资、引技与引智相结合。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海外并购重组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品牌的国际水平,与国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开展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推动省内企业组团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产业链“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copyright dedecms

  (六)引进培养高端人才。

  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引培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构建以高端人才为引领、各类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人才高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1.加快引培领军人才。实施“新兴产业双创人才”计划,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团队,争取更多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人才落户江苏。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自主吸引和选聘国内外科研人员,完善政府与企业联合引进人才方式。依托省“凤还巢”计划、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工程、产业人才高峰行动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急需紧缺高技能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扶持计划等,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特色产业人才的引培力度。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00名、创新团队100个、高技能领军人才500名、高层次人才2万名。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大力培养专业人才。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建立高校学科专业、人才结构与区域分布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专业人才目录,在相关人才计划中给与重点支持。深入实施百千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拓宽培养渠道,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型、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实施百万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骨干专业人才。实施新型技能大军培育工程,鼓励校企一体化办学、职业教育联合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推动技能人才结构调整。

  3.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健全人才任用、评价、激励和流动制度,在户籍和出入境、医疗、保险、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给予政策倾斜,加快建设全省人力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数据库,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统计监测和预测预警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服务提供支撑。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企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动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信息化、专业化、多样化、便利化人力资源服务。 本文来自织梦

  (七)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推动军民两用技术互融互通和成果转化运用,推进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深度合作,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国防工业良性互动,为江苏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区提供支撑。

  1.搭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围绕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建立江苏省军民科技资源对接平台,推进军民融合技术成果转化,实现军民科技资源对接,创新成果共享。推动地方科研设施、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向军用领域开放,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检测中心等向军用领域开放力度,最大限度发挥地方科技创新资源和条件服务国防功能。支持我省优势企业积极参与通信、雷达、卫星等新型装备研发,打造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军民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到2020年,建成100个军民共建技术中心。 本文来自织梦

  2.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构建统筹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的军民融合运行体系,完善军民技术双向转化机制,支持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引导先进军工技术向新兴产业民用领域渗透,鼓励先进成熟新兴产业民用技术和产品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应用,争取更多的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进入国家《军民两用技术推广目录》和《军工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推动一批军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新兴产业民企参与军工配套的能力。探索建立对民营企业更开放的军品采购和研发体制,推动新兴产业领域的军民基础共性技术一体化。

  3.加强军民融合项目建设。把握军工央企战略性调整机遇,争取更多“军民结合”技术型重大项目落户江苏。依托省军民融项目建设计划,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军民融合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省里明确的七大领域军转民技术研发、军民两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运用以及重大军民融合技术改造,积极引导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实施民营企业“民参军”行动计划,面向航空航天,统筹军民卫星研发制造使用,强化地面站网整合建设与信息共享,积极发展军民通用化程度高的动力系统、关键部件和基础材料。面向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系统、资源合建共用,组织实施一批军民融合安全网络产品和服务应用示范工程。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重大战略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指导推动本规划的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日常组织、协调、督查、调度和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编制实施各产业发展推进方案,制订年度工作计划,细化任务落实,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好与本规划提出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的衔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合理定位、科学组织实施,加强评估督查与绩效评价,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财税支持。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继续设立并发挥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技术、示范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有偿资金使用规模,成立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工业和信息产业投资基金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列入投资计划。综合运用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前审核事后补助等方式,建立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面落实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产品力度,探索建立首台套重大装备首购首用运行新机制。

copyright dedecms



  (三)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投融资体系,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积极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为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初创企业拓展股权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到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或到“新三板”、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实现直接融资。鼓励银行机构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立相应的客户准入标准和授信审批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积极发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融资作用。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展以“首投”“首贷”“首保”为重点的多渠道科技投融资体系。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四)优化发展环境。

  主动适应新经济变革,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深化适应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的商事制度改革,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干预,发挥好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作用,优化服务流程,方便企业办事,推进创新创业。放宽市场准入,破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壁垒。完善激发创新的利益导向机制,建立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和评价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办法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措施,开展实施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专利导航,开展知识产权资源布局试点,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升知识产权服务附加值。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应用信用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内容来自dedecms

  (五)强化监测评估。

  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评价制度,合理界定统计范围,科学统计产业发展数据,明确各有关部门统计任务,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全面科学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和发展态势,定期向社会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产能规模、产能利用率及生产、技术、市场发展动向等信息,加强对产业发展的预警与引导。注重行业发展前瞻性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南,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发展。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价,组织第三方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增强规划实施效果。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作为衡量各级、各部门科学发展实绩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健全规划实施的责任机制,切实加强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