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派智库! 手机版|微博|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派智库

今天是:

主页 > 区域 > 长三角区 > 流动空间视角下上海全球人才流动集聚战略思路

流动空间视角下上海全球人才流动集聚战略思路

发布时间:2018-08-13 作者:派智库 来源:《科学发展》2018年第3期 浏览:【字体:

摘要:上海宜在开放、融汇、规范、提升的原则下,着力构建全球人才流动集聚的五大战略。即市场化、协调化的全球人才流动战略;网络化、多层次的全球人才发展战略;宜居化、人性化的全球人才吸引战略;法制化、规范化的全球人才保障战略;国际化、标准化的全球人才服务战略。 本文来自织梦

关键词:全球人才 流动与集聚 人才战略 dedecms.com

一、全球城市人才流动和集聚的主要趋势及特征表现 本文来自织梦

为预测全球城市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大趋势,拟从影响因素入手,先分析和预判“影响因素”的演变趋势,再综合分析这些趋势对全球城市人才流动和集聚的方向、规模、方式等的影响,以预测未来全球城市人才流动和集聚的特征(见图1)。

织梦好,好织梦

dedecms.com

借助PEST模型,可将全球城市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影响因素归为4类(见表1)。 内容来自dedecms

(一)全球人才一体化趋势增强

内容来自dedecms

各国间人才流动壁垒逐渐打破,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跨国公司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全球配置加剧了全球人才在全球城市之间的流动和集聚,将推动全球人才流动和集聚出现一体化趋势。

copyright 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二)全球人才双向化趋势明显

copyright dedecms

受资本、科技以及环境等因素影响,全球移民“南北”和“南南”流向仍将持续,但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改变以及经济重心东移,全球人才双向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人才引力多元化趋势演变 内容来自dedecms

未来吸引全球城市人才的主要因素可能与现在发生较大变化:除高收入、免税之外,人才将对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吸引全球城市人才不仅需要硬件,也需要软环境。

织梦好,好织梦

(四)全球人才虚拟化趋势显现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城市人才有条件利用现代通讯、网络等技术手段,身处异地就可将其智力、知识等资源通过转化为信息形式传递到另一个地方,从而实现“才”与“人”相对分离的流动。 内容来自dedecms

二、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城市人才流动集聚的研究范式构建 dedecms.com

随着全球城市进入知识、人才流主导的新阶段,人才对于全球城市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但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将引起全球城市人才流动和集聚的方向、形式、速度和规模等发生相应改变。 织梦好,好织梦

(一)全球人才流动集聚与垒球城市崛起的逻辑关系

dedecms.com

一是人才主导全球城市发展内生于全球城市自身演进规律。从历史经验看,全球城市的演进变化大致经历了货物流主导、资金流主导阶段;目前进人第3个阶段,即知识、人才流主导(见图2)。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内容来自dedecms

二是全球城市以人才流量规模扩展为中心,建立起支持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基于网络流量拓展的运作平台(见图3)。

内容来自dedecms

dedecms.com

全球城市以人才流量规模扩展为中心,建立起支持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基于网络流量拓展的运作平台。基于人才流量拓展运作平台的存在又为人才的流动和集聚创造了更好条件,推动人才向人才枢纽城市流动和集聚,进而更多城市崛起成为新的全球城市。 本文来自织梦

(二)未来全球城市人才流动积聚的功能内涵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全球人才枢纽城市就是在由人才自由流动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全球人才网络中,因人才高度集聚形成的对全球人才流动配置、集聚等具有中心功能、关键作用、重要影响的核心节点。这一内涵应从以下几个视角来加以理解:

织梦好,好织梦

1.人才自由流动。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成为全球重要生产要素的人才,其在国际范围内的充分、自由流动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内容来自dedecms

2.全球人才网络。当有足够多的任意两个点,即当流动的人才足够多,或者流动的地点足够多,即可构成一个网络。在当前全球化范畴内,人才流动的网络已经超越了本地、本区域以及本国的界限,成为遍及全球的网络。 copyright dedecms

3.网络枢纽节点。由于参与流动的人才的数量、规模及其流向与承接人才落脚的地点的数量处于全球层级,因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人才在这个系统中进行着复杂的流动(见图4)。 内容来自dedecms

本文来自织梦

从全球角度来看,基于减少通勤和搜寻成本、有效管控风险、加强信息沟通等诸方面原因,人才流动越来越集聚于若干少数而非全部的集聚点。而这些集聚点因其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提供多种效益,进而反过来又强化其对更多人才的集聚。当人才的高度集聚实现由量变向质变跃迁的时候,这些点就是人才流动的契机和关键节点,即人才枢纽。

