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农业经济 > 中国“三农”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四重维度

中国“三农”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四重维度

发布时间:2018-10-12 作者:派智库 来源:《改革与战略》2018年第 浏览:【字体: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战略不仅科学定位了“三农”工作,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为中国乡村的发展描绘了一幅清晰蓝图;另一方面,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极具理论价值,被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内外部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的重要理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均将产生重大影响。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外延、提出背景、实现路径维度的分析,精准“三农”现状作了全面解读,认为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牢牢端稳饭碗为底线、以农业全要素改革为抓手和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驱动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copyright dedecms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织梦好,好织梦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高举旗帜而立论定向、把握大势而总揽全局、站位高远而主题鲜明、思想深邃而气势恢宏,不仅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而且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进而科学标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开启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纪元。其中,报告第五部分首次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报告不仅科学定位了“三农”工作,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为中国乡村的发展描绘了一幅清晰蓝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基于此,全面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外延、战略背景、实现路径的理解,特别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科学剖析战略提出的内在逻辑,无疑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实施,由此基于“三农”现状全面解读“乡村振兴战略”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本文来自织梦

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外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内容来自dedecms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外延的高度概括。首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既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又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之中,并且全面阐释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内涵:强调要在立足绿水青山建设生态宜居环境的基础上,乡村振兴要以产业兴旺三产融合发展为基石,筑牢“三农”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乡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新农村,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让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让现代化成为有根的现代化。其次,历史与现实的逻辑表明,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而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毫无疑问,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数亿农民的梦想构筑。这不仅仅在于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则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才会比较主动;还在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还在于“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在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基于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不仅在于突破自身动能的挖潜与动力的接续,及至“三农”可持续发展边界局限,其更重大的意义还在于“村镇化”的实现与“城镇化”协同,被视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驱动力,深层次上有助于现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一强大的正向外部溢出效能显而易见构筑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外延。 copyright dedecms

二、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中国“三农”发展困境的突破口

dedecms.com

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言下之意,农村强则中国强、农村富则中国富、农村美则中国美,显示二者具有很强的内生逻辑与内在一致性。而党的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告诫我们在着力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要防范“三农”活力的衰退,必须着力于“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协同发展。历史地看,中国乡村曾面临着并正在面临着突出的发展瓶颈,长江学者罗必良教授将农业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土地细碎化、农户兼业化、劳动力弱质化、农业副业化和生产非粮化,并指出“五化”导致农业“被边缘化”,进而已经并正在成为我国农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的主要隐患。(罗必良,2015)长江学者刘延随教授基于乡村经济乏力、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乡村社会结构失衡、精英缺失人口老弱化、农村社会重现空巢化等“乡村病”问题的研究,指出美丽乡愁无以安放源于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农村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长期大量存在。(刘延随、周扬,2015)具体而言,“农业被边缘化”与“乡村病”折射到“三农”问题上,则体现出农业绩效边界的收窄、农村点面源污染的加剧、基层治理的涣散、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医疗和社会保障的不健全以及基于农民主体分异、农村家庭分化所引发的人口老弱化、空心化、三留守等问题导致乡村发展活力的渐次衰退,长此以往势必农村内生发展动能将消退殆尽,并连锁反应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程。故而,无论是基于激活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富裕乡村美丽乡村的维度还是迂回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维度,“乡村振兴战略”无疑不是直面城市发展农村衰落特别是系列“乡村病”治理的重大战略部署,无疑不是极具担当、智慧及温情的历史选择,因而战略的提出及实施具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动能培育及动力接续的急迫性。 dedecms.com

三、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四重维度 织梦好,好织梦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方方面面,抓牢抓稳抓好必须在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处理好四大任务: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二是把握底线端稳端好国人饭碗不放松,三是实现好生产要素的集约化供给与配置,四是多措并举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第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振兴乡村。当前,我国农业领域正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对农产品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之“三量齐增”的治理,及至对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土地成本之“三本齐升”的平抑,达成供需匹配的均衡,进一步加快实现对传统动能的改造与新动能的培育,以此发展农业富裕农民振兴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肯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巨大作用,更隐含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经阶段、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合理配置农业要素资源的必备条件、是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必要手段。(张磊磊、马建军,2017)在此基础上,基于供给体系质量及效率的提升,及至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机制培育的需要,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着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毫无疑问,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与生俱来的“基础性”与“实体性”自然成就其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其改革的成效不仅对破解当下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供需失衡矛盾、机制体制难题等“疑难杂症”高度关联,而且在传统增长动力不断衰退的背景下,有利于“三农”内卷化集约效应充分而完备地释放,进而诱导生成新动能,并传导影响经济社会全局有质量地发展。具体而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做文章,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着力于产品产业结构的优化、绿色生产方式的推广、新产业新业态的壮大、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农业农村短板的补齐等方面做大做强内生动能,推动农业供给侧内卷化集约效应的全然释放。综上,报告明确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的力量破解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等制约农村经济稳健增长的矛盾,达成供需的均衡,才能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乡村振兴战略则指日可待。

