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农业经济 >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的倒逼机制形成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的倒逼机制形成

发布时间:2017-08-02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自2004年实施以来,对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口粮持续稳定增产,保护农民种粮利益、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增强粮食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内涵及其实施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引起了粮食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三高”现象以及下游产业经营困难、财政负担加重、国际谈判压力加大等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亟须对政策进行调整完善。

内容来自dedecms

1.最低收购价政策内涵与机制已有重大调整 dedecms.com

一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目标从最初只考虑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向既要保障粮食供给、又要保护农民种粮利益转变。2004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出台的初衷是,在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施,以此促进粮食生产,保证市场有效供给(即“保供给”目标)。但自2008年以来,这一政策被进一步赋予了保护农民种粮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任务(即“保增收”目标),通过提高最低收购价发挥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开始承载“保供给”和“保增收”的双重功能。2008年~2014年,国家连续大幅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累积分别提高97%、67%(其中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分别提高93%、92%和107%),“保增收”的政策目标得到充分显现。二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范围从最初支持特定形势下的短缺品种,向覆盖常态下的非短缺品种转变。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最初设计主要针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但近年来我国稻谷和小麦供需已经实现供需基本平衡、略有结余,最低收购价仍然在粮食主产区实施,并且建立了常态化的政策实施机制和配套体系。特别是2008年~2014年连续大幅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使其超过能反映市场真实供求关系的均衡价格,由此也导致了近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频繁启动和政策性收储大幅增加。其中2004年-2011年,早籼稻、中晚籼稻各有3年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收购,粳稻只启动1次;但自2012年以来,中晚籼稻、粳稻每年都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收购,早籼稻也只有2012年没有启动。2014年以来,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已经连续突破5000万吨,2015年达5410万吨,相当于稻谷、小麦商品量的20%。 dedecms.com

2.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已发生转折性变化 dedecms.com

相对政策出台初期而言,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也有重大变化。 内容来自dedecms

第一,国内粮食产需实现由供给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乃至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的重要转变。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05年稻谷、小麦产需缺口分别为266万吨、241万吨;2016年已转变为产大于需2182万吨、2014万吨,其中稻谷已连续11年有结余。在粮食供不应求时,提高最低收购价有助于实现“保供给”和“保增收”的双重目标;若粮食供过于求,提高最低收购价所产生的生产激励效应则会加剧阶段性、结构性过剩。这是形成目前粮食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成因之一。第二,粮食价格实现由国内低于国际向国内高于国际的重大转变。2004年,大米、小麦国内批发价格分别为每吨2339元、1481元,比配额内进口到岸完税成本每吨低434元、399元。受全球粮价走低、海运费用下降、人民币汇率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2015年国内大米、小麦批发市场价格已经比配额内进口到岸完税成本每吨分别高出1166元、611元,价差幅度为39%、34%。总体上看,现阶段国内大米、小麦农户销售价格已经全面高出进口到岸完税价格。在国内粮价低于国际粮价时,提高最低收购价不会引起粮食大规模流向政策性收购,进口压力并不突出。当国内粮价大幅高于国际粮价时,国内市场转向使用价格较低的国外粮食,使粮食进口压力骤增,同时也导致粮食大规模涌向政策性收储。这是形成目前粮食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三高”现象的基本原因。第三,国际粮食市场由前期价格飙升、全球粮食危机向目前价格低迷、供大于求转变。自2007年~2008年粮食价格飙升引发全球粮食危机后,随着粮食主产国加大粮食生产投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近5年来,全球粮食产能大幅度提高,粮食库存大幅增加,粮食呈供大于求趋势。加之近几年美元不断走强,国际粮价持续低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2017年4月)表明,受前期高粮价刺激,2013/2014年度以来全球小麦产量连续保持在7亿吨以上,2016/2017年度达到7.60亿吨,同比增长3.4%,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同期全球小麦消费量7.38亿吨,同比增长3.3%;全球小麦产大于消2250万吨,期末库存达2.41亿吨,同比增6.8%,为2002/20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库存消费比32.6%,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 内容来自dedecms

3.最低收购价政策面临新问题新挑战 copyright dedecms

一是政策性粮食库存大幅增长。由于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频繁启动、收购量大幅增加,以及政策性粮食顺价销售难以实施、竞拍成交率偏低,稻谷、小麦库存大量积压,均处于历史高位水平。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实施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国内玉米价格大幅回调,东北产区由上一年度每吨1900元~2000元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500元。如果最低收购价不及时跟进调整,东北地区稻谷的比价优势更加明显,将会出现稻谷对玉米的种植替代,西北地区则会出现小麦对玉米的种植替代,届时稻谷、小麦库存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二是财政负担日益沉重。由于国内粮食价格高、国内外价差大,粮食大量涌向政策性收储,同时政策性粮食面临“销不动、储不下”的困境,不仅导致粮食收购、保管和利息等费用进一步增加,而且仓储建设投资、新陈价差损失、调运补贴等支出也大幅增长。粮食生产和流通补贴“两头增”,在财政收入增速减缓的形势下已难以为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是粮食进口压力与日俱增。尽管现阶段国内稻谷和小麦供给十分充足,但由于配额内进口完税成本显着低于国内价格,引起了粮食进口快速增加。2016年,大米进口353万吨,已经连续5年超过200万吨,比2011年增长5.1倍;小麦进口337万吨,比2011年增长1.7倍,都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尽管通过进口关税配额管理等手段严格控制稻谷、小麦进口,但受利益驱使,边境非法走私大米越来越多,甚至已返销到江西、湖南等稻谷主产区,挤占国内稻谷市场份额,加剧了供需矛盾。特别是进口米与国产米搀兑,降低了大米销价,对国内大米市场的冲击具有放大效应。同时,大豆、高梁、大麦等非配额管理的粮食进口大幅增加,由于消费替代进一步抑制了国内粮食向饲用消费转变。如果今后国内外粮食价差继续扩大,一旦国内粮价高于配额外进口完税成本,关税配额管理的防火墙功能将失去作用。 本文来自织梦

四是WTO黄箱补贴“天花板”上限约束趋紧。自2009年开始小麦最低收购价已经高出了固定基期的外部参考价,此后又连续5年提高最低收购价,两者价差快速拉大;稻谷最低收购价自2010年也开始高出外部参考价。如果今后国内外粮价仍保持较大价差,一旦粮食大规模流向政策性收储,将会导致稻谷、小麦黄箱支持水平大幅增长,可能逼近乃至突破黄箱补贴的“天花板”。 本文来自织梦

最低收购价政策内涵与实施环境的重大变化,以及国内粮食市场不断累积的各种矛盾冲突,更加凸显出改革的紧迫性。目前,粮食最低收购价改革的倒逼机制已经形成,已处于政策改革的重要关口。(nc-182017042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