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农业经济 > 大国粮食安全战略需要全局观和全球视野

大国粮食安全战略需要全局观和全球视野

发布时间:2018-08-17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中国依靠国内资源、立足国内农业发展养活了自己,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伴随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粮食及农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但中国粮食供给体系质量还有待改善,迫切需要构建粮食安全战略的全局观、可持续观和全球视野,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具可持续性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 织梦好,好织梦

大国粮食安全需要全局观: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与推动大国农业转型

本文来自织梦

1.必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安全问题,对于这一点必须有大局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中国政府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是中国农业发展转型必须长期坚持的底线。

内容来自dedecms

2.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推动粮食及农业转型升级。增加有效供给、扩大优质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中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内容来自dedecms

3.完善粮食支持政策,构建绿色化、可持续型粮食产业支持体系。一是推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作用。按照“稳定框架、增强弹性、改革机制”的思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即保持最低收购价政策构架的基本稳定,给种粮农民吃“定心丸”;粮价既可升、也能降,政策既能及时启动、也要适时退出,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改革最低收购价的功能与机制,由目前既保供给又保增收的托市机制,调整回归至兜底保障、解决卖粮难的托底机制。二是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一旦损害到种粮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想再次恢复粮食生产则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更高的代价。因此在改革进程中绝不能损害种粮农民利益,对因改革遭受的损失必须配套补偿措施。三是从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视角完善粮食产业支持体系,推动农业政策转型。在粮食生产环节,逐步由现阶段“增产导向”的政策向“产销平衡导向”的政策转型,加大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绿色可持续型生产方式的支持,加强对农业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风险管理、农业创新系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加工流通环节,加大对主产区粮食加工产业的支持,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经济,延伸粮食产业链。 copyright dedecms

4.应高度重视中国粮食竞争力问题。日益增长的粮食生产成本和不断强化的农业支持保护,一定程度弱化了中国粮食竞争力。只有提高粮食竞争力,才能够减轻粮食进口压力,才能防范出现大量竞争性进口对国内粮食的替代和冲击。提高粮食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如通过规模化、高效率的农业机械作业替代劳动以降低人工费用,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等模式内部化土地成本以降低土地费用,提高粮食的基础竞争力。二是提高粮食经营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一方面鼓励发展综合种养、立体种养、生态种养,提升品质、塑造品牌,通过差异化竞争促进粮食提质增效;另一方面支持粮食种植与特色种养、农业休闲体验、乡村旅游等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功能性竞争(即开发农业多功能)促进转型增效和提高综合竞争力。 织梦好,好织梦

大国粮食安全需要可持续观:实现粮食绿色增长与资源永续利用

dedecms.com

在有效保障当代人粮食安全的同时,需要注重农业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现阶段全球粮食供应充足、粮价低位运行,国际粮食贸易环境相对宽松,国内粮食供应充裕并呈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这是中国实施农业资源休养生息、生态修复治理,为子孙后代保障粮食安全积蓄能量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内容来自dedecms

1.坚持绿色兴农、推动粮食绿色发展。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监测与监管;开展农田残膜和农业废弃物回收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综合治理;探索生态循环粮食生产新模式,促进粮食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型发展。 dedecms.com

2.全面实施“藏粮于地一藏粮于技”战略。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中国必须切实保护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即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保护并改善耕地质量,推动粮食科技进步和信息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所能动员的资源、所有的潜在产能全部转化为现实的产量,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

dedecms.com

3.加快实施农业资源修养生息、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要充分把握住和利用好国内外粮食供给充裕的战略机遇期,按照粮食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严格控制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和东北超采地下水生产粮食,积极引导南方重金属超标地区种植结构调整,全面加强水土污染防治和土壤改良,推动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综合治理,加大对东北黑土地保护的支持。盘活存量补贴、创新增量补贴,引导农民实行保护性耕作、轮作休耕和替代性种植,保护好粮食潜在产能,增强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能力和粮食安全的可持续保障能力。这既是粮食安全战略可持续观的直接表现,也是全局观的重要体现。 dedecms.com

4.重新审视粮食“去库存”策略和农产品出口鼓励措施。现阶段中国粮食供需失衡是阶段性的和结构性的。伴随玉米临时收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国内外玉米价格已逐步接轨,辅以种植结构调整,玉米产量可能会自高位回落,而国内饲养业回暖、替代性产品进口减少、深加工扩张以及补贴政策,玉米饲用消费和工业消费持续回升,去库存进度可能进一步加快。从中长期看,中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主要农产品供给总体偏紧,去库存只会是短时期内的阶段性任务。目前中国没有多余的耕地资源,也不能以消耗地力、牺牲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来种植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等作物。从中国国情看,农业资源禀赋条件难以支撑大规模可供出口的农产品生产,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基础实现农产品贸易的正常往来,是一种可选路径。通过加大对农产品出口支持,可能会引起农业资源的错配和过度开发,进而影响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dedecms

大国粮食安全需要全球视野:建构开放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内容来自dedecms

1.实施农产品多元化进口。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农产品进口已不可避免。进口产品单一,意味着进口来源地集中,进口可获得性、进口成本以及其他不确定性风险增加;进口品种越多,则意味着进口渠道和来源就越多,进口风险就会降低。实施多元化进口,即通过多品种、多渠道、多区域进口所需农产品,综合考虑替代性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制品进口,以分散进口风险,这是今后中国更加灵活高效利用全球农业资源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基本方向,如增加部分肉类及制品进口,减少饲料粮进口;增加多种植物油脂进口,减少油籽油料进口。为此,应与世界主要农产品供给国、跨国企业等签订农产品贸易的国家协定或长期契约,建立稳定可靠的战略贸易伙伴关系,确保国内供需缺口较大、需求持续增长的农产品进口货源稳定。根据农产品进口现实需要和国家战略需求,减少农产品进口壁垒,同时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

dedecms.com

2.鼓励“走出去”,实施境外农业投资。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支持国内有条件的各类企业“走出去”,通过股权投资(即参股或控股当地企业)、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选择农业开发潜力较大、农业跨国公司布局尚未完成的重点区域,如东南亚、非洲、黑海地区等,参与东道国农业综合开发、仓储物流设施、农产品加工、农资购销与农产品收储、国际贸易等,自主建立或参股融入农业跨国公司全球农业供应链,探索构建全球农产品及粮食进口供应网络,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成为农业产业链的境外投资商和国际粮商,不鼓励成为境外农民,尽量避免直接购买土地从事农业生产,避免受东道国的政治纠纷、国际舆论炒作等影响。为此,需要减少政府干预、放宽各种限制,简化审批程序与手续,建立市场导向、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境外农业投资体制机制。并从财政金融、风险管理、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境外农业投资支持,譬如建立境外农业投资建设基金、境外农业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设立针对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项目的专项险种和重大险种,承保可能发生的因不可抗力引发的经营风险损失,避免双重征税。 copyright dedecms

3.加强新型农业国际合作。应加大对相关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农业发展的投资援助、良种良法等技术援助,支持发展粮食及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自给能力,增加全球粮食市场有效供应、改善全球粮食安全角势。积极推动双边以及区域性FTA磋商,深化农业领域的贸易与投资合作;积极推动WTO多边农业谈判,深度参与全球农业规则的改革与制定,完善全球农业治理机制,逐步改变不平衡的国际农业贸易与投资规则和环境,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农业贸易与投资新秩序。(nc-1820180330) 内容来自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