内容来自dedecms

第二,以牢牢端稳饭碗为底线振兴乡村。尽管21世纪国际霸权主义赤裸裸的军事干预方式已渐行渐远,但这并不表明国际关系已去“霸权主义”,实则“军事霸权主义”改头换面为“粮食霸权主义”依然左右着国际秩序,而其中以“粮食量价供给的变化”及其“技术标准订立话语权的把控”等为手段打压他国农业产业,建立其对世界粮食的控制,实现其通过对粮食的控制延伸至其对他国农业产业的控制,并最终达到对一国政治、经济全面控制好目的。因此将枪炮换做粮食作为攻击手段的“粮食霸权主义”,其潜在的隐蔽性和危险性更胜“军事霸权主义”,轻则一国国民的饭碗端在他国手上受制于人,重则影响一国之安全稳定致其国将不国。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012年我国粮食进口量为8025万吨,到2014年进口量突破1亿吨,2015年进口量持续增加,超过1.2亿吨达到历史峰值,同比增长24.2%。一方面粮食进口量的连年增加,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粮食霸权主义从来未曾停歇,因此面对粮食武器霸权政策,我国同样压力巨大,稍不留神极易受到粮食霸权主义的影响。加之在追赶型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赢得了国家跨越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与空间,包括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在内的国家硬实力取得了惊艳世界的成绩,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而正是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惊艳了世界的同时更震惊了“霸权主义”国家,打压中国的发展维系其超级强国的“霸权主义”意识时刻左右着这些国家并想方设法压制中国,其中以操纵农业作为政治手段压制中国发展的企图从未停息,如从数量、价格、质量等方面建立其“粮食霸权主义”实现体系,是“霸权主义”国家时下惯用的伎俩。这一背景下,我国需要进一步牢固树立“粮食主权”认知,必须在坚持及固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制度内核与制度底线的基础上,内生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而强化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将国人的饭碗端稳更端好在自己手中。正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的发展必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的发展必须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只有粮食安全保障有力才不至于受制于人,才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乡村社会才更加和谐,振兴乡村才具备基础保障。 copyright dedecms

第三,以农业全要素改革为抓手振兴乡村。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是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支撑农村发展的多要素正加速单向净流出,呈现釜底抽薪的态势,并诱导农村社会空心化、农地抛耕弃荒等系列问题不断产生,而系列问题的加剧态势则进一步恶化了农村多要素的净流出量及其速率,最终基于资源的日趋短缺而在加剧农村传统动能衰退的同时,更阻断了新动能的孕育,以致“三农”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发展动能衰竭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同时“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及其核心问题的治理,正转向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协同推进以激活其内生动能,从而跨越新常态促进大发展。其原因在于,产业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源于要素配置质量,意即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效率,并形成了效率边界有根本性差异的粗放型与集约型两种发展方式。这种基于要素配置结构的不同而产生的显着性绩效差异投影到“三农”问题上,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单一的物质资本或劳动力等量的投入和扩张而实现,而集约型发展方式则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资料质量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而取得。因此,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并不单一地由某一要素决定,而是土地规模经济性及其依附产权的细分与配置、农业分工与外包促成的服务规模经济性、经营主体及其行为能力、乡村治理体系及其服务效能边界、产业细分及其融合发展水平等多种要素共同表达的效率函数,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过度倚重单一要素驱动有限动能谋发展的范式,在农业点面源污染加剧、农地地力衰退及至土地的细碎化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治理的新常态背景下,农业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性变化日趋显现并不断加剧。 dedecms.com

