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长三角区 > 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撑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撑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3 作者:派智库 来源:《科学发展》2017年第4期 浏览:【字体:

摘要: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全球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有效支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人力资源服务提升的战略转型,上海应进一步拓展服务对象,以人才链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做强服务业,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全球化、智能化并积极探索重点领域支持政策。

copyright dedecms

关键词:人力资源服务业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人才 copyright dedecms

2015年,中央向上海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要求。这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自身发展瓶颈、重构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人才是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力量,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为劳动者就业和职业发展,为用人单位管理和开发人力资源提供相关服务的专门行业,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的关键基础之一。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拓展人力资源服务对象,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专业化、全球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人力资源市场与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提高人才配置效率,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是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应有之义。

织梦好,好织梦

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新要求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一)人力资源服务业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创新主体活跃、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机制灵活、创新文化发达、创新引领效应显着,是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力、引领力的节点,是全球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策源地和产生中心之一。创新中心(innovation hub)有七大支柱,分别是政府治理(有力的领导、公私合作、长期和跨越式发展、创新的城市政策和复兴计划)、连接性(良好的物理可接人性、一流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无缝连接、桥接因素)、集聚环境(经济专业化、知识和创意产业、创业文化、数字基础设施的可接近性、机构合作)、人才和社会环境(合格的人力资源、知识和创意员工、多元和多样文化环境、外国学生和外国员工及居留者、社会网络)、建筑环境(多功能的环境、形象和动态空间概念、独特的建筑、开放的公共空间)、文化环境(独特唯一的标识、文化娱乐设施、活力激情的生活)、自然环境(环境质量、独特风景、可再生能源)。 织梦好,好织梦

人才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诸要素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人才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创始者,没有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科技创新人才,就没有新知识、新方法、新途径的出现;同样,没有从事试验发展、技术设计试制的科技创新人才,就难以实现后续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以人才的成长、发展、创造为前提;没有人才,科技创新就缺乏基础,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

内容来自dedecms

以服务人才资源为主要对象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人力资源服务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用人单位在发展中对知识智力的需要。通过促进人力资源价值的充分展现,推动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就性质而言,人力资源服务业本身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与先进制造业和其他类型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对提升创新创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旧金山湾区、硅谷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创新的发祥地,成为世界上人才、知识的聚集之地,与其包括人力资源服务在内的专业服务的发展发达不无关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其专业运作,在有效把握硅谷人才高流动率的传统与特征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大企业员工、大学师生、风险投资家等在内各类人才的吸引、集聚和配置,在硅谷不大的空间里,人力资源服务业已经和风险投资家、银行家、律师、会计、专业咨询、技术转移以及其他大量的专业人员一道,为新的高技术企业、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专业服务,成为硅谷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不断地推陈出新、保持创新生命力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内容来自dedecms

因此,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更大程度、更宽领域、更快效率地配置、使用、开发和管理各类人才,也必须有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支撑。 copyright dedecms

(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新要求 内容来自dedecms

1.服务对象:聚焦于全体创新创业的人。伴随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推进,要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仅要善于把握人才成长规律、长于人力资源开发核心能力、精于提供专业、高效的解决方案,还要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把握科技进步方向、产业发展趋势,把握创新创业规律,以此聚焦于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全部人才,聚焦于人才的创新创业,配置资源、提供智能。从创新构成看,创新人才涉及的不是一个种类的人才,尤其不仅仅是研发,而是涉及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生产、销售、市场需求,包括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制造、市场销售,还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产业组织的衍化等各种角色的综合。正如《弗拉斯卡蒂手册》指出的,研发只是创新过程的一个步骤。创新还包括研发以外的一系列活动,如开发后期的中试、生产和销售、新颖性较低的开发活动、为产品创新进行的培训和营销准备等支撑性活动,以及新营销方法或新组织方法的开发和实施活动。创新人才的内涵或者范畴,应是一个复合群体,而非单质的人群,创新需要各种人群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参与。在当前开放创新的趋势下,创新创业人才已不局限于用人单位和个人雇佣和被雇佣的范式;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人力资源服务业面对一系列新的服务对象,包括属于自我雇佣的创业者或微创业者、选择“自由职业者经济”(freelance economy)或“临工经济”(gig economy)的自由职业者以及参与众包(crowdsourcing)的多重职业。对他们的服务需求、服务内容完全不同于既有的服务模式,甚至从一定意义上会改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形态。如何遵循创新相关人群的特点,如何把握创新创业对创新创业新兴人群的需求,从过去聚焦某一人群,转向到面向创新过程的全部人群,这对支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业而言,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来自织梦