织梦好,好织梦

4.核心配置功能。当一个地点成为全球人才网络中的枢纽节点,全球人才枢纽会因其所处地位积蓄的巨大势能而产生强大的动能,进而全球人才流动、配置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控制力,影响对全球人才的集聚和辐射,影响对全球城市的建构,这就是全球人才枢纽的核心功能。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三)全球城市人力资本国际流动的研究范式构建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人才这种高端资源要素的经济性流向,取决于其人力资本净收益或者边际收益的势能差(周振华,2007)。人才流动,尤其是跨国流动的根本动因已转化为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问题。因此,未来全球城市对全球人才的吸引重点在于3点:一是既定的工作环境能否为全球人才的才智发挥提供必需的物质资本供给;二是既定的发展平台能否促进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三是原有的制度空间能否为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提供保障并降低风险。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其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传统发展战略模式,实施以网络流量扩展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及其模式,即在流动空间[1]基础上,与外部建立广泛的联系,以自身网络体系的重要节点吸引和组织人才要素循环不断的流动,通过网络体系的协作效应获取流动性的附加值,促进城市能级提升。因此,基于全球城市流动空间、制度环境、人力资本的互动关系,重新分析全球城市人才流动的动因、路径与方式是全球城市人才流动最重要的研究范式。基于全球城市流量扩展下的人力资本流动是这一范式的核心概念,而动态性是这一范式的基本特征。它有效揭示了知识经济时代跨国人才流动研究的方向、方式和方法,从而超越Diaspora研究范式和Brain Drain研究范式所面临的逻辑困境。[2]这成为知识经济背景下最具说服力的全球城市人才流动研究范式。 织梦好,好织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城市以人才流量规模扩展为中心,建立起支持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基于网络流量拓展的空间结构模型(见图5)。针对上述3个全球人才吸引重点而支撑全球人才枢纽流量扩展的,是3类功能性平台,[3]构筑起全球城市人才的流动空间:即以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增值平台;以国际组织、国际会议论坛、国际赛事节庆、图书馆、博物馆为代表的全球人才交流平台;以及提供支持人才流动集聚的基础设施及软硬件设施,如立体交通网络、信息通信设施、办公居住场所等,为人才在地方空间和流动空间上的移动提供必要的通道,以及以咨询公司、猎头公司和基金会为代表的全球人才服务平台。另外,3类平台中组织机构及个人群体开展各种业务活动时,受制于制度环境条件尤其是人才政策环境。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网络流动性,从而决定网络流量扩展程度。

内容来自dedecms

内容来自dedecms

三、未来典型全球城市关于人才流动与积聚的功能性载体建设及对上海的借鉴

织梦好,好织梦

(一)人力资本增值平台的比较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长期以来上海的GDP增速保持在10%以上,近年来由于产业转型的需要,其增速也大体维持在7%左右。而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市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纽约,其经济增速最高时也仅维持在4%左右,这意味着上海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将大大高于其他3座全球城市(见表2)。 copyright dedecms

经济环境的发达程度,直接关系到每一座城市人力资本储存平台的数量和质量。不难看出,经济的基本状况和几座城市人力资本储存平台的现状是基本吻合的。上海虽然经济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但是总量和质量上的差距也决定了它的国际人力资本储存平台在4个城市中的劣势明显,体现在科研机构的数量差距悬殊,以及在对经济贸易有着重大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总部方面。上海跨国公司分部数量仅及伦敦的40%,反映出上海在人才集聚甚至整个经贸的全球影响力上,还有一定差距(见表3)。 copyright dedecms

织梦好,好织梦

本文来自织梦

(二)全球人才服务平台比较 本文来自织梦

与全球人才储存平台相对应的,是储存之后创造人才流动性的重要媒介。从现阶段看,主要考虑相应地区人才市场、猎头公司的作用,以及各类基金会的数量和质量。全球猎头收入的大约一半来自全球最大的猎头市场美国,而美国最重要的猎头公司多分布于纽约,在猎头公司的使用频率上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猎头市场欧洲的4倍多,其占据了世界猎头产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当今世界排名前十位的跨国型猎头公司中独占7席。相比之下,上海的差距更大。与其他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基金会方面的差距也十分明显。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基金会实力最强、领域最广、影响最大(见图6)。 本文来自织梦

copyright dedecms

美国每万人拥有基金会1家,是上海的20倍。可见,上海基金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明显落后。除了数量,上海基金会的质量也无法与纽约相比。从资助型与运作型角度来看,纽约除了占总数6%的运作型基金会外,其他基金会习惯于资助非营利组织开展公益项目,而上海基金会绝大多数还习惯于自身开展公益项目。上海基金会不但数量少,而且其发挥作用的领域也十分单一,与未来全球城市的人才服务功能还不相称。上海的基金会发展还有巨大空间(见图7)。