无疑,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农业生产作用发挥及其生产力形成的依附空间载体,因此土地产权及其依附权能配置的效率,在农业生产及其全要素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也正基于此国家历来关于农村的改革均始于土地制度的调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等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因此在基于土地及其衍生权能改革与治理基础上,“三农”形成了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营主体培育等内容为架构的全要素改革路线图:如基于“产权身份垄断”及“产权地理垄断”形成的农地细碎化问题的“农地确权”及“三权分置”的改革与治理,基于农地及其衍生权能为内核的系列“三农”问题的改革与治理,基于促成农业生产从资源配置型增长方式向资源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从外延扩张型增长方式向内涵开发型增长方式转变需要的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三产融合、种养加一体化的改革与治理……毫无疑问,随着土地要素内生效能的全盘激活,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将逐渐流入农村,促成农村经济流量的加速扩张,并汇聚形成强大的聚合力而激活“三农”新动能,加快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分工经济的深化,持续作用的结果将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运用、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则指日可待。围绕土地要素治理所形成的全要素改革,为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了更多的行为空间或者行为选择,具备资源迂回最优配置的可能以达成帕累托最优甚至帕累托改进,进而显着性地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为此,基于土地要素为内核强化全要素的集约节约化供给与管理,理所当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更是其战略实践的逻辑起点与落脚点。

copyright dedecms

第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驱动振兴乡村。长期以来“重城轻乡”的发展导向致使“城进农退”,引发并加剧了农村人口空心化、农业劳动力老弱化等“乡村病”发生,进一步给乡村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如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萎缩、社会基础设施成本加大、农村社会治理的人才缺乏,(李君甫,2014)特别是人才的缺乏进一步导致新农村建设面临主体缺位的挑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最大梗阻,因此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效能,推动“人才强农”战略实施意义重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报告清晰地指出要加快两类人才的培养:一是强化农业经营及服务主体的培养,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二是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dedecms.com

首先,“三农”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农民及其生产设施,为此强化“新三农”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即是“三农”问题治理,以及乡村振兴内生动能培育最具实效性的着力点。一方面,要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具备丰富农业生产实践和精耕细作传统经验的“老农”,通过吸引发展一批志在沃野千里且立志返乡创业的“新农”,通过培养储备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文化有创新能力的“知农”,进而实现对“老农”的改造与提高、对“新农”的吸引与发展、对“知农”的培养与储备,不断提高“新三农”对乡村振兴语境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的适应能力,才能基于主体的细分实现培育的精准靶向,培育效果才能事半功倍,进而孕育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另一方面,要从政策、金融、技术等方面加大对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构建适合其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创造适合农业新主体发展壮大的外部空间。通过两方面的靶向助推,有利于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协同发展,最终意义上为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乡村振兴培养大批懂农业爱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dedecms.com

其次,长期以来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导致农村空心化、农地抛耕弃荒、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滞后、民风习俗不纯、生态文明建设落后等系列“乡村病”相互交织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基层组织在基层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具有思想引领、组织协调、服务指导三大职能,被视为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和推动者,表征为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至脱贫攻坚等系列“三农”工作中肩负着组织策划、实施推进、跟踪反馈等任务,但基层组织建设效能不济的现状却阻断了其作用的发挥,并渐次沦为形同虚设,长此以往更多未知的社会问题可能将进一步被诱发!正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审时度势提出了关于“‘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之‘三农’工作队伍”培养的意见,无疑精准靶向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等系列“乡村病”的机理,对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强化,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具有问题治理标本兼治的彻底性和根本性。

织梦好,好织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乡村既有发展动能渐次衰退,亦即乡村步入传统动能改造力有不济,而新动能培育乏力的动力接续空档期,作为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体,党的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显示党把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度在重中之重的基础上又提到了一个全新高度,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乡村振兴战略”被纳入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七大战略”序列进行统一部署,表明了乡村的振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具有高度的内生性和一致性,必须“城乡双轮驱动”协调推进毫不动摇,同时也告诫全党全国人民乡村振兴必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毫不动摇。唯有如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引领新时代新农村改革不断向前推进,才能不断增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供给力。从这个层面讲,“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驱动力,无疑是“乡村病”治理的靶向药,无疑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坚实支撑。基于其内涵的厚度、外延的广度、影响的深度、实践的效度而有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edecms.com

[参考文献]

内容来自dedecms

[1]李君甫.农村人口过疏化对农村社会建设的挑战[J].新疆社会科学,2014(1):138. 本文来自织梦

[2]刘延随,周扬.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100.

内容来自dedecms

[3]罗必良.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与启示[J].社会科学家,2015(5):7.

织梦好,好织梦

[4]张磊磊,马建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领[J].实事求是,2017(3):48. 织梦好,好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