2.服务流程:聚焦人才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从创新过程看,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投资的过程;从成果形式看,可分为发现新知识,发明计划蓝图、原型、创新等过程。Berghah等人认为,创新过程可分为创意、更新、执行、开发、采用;从社会背景分类,涉及组织、企业、客户、社会制度、雇员、开发人员等;从创新内涵看,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发明创新、创造力、市场;从创新本质看,涉及新颖、改善、变革;从创新类型看,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过程创新、技术创新;从创新目的看,有成功、差异化、竞争[Berghah et al.(2009)]。一般而言,从创新到企业形成与成长的过程,主要包括创新、企业形成、企业成长。也有从资本需求的角度,将创业划分为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早期、扩张期。全球创业论坛(GEM)认为,创业分为概念形成阶段、创办企业阶段、持续发展阶段。创业者一般分为:潜在创业者、新创者、新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企业持续发展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其中,潜在创业者在概念形成阶段之前,新创者、新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处在公司创建阶段,也成为创业早期阶段(total early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e,TEA),时间一般从开始创业之后的3.5年以内,其中一部分因创业失败退出,另一部分则继续生产发展[Donna J.Kelley,Niels Bosma,JoséErnestoAmorós(2()11),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0 Global Report]。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须贯穿创新创业全过程,按照创新创业不同阶段不同重点及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例如,在创新的研发阶段,要推动产学研合作,着重研发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的能力,在商品化阶段,要加大研发人员、技能人才的能力建设。又如,在创业初期,要强化创业人才的创业机会识别、创业定位、战略决策、资源整合等方面本领的教育;创业中期,要强化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市场开拓、管理经验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教育;进入成熟期,则需要强化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dedecms.com

3.服务内容:聚焦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全部需求。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主要表现在:一是要求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具有把握创新创业趋势、引领未来发展潮流的能力素质,包括更为高超的技术创新能力,如数字经营能力、运用虚拟技术工作的能力、理解信息技术软件和系统的能力、数据设计的能力、运用社交媒体和web 2.0的能力;更为灵活的思维能力,如用多种情景思考和准备的能力,创新、处理复杂和模糊事情的能力,有效管理矛盾和平衡反对意见的能力,从宏观视野考虑问题的能力;更为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共同创造和头脑风暴的能力,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团队建设(包括建立虚拟团队)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的能力。二是要求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具备有效把握科技创新动向、产业发展趋势的前瞻能力,必须具有引领潮流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流程,必须善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商品的专业能力,有效洞悉和识别创业机会,敢于面对创业风险的能力。三是要求创新创业人才依据创新创业发展,有效整合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推动人才与科技、金融的有效融合,推动人才与项目、团队的有效融合,推动人才与产业、园区有效融合的本领。这要求人力资源服务业要超越既有的基础,在掌握有效服务用人单位和人才个体需求的核心本领以外,要更加懂得创新创业的前沿领域,更加懂得新技术、新业态、新流程、新模式,更加懂得人才创新创业的各种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策略。

