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产业 > 教育产业 >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几个案例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几个案例

发布时间:2017-05-09 作者:派智库 来源:中宏数据库整理 浏览:【字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课题组 copyright dedecms

近些年,地方政府针对教育发展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亮点纷呈。 织梦好,好织梦

一、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探索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湖南省:全面实施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约60%以上的小学、幼儿园分布在农村,且多数分布在偏远山区。全省面临着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培养补充困难的发展瓶颈。2005年至今,湖南省不断加大力度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取得了较好成效。特别是2013年以来,湖南省开创了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一二三四五”的“湖南模式”,成效显着。一个目标:为乡村学校培养大规模优秀教师;两级培养:以湖南省级为主,省市两级财政共同提供培养经费的培养格局;三种学制: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2+4培养模式)、高中(中职)起点四年制本科三种学制;四类计划:按照生源和就业去向,形成了“县来县去”、“县来乡去”、“乡来乡去”、“乡来点去”四类招生计划;五个保障:在培养基地、培养经费、课程和教材、管理制度、就业政策方面形成了有效的保障机制。在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确立了近四百所优质幼儿园、小学作为师范生的实习基地,规定学生实习成绩不合格不能毕业。2006-2014年公费定向师范生已经毕业9000人,99%已补充到农村学校任教,部分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校级或中层管理骨干。这.一战略性政策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到农村偏远贫困地区安心从教。经过十年沉淀,湖南乡村教师队伍已发生巨大变化,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dedecms.com

(二)贵州省:多举措建设“山村幼儿园”,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普惠水平 本文来自织梦

贵州学前教育起步较晚,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极其匮乏,难以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2011年,贵州开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在破解农村学前教育“入园难”的问题。首先是大幅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将收费标准的制定及管理权限下放到县,推动各地出台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障农村幼儿园正常运转。目前已有4个市(州)制定并实施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最高的县每生每年800元,最低的县每生每年200元。随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断提高(2015年达80%),幼师缺乏又成为突出问题。贵州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不低于1:8,并积极创新教师招聘机制,通过“团招团聘、教管教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采取“非在编与在编教师同等标准同等待遇”政策,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设岗位计划”,多渠道补充幼儿教师。县级财政对“团招团聘”的幼教志愿者给予每月补贴志愿者生活费、交通费2000元。在办园方式上,贵州省各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撤点并校后闲置的校舍、民房、村委会,在各行政村、自然村建立起“公办山村幼儿园”(或幼教点),使得公办园覆盖率大幅提升,让农村最边远地区弱势群体子女能够接受学前教育,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

copyright dedecms

(三)甘肃省宕昌县:政府主导、社会合力,整体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本文来自织梦

宕昌县是甘肃省58个连片特困县之一,农村学校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质量长期难以提高,内涵发展困难重重。为此,宕昌县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寻求专业化社会组织的服务,引进了许多提升区域内涵发展的教育项目。自2006年起,与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合作,开展长期的、覆盖面广的教师校长培训。2011年,经公益组织帮助,成为北师大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项目试点,在语文、英语学科推行“跨越式”教学,课堂教学生态得到极大改善。2012年,与“担当者行动”合作,全县实施“班班有个图书角”阅读助学项目,要求学校开设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师生阅读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宕昌县努力修为“内功”,成立全县义务教育片教研中心,建立四级教研体系,扎实推进教师培训、教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使得各种社会组织的教育项目得以在宕昌取得较好的效果。经过十年探索,宕昌县已经形成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成熟经验,可以迅速接纳优质的合作方,农村教育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教师教研体系从无到有;英语课堂实现全英文授课;在跨越式教学方法和阅读助学项目的影响下,学生阅读能力极大提升;小学六年级双科及格率比十年前相提高了约20%。

dedecms.com

二、地方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探索 dedecms.com

(一)杭州市上城区:推进“管办助评”改革,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本文来自织梦

杭州市上城区的基础教改革在全国有广泛影响,但也面临区县一级教育局普遍存在的治理难题,如政出多门,政府层级多,部门之间相互掣肘等。上城区从2009年起借助与北师大合作的契机,开始了机构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学生、学校”的理念,以“管办助评”分权为核心措施,将管理机构、办学机构、导助机构、评价部门分开设置,建立了服务型教育管理体系。对于管理机构,重在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将管的内容锁定在:提高学校管理能力、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扩大民主参与渠道、加强评价结果问责;对于办学机构,重在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将时间安排权、资源分配权、结果考核权等下放;对于导助部门重在去行政化,强化服务意识,将原来教育局直属的教育学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后勤管理中心从行政部门剥离,定性为导助机构;对于评价部门,主要是加强评价督导的独立性、公信力、指导性,将教育局下属的评价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督导与评价中心。

本文来自织梦

(二)重庆市:监测与评估一体化,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 本文来自织梦

独立的教育评估是实现管办评分离的重要前提。重庆市教委于2009年成立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将监测与评估一体化设计,是全国首家集质量检测与评估为一体的省级专业机构。教育评估院接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教育机构和其他单位的委托,独立承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类评估服务。教育评估院在大数据累积的基础上,突出评估的价值导向,在监测与评估工具的开发、流程的设计以及结果的使用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现了多样化、自动化、定期采集数据;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库,存储了全市五年近2亿份监测数据,初步建构起衡量地区或学校教育水平的数据分析模型;自主研发了信息化监测评价平台;研发了八类60余套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具。重庆教育评估院很好发挥了评估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为实践层面推进管办评分离提供了实践样本和有效路径。

本文来自织梦

(三)成都市武侯区:“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copyright dedecms

武侯区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外来人口数量逐年增多,教育需求快速增长。但同时,学校面临缺乏教师聘用自主权、编制不足、教师工资长期没有提高、缺乏教师退出机制等问题。2014年8月,川大附中西区学校成立,武侯区政府在这所新学校首先试点下放学校自主选聘教师的权力,打破了编制内招聘的“铁饭碗”,实施“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在区教育局的指导和监管下,按照区教育局核定的校聘教师职数,学校自主公开招聘优秀校聘教师。试点学校依据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建立了教师的相关聘任和退出机制,充分用好发展规划权、教育教学管理权、课程设置开发权、教师及其他职工聘任权、干部选聘自主权、学校经费支配权、学校内部机构设置权、教职工薪酬制度改革权等“办学自主权”。鉴于试点成效明显,社会反响较好,2016年8月,武侯区开始在全区新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推行“两自一包”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区教育局管理职责、学校自主权利、评价机制等,推动现代学校制度建立。

织梦好,好织梦

(四)重庆市綦江区:推行学区自治,激活社会责任

copyright dedecms

重庆綦江区是城乡结合的山区,教育资源极度不均衡,存在恶性择校的问题,学校跟家庭、社区的关系十分紧张。2015年9月綦江区教委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学区自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区内推行学区自治工作。依托区内各学区,成立学区教育自治委员会,成员由辖区内各街镇领导干部、区(镇)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当地社会知名人士、家长等方面代表7-9人组成。下设监督评价小组、学区业务自治组、学区自治执行组等3个工作小组。学区自治委员会实行主任负责制,由各学区所在街镇政府(办事处)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学区内学校所在各街镇分管教育的领导担任副主任。在新的治理结构下,委员会积极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联系,定期召开协调会、座谈会等,研究学校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促成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相互理解。学区自治委员会的成立,盘活了学区内的教育资源,打破校际资源壁垒,促进了学校教育的优质均衡。同时,教师职业幸福感增强,家长满意度提高。綦江区将社会应有的职能交还给社会,为政府职能转变做出了良好示范。(nc-1820170317)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