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农业经济 > 综合农协: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最理想模式

综合农协: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最理想模式

发布时间:2016-12-29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 织梦好,好织梦

现在大家都在争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应该走什么模式。中国“三农”在上世纪80年代前走的是集体化模式,即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因效率不高,后来就被淘汰了。80年代后大部分都搞承包制模式,即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家庭经营。总的来讲规模比较小,所以很多人觉得效率还有点低。后来又在土地家庭承包基础上,由公司或者大农户搞规模化经营。这种模式不管是在政府部门,还是在学术界都是一个几乎占据主流的说法。但我们认为,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最理想的模式是综合农协模式,即在土地家庭承包的基础上仍以家庭经营为主,但由综合农协来提供规模化服务的一种组织方式。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事实上,研究国外的做法,会发现不同国家所选择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由其资源禀赋决定的,核心就是人、地关系。像美国人均土地很多,所以实行的是大规模家庭农场模式,农业机械化高度发展;欧洲也是中型或者大型家庭农场模式,但其不是以种粮食为主,而是以种植高端经济作物为主。不过,美国和欧洲都在家庭种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专业合作社。日本的情况和中国接近,是小规模家庭农场模式,但其规模要比中国大一点,户均耕种土地二三十亩,并由综合农协来为小农提供各种服务。中国的户均种植土地规模比日本还要小,且缺少针对小规模家庭农场的服务体系。 内容来自dedecms

比较各国规模化种植的方式会发现,不同农业生产模式都有两个共性:第一,种植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除了苏联、上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搞了几十年的集体化经营外,各国不管人多地少,还是人少地多,都以家庭经营为基本单位。为何如此?这是由农业种植的特点所决定的;第二,无论各种生产模式的种植规模有多大,都会在家庭之上建立合作组织,提供服务,且服务的规模效率要远远超过种植规模的效率。所以不管是日本那么小的种植规模,还是美国那么大的种植规模,都有服务性的合作组织。 内容来自dedecms

国际上的情况是如此,那么为什么说,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理想模式是农民综合农协呢?这几年的政策明显鼓励资本化的规模种植——农民退出土地,把土地租给公司或者种粮大户。那么这种道路对中国实际是否现实呢?我们简单地看一组数字就可以。

copyright dedecms

中国从上世纪80年到现在,发展了三十多年,每户平均种植土地10亩,仍有6亿农业人口,至少1.5亿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如果我们把每户10亩的种植规模提高到100亩的话(100亩在世界上仍属于中小规模),对中国来讲就需要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农民离开农业,最好是离开农村。可以想象80%以上的农民离开农村,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动,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是很难完成的。我们并不是说搞规模经营不好,而是在中国搞规模经营没有条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业仍将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你再怎么喊规模有价值、有效率,也得承认和尊重中国的发展现实。 dedecms.com

现在说土地撂荒严重,但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真正撂荒的情况非常少。种地并不难,一家10来亩地,一个老头就能打理了。对中国而言,需重点解决的是如何为小农提供规模化服务的问题。 织梦好,好织梦

为什么要搞农民合作组织,搞综合农协,其深远意义就在于把一家一户的小农组织起来,使“原子化”的农民个体变成群体用户,通过提供规模化服务,降低服务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这种规模效益不是从种植上得到的,而是从服务上获取的。也就是说,对于一家一户的小农而言,完全可以通过综合农协提供的规模化服务,分享到规模效益,而不是被资本分享拿走了。所以我们说,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理想模式是发展综合农协,服务小农群体。 本文来自织梦

我们在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即11号文件)后,考察了山东、河北很多地方的供销社,感觉供销社完全有能力承担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的责任。首先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密切联系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因此,供销合作社要把为农服务放在首位,把为农服务成效作为衡量工作的首要标准,不仅要做到“为农、务农”,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做到“姓农”,要用综合农协的方式将供销社和农民结合成一体,坚持合作经济的基本属性,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推动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实行民主管理、互助互利,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承担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公共服务;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开展系列化服务,履行好社会责任。(nc-1820161125) ded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