织梦好,好织梦

4.服务空间:面向全球人才和创新资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作为服务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业态,人力资源服务业也必须适应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要求,在服务空间上实现面向全球的转变,即从“集聚全球人才”向“配置全球人才”的战略转变,未来发展进程中,全球城市对全球人才流动的价值不限于人才的集聚功能,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才战略配置功能。判断“配置全球人才”的形态,集中在3个“看”上:一看能够吸引、集聚、留住、用好多少海内外人才、智力;二看有多少人才、智力通过这个节点成长发展、“走出去”、融入世界;三看全球有多少人才在上海的调配、引导、影响下,流向世界各地最需要、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评价“配置全球人才”的效果,集中在3个“能否”上,一是能否支配、控制、影响全球人才流动及全球人才网络的生成、发展;二是能否成为全球人才发展的孵化器、加速器及其创新创业策源地;三是能否推动人才与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有效融合、最佳配置。由此,拓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思维视角、服务空间,这是人力资源服务业能否支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具有影响力的枢纽节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本文来自织梦

二、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现实基础和主要问题

本文来自织梦

(一)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现实基础

内容来自dedecms

1.产业发展迅速。从产业规模看,截至2015年,上海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86家,是2001年的9.5倍;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营业总收入2282亿元,是2003年的57倍;行业从业人员达3.7万余人。从产业结构看,人力资源服务从最初的职业介绍、人才中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业务起步,逐渐发展成为包括人力资源培训、测评、网络招聘与网络信息服务、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派遣、人力资管理咨询等内容的服务体系,服务功能不断丰富,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产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专业人力资源外包为核心的招聘、培训,薪酬、福利为核心产品的新型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在整个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比重不断发展。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2.市场格局初成。截至2015年底,1086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民营性质服务企业893家,占82.2%;港澳台外资性质服务企业78家,占7.2%;国有性质服务企业77家,占7.1%;公共人才就业服务机构及行业所属事业性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8家,占3.5%。从市场格局看,上海市对外服务公司、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前程无忧、中华英才、智联招聘等一大批实力日渐壮大的民营企业崭露头角;万宝盛华、光辉国际、海德思哲等跨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纷纷进驻上海,呈现了国有、民营、中外合资机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 内容来自dedecms

3.品牌建设加速。随着市场的发展,公众品牌意识的增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品牌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筹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品牌的培育和发展,以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以促进就业和打造和谐劳资关系来创造企业的社会贡献,品牌已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无形资产。2012年,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共有9家机构申请上海“名牌服务”称号,目前有名牌、品牌的机构16家。这标志着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得到了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

织梦好,好织梦

4.国际化进程加快。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始终处于我国领先地位。目前,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已迈入国际化,既有上海外服、中智、北京外企等国内行业排名前3位的国有企业;也有德珂(Adecco)、万宝盛华(Manpower)、任仕达(Randstad)等世界500强企业;还有海德思哲、光辉国际、亿康先达、罗盛咨询和史宾沙等全球五大“猎头”公司。此外,还有一大批快速成长的民营企业。世界排名前10位的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企业中的6家,顶级人力咨询企业中的5家已落户上海。 dedecms.com

(二)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dedecms.com

1.服务对象比较局限。总体而言,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多以用人单位和人才个体为服务对象,比较局限。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程中,人力资源服务业面临的是服务对象多样化的问题:一方面,在如何以创新创业人才为服务对象,特别是如何围绕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吸引和集聚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先进理念、对未来提供创意、提供高附加值、能够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优秀人才,建立全球创意、资本、技术、信息高度交流通道,调配全球一流创新资源,推动人才成功的创新创业,缺乏有效的策略;另一方面,对如何把握自由职业者、多重职业者、众包等发展的趋势,面对新型服务对象及其需求,提供有效的策略,目前还缺乏比较有效的方案。 内容来自dedecms