本文来自织梦

(三)人才交流平台的比较 copyright dedecms

除了如道路、机场等典型意义的基础设施外,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艺术馆、文化馆也构成了全球城市非常重要的核心文化设施。这些设施形成了全球城市的国际化交流平台,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除了高校、图书馆等专门设施外,每年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次数,也是能反映国际化人才能否实现有效交流的环境治标。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毫无疑问,由于经济水平和众所周知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上海的人文环境与其他3座城市相比也存在着一定差距。随着上海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上海的人文环境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本文来自织梦

(四)全球城市的人才政策环境比较

织梦好,好织梦

一般情况下,人才政策,特别是国际人才政策都是在国家层面上通过立法或一定的中长期政策加以限制的。就城市而言,虽然其本身也有诸如免税、住房补贴之类的特殊人才政策加以补充,但在吸引人才方面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国家的人才政策。以下是各国和地区高技能移民政策排名(见表5)。

dedecms.com

内容来自dedecms

在强调人才流动性和极具能力的21世纪,特别是上海极力打造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下,快速提升上海的流动空间能级,打造更为合理、开放高效的国际人才政策将成为未来上海人才集聚和流动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本文来自织梦

(五)上海具备在未来建成国际人才俱乐部的潜力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从2010年起,上海已连续7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有魅力的中国城市”前10位,近两年更是排名第1位。“上海磁场”对于留学归国人员的吸引力也正在不断加强。通过对上海与各大全球城市地理空间、基础设施、流动空间的综合比较,不难发现,尽管差距依然相对明显,但上海人才储存、交流的功能正日益迅速提升。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起飞,和上海全球领先的城市硬件及基础设施,这一趋势在未来至少20年间,仍将持续下去。上海具备在未来20~30年内建成高能级国际人才俱乐部的重大潜质。 copyright dedecms

四、上海全球人才流动集聚功能发展的战略选择 dedecms.com

上海宜在开放、融汇、规范、提升的原则下,着力构建全球人才流动集聚的五大战略。 织梦好,好织梦

(一)市场他、协调化的全球人才流动战略

内容来自dedecms

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上海国际人才市场建设进程,促进人才市场国际化发展,努力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资源信息交互中心。加强与国际著名人才中介机构的联系和合作,主动寻访重点人物和关键人才,以点带面,加快培育一批立足上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迅速形成国际人才的积聚效应。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以建设“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为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积极吸引跨国人才服务机构落户上海,提升人才服务效能。支持并有效发挥人才行业协会引导与自律作用,做大做强人才服务行业。建立和完善海外人才猎头机构。应建立一个在全球负责搜索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府猎头部门或特别工作组,专为上海高层次国际人才引进工作服务。可借鉴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以色列等国家建立猎头部门的经验,为避免引发争议,猎头部门可以建立在体制之外,并由熟悉海外人才分布情况的人来开展工作。

dedecms.com

(二)网络化、多层次的全球人才发展战略

dedecms.com

要通过建立市场化集聚机制、建设创新创业基地,扩大海外引才网络,进一步加大引进世界一流水平科学家、学者、工程师,能够突破上海产业升级关键技术、促进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技术发明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其他高层次创意人才,形成网络化、多层次的全球城市人才体系。二是要拓展人才国际合作空间,把握全球人才竞争特点,加强人才国际合作交流,拓展人才发展国际舞台,让本土人才在“走出去”的进程中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增强本土人才在国际范畴的“话语权”。三是要构建适应人才国际化发展的制度空间。发放人才绿卡,吸引国际人才来上海创业。世界各国都对高层次人才打开大门,相关签证制度越是合理越能吸引国际人才。创业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方式。在全球化的时代,上海需要充分利用签证制度和人才绿卡制度吸引全球人才创新创业。 本文来自织梦