2.服务内容比较局限。目前,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服务内容的提供,更多地局限在人力资源配置、开发等内容上,在聚焦科技创新、促进人才创新创业上比较欠缺,对创新创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把握不够、不深,对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特别是引领未来发展、决定竞争优势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缺乏了解,进而对前沿领域的服务需求的把握、服务策略的设计、服务工具的应用与客户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服务流程缺乏整合。从服务流程的角度看,上海已建构人力资源服务内部的流程;但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延长人力资源服务的产业链,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聚焦各类人才,围绕人才成长发展过程,打通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之间的鸿沟,即运用智慧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资源,推动人才与科技、金融融合,促进人才与项目、团队融合,加大人才与产业、园区融合,关注企业与资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的互通、互动、互促和生态圈的自我更新、驱动,促进人才成长成才、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等方面,还亟待改进。

copyright dedecms

4.全球竞争实力比较弱。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其国际化发展格局已经确立。但客观地说,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实力还相对薄弱,尚不足以支撑上海对全球创新资源、人力资源的配置。一方面,外资供应商凭借其各种优势占领高端市场,中国本土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目前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本土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缺乏跨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强大的服务创新能力、引领性服务产品和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的步伐还比较缓慢,全球布局、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还相对欠缺。 dedecms.com

针对上述问题,在面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格局下,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不仅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确立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加快提升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内在实力;同时,还需要直面未来发展趋势,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升能力的重要契机和动力,运用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探索适宜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道路,使人力资源服务业服务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织梦好,好织梦

三、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撑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内容来自dedecms

(一)战略定位:“人力资源服务1.0”转向“人力资源服务2.0” 织梦好,好织梦

人才是根本,创新是引擎,资源是基础,变革是核心。把握“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契机,抓住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主动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和张江自主创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作用、功能,明确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支撑服务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独特作用,促进科技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服务企业发展,激发人才活力,推动从“人力资源服务1.0”向“人力资源服务2.0”的转变,即:从关注一般人力资源转向聚焦吸引、集聚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四新”经济人才等,从关注人力资源开发内在需求转向聚焦人才创新创业全流程诉求,从关注人力资源服务自身需求转向人力资源服务与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专业服务有效结合,从关注传统产业园区、城市产业综合体转向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圈,通过创新人才发展政策,推动人才项目引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dedecms.com

(二)拓展服务对象,以人才链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

内容来自dedecms

抓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契机,拓展人力资源服务的内涵,延长人力资源服务的产业链,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聚焦各类人才,围绕人才成长发展过程,布局服务、激发各个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打通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之间的鸿沟。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进一步拓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服务对象。一是集聚创新创业创意人才。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探路者、先行者的作用,要特别关注小微企业、青年群体和四新经济成功的发展路径。二是集聚优秀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家、创业者的核心作用,让他们发现、捕捉商机,组织资源,执行和实现新的组合,开辟市场,承担市场风险的同时获取相应的红利。三是聚焦风投、创投,要充分发挥投资者探索产业发展方向,评估和支持人才、项目、团队的作用。四是要发挥金融、会计、律师等专业服务人员的作用,让其围绕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专业服务,提高创新创业效益。五是要面对新兴的、日益多样化的服务对象,依据其新兴的服务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dedecms.com

2.进一步拓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服务层次。一是C级人才。处于职业发展后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主要包括高级经理、总监、首席执行官(CEO)等,充分利用其丰富经验,推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水平,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创造商业模式。二是PM人才。处于职业发展中期具有经验专业人才(Professionals)和经营管理人才(Managers),以此引入先进的知识、技术和理念,提升本地的实力和竞争优势。三是Y级人才,即处于职业早期年拥有学位或专业资格的青年人才,有效吸引、欢迎和留住需要的青年人才,决定着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力,也决定了全球城市、全球创新中心及其对人才的吸引力。 内容来自dedecms