(三)宜居化、人性化的全球人才吸引战略

copyright dedecms

一是创造产业环境。要按照同家战略,紧扣产业发展布局,围绕产业集群,聚焦重点产业,启动和实施一批国家战略项目、重点建设工程、重大攻关项目,坚持以重大项目工程为平台,打造高层次岗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吸引、集聚、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项目工程与人才工程的有机结合,形成项目、人才、资金、政策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真正使项目工程成为人才筛选工程、培育工程、激励工程。二是着力解决人才安居问题。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重点,通过收购、建设、改造等多种方式,规划建设多层次、高品质的人才公寓,努力以优惠低廉的租金、优质超值的服务吸引集聚国际人才。三是努力完善全球人才子女教育、医疗保健、文化生活等多种配套服务。通过建设国际学校,努力满足各类人士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在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为海外人才提供就医便利的同时,积极引进高水平的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机构,不断丰富国际化、多样化的文化生活,不断完善开发区和社区的配套服务,为海内外人才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本文来自织梦

(四)法制化、规范他的全球人才保障战略

dedecms.com

一是率先建立健全人才法规体系。配合“依法治市”方略的实施,全方位构建国际人才资源高地的法规体系,形成以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辐射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框架,使人事人才工作全面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二是优化人才法制环境。建立并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全面增强法制管理的透明度,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和管理程序的透明度,将人才工作全面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三是以自贸试验区为试点,建立海外人才数据库(包括留学人才库、海外华人华侨人才库、海外高层次人才库、海外外籍专家人才库),为国家吸引海外华裔人才以及留学生回国服务提供信息支撑。

dedecms.com

(五)国际化、标准化的全球人才服务战略 copyright dedecms

整合人才服务资源,构建统一、标准、规范、高效、优质、覆盖全面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管办分离,形成内容多样、功能完备、运作规范、服务优质的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鼓励人才公共服务创新,支持企业参与创造公共服务服务产品,满足人才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加大政策咨询、投融资服务、公共实验、知识产权等服务平台统筹协调,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揽子公共服务。完善对外籍人才的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开放氛围。

dedecms.com

参考文献: copyright dedecms

[1]汇丰银行.2050年的世界[P].2011. copyright dedecms

[2]汇丰银行.2050年全球经济预测报告[P].2011年 内容来自dedecms

[3]经济学人(着),张岩等(译).大转变:2050年的世界[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织梦好,好织梦

[4]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城市世界:变化中的全球商业格局[P].2013. 织梦好,好织梦

[5]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展望2025: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颠覆性技术[P].2013.

内容来自dedecms

[6]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译):全球趋势2030:变换的世界[M].时事出版社,2013. dedecms.com

[7]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全球趋势2030:多元化的世界[P].2012.

内容来自dedecms

[8]王耀辉.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织梦好,好织梦

[9]王耀辉.人才战争[M].中信出版社,2009.

dedecms.com

[10]魏浩,王衷,毛日异.国际人才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2(1):33-45.

内容来自dedecms

[11]何勇,姜干之,李凌.未来30年全球城市人才流动与集聚的趋势预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

dedecms.com

[12]周振华.崛起中的全球城市理论框架及中国模式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城市社会学者曼纽尔·卡斯特1996年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提出了流动空间的概念。他认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一种流动空间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后盾,这种虚拟网络所创造的新的生产与管理模式将改变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在日益强大的全球化经济带动下,流动空间将逐渐弱化城乡区域的内部行政边界、社会关系及政治制度的限制作用。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流”的作用下,功能化和等级化的网络节点将生产、分配和管理功能定位在最有利的区位,并通过电信网络将所有活动联系起来。总之,全球化与信息化所带来的“流动”将成为今后各种要素功能集中再扩散的主导因素。

本文来自织梦

[2]在农业经济时代,作为最重要的劳动对象,土地既不可流动,也不可叠加,相应地,在土地之上的劳动者主要是靠天吃饭、靠地居住,而不能人为地扩大生产规模,改变生产节奏。严格地讲,分散性的居住方式和原生态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才的地位与作用。人的才能还不能成为独立的经济发展要素,人才流动也不具有经济要素的涵义,所能发生的跨国人才流动往往是被动的、偶然的、小规模的,多数是自然灾害、军事,中突、宗教迫害等的伴生物。仅有的相关研究也笼罩了浓浓的悲情色彩。这就是所谓的Diaspora研究范式。英国皇家学会首先使用了Brain Drain(人才流失)这一概念,它形象地反映了工业经济时代人才的一元性特征,即“人”与“才”的不可分离。同时准确描述了当时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非此即彼的冷战思维和患得患失的基本心态,故而很快流传开来。

dedecms.com

[3] 3类平台对应全球城市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运作平台、交易操作平台和服务平台。 内容来自dedecms