(三)做强服务业:推进产业化、专业化、全球化、智能化

本文来自织梦

1.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一是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集聚和培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模,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成为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在整体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做大做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二是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特别是要聚焦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密切相关的智能制造、科技、金融、信息、研发、知识产权、法律、会计等产业领域的融合,形成更优的服务产业结构。三是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根据用人单位、人才个体以及创新创业发展过程的各种需求,丰富和延伸流动配置、素质提升、开发利用、测评评价、薪酬管理、权益保障等在内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内部服务产品、服务项目、服务结构的调整,运用产业政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及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有关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外包、素质测评、人力资源培训、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等高端服务发展,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急需的服务内容。四是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组织政策。(1)出台完善治理结构的政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组织形式,提升经营水平、管理绩效,为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多样化、品牌化、个性化、专业化的优质服务。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战略性重组,支持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务,支持众创空间、科技服务机构在开展创新创业服务的同时拓展和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不断调整和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所有制结构。(2)放宽市场准入。除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决定另有规定外,取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实行认缴登记制。研究简化对有一定实力、社会信誉好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审批办法,逐步推行属地注册、备案登记制度。(3)完善市场监管。探索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开展市场监管体系改革试点,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创新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企业登记制度,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变企业年检制度为年度报告制度,变注册资本实缴制为认缴制,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实施“黑名单”及公示制度。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制度建设,注重运用信息公示和共享等手段,公示企业登记备案、年度报告、资质资格等信息。五是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从产业空间的角度,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探索多样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在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实体运作平台作用,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孵化、展示、交易功能。加快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实体运作平台,搭建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良性互动机制,组织开展园区企业服务,评选和分布人力资源服务创新产品,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重点行业对接,强化企业联谊。丰富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内涵,聚焦和关注人才创新创业领域,延伸人力资源产业链条,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优势,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和科技、金融、专业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优惠政策吸引机构入驻,促进行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围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鼓励张江、自贸区、临港等重要区域,通过功能叠加,运用租金减免、贷款贴息、政府优先购买公共服务等,建立人力资源服务街区、基地等集聚区,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发展业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集约发展,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坚持招商引资与招人聚才相结合,推进战略招商、产业链招商,围绕人力资源、金融服务、软件信息、检测认证、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加大总部型、领袖型企业引进力度。

本文来自织梦

2.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一是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内容创新。(1)设立人力资源服务创新研究资助项目,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聚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针对市场需求,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服务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企业差异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项目,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技术含量,夯实基础市场,积极赢取高端客户,在竞争中形成明显比较优势。(2)依托重点企业、重点机构、重点园区,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研发中心,搭建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平台,支持重点企业在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网络招聘、薪酬外包、弹性福利、人力资源流程外包等中高端服务领域开展新产品研发、测试、推介。(3)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各类产业园区、中介机构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推动人力资源服务理论、商业模式、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4)运用研发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支持人力资源企业开展服务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发生的可纳入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150%加计扣除;发放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券”,鼓励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进高端急需紧缺人才和购买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二是积极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与国际化标准相衔接的地方标准体系,依托行业协会,依据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加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产品、服务行为、服务程序等标准的制定、实施与推广进程,形成更加规范的行业标准。鼓励重点机构、重点企业自主制定企业标准、服务规范,积极参与,负责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实施与推广工作,对列入国家和本市服务业标准计划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标准化项目,给予一定奖励。三是大力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人力资源服务商标,带动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推广。利用上交会、博览会等展览展示、研讨交流和项目推介活动,加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加大品牌创建工作奖励力度,对新获得驰名商标的,给予奖励。四是着力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业能力专业化的步伐。一方面,要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遴选一批形成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的领军人才和执行团队,提高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开展一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知识更新计划,加快培养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素质能力,大力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实现从业人员思维方式、服务方式的国际化。

织梦好,好织梦

3.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全球化发展。一是加大吸引力度。改善商务环境,积极吸引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入驻的人力资源服务跨国公司总部、大集团、大公司,在工商登记、资金管理、出入境、购租办公用房补贴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二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国际品牌,加快培育国际竞争力。鼓励现有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等方式,建立一批实力雄厚、影响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积极培育一批规划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发展强劲的区域品牌,形成以品牌引领的优势产业群。三是鼓励“走出去”。抓住服务贸易全球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开放型新经济契机,鼓励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建立支持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积极为企业创造财税、人才、信息服务、银行信贷、出入境管理等优惠、便利,支持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国际品牌营销与高质量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品牌。四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国外同业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国外同行形成战略联盟,引进国际先进的人力资源服务理念、服务项目、服务技术、服务标准和管理模式,推动人力资源服务离岸外包业务和国际交流业务的发展,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产业能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4.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智能化发展。一是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进程。鼓励企业研制开发了多重专业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代替传统操作模式,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益,实现主要业务的整合贯通,实现管理的整体信息化。加强技术集成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开展云计算和软件运营服务,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技术升级。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运用,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搭建人力资源市场统一的申报、许可、备案、监督、查询验证等信息化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二是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大数据”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共享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厘清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大力推进人才基础数据资源、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加快建设政府人才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发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数据应用机制,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建设。鼓励政府与企业、社会机构开展合作,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社会众包等多种方式,依托专业企业,建立人才大数据中心,开展政府大数据应用,积极开发大数据技术,挖掘人才资源价值,为人才开发、人才引进、绩效评估、动态跟踪提供科学服务。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大数据应用机制,定期发布人才统计公报,编制人才供求目录,建立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建立人力资源市场预测监测机制,加强市场动态监控系统建设,监控人力资源流向。健全人才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支撑,建立数据安全安全监测、预警通报、控制和应急处理机制。 dedecms.com

(四)出台重点领域支持政策

dedecms.com

1.财政支持政策。一是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从财政支出中安排一定比例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扶持资金,重点吸引总部型、实力强的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入驻,引进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快人力资源服务网站和数据库等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和奖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加大就业保障资金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持力度,对开展的高校毕业生见习、职业介绍、创业带动就业公共就业创业服务项目,给予一定补助。二是鼓励园区设立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创业扶持政策。对入驻高新园区、产业园区的创业、创业孵化,市场潜力大,能够引领和带动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给予产业发展资金、股权投资资金、银行贷款贴息、办公场所补贴等相关优惠政策。对能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创业启动项目经培育孵化成熟后,给予项目奖励。同时,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与社会引才、产业联盟、会展参展、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系列配套扶持。三是相应配套各级各类项目资助。大力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市级创新项目。鼓励区级财政对企业申报国家级、市级的重大研发、产业化、技术改造等各类项目,按所申报项目的配套要求,均予以及时相应配套。四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采购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制度,研究制定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指导目录,完善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办法。在就业创业指导、就业援助、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用工调剂、职业培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代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高级人才寻访招聘、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劳务派遣等方面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大型企事业单位购买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考核评估。五是实施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内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符合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条件的,经认定后,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和免征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

本文来自织梦

2.投融资支持。一是完善间接融资。积极搭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平台。符合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自主创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扶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重点服务项目的信贷投入,并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借鉴中关村经验,探索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服务协议抵押贷款。二是完善直接融资。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加强金融机构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之间的对接,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进入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中小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发展。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天使资金、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合作,创新投融资服务。引导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对投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企业,可享受《关于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相关待遇。支持鼓励小微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国内主板、“新三板”和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和融资。鼓励和培育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作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加强企业上市辅导。 本文来自织梦

3.企业发展支持政策。一是重点产业发展导向。编制产业目录,引导和重点人才向重点产业、优势领域聚集、创业、发展。二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适当放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允许注册满半年不满一年的新创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可享受除税收优惠外人才、金融支持、项目申请等优惠。三是知识产权政策,完善职务发明制度,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试点,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copyright dedecms

[1]肖林.结构性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2015—2016年上海发展报告[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织梦好,好织梦

[2]王克良.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4.

copyright dedecms

[3]陈力,汪怿.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政策法规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 内容来自dedecms

[4]汪怿.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人才问题——基于上海科技人员的抽样调查[J].上海经济研究,2015(4).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5]余兴安.人力资源服务概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6.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